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懶又傻的皇帝怎樣救回瀕死的大明?
2024-10-08 19:25:31
作者: 朝文社
大明隆慶元年(1567)是一個明朝人記憶中景況極度殘酷的年頭。關於這一年,時任五品學士的張居正在晚年回憶道:「曾有異於漢唐末世乎?」從遼東到甘肅,韃靼騎兵動輒十幾萬人組團打砸搶燒,從江西到廣東不是民亂,就是海匪。還有水旱、地震等自然災害組團出道,中央的錢糧儲備最窘迫時只夠用三個月。大明朝廷可謂里里外外皆山窮水盡。
這些事情,每一件單拿出來,都可以和六十年後的明朝崇禎末世比慘。但在當時,最令大臣們絕望的還不是這些,而是大明朝新上任的皇帝:隆慶帝朱載垕。
這位30歲的青年帝王,上任沒多久,就展現了一個令群臣如冷水澆頭般心寒的形象:又懶又傻!
1.極品新皇帝
在登基之前,身份為「裕王」的朱載垕是個值得同情的苦命人。他的父親嘉靖帝性格深沉多疑,對他也百般提防。連母親康妃病故,作為兒子的朱載垕哭求為母守孝,都被嘉靖帝下旨斥罵,因此他逐漸養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情。
特別令人心酸的是,雖說16歲就受封了「裕王」,朱載垕卻一度活得十分窩囊,連戶部管宗室俸祿發放的小官都敢隨意拿捏他,堂堂一個王爺,竟常常要舉債度日。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在登基早期,這位出了名的苦命人也一度努力工作,每天準時參加朝會,脾氣還很好,比起他那位小心眼的父親嘉靖帝,簡直堪稱暖男。雖然說話不多,簡單一兩句,卻能把大臣說得感動不已。憑著這個令人如沐春風的形象,隆慶帝很快美名遠揚。
就在大臣們倍感振奮時,這位暖男竟不知不覺變了,表現為:朝會去得少了。好不容易出席,也是大臣們議事議得唾沫橫飛、臉紅脖子粗時,他卻雙目放空、痴痴望著遠方,於是很多重大會議就在他如雕塑般思考人生的表情里尷尬收場。遇到火燒眉毛的麻煩事,他都是甩手叫大臣們自己看著辦。一次,閣臣李春芳捧著奏摺一路追他追進寢宮,都沒請示到半句準話,李春芳連累帶氣,直接吐了血。
而接下來更令大臣們吐血的,是朱載垕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
朱載垕的後宮生活十分熱鬧,從登基開始,他就多次從民間選秀女,每次都是三百多人往宮裡拉,隔些日子就要入洞房。後宮天團越發壯大,娛樂內容也愈加豐富,不是各色遊玩射獵,就是充滿歡聲笑語的飲宴。大臣們入宮請示工作,常見皇帝陛下左擁右抱,玩得花天酒地,不亦樂乎。
除此之外,朱載垕還有一些「業餘愛好」。他一度很喜歡收藏珍奇異寶,派人撒網似的全國各地去淘,每次有人呈送新寶貝,他都興致勃勃地親筆鑑定,且每樣都親筆寫鑑定報告。他有很多流傳後世的「鑑定書」,許多知名收藏家對其評價都極高:絕對火眼金睛。
但這個「愛好」辦起來十分費錢,淘了沒幾次,皇帝的私人府庫就掏空了。朱載垕自己倒毫無負擔,厚著臉皮下詔書給戶部求買單,氣得戶部官員幾次退還詔書,還引得言官罵了幾次,他都充耳不聞,只是一遍遍寫詔書要錢,愣是從戶部刮來了十萬兩白銀。這期間寫的幾份詔書,還被當代一些日本商業教材收錄為經典談判案例。
類似這樣的雷事還有很多,這位新皇帝的「美名」自然也遠播在外。《萬曆野獲編》記載,當時明朝市面上流行一種繪製春宮圖案的瓷器,據說全是特供皇帝陛下業餘把玩的,民間一上市就價格飆升。朱載垕的風流韻事,也跟著有鼻子有眼地傳開。
臣子們卻是越發忍夠了:國事如此糟心,你竟跟著讓人更糟心?
