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是靠行動來實現的
2024-10-08 20:35:22
作者: 王輝
有人說,學歷是張紙;有人說,學歷是塊敲門磚;還有人把學歷當成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毋庸置疑,學歷與能力有著一定的聯繫。學歷高,知識積累會多一些、深一些,這為形成實際工作能力打下了基礎,但這並不直接等於實際工作能力。
現在大學生找工作可謂非常困難,高學歷不一定能獲得好工作。在現實生活中,有同樣學歷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他們的人生卻大相逕庭。答案很清楚:學歷也許能幫助你跨過就業招聘的門檻,但是在一個人的人生之路上,真正推動其發展的往往是個人的能力。
高奇是一所名牌大學新聞系畢業的博士生。在學校,他年年拿國家獎學金,每次考試成績都名列前茅,是老師眼中引以為傲的才子。畢業後,高奇進入一家新聞單位,一個月下來,他竟然寫不出像樣的新聞報導和新聞評論。總編多次找他談話,他說是自己經驗不足。
三個月後,高奇仍然沒有明顯的進步。讓他和前輩一起去採訪尚能完成工作任務,如果讓他單獨完成採編任務,他就會手足無措,採訪前一天還會緊張不已,事後寫出來的稿子也難以讓人滿意。
在單位,高奇不僅無法適應工作,在人際交往上也顯得很笨拙。他經常是一個人獨自吃飯,下班也不和大家打招呼就急匆匆地離開。實習期是一年,但半年後,這家新聞單位就解僱了他。雖然他的學歷很高,但缺乏身為記者的基本能力和素質。
創造業績靠的不是任職前的學歷,而是靠任職後的實踐經歷和創造能力。任職前學歷高與任職能力強並不完全成正比。伯樂相馬,主要是看馬能否跑千里而不是看馬的出身。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單位在招聘人才時,正逐漸由重視「學歷型」向重視「能力型」轉變。
有這樣一則新聞報導:在一次人才招聘會上,一位畢業生手上拿了十多個證書,如英語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教師資格證書、法律職業資格證書、註冊會計師證書等,本以為能輕鬆地找到工作,可奔波一天後,竟然沒有一家用人單位願意聘用他。經採訪才知道,有些用人單位並不喜歡這種靠「證書」求職的人,認為他們沒有確定的求職意向。其實,用人單位更注重應聘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反應能力、綜合素質等。
現在有很多大學生往往忽視對知識的積累和個人能力的培養,轉而熱衷於盲目地參加各種培訓班,參加各種職業和專業資格考試,以取得儘可能多的資格證書。但是有一點必須明確,有證書不等於有能力。如今的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主要注意應聘者是否有真才實學,是否有實幹精神,是否能為本單位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一個只會誇誇其談的人是無法獲得公司對他的重視的。
在韓國,有一個每年僅靠一個遊戲軟體就能創造400億韓元的「在線遊戲軟體」公司總經理,他只有高中學歷。這家公司的員工有高低不同的學歷,公司對員工的評價和待遇不按學歷排序,而是按他的發明創造、實際業績和對社會的貢獻。
在韓國的遊戲軟體、IT等領域,他們為了實現產業的自我提升而打破自身的固有觀念,正因為如此,這些領域的創新成就凸顯,走在世界的前列。海爾集團在招聘員工時,不是堅持傳統的「伯樂相馬」,而是堅持現代的「伯樂賽馬」,對求職者的素質和實踐能力進行現場考察,然後決定錄用與否。
在中央政策的鼓勵下,某城市的黨政機關吸收了一批剛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直接進入幹部隊伍,王鵬就是其中一員。王鵬具有碩士學歷,理論知識紮實,但由於是出了校門就進機關部門,缺乏實踐經驗,平時又不愛向別人請教,雖然工作一直很努力,但碰到問題就手足無措了。
後來他又利用非工作時間準備讀博,把主要精力放在考取文憑上,平時的工作就更不上心了,因此,很快他就被淘汰出局。
我國高等教育產業高速發展的今天,學校的「產能」已經遠遠超過了社會所需。所以,當求職者慨嘆一畢業就等於失業,大學生就業難於中專生就業,甚至連越來越多的「海歸」們也開始感嘆就業難的時候,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高學歷的必要性。
現在,我們的社會已由以往的學歷時代逐漸過渡到能力時代。有了金剛鑽,不怕攬不到瓷器活兒。只要擁有真才實學,有不怕吃苦的實幹精神、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主動向用人單位推薦自己,就不怕找不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就不愁在社會上找不到立足點。尤其對大學生而言,在注重夯實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社會人文知識的同時,要重視實踐學習的環節。如做好實驗、計算機操作、實習、畢業設計及社會調查,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使自己既能動口又能動手,無論是在理論基礎還是實踐操作方面都有很強的競爭力。
學歷只能證明你的學習能力,但無法體現你的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所以,學歷和能力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不能相提並論。學歷只是一個憑證,而真正的能力才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