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學問,既要學,還要問
2024-10-08 20:13:28
作者: 蔡萬剛
所謂「學問」,就是得邊學邊問。愛因斯坦就曾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它意味著真正的前進。」法國文豪巴爾扎克也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地是問號。」
很多人都問過我一個問題: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之間最大的不同到底在哪裡?
這個問題著實不好回答,造成成績優劣的原因有很多,勤奮、認真、思維方式等,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果。但通過多年的執教經驗,我發現,但凡是喜歡問問題、懂得問問題的學生,成績通常都不會差。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提出過一種名為「發現法」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學生通過發現問題來掌握知識。我們說過,學習最大的意義不僅在於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促進理性思維的發展。
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善于思考的學生往往比單純接受知識而不會深究原因的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率更高。我們知道,聽講是一項積極又緊張的思維活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裡,你必須讓大腦不停地運轉,跟隨老師的思維,去記住老師所講授的知識點,並從這些知識點中辨別出重點與難點,著重進行理解和記憶。
大家都拍過皮球,想要讓皮球持續不斷地運動,我們就必須以一定的頻率去拍它,如果我們停下手不去拍它,那麼它的跳動幅度將會越來越小,最終靜止在地面上。我們大腦的思維其實就像皮球一樣,只有不斷地接受刺激,才能保持高速地運轉。
很多學生之所以在聽講的時候容易走神,就是因為他們只是單方面地接收老師所講的知識,卻沒有進行自己的思考,這就好比讓一個皮球自己在地面上跳動一樣,沒有手掌拍打的刺激,終究會停下來。而那些善于思考、喜歡提問的學生則不同,他們一方面接收著來自老師所講授的知識,一方面在大腦中進行思考,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這樣有來有往的刺激下,大腦的運轉只會越來越活躍,學習效率自然也就隨之而提高,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喜歡提問、懂得提問的學生,成績通常都不會差。
那麼,可能有家長會問了:「我家孩子腦子裡沒有問題怎麼辦?不知道該問什麼怎麼辦?」有這樣困惑的人其實不少,如果你的孩子也是個不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學生,那麼不妨嘗試讓他從這三點開始做起:
第一,多問自己「為什麼」。
如果你的孩子是個不擅長提問的人,那麼不妨幫助他培養一個習慣:多問自己「為什麼」。比如學習到一個新的公式時,引導他想一想這個公式是如何建立的,建立之後有什麼作用,為什麼需要大家進行記憶等。做到某個題目時,引導他多想想這個題目為什麼要這樣解答,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進行解答等。當他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之後,問題自然就接踵而來了。
第二,多閱讀,增加知識儲備。
很多時候,問不出問題其實恰恰證明了學生知識的貧乏。當學生對一個東西毫無了解的時候,自然也就無從對它進行思考和提問了。因此,如果你感覺孩子不擅長提問,那麼不妨多鼓勵他進行一些閱讀,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當他涉獵的知識面越廣,學到的東西越多時,他就越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在學習中不斷提高,不斷進步。
第三,敢於張口,想問就要問。
在不擅長提問的學生之中,有一部分學生不是沒有問題,而是不敢發問。這樣的學生可能是性格比較內向,不好意思提出問題;也可能是因為曾經的某些經歷,打消了提問的積極性。如果你的孩子是這樣類型的學生,那麼一定要想辦法幫助他克服內心的羞澀和膽小,讓他敢於張口向老師或同學提問,把心中的疑惑解開。
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就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只要心中有疑惑,就勇敢張口問出來,學問就是在問中學,從而在學中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