於是,各種奏摺像雪片般飛來,一開始還只是言官御史的,後來連內閣重臣也跟進。吏科給事中石星警告他,要再這麼糟蹋身體,小心短命活不長。兵部郎中鄧洪震說他,這種偷懶享樂的皇帝,幾百年裡就沒幾個。類似這種夾槍帶棒的奏摺,每天都有好多本如炮彈一般砸過來。
可朱載垕卻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一樣,除了把說他短命的石星拉下去打了一頓後趕回家,其餘罵他的奏摺不管多難聽他都聽,聽完了就扣住,最後糊弄個不了了之——管你怎麼罵,我就這樣活。
如此「帝王胸襟」,令很多直臣痛心疾首。以剛直著稱的老臣鄭履淳甚至發出一句石破天驚的怒吼:「自開闢以來,未有若是而永安者。」自從開天闢地以來,就沒見過這麼吊兒郎當的人能開創出盛世。這句怒吼,也喊出了當時一批極有責任感的大臣們面對時局的憤懣與絕望。
然而,接下來發展的事實,卻結結實實地打了眾大臣的臉。正是這個眾大臣憤懣開罵的隆慶年間,非但沒有成為預言中的末世,相反,還成了後世史家一致認定的明朝黃金時代「隆萬中興」的開始。而造就這力挽狂瀾業績的,正是他們眼裡又懶又傻的隆慶帝朱載垕。
很多人都知道,朱載垕早年很苦很窩囊,但很多人不知道,他見慣了民生疾苦,深諳官場炎涼。這個帝王必修課,他比很多皇帝都懂得早。而且他的父親嘉靖帝對他雖然刻薄,卻一直把他當接班人培養,為他配備的老師——高拱、張居正、陳以勤、李春芳,個個都是政治天才,堪稱大明「最強教師天團」。他學習到的帝王手段如博採了眾家的獨門武功,早已融會貫通。
即使君臨天下後,當年的辛酸艱苦他也不曾遺忘。有一次他批奏摺,看到有地方官請求表彰孝子,回憶起母親與往事,竟當場潸然淚下。這滿是淚痕的記憶也滿載了他一直恪守的理想,正如幾年後他對心腹重臣高拱的感嘆:我登基以來遇過很多難事,但不曾忘記的是登基詔書上那八個字——通便合宜,大弘新化!
事實證明,他兌現了這個銘記終生的承諾,正如《明實錄》所贊:「屬任大臣,引大體,不煩苛,無為自化,好靜自正。」
用兩個成語來說,就是「知人善任,外柔內剛」。簡單八個字,正是朱載垕獨家執政的絕活。
「又懶又傻?」那只是其中的招式而已!
2.其實真不傻
朱載垕之所以「又懶又傻」,是因為他明白,大明朝堂毛病很多,但核心病根就一樣:吏治。
吏治之中,最觸目驚心的是如病毒升級般加劇的貪腐。以往偷偷摸摸的腐敗行為,比如行賄受賄、貪污公款,這時都成了檯面上的規矩。至於前輩教後輩貪,領導帶下屬貪,更是司空見慣。高拱形容:「居者既長惡不悛,來者亦淪胥以溺,是以貪風牢不可破。」官場風氣更是墮落無極限,大臣趙貞吉形容道:「逢迎拍馬成了謙虛,人浮於事成了敦厚。」民間形容得更尖刻:「公室之豺狼,私門之鷹犬。」
類似的問題,六十年後的崇禎皇帝也遇到過。但朱載垕的認識顯然比崇禎高一個檔次:「四方萬國,豈朕一人所能遍查。實賴藩臬司郡縣諸臣與朕分理,共圖至治。」用現在話說,就是要群策群力,依法治國。
但要做到這個,就和捕鳥的道理類似,不但要張好網,關鍵是要布好餌料,把香味放出去。朱載垕的「又懶又傻」,就是在刮香風。就在一片歌舞昇平里,朱載垕的第一張「大網」——京察,開始行動了!
京察這件事,此時已流於形式,對官員的考核基本都是走過場,常是權錢開道,長期以來好官越考越少,貪腐分子卻逐漸扎堆。所以這次大家都以為依然是走過場,並未放在心上。
而朱載垕整頓吏治的突破口正放在了這次只針對京官的「京察」上。隆慶元年正月,如炸雷似的京察結果公布:大批京官被罷黜,甚至以往有都察院保護、惹不起的言官們,這次竟也有一多半落馬。如此雷厲風行、嚴查嚴打可謂幾十年都未曾見過。
這次主持京察的是吏部尚書楊博,這位能臣資歷老、脾氣倔,原本協同京察的都察院也被他掛起來當擺設。反貪,他是認真的!
