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養孩子,接納孩子最初的樣子
2024-10-08 20:03:15
作者: 陳文姬
有一首詩歌,名叫《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現在我們就欣賞一下這首詩歌吧: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
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仿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
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
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
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
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
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詩歌中,蝸牛天性行動慢,可即便累了、傷了,依舊堅持著往前爬。而「我」呢?看著行動緩慢的蝸牛,內心充滿抱怨和責怪,不時地責罵、訓斥、打罵,甚至還想要放棄,全然忘了對方只是一隻蝸牛,更不必說享受與蝸牛散步的快樂。
其實,詩歌中的「我」就是現實中的父母,而蝸牛就是他們的孩子。教育孩子就如同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只有接納孩子、尊重孩子,放慢自己的腳步,耐心地等待孩子成長,才能讓孩子健康地成長,並且與孩子共享美好未來。
詩歌中的「我」最後醒悟了,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開始改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然而,現實中很多父母卻沒有醒悟,他們似乎走上了一條教育孩子的岔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甚至是完美的;希望孩子能擁有過人的天賦,最好能過目不忘;希望孩子早點走路、說話、識字;希望孩子早點上幼兒園、學前班,最好在小學前認識所有的字;希望孩子是「神童」,能夠甩開其他孩子一大截……
在這些期待和希望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操之過急,會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的,然後不厭其煩地督促孩子,「你應該努力學習」「你必須超越別人」「你可以成為最好的」。一旦孩子沒有按照父母期待的方向發展,父母便開始訓斥孩子不配合、不聽話,甚至會逼迫、教訓、打罵孩子。
雖然父母的初心是好的,可是心態卻是急躁的,甚至是急功近利的。這些逼迫會讓孩子失去最初的本性和樣子,並在精神上和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壓力。當這些壓力聚集在一起,就會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甚至成了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
回想一下你教育孩子的情景,是不是也時常說過類似的話:孩子開始學習走路時,扭扭捏捏、猶猶豫豫,不敢放開扶著桌子的手,更不敢邁出第一步。這可急壞了一旁教導的你,在孩子身旁一邊拍手一邊鼓勵:「寶寶,大膽一些!邁腿、邁腿,只要你邁出第一步就可以了!」然後看孩子許久不邁步時,你就會懊惱地說:「唉,這孩子怎麼這麼笨!」
孩子學游泳,因為有些怕水,進步比其他孩子慢。開始你還能耐心地鼓勵孩子勇敢,可慢慢地,這份耐心就被消磨殆盡了。訓斥和責罵就會逐漸多了起來,好像孩子犯了天大的錯誤一般。結果,你越是著急,孩子壓力就越大,學習的進度就越慢;孩子在音樂上有些天賦,剛剛5歲就能彈出動聽優美的音樂,且有非常高的音準。你覺得孩子的天賦不能被辜負,於是帶孩子參加鋼琴學習班、音樂比賽,希望孩子成為第二個李雲迪、郎朗。結果,你的高強度訓練讓孩子對音樂失去了興趣,小時候展露出來的天賦自然也逐漸消失不見。
所以說,父母們的期待是好的,但是急切的教育方式卻並不可取。要知道,孩子的成長和學習都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像是小樹苗成長為一棵大樹同樣需要漫長的時間一樣。若是違背孩子的天性和成長規律而刻意為之,那便是害了孩子。
不管孩子是否有天賦,父母們都應該多給孩子一些耐心,讓孩子慢慢地準備、學習,然後引導他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正如義大利幼兒教育家馬拉古齊教導的那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給孩子足夠的時間,我們應該放慢腳步,我們應該學會等待!」
等你這樣做了之後,便會發現孩子正不知不覺地向我們展示他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