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明朝的「冒牌岳飛」
2024-10-08 19:25:01
作者: 朝文社
1.有人冒充岳飛?
身為受後世景仰的民族英雄,岳飛也有一樁曾惹爭論的「閒事」:後人耳熟能詳的《滿江紅·怒髮衝冠》,到底是不是他寫的?
比起「威名戰功暴於南北」的沙場輝煌,岳飛的文采也毫不遜色,凝聚了他滿腔熱血的《滿江紅·怒髮衝冠》至今傳唱不衰。那「怒髮衝冠憑欄處」的悲憤,「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壯志,在每一次國家危難時激勵多少英雄挺身而出,慨然以身許國。20世紀30年代,以余嘉錫為代表的學者卻提出驚人觀點:這首世代震撼人心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根本不是岳飛原創,而是明朝有人冒充岳飛之名寫的。
到20世紀中葉,《滿江紅·怒髮衝冠》的「作者問題」爭論更熱鬧了。「詞學宗師」夏承燾多次發文,鎖定了那位「冒充岳飛」的「明朝嫌疑人」,但也有多位知名學者列出翔實的證據反駁此論。鄧廣銘先生的《再論岳飛的是不是偽作》一文就以確鑿的論據論證了岳飛的原作者身份,用《文史哲》刊物的評論說:「對《滿江紅》是否為岳飛所作的懷疑,基本可以打消了。」
本書首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所以,雖說有過爭論,但至今主流學界依然認定《滿江紅·怒髮衝冠》的原作者就是岳飛。但既然能被夏承燾等詩詞大家認定「冒充岳飛」,那位「明朝嫌疑人」自然也不是一般人。用夏承燾先生的話說,為什麼懷疑他「冒充岳飛」?因為此人「是一位有文學修養的大將,身份和岳飛很相似」。
如此「和岳飛很相似」的傳奇人物,正是明朝中葉的軍事家王越。
2.大明傳奇戰神
王越,字世昌,明朝宣德元年(1426)生於河南濬縣。同時代的學者黃暐曾稱王越是「天賜富貴」,單看顏值就富貴氣十足:生得身板魁梧,相貌俊朗,是明代官場上出名的美男子,第一次在明英宗面前亮相時,就把明英宗當場看呆,直接升了大同巡撫,惹得朝臣們吐槽「朝廷用人,多取儀表」——就是看臉啊。
但要論身世,王越既不「富」也不「貴」。他是農家出身,一路寒窗苦讀,殿試時,好不容易答完卷,考卷卻被一陣狂風颳跑。王越不慌不忙,硬是找張白紙重新答卷,在僅剩的時間裡精彩完卷,一舉拿下進士功名。之後憑藉滿腹文采與強大的心理素質,他在明朝官場幾經打拼,躥上了封疆大吏的高位——跟岳飛一樣,都是憑真本事逆襲的河南農家孩子。
王越最像岳飛的,是另一樣真本事——打仗!
窮苦出身的王越,年輕時就是個熱血青年。王越在自己的文集裡回憶說,少年時的他看了宋金戰爭史,每次都氣得咬牙跺腳,一生氣就苦練武功。早年他當的雖然都是「御史」「按察使」等文官職務,卻也練了一身騎射的硬功夫,是個文武雙全的狠角色,被明英宗驚喜發現後,派到一副爛攤子的大同重鎮「救火」。
從明英宗晚期擔任大同巡撫開始,王越滿腹軍事才華終於陸續爆發。他與兵將們同甘共苦,把原先一盤散沙、見到韃靼就跑路的慫兵,成功訓練成嗷嗷叫的好兵。他除了會帶兵,更會「來事兒」,不論是李賢這樣的內閣大佬還是汪直這類「權閹」,都與之混成了拍肩膀的鐵哥兒們。所謂朝中有人好辦事,經過多年苦心經營,王越終於打造出一支西北鐵軍。
在用兵謀略方面,王越更是把岳飛「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智慧完美發揮。在他大展拳腳的明朝成化年間,作戰從不按套路出牌。成化九年(1473),韃靼可汗滿都魯侵擾天水定西,王越當機立斷,率五千精騎直插其大本營紅鹽池,一仗將韃靼可汗趕出河套草原。成化十六年(1480),韃靼軍隊再臨河套,王越再次率精銳部隊冒著大雪深入威寧海,給韃靼軍來了場暴雪突擊,傷亡慘重的韃靼軍再次敗逃。漢朝衛青「龍城飛將在」的榮光一幕,獵獵可見。
這一場戰鬥,令土木堡慘敗後狼煙四起的大明邊防一度煥然一新。屢戰屢勝的王越也在成化年間得到了巨大榮耀,他長期擔任三邊總制,手握大明最強邊軍,兼職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兵部尚書,堪稱15世紀明朝「最牛封疆大吏」。成化十六年「威寧海子」大捷後,王越獲封「威寧伯」,成為朱元璋時代後,明朝第三位因戰功封爵的文臣。