當然從具體成果來說,楊老大人反貪也沒忘鄉黨,身為山西人,京察中竟一個山西官員都沒抓,熱愛家鄉到如此明目張胆的地步,京城頓時一片譁然。果然,結果公布沒多久,吏科給事中胡應嘉就憤怒上書,強烈抨擊楊博「京察」中包庇老鄉的可恥行為。類似這樣的事,每一次京察後都會出現,絕大多數的皇帝司空見慣,也從不當回事,也極少處置罵人的言官:認真你就輸了。
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正忙著選秀女、玩珠寶、入洞房的朱載垕,聽說楊博挨罵了,反應十分較真,氣呼呼地寫了個詔書給內閣,《明史》記載「責其牴牾,下閣臣議罰」。也就是說,這個叫胡應嘉的言官實在不像話,你們內閣商量下,給這傢伙一個教訓。
詔書發到內閣,也是一片譁然。但朱載垕等的,就是這一幕。他要以這份詔書做引線,引出那股潛藏在吏治暗流下的力量。只有這股力量才可真正摧毀鐵板一塊的貪腐吏治——黨爭!
黨爭的雙方,就是此時內閣的兩位高官。一派以高拱為首,是自己潛邸王府的老師。一派以徐階為首,是內閣首輔,也是輔國老臣。兩人各自的心腹比巴兒狗還凶,逮機會就互相咬。
這事在任何皇帝看來都特別煩,而在朱載垕眼裡,卻可以大加利用!
3.借力打力
徐階與高拱都是干實事的人才,徐階號稱「甘草宰相」,高拱綽號「高鬍子」,一個老好人,一個做惡人。所以朱載垕的態度是:既然你們要打,這次就給你們扔個靶子——胡應嘉。
作為徐階的鐵桿打手,胡應嘉早就撕咬過高拱很多次。果然內閣開會討論時,高拱的小弟郭樸直接定性「當編氓」,也就是讓胡應嘉罷官回家去。此時身為首輔又是胡應嘉靠山的徐階卻一反常態,保持沉默。但這個處置決定好像揭開了火山口的蓋子:徐階的心腹前仆後繼,紛紛上奏罵高拱。高拱又怎是會吃虧的人,他也發動隊伍反擊,幾個回合就被對方罵得狼狽不堪,只得慌忙回家養老去了。
對於此事的評價,用《國榷》的說法來說:徐階一句話不說,就是故意拿胡應嘉當誘餌,輕易就令高拱上了鉤,然後一頓群毆暴打,真是老奸巨猾。
不料,接下來的事實說明,真正的輸家,是徐階。他這一脈人馬完全暴露在朱載垕面前,且「人頗以階為甚」,太過分了,惹了眾怒!於是徐階吃驚地發現,自己的打手們不是被整,就是主動辭官,內閣的其他幾位同僚對他也是陽奉陰違。就這麼憋屈了幾個月,到隆慶二年(1568)他終於認命,也打報告辭職回家去了。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由於大批臣子捲入對罵,互相揭了很多短,接下來朱載垕就秋後算帳,都揭了誰的短,就一樣樣較真去查辦。這就好比兩個大巨浪碰撞,沖刷效果極好。
借著這波沖刷效果,朱載垕第二年又查地方官,第三年再查京官,第四年又單獨查言官,第五年再查京官,這輪大掃蕩比朱元璋都強硬,效果也很顯著:僅隆慶二年就罷免法辦一千六百多人。如此鐵腕的動作,借著黨爭助力,朱載垕不動聲色就辦好了。
這場被低估的京察對整個「隆萬中興」的走向和影響超乎尋常的重大。
朱載垕用事實證明,論釣魚執法,徐階還要靠邊站。隆慶二年朱載垕先喊窮,說朕買珠寶都沒錢了。果然陝西副使姜子羔拍了馬屁:以後地方官進京匯報工作,都得給朝廷交錢,皇上您就別愁了!朱載垕等的就是這個馬屁:還有這陳規陋習?查!這下順藤摸瓜,把這股從正德年間起就越刮越猛的歪風狠打下去。拍錯馬屁的姜子羔也被降職受罰,成了官場的笑話。這件事給群臣發了一個信號:這個皇帝表面上好脾氣,其實惹不起,千萬別蒙他。
