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
2024-10-08 20:41:07
作者: 何炳松
第一節 路易十四的地位和性情
【路易十四即位時的法國】法國在路易十四在位時代(1643年—1715年)為西方最隆盛的國家。自宗教戰爭之後,憑著亨利四世和黎塞留諸人的努力,法國的王權逐漸恢復了舊觀。路易十四即位時,他以一個青年君王的身份統治一個龐大的國家。國中的貴族經黎塞留加以摧殘之後,已經由封建的諸侯變成宮廷的近侍,不能再和國王爭雄了。至於胡格諾派新教徒到此時亦已人數大減而沒有反抗的能力了。加之三十年戰爭的結果,法國的領土大增。所以當時的法國對內王權大張,對外國威大振,竟變為歐洲大陸上最強的國家了。
【法國君權神授的原理】法國的路易十四和英國的詹姆斯一世一樣亦竭力主張君權神授的原理。他以為國王是代天行道的人,所以臣民應該絕對服從君主,對於君主不許有所批評,因為服從君主就是服從上帝。假使君主英明仁愛,那麼臣民就應該感謝上帝的厚恩;假使君主昏庸殘忍,這是因為人民犯有罪惡,所以示懲,臣民都應該俯首忍受。無論如何,國民絕不能限制國王的權力或者起來反抗他。
【法國人對於專制君主的態度】路易十四所處的地位有兩點勝過詹姆斯一世。第一,英國的國民和法國的國民不同,極不願把絕對的權力交到國王一個人的手中。英國人因為有國會、法院和種種法典,無意中養成了一種傳統的習慣,足以阻止國王的專制。至於法國方面,既沒有保障民權的憲章,而三級會議又沒有權力限制君主課稅,所以法國國王的行動遠較英國國王自由。第二,法國所處的位置剛好介於各大國的中間,有四面受敵的危險,所以法國國民對於強有力的國王格外富有依賴的心理,因此法國的君主就可以利用國民的這種心理去擴大個人的權力。
【路易十四的特性】路易十四丰姿秀逸,舉止大方,頗具大國君主的風度;而且英明果斷,辦事極其敏捷;每天必親理政務幾小時,始終未嘗稍懈,他確實是一個勤於國事的英主。這亦是法國強盛的一個主要原因。
【凡爾賽宮殿】路易十四為表示君主的尊嚴起見,在巴黎城外的凡爾賽(Versailles)大興土木,建造了一座宏大美麗的宮殿,後面辟有一個極大的花園,崇樓傑閣為西歐各國王宮的冠冕。宮殿的四周圍以市鎮為宮廷近侍的住室和普通商民的坊肆所在地。當時國內的農民和士兵儘管有入不敷出的痛苦,但是凡爾賽宮殿的建築費竟高達銀幣約二億元。此後百餘年間,凡爾賽宮都是法國王室和政府發號施令的中心。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宮廷的生活】當時法國的貴族看到宮廷的生活這樣奢侈,非常羨慕,所以都願意離開他們本來荒涼寂寞的城堡,移居凡爾賽過一種快樂舒適的生活。宮廷的儀節非常繁複,國王的飲食起居都各有一種隆重的儀式,各貴族無不以能夠參與為榮。中古以來負隅反抗、各霸一方的強藩,此時竟變為侍候國王的近臣了。
【路易十四時代的學術】路易十四在歐洲史上之所以這樣著名,就是因為他能夠竭力提倡文學和美術。法國最偉大的喜劇家莫里哀(1622年—1673年)就是這個時代的人物。當時所有文學家都可向政府領取巨額的年金。法國國王又創辦一種雜誌以提倡科學的研究,建造天文台於巴黎以利於天文學的進步。此外皇家圖書館本只藏書一萬六千卷,此時亦開始擴充,到現在已有書二百五十萬卷,為世界上藏書最豐富的學術機關。法國的文化之所以能夠在現代的世界上占有一個重要的位置,我們確實不得不溯源於路易十四的獎勵和提倡。
第二節 路易十四的武功
【路易十四的野心】路易十四的興趣並不專注於文治方面,實際上他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這真是法國的不幸。他既有一支組織嚴密的軍隊,又有一班擅長戰術的軍官,因此就用武力去壓迫他的四鄰,引發了好幾次無理的戰爭。到後來竟弄得國庫空虛、民窮財盡,為將來大起革命的一個遠因。
【侵略尼德蘭(1667年)】路易十四最先注意到西班牙所占領的尼德蘭,他以為自己既然是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的姐夫,當然應該繼承這部分領土。他為貫徹自己的主張起見,派遣軍隊去攻陷尼德蘭邊疆上的一部分城市。歐洲各國政府看到這種情形,都不免驚駭起來,其中荷蘭因為和尼德蘭有唇齒的關係,尤其惶恐萬狀。因此荷蘭就和英國、瑞典組成一個三國同盟,強迫路易十四罷戰媾和,把占領地交還給西班牙。但是不久後路易十四設法和英國聯手,相約夾攻荷蘭,三國同盟亦因此瓦解了。
【侵略荷蘭(1672年)】路易十四以為荷蘭地小國弱,膽敢出來和法國對抗,實在可惡,因此就於1672年統率十萬大軍渡過萊茵河,直入荷蘭的南部。不料荷蘭人把海堤水閘放開,境內頓成澤國,法國軍隊亦因此不能北進。同時日耳曼的皇帝出兵進攻法國,而英國又反過來與荷蘭媾和,路易十四此時竟處於四面楚歌的形勢。六年後各國乃相約罷兵,法國雖然增加了一小部分的領土,但終究得不償失。
