首頁> 其他類型> 世界文化常識(套裝共3冊)> 第四十一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的反動

第四十一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的反動

2024-10-08 21:01:54 作者: 約翰·梅西

  第一節 歐洲的改造

  【19世紀以來的兩大運動和帝國主義】在19世紀以後的世界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兩種極大的運動:世界各國對內有所謂的民權運動,對外有所謂的民族運動。前一種運動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代,目的在於推翻少數人的專政,擴充人民的政權,以全民政治為最終目的;後一種運動起源於19世紀初的西班牙和普魯士,目的在於抵抗外力的壓迫,維持民族的生命,以民族的自由發展為最高目的。這兩種運動逐漸由西部歐洲推廣到東部歐洲,再由歐洲推廣到美洲和亞洲,所以19世紀以來的世界史,幾乎可以說是一部民權和民族的運動史。到了19世紀中葉以後,世界史上又有一種新式大帝國的出現,產生了所謂帝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對壘。這兩種主義衝突的結果就是20世紀以來許多國際上的大戰爭。我們現在先述19世紀上半期民權運動和民族運動的經過,隨後再述帝國主義的發展以及與民族主義衝突的情形。

  【維也納會議的決議案】1815年維也納會議在歐洲政治史上的重要性,和1919年巴黎和會在世界政治史上的重要性差不多。不但拿破崙的事業被這個會議推翻了,就是歐洲地圖的顏色亦被這個會議改變了。會議中人承認荷蘭為世襲的王國,而且由開國元勛奧倫治公爵的族人做國王;同時把奧地利所占領的尼德蘭併入荷蘭,以便抵製法國的入侵。瑞士亦正式宣布獨立。拿破崙得勢以前的義大利各小邦,除威尼斯和熱那亞兩個小共和國以外,一概恢復舊觀。熱那亞併入撒丁王國,威尼斯併入奧地利,當作損失尼德蘭的一種補償。同時奧地利亦恢復從前米蘭的領土,因此奧地利就在義大利半島中占據了一個極重要的位置。至於日耳曼,會議中人都不願推翻1803年的成果,恢復從前那種混亂的狀態。當時萊茵河同盟各邦都主張維持拿破崙所給予的統治權,會議中人亦樂意答應他們,不過叫他們要組成一個同盟。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波蘭和薩克森兩地的爭執】會議中人對於上面所述的各種主張都很一致。但是後來大家對于波蘭和薩克森兩地領土的分配忽然大起爭執,幾乎引起戰禍。原來普魯士已經和俄羅斯約定,波蘭應該自成一國受俄羅斯皇帝的管轄,普魯士則納入一部分薩克森王國的領土以補償在東部的損失。不料奧地利和英國對於這種辦法竭力反對。當時法國國王路易十八的外交代表塔列朗(Talleyrand)看到有機可乘,於是大肆活動,竟和奧英兩國組成同盟去對抗普俄兩國。二十餘年來孤立無助的法國從此竟恢復了原來在國際上的地位,可見外交人才對於國家確實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爭執的解決】這個爭執經過了許多周折方才被調停。大家允許俄羅斯把華沙大公國改建為波蘭王國,至於普魯士只許納入薩克森王國領土的一半。不過普魯士亦得到萊茵河西岸一部分小諸侯的領地,因此普魯士在日耳曼西部的勢力大大增加。後來當德意志帝國成立時,普魯士之所以能夠在帝國中占據第一的位置,這亦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會議以後歐洲各國的反動政策】拿破崙雖然非常專制,但他終究是一個革命黨人,所以他對於種種舊制絕對沒有同情,因此凡受過他統治的民族無不得到一種革命的教訓。但是當時各國復辟的君主仍舊不顧一切去恢復從前的種種弊政。會議中人都想恢復歐洲的和平,擴充民族的利益,所以他們都主張「正統的」(legitimate)君主復辟,而且把國民要求自由的運動壓迫下去。他們以為這是恢復歐洲和平唯一的方法。