而之所以徐階、高拱掐架,最開始是高拱走人,原因也正在於此:國家雖然積弊叢生,但穩定第一,所以需要徐階這樣的「甘草」。直到該深入整頓了,隆慶三年(1569)十二月,高拱才「王者歸來」。
為保證整頓成功,朱載垕打破舊制度,讓高拱以內閣大學士的身份兼吏部尚書,行政人事一把抓,高度信任高拱。高拱也不含糊,上來就是大手筆,貪官除了賠錢還要罰款,劣跡通告全國。只要敢貪,不罰死他也要臭死他!高拱親手法辦了一百六十多起大案,讓腐敗官員生不如死。誰要是廉潔奉公,就會獲得加「品級服俸」的獎勵。雙管齊下,既給廉政幹部備好鮮花,也給貪腐分子紮好籠子。
大行動自然需要嚴格依法辦事,尤其是恢復「朝審」這件事。「朝審」本是明英宗定下的規矩,即每年霜降時節,集合三法司和各部大臣覆審盤查冤假錯案。但這件事既麻煩又得罪人,嘉靖年間乾脆叫停。隆慶元年(1567),朱載垕做出了一個驚人舉動:重啟朝審。
高拱復出主持「朝審」後,一直很認真:朝審於每年九月舉行,但八月起就要開始忙活,至少要花一個月時間覆核案卷,會同三法司官員走訪牢房面審。朝審成果最大的一次,在四百七十多件案子裡查出了一百三十九起冤案。這樣的苦心行動,使得大明的吏治煥然一新,堪稱「數年之內,仕路肅清」。
吏治好了,等於病根除了,接下來就是大明的其他兩大毛病——缺錢、兵弱。要治這倆毛病,就要像他詔書里承諾的那樣:大弘新化,也就是實施「新政」。
4.重建鐵血軍
朱載垕的「新政」,表面不出名,卻使國庫儲備充裕,邊關日益安定,該治的毛病都治好了。
和整頓吏治一樣,朱載垕實施「新政」的方式,依然是選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自己在幕後拿捏辦好。很多改革更是獨闢蹊徑,比如開放海外貿易一事,原本很是棘手:不開,鬧海匪,開了,違祖制。朱載垕卻是直接在福建月港設立特區,如此打擦邊球,效果十分顯著。此時中國外貿繁榮,一度讓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湧入中國,被歐洲尊稱為「銀泵」,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其他諸如重開海運、整頓財政等大事,朱載垕都是這樣不動聲色就辦好,大明國庫儲備開始逐漸充盈。
但朱載垕執政生涯里,曾經令他最痛苦,同樣也影響極深遠的業績是軍事改革:重建一支鐵血勇猛的大明虎師。
在他登基早期,這是一件極其令人頭疼的難題,其中最令朱載垕痛心的就是「石州慘案」。
隆慶元年九月,韃靼俺答汗之子黃台吉以數萬騎兵侵擾山西石州,周邊數萬明軍清一色只看熱鬧不施援手,導致石州知州劉亮祖殉國,韃靼騎兵奸淫擄掠八天,展開瘋狂屠戮,數萬軍民遇害。如此恥辱景象,一下舉國震動。
朱載垕當時極度悲痛,收到奏報十多天來都是面色鐵青,但他知道,一味強硬嚴辦是不行的。
於是朱載垕先是造聲勢,詔令百官都發表意見,然後依法追責,所有的涉案官員,從巡撫到總兵再到各級武將,都嚴格按照法律公開審理。隨著這些人受到嚴懲,政治信號也逐漸明朗:朝廷要整頓軍備,賞罰分明。
接下來的舉措中比較有名的就是戚繼光等抗倭名將奉命調往北方。人要選好,規矩也要定好。經過內閣商議,定下了「御虜十三事」,即軍事改革全盤方案,包括落實責任、選拔武將、將領戰績考核、軍用器械管理、後勤補給甚至軍費來源等各方面。隆慶年間的軍事發展都是完全按照這一規划進行的。
