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之死

2024-10-08 19:19:42 作者: 烽武野

  自從趙武靈王在北方修建趙長城,以應對兇悍的北方遊牧民族,他一手打造的胡服騎射騎兵軍團就一直駐紮在長城沿線。由於承擔著巨大的防務壓力,這支騎兵軍團一直鎮守長城,保衛華夏文明。

  隨著趙武靈王的離去,為了更好地進行防禦,駐守在長城沿線的騎兵軍團不斷增加附屬兵種,如車兵、步兵、弓弩手。此時的它已經變成匯集多兵種的複合軍團,我們稱它為長城軍團。

  統領這支長城軍團的將領叫李牧,他駐紮在雁門郡。長城的北面則是來無影去無蹤的匈奴騎兵。

  作為前線總司令,李牧權力很大,可以設置官吏,徵收當地賦稅用作軍費。作為騎兵出生的他,教授官兵騎射,每天殺牛給官兵吃,經常下基層視察前線烽火台。這樣的將領,深受官兵們喜愛。

  對經常來騷擾的匈奴騎兵,李牧並不主動攻擊。他讓守軍用烽火報警,立刻收攏將士固守堡壘。匈奴騎兵也拿龜縮在堡壘後的趙軍沒有辦法,幾年下來,趙國百姓沒有遭到任何損傷。

  老是躲起來,給人感覺很膽小。趙國大臣開始向趙王彈劾李牧。正所謂眾口鑠金,人言可畏,李牧很快就被罷官。

  李牧前腳剛走,匈奴騎兵就來進犯趙國邊境。趙軍主動出擊,多次失利,損失慘重,邊境附近的趙國百姓深受其害。

  趙王決定請李牧出山,李牧說,「出山可以,但是國君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

  趙王:「什麼條件都可以。」

  請記住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李牧:「我在前方指揮,後方不得干預!」

  趙王:「好的,沒問題。」

  李牧來到雁門郡後,還是不主動出擊,決定把匈奴騎兵放進來。

  有人會問,為什麼不主動出擊,反而要把匈奴人放進來呢?

  這就不得不提匈奴騎兵的打法,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意思是,戰局對自己有利,則進攻;如果對自己不利,則撤退;如果打不過,就撤走,他們並不因此感到羞恥。

  如果趙軍主動出擊,未必能擒住匈奴主力,大多是徒勞無獲。還不如把敵人放進來,打一場伏擊戰。

  李牧所在的雁門郡有險峻的雁門山,一旦匈奴騎兵進入雁門山就得走山谷,哪怕再強的騎兵一旦進入山谷,都無法展開機動作戰。

  為了全殲匈奴騎兵,李牧調集了騎兵一萬三千名,戰車一千三百乘,步兵五萬人,弓弩兵十萬人!注意,弓弩手十萬人,這是要把匈奴兵射成馬蜂窩啊!

  為了引誘匈奴騎兵,李牧故意放大量的牲畜在邊境,匈奴騎兵一看有大肥肉送到嘴邊,哪有不搶的道理。趙國部隊象徵性地抵抗了一下就撤走了。

  匈奴騎兵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眾多的牲畜,立刻呼朋喚友,於是匈奴主力聞風而來。他們發現自己在搶的時候,竟然沒有趙軍阻撓,於是放開膽子,邁開步子,十萬匈奴騎兵越過趙長城,深入雁門山。

  匈奴大軍抱著打劫致富的目的來到趙國腹地,可是令他們沒想到的是,他們都上了死亡黑名單。

  無論你之前騎術多高超,多麼靈活機動,只要進入山谷,連掉個頭都費勁。

  當十萬匈奴大軍進入雁門山後,李牧下令收起包圍圈的口袋,弓弩兵站在山頭朝山谷里射箭,以致無數匈奴騎兵成了活靶子,沒死且負隅頑抗的被步兵拉下馬來砍死。僥倖衝出包圍圈的匈奴騎兵,等待他們的則是趙國戰車與騎兵!

  就這樣十萬匈奴騎兵被李牧全殲,匈奴被嚇破膽了。自己本來人就不多,再和李牧對打,恐怕就要種族滅絕了。從此,匈奴十年不敢騷擾趙國邊境。

  秦國第二次攻趙勢如破竹,遠在趙長城的李牧立刻抽調長城兵團回師救援邯鄲。

  正在向邯鄲方向前進的桓齮原本以為拿下邯鄲指日可待,沒想到當秦軍走到肥下時,與李牧的南下長城兵團遭遇,一場大戰爆發!

  這支雄踞趙國北方的長城兵團曾是秦昭襄王懼怕的對象,無論長平之戰還是邯鄲之戰,這支部隊始終沒有南下。因為此次趙國已經無兵可用,也沒有外國援軍,生死全靠長城兵團!

