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他人,反省自身
2024-10-08 19:43:35
作者: 王輝
阿江與好友阿哲、阿魯一起外出旅行。三個人經過一處陡峭的山路時,阿魯突然失足滑倒,眼看就要摔下萬丈山崖。就在這危急時刻,阿哲一把抓住阿魯的衣襟,用力將阿魯拉了上來。為了記住阿哲對自己的救命之恩,阿魯在路邊一塊大石頭上刻下了這樣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阿哲救了阿魯一命。」
三個人繼續向前走。在海邊,因為一件小事,阿哲和阿魯吵了起來。阿哲一時衝動,打了阿魯一記耳光。阿魯雖然很生氣,卻沒有還手。他跑到沙灘上,在沙灘上寫下了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阿哲打了阿魯一個耳光。」
旅遊結束後的一天,阿江問阿魯:「你把阿哲救你的事刻在石頭上,而把他打你的事寫在沙灘上,這是為什麼呢?」阿魯回答說: 「阿哲救了我的命,我要永遠感謝並記住他對我的恩德,至於他打我的事,我想讓它隨著沙子的流動逐漸忘得一乾二淨。」
阿魯能夠正確對待恩德和怨恨,這一點是值得稱道,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做法卻與阿魯大相逕庭。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對別人給予自己的幫助缺乏足夠的感激之心,認為是「應該」的;有的人得到別人的幫助不知道回報,或者只是一時感激,時過境遷便很快遺忘;還有些人甚至不辨是非,以怨報德……相反,在遇到自己的利益被別人不小心損害時,很多人卻會牢記在心,甚至長期耿耿於懷。整天掛在嘴上,逢人便說者有之,以牙還牙、冤冤相報者有之,尋找機會進行報復者有之……
感恩,是一種美德。古人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事實上,這句話所表達的不是一種現狀,而是一種追求,雖然說真正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並不是很多,但是,我們也不應放棄這種追求。因為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好,以感恩的心態對待他人,以寬闊的胸襟回報社會,是一種利人利己、有益社會的行為。
民間有句教人加強道德修養、寬厚待人的處世良言是這樣說的:「你幫別人快忘記,別人幫你要牢記。」現代社會,人們的交往面比過去大大拓寬,接觸的人更多,人際關係更複雜,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矛盾、思想乃至利益的碰撞也更多,因而,更需要我們保持仁厚之心。
本書首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經濟學家孫冶方和舞蹈家資華筠同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他們常有機會在一起開會。一天,孫冶方得知資華筠是著名學者陳翰笙的學生,就主動告訴她:「你的恩師也是我的引路人啊。我是在他的影響下,參加革命並且對經濟問題產生興趣的,所以我很感謝他。」後來,資華筠把這件事告訴了陳翰笙,陳老卻回答不記得此事。資華筠認為老人年事已高,記不清楚了,嗔怪著說:「人家大經濟學家稱您是引路人,您倒把人家忘記了?!」不料,陳老十分認真地說:「我只努力記住自己做過的錯事,怕重犯。至於做對的事情,那是自然的、應該的,又何必記得那麼清楚。孫冶方選擇的道路和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我是沒什麼功勞的。」
像陳老這種時時不忘責己之過而忘記施人之恩的行為,更是一種難得的美德。記住自己做過的錯事,是吃一塹長一智,能夠避免重蹈覆轍。一個人想要少犯錯誤,不斷取得進步,就必須做到這一點。而對於自己所施予他人的恩惠,一般情況下,施恩者在有意無意之間都希望受益者給予回報,倘若受益者沒有什麼表示,施恩者往往會氣惱不快。相比之下,像陳翰笙先生那樣把自己施人之恩視為「自然的、應該的」,淡而忘之,不求回報的精神自然要超然很多。這種真誠、寬厚的胸懷,是一種更高、更深的境界。
人生在世,施恩不圖報,受恩當回報,要多反思自己的不足,多感激別人的恩惠,少談論別人的缺點,對矛盾不要老是耿耿於懷。如果能做到,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就會減少許多,人際關係將更為融洽,生活也會更加溫馨。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說: 「忍耐是痛苦的,但是,它的結果卻是甜蜜的。」一個銘記著自己的引路人,念念不忘別人對自己的恩典,一個卻不記得自己做過的好事,而只努力記住自己做過的錯事。這兩種情懷與境界,都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推廣的。
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我們都要養成自我反省的好習慣。一個善於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夠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能夠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一個善於自我反省的人,會關注自身的不足,而不會去苛求他人;一個善於自我反省的人會記住別人的點滴恩惠,而不會在給予別人幫助後奢求回報;一個善於自我反省的人會忘掉別人對自己的不好,而不會持有仇必報之心對他人心懷芥蒂,甚至時刻尋找機會報復他人。事實上,只有善於自我反省,我們才會開心快樂,免除許多煩惱,而一個不善於自我反省的人,很容易會讓自己陷入仇恨與痛苦的泥潭。
所以,不妨學會自我反省吧,試著讓自己的人生在自我反省中變得更加完美,更加充實。讓心中充滿愛,充滿感恩吧,一顆感恩的心,也一定是一顆充滿快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