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東部歐洲各國的發展
2024-10-08 21:01:28
作者: 約翰·梅西
第一節 俄羅斯和彼得大帝
【歐洲兩個新強國的興起】歐洲自從中古末期列國成立以來,直到17世紀時止,所有政治、學術、經濟、教育等活動,差不多都以西部各國為中心,而英法兩國的地位尤其重要。至於東部歐洲的各民族,不但在世界史上沒有相當的地位,就是在歐洲史上亦沒有提及的必要,所以近世初期的西方史其實就是西部歐洲史。到了17世紀時,東部歐洲忽然有兩個新強國出現。在最近二百年來的歐洲史和世界史上,它們的地位都日漸重要。這就是俄羅斯和普魯士。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俄羅斯為世界上共產革命的大本營。第一次世界大戰將起以前的普魯士為世界上武力最強的國家,戰後的普魯士亦不失為世界上科學界和實業界的領袖。我們要明白它們現在在世界史上的地位,不能不研究它們怎樣在東部歐洲逐漸興起的情形。
【斯拉夫民族】我們在前面曾經說過,住在東歐一帶的民族就是白種人中的斯拉夫人,他們在中古時代還不很重要,到了近世卻日漸發展起來了。所謂斯拉夫民族包括東部歐洲的俄羅斯人、波蘭人、波希米亞人、塞爾維亞人和其他東歐許多小民族。就人口而論,他們其實是歐洲最大的民族,但是他們的歷史到近世才和世界史混合起來。斯拉夫民族原為印度歐洲民族的一支,遠在公元前就定居於俄羅斯的南部。5世紀時日耳曼民族侵入羅馬帝國境內,斯拉夫民族亦模仿他們的行動,自東向西,遷入巴爾幹半島直到亞得里亞海為止,現代的塞爾維亞人就是這班西遷者的苗裔。有一部分人向西遷入日耳曼境內,日耳曼歷朝諸皇帝自從查理曼以來都能用武力去阻止他們,但是其中波希米亞人和摩拉維亞人(Moravians)始終在日耳曼東境維持他們的地位。這就是上古時代斯拉夫民族分布於東歐一帶的情形。
【俄羅斯的起源】9世紀時,歐洲的北方原始部落一方面向西南去騷擾法國和英國,一方面向東渡過波羅的海侵入現在的俄羅斯。相傳北方原始部落中有一個酋長名叫留里克(Rurik),於862年在諾弗哥羅附近建立了一個斯拉夫王國,為現代俄羅斯的起源。到10世紀將終時,基督教中的希臘一派(就是我國所謂的東正教,它是和西方羅馬一派相對峙的教會)傳入國中定為國教。「俄羅斯」這個名詞恐怕是中國人從北方通古斯族人方面傳過來的譯音(《元史》叫阿羅思,清初叫鄂羅斯),西方人則叫它為露西亞。
【蒙古人西征的影響】就地理上而論,俄羅斯其實是亞洲北部大平原的一部分,所以當13世紀蒙古人崛起橫掃歐亞時,俄羅斯就不得不大受他們的蹂躪。當時俄羅斯境內正處在封建時代,小國林立,所以蒙古人能夠長驅直入,建立了一個欽察汗國,不過他們對於俄羅斯人原有的法律和宗教卻不十分去干涉。後來蒙古人的勢力逐漸衰落,俄羅斯的勢力逐漸強盛,到1480年俄羅斯的君主竟敢殺死蒙古的使臣宣布復國。但是蒙古人的這次入侵在俄羅斯的文化上影響很大,因為此後俄羅斯上自君主下至民眾都已經深染蒙古人的習慣,一時不能革除。到1547年時,俄羅斯的國王開始用「察」(我國舊譯為「察罕汗」,見《聖武記》)的名義,就是我們所謂的皇帝。
【彼得大帝的兩大政策】原來蒙古化的俄羅斯到18世紀初年忽然變成了歐洲化的國家,這不得不歸功於彼得大帝(1672年—1725年)。1682年彼得即位為俄羅斯的沙皇時,俄羅斯的文化和國勢都不像西歐各國那樣發達和強盛,因為當時它的風俗、習慣、政治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況差不多都和蒙古人一樣。它又沒有出海的港口和海軍可以和西歐各國爭雄,所以彼得即位以後就努力去做兩項重要的工作:輸入西歐的文化和建立出海的港口。這兩項工作後來都被他做成功了,所以西方史學家特稱他為「大帝」。
【彼得的西遊】彼得為預備改革起見,特於1697年到1698年間親往西歐遊歷,以便實地考察。他曾經到過日耳曼、荷蘭、英國等地,考察他們的科學、藝術以及其他各種製造的方法。他在荷蘭船廠中穿上工人的衣服做了一個星期的工作,同時延請英國、荷蘭、日耳曼諸國的藝術家、科學家、建築家、軍事家到俄羅斯去幫他實行改革的事業。