  【梅特涅的勢力】自從維也納會議之後,奧地利竟成為歐洲最有勢力的一個國家,在國際上占據主導的地位。自1815年到1848年三十多年間,可以說是歐洲史上「維持現狀」的時代。當時的領袖就是奧地利的名相梅特涅伯爵(Count Metternich),他的政策的核心是反對國民參政運動。

  【神聖同盟】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當時好像很誠懇地有意於世界和平,所以他請普魯士國王和奧地利皇帝與自己聯合起來,自命為「上帝所派來統治三族的代表」。同時請歐洲其他各國都加入這個「神聖同盟」(Holy Alliance)。這個同盟,後來的新聞記者和改革家都以為是一種專制君主壓迫自由運動的陰謀,其實並非如此。一般以為梅特涅的壓迫政策就發動於神聖同盟中,這當然是不符合事實的話。

  第二節 大革命後的法國

  【波旁家族的復辟】當拿破崙最後逃出法國時,新國王路易十八復辟。他對於大革命時代的各種設施並沒有大力去推翻。他於1814年頒布一種新的憲法叫作憲章,這個憲章只是在1830年時稍有改動,直到1848年時方才廢止。憲章中種種條文的規定很可以證明法國大革命成果的保存,而且可以證明當時法國的情形已經和路易十六時代大不相同了。從前《人權宣言》中所公布的種種改革,差不多全部保存在這個憲章中。國王之外還有一個兩院制的——貴族院和代表院——國會,下院的代表由國民選舉出來。國務大臣如有非法的舉動,代表院能夠加以彈劾。至於一切法律,當然由國王和國會共同編訂施行了。

  【查理十世被廢】路易十八於1824年去世,其弟阿圖瓦伯爵繼承大統,稱查理十世。查理十世在位時,政府方面的反動政策非常明顯。先由國會議決以巨款分給貴族,當作政府對於他們在大革命時財產損失的賠償;後來又以國王的命令對出版物進行檢查;把國民的選舉權限制於少數有錢的階級;至於各種法律的規定,只有國王有提議的權利。國王因為有這種種不公平且苛虐的舉動,所以大失民心。到了1830年,巴黎果然發生了一次革命,把查理十世推翻了,另請波旁家族其他支的後裔路易·腓力(Louis Philippe)來即王位。

  第三節 日耳曼和梅特涅

  【日耳曼境內小邦的減少】拿破崙占據日耳曼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影響很大。我們在前面曾經述及,自從萊茵河以西的地方還給法國之後,許多教會的領地、騎士的封土,以及大部分的自由城市都從此消失了。所以當維也納會議中人討論怎樣把這個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改組為同盟國時,日耳曼境內的小邦只剩下了三十八個。

  【普魯士逐漸得勢】日耳曼境內諸邦中向來以普魯士的地位最為重要。自從法國大革命以後,普魯士的勢力範圍更加擴大了。因為普魯士納入薩克森王國領土的一半和萊茵河以西一部分小諸侯的領地以後,領土的面積大為增加。而且自從耶拿戰役以後,有施泰因男爵和哈登貝格親王諸人努力於革新的運動,成就之大幾乎和法國第一次國民議會的成就差不多。一方面廢除封建的階級制度,一方面解放國內的農奴,國民經濟的發展從此就有希望了。此外,軍隊的制度亦加以改組,為1866年和1870年兩次大戰勝利後德意志帝國成立的前提。

  【日耳曼聯邦的性質】維也納會議所組成的日耳曼聯邦(German Confederation)並不是一種國家間的聯合,而是一種君主和自由城市的集團,包括奧地利的皇帝以及普魯士、丹麥和尼德蘭諸國的國王。至於法蘭克福的公會並不是人民代表的會議,而是君主代表議事的機關。聯邦成員除互相約定不得締結危害聯邦的條約和不得向成員宣戰外,都保留和別國締結各種盟約的權利。聯邦的憲法若非得到全體成員政府的同意不得改訂。日耳曼聯邦的組織雖然非常散漫,但是這個1815年所組成的團體,竟能夠維持五十年之久,直到普魯士戰勝奧地利建立德意志帝國時才告瓦解。