榮耀背後,非議也一直包圍著他。為了減少帶兵阻力,王越結交了權閹汪直,也因此被扣上「閹黨」的帽子,受夠了清流的痛罵。汪直倒台後,王越也被論罪追責,差點自殺明志。弘治十年(1497),在大明西北邊防吃緊,後任邊將不堪重用的慘狀下,年過七旬的王越再度出任三邊總制,慨然為國出征,與韃靼達延可汗在賀蘭山大戰,打得這位後來大戰明武宗的「小王子」全線崩潰,倉皇敗退北逃。
這一場實實在在的「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戰功,也是他被懷疑「冒充岳飛」的緣由。
這場大戰,是王越人生的絕唱。弘治十一年(1498),王越在甘肅任上閉上了疲勞的眼睛,享年72歲。明孝宗痛惜無比,專門為他罷朝一日。值得一提的是,受命為他抬棺、護送他靈柩回鄉的官員中有一位是未來的明朝「聖人」:王陽明。
病故前線的王越,生前頗受非議,身後卻是好評如潮。從弘治年間到明末,明朝人不斷給他加上各種榮譽。《明實錄》的一句評語證明了他的地位:求如越比,蓋亦難其人焉——王越,就是這樣一位可遇而不可求的英雄!
而比起這些沙場功業,「疑似岳飛」的王越,還在文化領域給後世帶來了重大影響。
3.給明朝詩歌「吊命」
王越同岳飛相似,不僅戰績斐然,而且文學成就了得。明末錢謙益稱讚他「酒酣命筆,一掃千言,使人有橫槊磨盾、悲歌出塞之思」,令人讀著讀著就燃起來。據說錢謙益在清軍破城打算殉難時,還用王越的詩歌給自己壯氣。
明朝永樂到成化年間,流行一種「台閣體」詩,以「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為首,特點是「雍容典雅」,其實就是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由於「三楊」是台閣重臣,一時之間模仿者眾多,文壇颳起了一股浮誇風。
而王越的詩歌,大多是邊塞詩和懷古詩,這是緣於他半生戎馬,起落沉浮,閱歷豐富。王越作詩,崇尚自然,尤其追求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氣象雄偉,奔放不羈,與他的經歷相互印證,交融寫照。比如這首《登大同角樓次劉草窗韻》卷二:
漠漠風煙及暮秋,偶來城上一登樓。
青山不管古今恨,白日空懸天地愁。
誰有雄才能破虜,我無奇骨可封侯。
盡將十五年前淚,灑向桑乾水共流。
王越作詩大都是即興所作,不留底稿,以至於當時他的詩歌只有幾十首刊印流傳,現存的幾百首大多是後人整理的。
有趣的是,當他27歲罷官回家時,無事可干,終日寫文作詩,大多表現出對官場的厭倦,不知道的人乍一看,還以為是哪個老頭子寫的。「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風百草新」,這「落日」「暮」「西風」,都給人老氣橫秋之感。然而他抒發真情實感的詩風卻也正是從此被喚醒。看看同時代明朝詩壇各種「台閣體」的套路,就知道這是多麼重要的一步。
不管是邊塞詩、懷古詩,還是抒發個人志趣的詩,王越的詩都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與「台閣體」大有不同,影響了後來的前七子、後七子、茶陵派、公安派,可謂從「台閣」到「崇雅復古」的重要轉折,改變了明朝文學的走向。曾經在「台閣體」中流於死板,甚至眼看要走向沒落的明朝詩歌,就這樣開始煥發生氣。從明朝中期起,在「詩必盛唐」的理念下,湧現出一批璀璨精品。正是王越的創作,給死氣沉沉的明朝詩歌於關鍵時刻「吊命」。
他有沒有寫《滿江紅·怒髮衝冠》?這個或許只是每個人的觀點不同。但無可爭議的是,他的一生無論寫詩還是帶兵,都處處可見與《滿江紅·怒髮衝冠》一脈相承、熱血忠勇的氣概。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才是中華文明歷經苦難而不滅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