【歐化的工作】彼得歸國以後,就下令全國人民剃去東方式的長胡,脫去蒙古式的長袍,一律改穿歐式的衣服。同時竭力提倡男女社交的公開,打破從前男女不能見面的舊習。他又獎勵外國人移住俄羅斯,而且派了許多青年到外國去留學。此外亦模仿西歐的制度去改組政府和軍隊。這都是彼得改革內政的措施。
【聖彼得堡的建設】俄羅斯的都城向來在中部的莫斯科,彼得以為舊都的積習太深,不容易改革,所以決意另建新都。於是他選定波羅的海東岸的一塊地方作為新都的地址,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聖彼得堡,他花了很多的經費才把它建設成功。俄羅斯到此時竟成為一個歐洲的強國了。
【俄羅斯領土的擴充】彼得建設新都以後的問題就是怎樣去奪取波羅的海東岸瑞典的領土,使得俄羅斯和波羅的海不至於隔絕不通。後來經過長期的戰爭,他竟從瑞典方面奪得愛沙尼亞(Esthonia)、拉脫維亞(Latvia)和其他諸地。彼得所抱的「開窗」政策到此乃告成功。彼得死後的三四十年間,俄羅斯的沙皇多是庸懦無能的人。但是自從1762年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Ⅱ)即位以後,俄羅斯的勢力又盛極一時,為西歐各國所注意。此後歐洲國際的政治界又添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第二節 普魯士和腓特烈大帝
【普魯士王國的起源】當俄羅斯實行改革變成強國的時候,日耳曼北部亦有一個新強國興起,為現代西方世界中最重要的一分子,這就是普魯士王國。普魯士的起源原來很微小,15世紀初年時,日耳曼皇帝把北部一小塊不重要的布蘭登堡(Brandenburg)的領土賣給了霍亨索倫族(Hohenzollern),這塊領土就是後來普魯士王國的核心。17世紀初年,霍亨索倫族又得到東方普魯士的領土,布蘭登堡的領土因此增加了不少。直到1700年布蘭登堡選侯請求日耳曼皇帝允許他改稱「普魯士國王」,現代的普魯士王國從此正式出現於歐洲的地圖上。
【腓特烈·威廉一世的軍國主義】普魯士軍力的強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在全世界可稱第一,這當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辦到的事情。我們要追溯它的起源,不能不回到普魯士第二代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Frederick William I)在位時代。腓特烈·威廉一世是一個魯莽的武人,性喜練兵、狩獵和吸菸。他自小就愛好軍隊的生活,他組織且訓練成功了一支新而且強的軍隊,規模幾乎和法國或者奧地利的軍隊相同。他又用辛勤刻苦的方法積聚了一筆巨大的財富,國庫因此非常充實。後來他的兒子腓特烈二世(FrederickⅡ)之所以能夠在西歐的國際政治中嶄露頭角,確實不得不歸功於他的這種慘澹經營。
【腓特烈二世的幼年時代】腓特烈二世(1740年—1786年在位)幼時極喜歡讀書和音樂,而不喜歡軍人的生活,這和他父親的志趣完全不同。他對於法國人最是仰慕,甚至排斥本國的語言而用法語。但是即位為王之後,他的尚武精神忽然煥發起來,做出了許多驚人的事業,終把普魯士變成一個令人敬畏的國家,所以他和俄羅斯的彼得一樣,被人尊稱為「大帝」。
【奧地利王位的繼承戰爭】腓特烈二世的戰略最初表現於奧地利王位的繼承戰爭中。原來在腓特烈二世即位的那一年,日耳曼的皇帝兼奧地利國王查理六世去世。查理六世為哈布斯堡族直系中最後一個皇帝,他沒有兒子,所以他和西歐其他各國商定把自己廣大的領土傳給女兒瑪麗亞·特蕾莎(Maria Theresa)。但是瑪麗亞·特蕾莎即位為女王以後,四鄰各國的君主都欺她年少無知,想侵奪她的領土,其中野心最大的就是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於1740年冬日竟無端地率領軍隊侵入布蘭登堡東南的西里西亞(Silesia)。法國人亦乘機興兵想奪取奧地利所占領的尼德蘭。瑪麗亞·特蕾莎四面受敵幾乎不能支撐,後來因為國民的愛戴竟打敗了法國人,但是最終不得不把西里西亞割讓給腓特烈二世,求他休戰。不久英國和荷蘭為維持均勢的局面起見,出來組成同盟反抗法國,形勢因此大變。到了1748年,各國的軍隊都感到疲乏了才罷兵講和。這就是西方史上所謂奧地利王位的繼承戰爭。