  【新黨的失望】當時日耳曼境內的新黨看到維也納會議中人不能把日耳曼組成一個現代的民族國家,當然非常失望。他們看到普魯士國王不能踐行他所答應的憲法,當然亦非常憤恨。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本是一個庸懦的君主,所以在這個革命氣息非常濃厚的時期,完全聽命於奧地利的宰相梅特涅,而梅特涅在當時是一個主張維持現狀和反對民權主義的領袖。因此日耳曼境內不但在出版上沒有自由,就是大學中的教學亦常受干涉。國內的進步精神此後三十年間大受挫折。

  【日耳曼南部諸邦的立憲(1818年—1820年)】梅特涅的高壓政策雖然大告成功,但日耳曼南部諸邦仍有相當的進步。原來在1818年時,巴伐利亞(Bavaria)國王就已經頒布憲法,組成國會,規定國王權力,允許國民參政。此後兩年之內,巴登、符騰堡和黑森(Hesse)三國的國王亦相繼實行立憲的政治了。

  第四節 南部歐洲的革命運動

  【南歐的革命運動】當時北歐各地的革命運動,雖然由於梅特涅的壓制暫時停頓,但是南歐方面的新黨依舊在努力。其中義大利和西班牙兩地的革命雖然不久就失敗了,但希臘和比利時兩國的獨立以及西班牙在拉丁美洲所有領土的革命,都在這個時期大告成功。這亦可以證明進步的力量總比保守的力量來得大。

  【1820年時的義大利】1820年時的義大利絕對沒有政治上的統一,所以梅特涅曾說所謂義大利其實只是「一個地理上的名詞」。原來當時義大利北部的倫巴底和威尼斯兩處都在奧地利的手中,至於帕爾馬、摩德納和多斯加尼三處亦都是奧地利王族中人的領土。南部的兩西西里王國區域較大,又為西班牙方面的波旁家族所統治。而且羅馬教皇的領土又剛好位於義大利半島的中部。義大利半島的統一在當時幾乎是沒有希望的。

  【義大利的革命運動(1820年—1821年)】義大利境內的情形在拿破崙敗亡後,比拿破崙入侵時還要惡劣。奧地利自從取得威尼斯以後,它在義大利的地位較以前更加穩固了。帕爾馬、摩德拿和多斯加尼諸國的僭主先後復辟之後,立即把拿破崙所引進的種種改革事業完全推翻了,而把舊制中種種苛政恢復起來,而且他們都非常傾心於國民所痛恨的奧地利。當時國內的一班愛國志士對於外族的侵凌和當局的媚外極為不滿,因此就組織了許多秘密的團體來從事革命的運動。在這許多秘密的革命團體中要以燒炭黨人(Carbonari)最為著名,而且最有力量,他們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得到個人自由、立憲政治和民族的獨立和統一。他們為了實現他們的目的,常常暗中鼓動國民和籌劃革命的方略,努力於革命的工作。當時那不勒斯和撒丁諸地的人民都曾強迫他們的國王頒布憲法。由於梅特涅常常召開國際會議並派遣奧地利的軍隊前往義大利壓製革命運動,所以義大利的革新運動竟暫時被他壓下去了。

  【義大利將來的希望】1820年和1821年間,義大利的革命運動雖然沒有成功,但是義大利的將來並未從此絕望。第一,梅特涅所主張的那種干涉他國內政的政策,在1820年時就已引起英國政府的反對和抗議。法國政府自從1830年路易·腓力即王位以後,亦竭力反對梅特涅的干涉主義。因此梅特涅對於義大利的高壓政策就受到了很重大的打擊。第二,義大利人漸漸覺悟要求得民族的生存,非得先把義大利半島統一起來建立一個民族的國家不可。這種民族的覺悟,其實是後來義大利王國能夠實現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希臘王國的建立(1821年)】義大利的革命運動雖然暫時失敗,但是當時有兩件大事發生,一面足以快新黨中人的心,一面亦足以喪梅特涅的氣,這就是希臘和比利時兩個小王國的建立。1821年,南部歐洲的希臘人因為宗教種族等的不同,舉起叛旗,想脫離土耳其的統治而獨立。當時土耳其的國勢本已衰微,加以西歐各國人因為宗教種族等的關係,大都同情希臘,所以希臘地方雖小,竟能夠和土耳其的軍隊相持八年。後來英國、俄國和法國出來干涉,於1829年強迫土耳其皇帝承認希臘的獨立。

