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亞歷山大帝國瓦解後的亞洲
2024-10-08 20:39:09
作者: 何炳松
第一節 條支的興衰
【亞洲西部政局的變化】上古時代的亞洲西部,自亞述帝國建立後,到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滅亡時止,凡千年間,西自地中海,東到阿富汗,差不多都統一於一個帝國之下。中間雖經亞述、米底、波斯三次的政治變化,但是大體上很有昇平的氣象。到波斯時代,甚至非洲和中部亞洲亦統一於祆教的文明之下。但自亞歷山大東征後,形勢乃為之一變。他的本意,原想統一亞歐兩洲。不料他死後盛況難繼,不但他的帝國四分五裂,就是亞洲西部亦成了割據的局面。這當然是亞歷山大所意料不到的事。
【條支的建國】亞歷山大死後,歐亞非三洲的領土,各自分離。其中亞洲部分又分裂為二:一為大將利西馬科斯(Lysimachus)在小亞細亞所建的王國,一為大將塞琉古(Seleucus)在敘利亞一帶所建的王國。前一個到公元前263年變為珀加蒙王國(Pergamus),後來亡於羅馬。後一個就是中國史上的條支,為亞歷山大帝國中最重要的部分,享國凡二百四十七年,方為羅馬所滅。塞琉古戰功很大,而且諸將中唯有他始終沒有離棄他的波斯妻子。因此他於公元前320年分得巴比倫一帶,自建獨立的王國。
【條支衰弱的原因(一)遷都】當時條支的疆域本極廣大:西起地中海,東達印度河,北自裏海和藥殺河,南達波斯灣和印度洋,地大物博,儼然強國,本來大有可為。但是塞琉古先擇都於巴比倫,後來又在底格里斯河上游另築新都塞琉西亞(Seleusia),公元前300年後又遷到地中海邊的安條克。他的目的本在於對付小亞細亞和埃及的入侵,結果反而引起亞洲人的不快和團結精神的瓦解。中央政府對於東方一帶既然鞭長莫及,國家自然要日趨分裂了。所以條支向西遷都,實為帝國分裂的一大原因。
【(二)政策的失當和(三)黷武的流弊】塞琉古治國的政策亦失之偏狹。他和他的後人不能繼續亞歷山大統一歐亞兩洲民族的遺志,仍採用從前征服者統治土人的舊法。他把全國分為七十二省,各省總督概以希臘人或馬其頓人充任之,軍隊的長官亦然。因此一國之內,頗有主客感情不洽之勢。加之塞琉古一族仍有亞歷山大武力統一世界的理想,常向埃及及小亞細亞用兵。東方安息獨立前的三個君主都和西方的兩國交戰過,自公元前280年到公元前250年間,幾無寧歲。此外條支的第三代君主安條克二世(AntiochusⅡ)傲慢荒淫,東方各地就乘機反叛而獨立了。
第二節 大夏和安息的獨立
【大夏的獨立】大夏地居波斯東境,本為居魯士所征服。波斯亡後,遂輾轉而入條支的版圖。在條支建國初年,諸王都在這一帶建造希臘城,希臘語一時盛行於中亞。但當安條克二世正和埃及交戰時,大夏的希臘總督狄奧多托斯(Diodotus)於公元前256年反叛而獨立,自建王國。條支王沉湎於酒色之中,竟置之不顧。大夏乃得自由向東方中亞一帶拓展領土,國勢漸盛。
【大夏的極盛時代】當亞歷山大去世時,印度人曾乘機革命,於公元前322年建摩揭陀國的孔雀王朝於印度河和恆河之間,以抵抗希臘勢力的入侵。條支王塞琉古曾於公元前305年進攻印度,大敗而歸。印度文化到此復興,阿育王在位時尤稱極盛。但阿育王在位時代,適為大夏立國之時。大夏王族既是希臘人,大夏又是當時希臘文化在中亞的唯一根據地,對於南方印度文化的復興當然慄慄危懼,因此大夏王歐西德莫斯(Euthydemus)於公元前206年遣王子南越大雪山而入侵印度,兵力深入阿富汗和旁遮普一帶。此後二十年間實為大夏的極盛時代,亦為希臘文化在中亞的最後一次稱雄。
【大夏的衰亡】大夏介於東方黃種的月氏、西方黃種的安息和南方的印度之間,本有四面楚歌之勢。加以希臘人內部亦和歐洲的母國一樣,常起內亂,當大夏王子南征印度時,其將歐克拉提德(Eucratides)反而乘虛入據大夏而自立為王。此後大夏境內各省的希臘人紛起效尤,互相角逐。希臘人的勢力反因大夏王族的拓展而驟衰,希臘幣制和語言皆逐漸被廢而不用,終於公元前139年前後受月氏和安息的夾攻而滅亡。希臘文化自亞歷山大輸入中亞以來,享二百年的壽命,終於隨同大夏的亡國而消失。
【安息建國的重要性】條支東境分裂而成的王國,除希臘人所建的大夏外,還有北方黃種人所建的安息。兩國的建立差不多同時,而安息的國祚和地位卻遠較大夏長久而重要。從前以為安息人是白種人,其實他們是亞洲北部的黃種人,他們的立國實為亞洲黃種人向西壓迫白種民族的第一次。安息人何時遷到波斯北部,已不可考。我們所知道的就是他們的居地為從前波斯帝國的一省,而且為當時帝國中最太平的一省。