【七年戰爭】奧地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莎對於西里西亞的損失當然不能甘心,所以始終想把腓特烈二世的駐軍驅逐出境,因此就引發了西方史上一次很重要的戰爭。參與這次戰爭的不但有歐洲大部分的國家,而且有北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規模很大。戰事起於1756年,止於1763年,前後共計七年,所以西方史學家叫這次戰事為「七年戰爭」。這次戰事的其他方面我們在下一章詳述,現在先述和普魯士有關的部分。
【腓特烈二世的戰略】法國和奧地利原來是二百年來的宿敵,但是因為瑪麗亞·特蕾莎外交手腕的高超,所以1756年時奧法兩國竟締結了一個對普的同盟。同時俄國、瑞典、薩克森諸國亦相約聯合去攻擊普魯士。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到此時好像面臨四面楚歌的局面,但是他後來竟能以少數的軍隊大敗法國和日耳曼的聯軍於羅斯巴赫(Rossbach),不久又大敗奧地利的軍隊。歐洲人佩服他的戰略,所以此後就尊稱他為「大帝」。
【戰爭的告終】腓特烈二世的戰略雖然高明,終究四面受敵,勢難持久。幸而當時英國政府以充足的軍費供給他,使他支撐下去。加之俄國的新帝向來很佩服他的戰略,所以即位之後,就下令罷兵。奧地利女王看到這種情形,知道自己已沒有打倒敵人的希望,不得已只好停止戰爭。不久英法兩國亦言歸於好。因此各國政府於1763年在巴黎締結了一個和約,七年戰爭就此告終。至於這次和約的詳細內容我們留在下章再述。
第三節 波蘭的瓜分
【波蘭的弱點——民族和宗教的複雜】波蘭王國最初建立於10世紀,為當時歐洲除俄國外最大的國家。在近世初年的宗教改革時代,它的工商業都很發達,勢力很大,在東歐要算第一個強國,但同時它有許多弱點。它的位置在東部歐洲的一塊平原上,四面沒有高山大河做它的天然屏障,而且它的國民種族很複雜,人口又很稀少,且非常散漫。境內除屬於斯拉夫民族的波蘭人外,在西普魯士的城市中則有日耳曼人,在立陶宛(Lithuania)則有俄羅斯人,此外還有猶太人,在一部分城市中幾乎占人口的二分之一。境內的民族很雜,各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亦不相同。波蘭人多信奉羅馬派的基督教,俄國人多信奉希臘派的基督教,日耳曼人多信奉新的耶穌教,而猶太人始終信奉猶太教。因為人種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就引起了無數的困難和無窮的糾紛。這是波蘭從前衰亡的原因,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波蘭建立共和政府非常困難的緣故。
【君主的無權】波蘭政治制度的惡劣在世界上真是罕見的。它不但不能和它的鄰國——普魯士、俄羅斯和奧地利——一樣組成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而且它的貴族始終要維持他們的特權,使國家永遠處於一種封建的混亂狀態中。他們用種種方法把君主的權力限制到極小的範圍內,使得他既不能維持國內的秩序,亦不能抵抗外力的侵入。原來波蘭王位不用世襲制而用選舉制,各代新王的即位都是由貴族選舉出來的。每遇選舉國王時,一面國內的貴族互相競爭,一面外國的政府暗中操縱。紛擾一番之後,被選的人往往是一個外國人而且是外國政府的傀儡。
【貴族的驕橫】由於君主沒有相當的實力,所以國內的貴族就各霸一方,非常驕縱。貴族的人數亦非常多,據說竟多達一百五十萬,凡是有一塊極小土地的人都可以貴族自命。貴族階級以外就只有農奴,沒有所謂的中流社會。農奴的生活極其困苦,他們的生命財產完全操控在貴族地主的手中,所以他們的地位和奴隸完全一樣。