這次改革最大的亮點就是「責實效,重將帥」,簡單六個字,一改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重文輕武的風氣,放手給武將實權,後人津津樂道的戚繼光在薊州的功績,以及令人艷羨的那支戰力升級、打得韃靼騎兵不敢靠近的戚家軍,所有的功勳,不是因為哪個權臣支持,而正是因為大明從隆慶年間起就嚴格執行這一軍事改革方案。
隨後,明軍戰績有了霸氣改觀,尤其是面對強悍對手俺答汗,更是打了不少翻身仗,不但多次擊退其侵擾,更連番霸道反擊。後來俺答汗在「隆慶和議」後上的奏摺中說道,那真是「邊關野草盡燒,冬春人畜難關」。
另一件宣告強悍大明軍隊破繭重生的事情,是隆慶三年大閱。
在張居正的主張下,這場大明16世紀最大規模的閱兵儀式,經過一年多強力整頓後,在隆慶三年九月霸氣上演:經過痛苦改革裁撤,終於脫胎換骨的大明十二萬虎師,在滿朝文武面前迸發出全新的風貌。不但聲勢浩蕩震天,排山倒海的呼喊聲震顫天地,更演練了從作戰陣法到騎射技術等各樣技能,樣樣實力強大。《國榷》中記載:軍容之盛,近代罕有。
後人常感慨朱載垕之子,也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一件事是:儘管幾十年不上朝,但大明軍力也不差,甚至整個16世紀後半段,明軍內戰外戰還都是驚人全勝。這份強悍實力,正是朱載垕此時奠定的。
如《明書》里對朱載垕的讚嘆:實行寬大之政,氣量如海如天,雖享國未久,卻規模宏遠。六年表面的懶散,背後卻是執政精明,留下了一個蒸蒸日上的帝國。
5.唯獨這事辦得傻
作為一個生前身後都被吐槽過「傻」的帝王,朱載垕唯獨一件事是真傻:私生活。
朱載垕的苦命經歷中,鮮為人知的一條就是健康。父親嘉靖帝一生沉迷修道,化學藥物沒少吃,且正是生養他的關鍵時刻,因此後遺症落在了他身上,使得他身子骨生來就弱。登基之後,他表現出的所謂又傻又懶,有些是動真格的,比如好色。在整個明朝後半段,他都堪稱後宮妃嬪密度最大的一位,《明實錄》說「掖庭充斥」,特別是他在位的最後兩年,正式冊封為妃的就有十三位。甚至就在他病得起不來床的隆慶六年(1572)三月,還一次性冊封了四位妃子。當時臣子的奏報說,就是從隆慶四年(1570)起,朱載垕難得幾次上朝,每次的臉色都一次比一次難看。天生就弱的身子骨經不起折騰,確實是事實。
隆慶六年,大明王朝已經初步渡過難關,財政和國防形勢一片大好。而36歲的朱載垕,生命卻已走到了盡頭。二月二十二日是他的近臣兼恩師高拱記憶中最刻骨銘心的一天,他被請進宮中,見到了已經病入膏肓的朱載垕。在這次深談中,朱載垕把年幼的太子朱翊鈞和大明王朝的命運都託付給了老師。他像個孩子一樣擼起褲管,給老師看浮腫的大腿,甚至要起駕回宮的時候,依然緊緊拽著老師的手,誠懇地請求:送我!送我!這場明朝君臣關係中難得一見的溫情一幕中,師徒二人均淚如雨下。
隆慶六年五月二十六日,這位奠定大明朝又一黃金時代的青年君主與世長辭,而當喪訊傳開時,先前曾前仆後繼痛罵過他的臣子們大都淚如雨下,甚至民間許多百姓也自發為他立廟紀念。中國歷代帝王里,能似他這般得到真誠悼念的,著實不多。
朱載垕自己卻沒有悲傷,他遺言裡的一句話道盡了他對這個帝國未來的信心:「夫晝之有死,如晝之有夜,自古聖賢其孰能免,惟是維體得人,神器有主,朕即棄世,亦復何憾。」
他相信他已經造就了一個走向強大的大明帝國,他更相信有恩師高拱輔佐,天資聰穎的兒子朱翊鈞一定能造就一個更加強大的王朝,他沒有遺憾。
只是不知道他寄予厚望的兒子朱翊鈞,也就是總被說「明亡於萬曆」的萬曆皇帝,對此會做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