  【比利時王國的獨立(1831年)】希臘正式獨立兩年後,西歐又有了比利時王國的獨立。比利時原來就是從前奧地利所占領的尼德蘭。維也納會議中人為了抵抗法國的侵略,特意把這塊地方並歸荷蘭王國,但是南部尼德蘭的人種和宗教向來和北部的不同。荷蘭人信奉新教而且和日耳曼人的種族相同,至於南部的人民,血統和法國人相近而信奉舊教。所以南部尼德蘭的人民始終不服荷蘭人的管轄。果然到了1830年法國再起革命時,南部尼德蘭人亦大受鼓舞,起來反抗荷蘭,圖謀獨立。1831年,英國、法國和其他歐洲諸國合力幫助他們,承認他們的獨立。現代的比利時王國從此成立,成為一個君主立憲且永遠中立的國家。

  【西班牙政府的反動政策】拿破崙敗亡後西班牙的情形亦和義大利一樣,完全是一種反動勢力的復現。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七世自從被同盟各國擁護復位之後,亦和義大利各地的僭主一樣,把拿破崙所引進的種種新事業完全推翻了。一面取消了1812年的憲法,一面又恢復了宗教裁判所、封建特權和宗教團體。圖書報紙一律實行嚴厲的檢查,言論的自由完全被剝奪,新黨中人被拘被殺的人數非常多。

  【西班牙的革命(1820年)】當西班牙國內的反動勢力盛極的時候,它在中南美洲的殖民地卻正努力於獨立的運動。原來西班牙的海外領土大部分在美洲,美洲殖民地的人民自從1810年以來,就開始進行革命的工作。斐迪南七世復辟之後仍舊沒有覺悟,不肯答應殖民地人民權利平等的要求,而且常常派遣軍隊前赴美洲平定殖民地的叛亂。兵士因瘧疾和槍傷而死的為數很多,而革命運動卻始終無法阻止。到了1820年1月,駐紮在西南海濱卡迪斯(Cadiz)的軍隊深知赴美洲遠征的痛苦,竟舉起叛旗反抗政府,於是西班牙各地都起來響應。馬德里的群眾於3月9日把王宮圍困起來,強迫國王宣誓遵守1812年的憲法。

  【法國的干涉】當時歐洲各強國生怕西班牙亂事擴大,乃於1822年在維羅納(Verona)召開一國際會議,討論解決的辦法。參與會議的有俄、奧、普、法、英五國的代表。英國代表對於干涉西班牙內亂一事表示反對,這是因為英國人擔心斐迪南七世的勢力恢復以後,或許將進一步去恢復中南美洲的殖民地,這對於英國和拉丁美洲諸新國間的商業當然大為不利。會議中人最後決定讓法國國王路易十八遣兵入西班牙,路易十八平定了革命,恢復了斐迪南七世的勢力。西班牙的革命亦和義大利一樣失敗了。

  【門羅主義】當法國人幫助西班牙政府平定內亂時,西班牙的拉丁美洲殖民地卻因為得到英美兩國的幫助而先後宣布獨立。當時歐洲方面梅特涅一派中的人,很想用實力來幫助西班牙恢復失去的殖民地。美國總統門羅(Monroe)認為這種干涉足以危害西半球的安寧,乃於1823年向美國國會宣布他對於這個問題的態度。這個宣言的結果就是世界史上有名的「門羅主義」,他的大意就是說凡是歐洲各同盟國,如要把它們的制度擴充到西半球的任何部分,那麼美國就要把這種舉動當作足以危害美國和平與安寧的行為,而且當作一種敵視美國的行為。此後美國的外交政策大都以這個主義為標準,一面不允許別國來干涉西半球的內政,一面亦不去參與西半球以外的一切國際上的事情。

