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舉止要得體
2024-10-08 19:34:53
作者: 麗罡
「謝謝阿姨,給小弟弟吃吧,我不餓。」
「奶奶,您手上的東西很重吧?我有力氣,我幫您拎一個。」
「媽媽,您今天累了一天了,還是我來拖地吧!」
……
夏普是一名8歲的小男孩,今年上小學二年級,他聰明活潑,成績優異,更難得可貴的是,他還是一名行為舉止十分得體的小紳士,儼然就是許多家長管教自己孩子的「榜樣」,是大家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樣樣都很好。
事實上,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中,夏普都是彬彬有禮,舉止得體的,他從不亂發脾氣、大吵大鬧,遇到事情時也不驚慌焦躁,冷靜得仿佛就是一個小大人。
夏普為什麼會如此紳士呢?這關鍵在於長輩對他的培養與教育。
夏普與現今很多孩子一樣,出生於一個「4+2」模式的家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全都圍著他一個人轉。不過,他可沒有「小皇帝」的待遇,長輩們在規範自己行為舉止時,也會嚴格規範夏普的言行,從他咿呀學語就開始教導他吃飯不准挑食、遇見長輩主動問好、家中來客人時客人動筷才能動筷、去別人家做客時不能亂動別人家東西等規矩。
長輩們很寵愛夏普,但絕不溺愛夏普。在愛與嚴格的環境中,夏普逐漸塑造出得體的行為舉止。
請記住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行為舉止得體的表現有哪些?有待人謙和、與人交談彬彬有禮、穿著大方得體、談吐高雅不俗等。而行為舉止得體的人往往都謙虛謹慎,從不誇大其辭,裝腔作勢。這樣的人往往會受到周圍人的喜愛與尊重。
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礎就是禮儀修養,那些不良的舉止和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不但對孩子自身發展不利,而且也會嚴重危害孩子的品性。」行為舉止得體可以幫助孩子快速地融入集體,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也將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與未來。可見,讓孩子有一個優雅得體的舉止是十分重要的。那麼,父母如何將孩子的行為舉止培養得體呢?
引導孩子學會觀察
在公交車上,孩子給老弱病殘的人讓座的行為會受到眾人的稱讚;
小夥伴不開心時,孩子安慰小夥伴的舉動會令小夥伴感到欣慰和溫暖;
在認識新的小朋友時,孩子的主動握手會贏得新朋友的好感……
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是否得體,取決於是否讓他人感到舒服。這就意味著,行為舉止得體的人往往是善解人意、體貼他人的。
父母在培養孩子得體的行為舉止前,可以先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只有觀察出他人的需求,才能讀懂對方的心思,繼而做出讓對方感到滿意的動作和說出讓對方滿意的話。否則,即便孩子的行為舉止再得體,也得不到他人的認同,白做無用功。
給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孟子小時候家住在墳地附近時,他就學別人哭拜,孟母將家搬到市集附近後,他又學別人殺豬和做生意。直到孟母將家搬到學堂附近,孟子才開始認真學習知識與禮儀。可見,環境可以塑造一個人的言行舉止。
由於一二年級的孩子年齡小,且善於模仿,所以塑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對他們尤為重要。父母可以怎麼做呢?比如,早上起床後,父母可以與孩子相互問好;孩子出門時,父母要提醒孩子整理服裝,離開家門前可以來一個愛的擁抱;晚上睡覺前,要與孩子相互說晚安等,用點點滴滴的小事來塑造孩子優雅得體的行為舉止。
此外,父母還可以陪孩子一同觀看一些規範行為舉止等方面的書籍、視頻,與孩子探討一些舉止禮儀背後的含義,將禮儀牢記在腦海里。只有為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孩子才會變得行為舉止得體,成為人人稱讚的小紳士、小淑女。
在實踐中規範孩子的行為舉止
很多時候,父母在教導孩子行為舉止禮儀時,會用說教的方式來教導。然而,這種教育方式是空洞的,遠遠沒有實踐來得有效。父母可以在不同的場合教導孩子不同的禮儀,用實踐的方式來規範孩子的行為舉止。
例如,家中有客人拜訪時,父母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來教導孩子在待客時該有什麼樣的言行舉止,如讓孩子明白在給人遞送茶水時要雙手遞送;在與客人聊天時,要安靜微笑地聆聽,且不能隨意打斷別人的說話;離開座位時,要向客人道歉,並說明離開的理由;不能隨意在客廳走動,發出巨大的聲響;送客人離開時,要揮手與客人再見等。等下次有小客人來家中做客時,父母可以讓孩子親自招待。
只有經過實踐,孩子的行為舉止才會變得規範有章程,而相關的禮儀也會牢記於心。
俗話說:「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只有從小規範孩子的行為舉止,才能將其塑造成一名紳士或淑女,而擁有得體的行為舉止也將是他們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