【安息的建國】當大夏於公元前256年反叛條支而獨立時,安息國王阿薩息斯一世(Arsaces I)亦於公元前250年時起而效尤,建立安息國。一時亞洲西部的條支國竟分裂為三。不過安息的獨立和大夏不同,大夏的叛亂是希臘人反抗希臘人,而安息的叛亂卻含有東西方文化和黃白人種衝突的意義。當亞歷山大東征成功時,自波斯時代以來的歐亞爭雄,很有從此結束的意味。不料安息的建國竟又造成歐亞兩洲文化和民族相持的局面。這個局面差不多維持到現代土耳其衰落時才為之一變。所以我們對於安息的內政、文化和它與西方羅馬爭雄的經過,似有詳述的必要。
第三節 安息立國初期的內治
【安息史的分期】安息的國祚凡約四百七十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立國後一百五十年間的建設,繼以和羅馬共和政府的爭雄,中經長時期的和平,終於因和羅馬帝國爭雄而滅亡。我們現在先述它最初一百五十年間的內治。
【國基的鞏固】當阿薩息斯一世立國時,境內的希臘人當然經常反抗。不久其弟阿薩息斯二世即位,實為鞏固安息國基的第一個名王。當時條支因西受埃及的侵略,失地很多,國力疲乏,安息就乘機大拓領土。條支曾於公元前237年想聯絡東方同族的大夏來夾攻安息,不料大夏反而聯合安息來夾攻條支,從此條支遂固守西方,不敢再圖收復了。此後阿薩息斯二世遂得專心於新國的建設,築要塞,築都城,平治二十多年。到公元前206年條支乃正式承認它獨立。
【名王米特拉達梯一世的功業】此後二十年間為大夏國勢隆盛、安息鞏固內政的時代。但公元前180年以後,安息的保守政策突然一變。名王米特拉達梯一世即位之後,文治武功莫不極盛。安息區區小邦因此一變而為龐大開化的帝國,不久遂能和新起的羅馬爭雄。當時大夏因拓境於南方的印度而引起內亂,條支又因一心西向而未遑東顧,安息人得以於公元前163年到公元前140年間,東侵大夏,西征米底,國境遂拓展到東方的大雪山和西方的幼發拉底河,不久敗大夏軍而深入印度境內,安息版圖遂達於極大之域。這個建立安息帝國的名王死於公元前136年。
【安息的政制】安息的政體極富有簡單性,雖然多草創於立國初年,而實際上大成於米特拉達梯一世在位時代。安息雖為君主制,但君權有限,因為國王之下有兩種會議:一為亞洲北部黃種人習有的諸宗王大會,一為高級祆教教士和官吏所組成的元老院。兩種會議合成所謂的貴人階級,力量足以限制國王。國王亦沿用亞洲北部黃種人的選舉制。大體上父子世襲或兄終弟及,而貴人階級實握有廢立的大權。國內各省仍沿用波斯舊制,或任總督,或用舊王。希臘人所居的各城市則仍聽其沿用市政府制。當時朝廷曾遍采各地最良習慣編成法典,頒行國中。安息到此,儼然文明大國規模。所以米特拉達梯一世自稱為「諸王之王」,確實當之無愧。
【月氏和安息的並駕】當安息帝國建設成功之日,正是月氏人由中國西北境向西遷徙、傾覆大夏而代霸的時候,聲勢殊盛。因此當安息於公元前129年受西方條支最後一次進攻時,不能不求助於月氏。甚至同時中國的漢武帝要進攻匈奴,亦不能不叫張騫向西鑿空去和他們聯絡,這亦可見當時月氏人在中亞頗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過月氏和安息合作幾次之後,就分道揚鑣了。安息則專心西向和新起的羅馬爭雄,月氏則一意向南到印度去發展,終成佛教的最大護法。至於月氏人怎樣隆盛,怎樣傳布佛教,怎樣和安息同時衰亡的情形,我們留到敘印度史時再述。
【張騫的鑿空和亞歐商業的發軔】我們於此還應插述一件在世界交通史上極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上面所述的張騫通西域。他於公元前138年奉命到大月氏,中途被匈奴人拘留了十年,後經大宛、康居諸地而到月氏。交涉之後,不得要領,乃於公元前126年回國。他這次西行,在政治上雖告失敗,在文化上卻大有進步。因為此行結果,不但希臘和波斯的文化——前一種如漢代海馬葡萄鏡的圖案,後一種如天馬和葡萄——有一部分傳入中國,而且中國的絲綢貿易亦經安息人之手逐漸向西發展到羅馬去。後來這種亞歐兩洲商業壟斷的競爭,不但成為羅馬先後和安息、波斯苦戰的一個原因,而且為引起亞歐兩洲永遠衝突的導火索。
【安息、羅馬爭雄的起源】總而言之,公元前250年到公元前100年間,實為黃種人第一次在西亞建立安息帝國的時代,和白種的大夏與條支鼎立於亞歷山大帝國的亞洲舊壤中。後來大夏為新起的黃種月氏人所滅,條支亦為新起的羅馬人所滅,所以在公元前1世紀初年亞洲西部只留下月氏和安息兩大帝國的對峙。安息既和東方的月氏相安,亦有餘力向西發展,而羅馬復向東擴張。於是自從前波斯、希臘時代以來的亞歐爭雄,經亞歷山大一度的阻撓和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後長期的變化和醞釀,到公元前55年時又開始了。我們在敘述這次長期的戰爭之前,應先述歐洲的羅馬興起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