  第五節 拉丁美洲的獨立

  【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我們在前面已經述及,西班牙、葡萄牙兩國自15世紀末年以來,就努力殖民於美洲,而西班牙的領土尤其廣大。當時北美洲的南部、中美洲的全部和南美洲除巴西屬於葡萄牙以外,幾乎全是西班牙的領土。因為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的民族和語言都源於拉丁,所以我們一般總稱西、葡兩國在美洲的殖民地為拉丁美洲。後來北美洲的加拿大轉入英國人的手中,而北美洲的南半部亦成為由英國人手中分離而成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因此現代所謂拉丁美洲的範圍縮小到專指中美洲和南美洲了。

  【西班牙的殖民政策】西班牙對待殖民地的態度和英國的大不相同,專取自私自利的政策。凡是殖民地的人民只許購買西班牙的貨物,而殖民地的出產亦只許售給西班牙人。同時凡是殖民地的製造品足以和本國的產品競爭的,都禁止其生產。此外,凡是殖民地教會和政府中的官吏亦只許本國人去擔任,殖民地人沒有這種權利。這種種限制極嚴的壟斷政策當然為殖民地人所不滿。後來美國和法國的革命先後成功,而且兩國都建立了共和政體,西班牙殖民地中的人民希望自由的心思更加濃厚起來。當拿破崙侵入西班牙,逐出斐迪南七世時,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差不多都乘機獨立起來了。

  【西班牙殖民地的革命(1810年—1825年)】當斐迪南七世復辟時,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曾經向西班牙政府要求權利平等,但沒有成功,這一點我們在前面已經述及了。殖民地中人失望之餘,加緊了革命的工作。其時拉丁美洲出現了一個極偉大的革命人物,名叫玻利瓦爾(Bolivar),他本是委內瑞拉(Venezuela)的世家子。自從1811年委內瑞拉向西班牙政府宣布獨立後,他就統率軍隊加入了革命運動。此後六七年間雙方勝敗不定,直到1817年他開始得手,逐漸戰勝西班牙的軍隊,委內瑞拉終於1821年正式獨立。此外哥倫比亞、厄瓜多(Ecuador)、秘魯和玻利維亞(Bolivia)諸地亦都靠了他的力量同時宣布獨立。所以後代史學家給玻利瓦爾以「南美洲的解放者」的榮名。其時南美洲南部的各地如巴拉圭(Paraguay)、阿根廷、智利等亦都在同一時期先後獲得獨立。西班牙的中美洲領土和墨西哥諸地亦聞風而起,脫離了西班牙的統治而自設獨立的政府。

  【英美兩國對於拉丁美洲的態度】當時英國和美國的政府對於拉丁美洲諸地的革命都非常同情,因為英美兩國人希望西班牙對於殖民地商業的獨占政策可以從此被打破,而他們對於拉丁美洲的商業都有染指的可能。因此英美兩國政府常用金錢、船隻、軍械等去接濟中南美洲的革命黨。到了1826年時,三百餘年來飄揚在新大陸上的西班牙國旗,就永遠卸下去了。

  【葡萄牙殖民地的革命(1822年)】其時葡萄牙的南美洲殖民地巴西的人民亦起來革命,他們於1822年宣布獨立,建立帝國,並且擁戴葡萄牙國王的太子佩德羅(Pedro)做他們開國的皇帝。九年之後,佩德羅退位,讓他的幼子佩德羅二世入繼帝位。佩德羅二世在位很久,勤政愛民,巴西國勢的隆盛為當時南美諸國之冠。到了1889年,巴西發生了一次和平的革命,把君主制度推翻,改建共和政體,從此美洲大陸上不再有君主政體的存在了。