【路易十四和新教徒的關係】路易十四的武力政策固然到處失敗,他的宗教政策亦極為愚拙。原來法國的新教徒自從軍權和政權被政府剝奪之後,就專心從事於工商和銀行各業,多數成為富人。當時法國人口約有一千五百萬人,新教徒約占十五分之一,為國內最勤儉幹練的一班人。但是法國的舊教徒始終主張把新教徒完全撲滅。所以當路易十四即位的時候,舊教徒對於新教徒的壓迫日趨嚴重。新教徒的禮拜堂常常被毀,凡年達7歲的兒童准其改信舊教。政府又分遣魯莽的軍隊屯駐於新教徒聚居的地方,任意騷擾,想用恐嚇的手段使他們改信舊教。最後路易十四竟於1685年把從前亨利四世所頒布的《南特敕令》撤銷了,凡信奉新教的人從此都被當作罪犯看待,凡充當新教牧師的人都要被判處死刑。法國的新教徒因此紛紛逃到國外去,有的逃到英國,有的逃到普魯士,有的逃到美洲。他們原是法國民族中的優秀分子,所以他們的出逃其實是法國很大的損失。這是西部歐洲宗教壓迫史上最後且最悲慘的一個實例。
【侵略萊茵河的普法爾茨】當時西歐各國對於路易十四撤銷《南特敕令》本來已不滿意,不久又聽到他想興兵征服信奉新教的萊茵河的普法爾茨(Pfalz),更是驚慌,因此荷蘭就組織同盟去反抗法國的武力政策。路易十四果於1688年出兵侵入普法爾茨境內,焚毀了許多城市和堡壘。但是十年之後,路易十四和其他各國媾和時,他仍舊得不到什麼東西。不過路易十四的野心並不因此而稍斂,他此後反而專心準備進行他平生最後且最大的一次戰爭。
【西班牙王位的繼承問題】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既沒有子女,亦沒有兄弟。路易十四和日耳曼皇帝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都是查理二世的姐夫,他們早已考慮將來怎樣去瓜分西班牙的領土。但是當1700年查理二世去世時,他的遺囑中規定把自己的王位傳給路易十四的孫子腓力,不過以法國和西班牙兩國永遠不得合併為條件。這個遺囑如果實行起來,那麼歐洲的西南部以及美洲的大部分地方都要掌握在路易十四一家人的手中了,法國的勢力一定會比從前查理五世的日耳曼帝國還要強大。這種情形當然是日耳曼和英國所不能容許的。但是路易十四不顧一切,接受了西班牙國王的遺囑。
【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戰爭】英國國王威廉三世果然於1701年邀請荷蘭、日耳曼等國組成一個新的大同盟,興兵和法國開戰。戰事遷延十年之久;戰爭的範圍比三十年戰爭還要大,甚至英法兩國的北美洲殖民地亦大起兵戈。法國終因寡不敵眾屢次為聯軍所敗,加之國內已到民窮財盡的地步,路易十四不得已於1713年在烏德勒支和聯軍講和。
【烏德勒支條約】烏德勒支和約締結以後,歐洲的版圖發生了一次空前的大變動,凡參與這次戰爭的各國都能得到一部分西班牙的領土。奧地利所得的為西班牙在西歐所占領的尼德蘭和在義大利所占領的那不勒斯與米蘭,從此奧地利的勢力深入義大利半島,直到1866年才告終止。荷蘭亦從西班牙方面得到一部分要塞。英國從法國方面得到北美洲的新斯科舍、紐芬蘭(Newfoundland)和哈得孫灣(Hudson Bay)一帶,這是北美洲的法國勢力日漸消失和英國的勢力日漸擴張的一個大轉機。此外英國亦從西班牙方面得到直布羅陀要塞,此為從大西洋走進地中海的咽喉。至於法國的腓力五世,和約中允許他即西班牙的王位,不過法國和西班牙永遠不得由一個人兼領。
【國際法的發展】西方所謂的國際法雖然在上古希臘和羅馬時代已經有一種雛形,但是現代的國際法其實源於17世紀。原來自三十年戰爭開釁以來,歐洲已有一部分人思考怎樣能夠不用武力去解決國際的紛爭。其結果就是西方第一個偉大的國際法學家格勞秀斯(Grotius)的出世,他於1625年著成現代世界上第一部有系統的國際法,其中詳敘了國際上平時和戰時大家都應遵守的法則。到了路易十四時代,歐洲各國連年戰爭,國際法的重要性愈加明顯,國際法的發展亦愈加迅速,因此國際法就成為現代西方法學中一項重要的科目;它的發展雖然不能絕對阻止國際間的戰爭,但是在國際間的諒解上卻大有貢獻。
【法國的衰落】路易十四於1715年去世,他的曾孫路易十五(1715年—1774年在位)即位,年僅五歲。當時的法國因為連年戰爭,國庫空虛,人口大減,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軍隊的實力亦大不如前。這就是法國大革命將起以前的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