【第一次瓜分(1772年)】波蘭王國內部的政情如此腐敗,而它的鄰國普、俄、奧三國的君主又都是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所以波蘭的亡國在當時並不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當時俄國的君主就是有名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為一個最精明的女人。她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合力用種種方法去妨礙波蘭改革事業的進行,暗中去撥動它的內亂。到1772年時普魯士、俄羅斯和奧地利三國竟各自奪取波蘭的一部分領土。這就是世界史上最有名且最震撼人心的第一次瓜分波蘭。
【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1793年—1795年)】俄羅斯和普魯士此後仍舊繼續撥動波蘭的內亂,阻礙波蘭的改革。二十年後它們竟宣稱波蘭的內亂不免影響到它們領土的安寧,所以不能再取旁觀的態度,只好把它瓜分了!於是有了1793年俄羅斯和普魯士兩國第二次瓜分波蘭的舉動。再過兩年,波蘭國王被逼退位,普魯士、俄羅斯、奧地利三國把波蘭殘餘的領土完全瓜分了。立國七百餘年的波蘭從此滅亡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方才復國,這真是現代西方史上一件驚心動魄的事情。三次瓜分的結果,俄羅斯所得的領土最多,幾乎比奧、普兩國所得的領土要大兩倍。
第四節 奧地利和瑪麗亞·特蕾莎
【奧地利的哈布斯堡族】當普魯士的霍亨索倫族正以柏林為首都在北部日耳曼擴充他們的勢力時,奧地利的哈布斯堡族亦以維也納為首都在東南部的日耳曼或用武力或因繼承來擴充他們的領土,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告終時方才結束。原來在日耳曼皇帝查理五世即位時,他就把哈布斯堡族在奧地利的領土讓給了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斐迪南一世從他的王后方面又得到波希米亞和匈牙利兩個王國的領土。但是當時的匈牙利幾乎全部被土耳其所征服了,所以此後直到17世紀末年,奧地利國王的精力大部分都用在和穆斯林的抗爭上面。自從1683年土耳其人圍攻維也納失敗之後,土耳其帝國的國勢逐漸衰替,哈布斯堡族因此逐漸恢復匈牙利一帶,直到1918年時匈牙利才脫離奧地利的統治,另建一個獨立的國家。
【奧地利境內種族的複雜】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奪取奧地利的西里西亞這件事不但有損奧地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莎的聲譽,而且大傷哈布斯堡族在國內政治上的實力。因為就領土的面積而論,奧地利因參與瓜分波蘭而得到的領土固然足以補償西里西亞的損失而有餘,但是新得領土中的居民多屬波蘭一族,奧地利境內的種族因此更加複雜難治,所以對波蘭的瓜分在奧地利方面其實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舉動。原來奧地利境內種族的複雜比波蘭還要嚴重,奧地利本部有日耳曼人,北部有屬於斯拉夫種的捷克人(Czechs),東北部有波蘭人,東部有匈牙利人,南部有南支的斯拉夫人,此外治下還有北部義大利的義大利人和尼德蘭的比利時人,各有各的語言、宗教、風俗和習慣。
【奧地利內部統一的困難】所以在18世紀時奧地利雖然有瑪麗亞·特蕾莎和約瑟夫二世(Joseph Ⅱ)等勵精圖治的國王,但是他們所遇到的種種困難遠比英法諸國國王所遇到的為大且多。所謂的奧地利人絕不能和英國人或法國人一樣,可以由國王一人去統一起來。事實上他們不能混合成為一個民族的國家,而且往往互相傾軋、互相仇視,在19世紀時甚至倒戈和維也納的中央政府為難。立國四百年來龐大的奧地利帝國之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告終時忽然瓦解,最大的原因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