  【南美洲諸國的政情】自從南美洲各殖民地反叛西班牙和葡萄牙成功以後,南美洲就出現了七個獨立國。現在列出如下:

  玻利維亞(1809年開始革命,1825年成功)。

  大哥倫比亞包括厄瓜多(1809年開始革命,1822年成功)、委內瑞拉(1810年開始革命,1821年成功)和哥倫比亞(1811年開始革命,1819年成功)三個地方。

  阿根廷(1810年開始革命,1816年成功)。

  智利(1810年開始革命,1818年成功)。

  巴拉圭(1811年革命成功)。

  秘魯(1821年開始革命,1824年成功)。

  巴西(1822年改建帝國),包括烏拉圭(Uruguay)在內。

  不久烏拉圭於1828年脫離巴西而自立,大哥倫比亞亦於1829年分裂成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厄瓜多三國,從此南美洲乃成為十國並治的局面。這十個國家除巴西在1889年以前是君主制度外,其他全採用共和政體,各有憲法和國會,表面上都是民治的國家。但是在19世紀時各國的歷史除「內亂頻繁、革命時起」八個字外,幾乎無可記的事跡。這是因為南美洲各國的人民大部分是未開化的土人和黑人,對於政治既沒有知識,又毫無經驗,所以往往為少數武人和政客所利用,造成了軍閥官僚爭權奪利的局面。現在南美洲諸國中要以阿根廷、巴西和智利三國較為隆盛,政治亦較修明,而這三國所引進的外國資本和外國僑民在南美洲諸國中為數最大,這是很可注意的一點。

  【中美洲的共和國】西班牙的中美洲殖民地亦於1821年宣布獨立,兩年之後組成一個聯邦的國家。但是不久後(1839年)又分裂成五個小的共和國:瓜地馬拉(Guatemala)、薩爾瓦多(Salvador)、宏都拉斯(Honduras)、尼加拉瓜(Nicaragua)、哥斯大黎加(Costa Rica)。這幾個小國的內情亦和南美洲各國差不多,常起內亂和革命。他們後來為了增加力量,常想重新合併成一個國家,終究沒有成功。1921年,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三國簽訂公約,組成了一個中美聯邦國,並且依照美國的制度成立了一個新政府。至於尼加拉瓜和哥斯大黎加兩國能否不受美國人的牽制而加入聯邦,那要看將來的趨勢如何了。

  【墨西哥共和國】北美洲南部的墨西哥亦於1821年脫離西班牙的統治,建立了獨立的國家。墨西哥獨立以後五十年間雖然號稱共和,國內政情卻非常混亂,忽而攝政,忽而皇帝,忽而三頭並治,忽而執政政治,朝令夕改,內亂連年。自1877年後,迪亞茲(Diaz)連任七次總統,直至1911年才被逐逃往歐洲,從此墨西哥又回到了從前那種混亂的狀態中。墨西哥一方面沒有鞏固的中央政府,一方面國內又有多數毫無見識、形同農奴的土人,所以關於民權與民生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時都不容易解決。加以美國雄踞北方,野心勃勃,常抱幸災樂禍的態度,所以墨西哥更談不上什麼民族主義和提高國際地位了。

  【西印度群島】至於在南北美洲中間的西印度群島,大部分還分屬於英、法、荷三國。其中海地(Haiti)一島本是法國的領土,在法國大革命時宣布獨立。後來拿破崙想要再去征服它,終究沒有成功。島上建立有兩個黑人所組成的共和國:海地和聖多明哥(Santo Domingo)。古巴(Cuba)於1898年美國和西班牙戰爭時受美國人的幫助而自立為共和國,實際上完全是美國的附庸。美國又於1898年從西班牙手中奪得波多黎各(Porto Rico),於1917年向丹麥購得三個小島。這種種史跡都可以看出美國占領加勒比海為內湖的野心。至於美國和拉丁美洲的國際關係怎樣,我們留在後面再去詳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