  長城軍團的將士可是天天與魔鬼般的匈奴騎兵過招,戰鬥力逆天的他們打得匈奴不敢南下,這支勁旅即將告訴秦軍,誰才是戰國最強兵團!

  讓桓齮萬萬沒想到的是,虎狼般的秦軍與趙國長城軍團一交手,就立刻敗下陣來,被打得潰不成軍。桓齮收攏完敗軍之後,原本以為逃出生天了,沒想到很快長城軍團就如幽靈一般出現在自己眼前,已無戰鬥意志的秦軍,慘遭趙軍屠戮。

  挽救趙國一命的李牧成為萬眾矚目的英雄,趙王遷封李牧為「武安君」。武安君可以說是戰國最晦氣的稱號,蘇秦是武安君,白起是武安君,誰用誰倒霉,沒一個好死的。

  此次秦國大敗,讓秦王政徹底震驚了,沒想到戰無不勝的秦軍會遭受如此慘敗。嬴政自己也做出深刻反省,第一次大戰勝利是南北兩路夾攻趙國,而這一次自己只出動了南路大軍。

  一次不行,那就兩次,兩次不行,那就三次,反正我體胖腰圓!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發動第三次攻趙之戰。桓齮依然是主帥,而他的內心無比痛苦,之前李牧的出現讓他患上了恐趙症。

  老天還是眷顧桓齮的!

  李牧上次與桓齮交手後,打退了秦軍,就立刻率軍趕回趙長城駐守,畢竟北方有可怕的匈奴人!

  此次桓齮發揮還是不錯的,順利地拿下了武城、平陽、宜安。

  就在桓齮超常發揮的時候,韓非子正好來到秦國。他鼓吹秦國主攻趙國,李斯向秦王政揭露韓非子是間諜,故意讓秦國避開韓國而去進攻趙國。

  年輕的嬴政覺得越是敵人期望的,就越不能做,否則就便宜了敵人,韓非子越是希望秦國攻趙,秦國越是不能攻。於是秦國暫緩攻趙。

  後來韓非子死了,秦王政轉念一想,攻打趙國的決策還是對的。

  公元前232年,秦國南北兩路大軍,第四次攻趙。

  趙王遷要跪下了,「這還有完沒完啊!怎麼又來了啊!李牧,長城兵團火速給我南下。」

  李牧作為趙國的救星,再次大發神威,一舉攻破秦國北路軍,接著直撲秦國南路軍。桓齮一看克星李牧來了,自己跟他打就是送人頭,直接當了逃兵,潛逃去了燕國。

  兩次挽救趙國於水火的李牧,被世人奉為戰神!

  雖然秦國滅趙四次失利,可是作為超級大國的秦國,這點損失對它來說算不上什麼。反倒是趙國被打得快支撐不住了,死傷數十萬將士,就靠北方長城兵團續命。

  公元前231年,韓王安看見旁邊的趙國被打得幾近休克,自己隨時也有亡國的危險。為了保命,看來只能送土地了。

  韓王安向秦國獻出南陽的土地。秦王政命令內史騰以接受南陽為幌子,順手滅了韓國。韓王安原本以為秦軍是來接受土地的,沒想到竟是來滅國的,毫無招架之力的韓國一瞬間被秦國一屁股坐死了。

  作為滅趙絆腳石的韓國,現在沒有了,東方六國已滅一國,秦王政可以放手進攻趙國了。

  公元前229年,老天爺不斷加害行將就木的趙國,這一年趙國發生了大地震、乾旱、饑荒。連連的戰爭加上一連串的天災,不用秦國打,趙國自己都要崩盤了。

  秦王政見到天賜良機,第五次出兵趙國,依舊是南北兩路打法。李牧的北方長城兵團再次南下,解救趙國。

  這一次李牧的對手是王翦,王翦與李牧同為戰國晚期四大名將。

  可是王翦的打法偏保守,與廉頗很像,在不處於絕對優勢前,絕不主動攻擊敵人,通過消耗戰,來耗死敵人,反正秦國不差錢!

  王翦仗著秦國強大的國力與李牧搞起了對峙,這一對峙就是一年。此時的趙國已經無法支撐戰爭的長期消耗,趙王遷希望李牧速戰速決。可是無論趙王遷怎麼催,李牧就是不聽,因為王翦始終龜縮不出,貿然沖向秦軍壁壘,無異於送死。

  「李牧啊,也許在你打敗秦軍之前,趙國就先崩盤了!」

  趙王遷動起了臨陣換將的念頭。這一幕和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換將的場景是多麼的相似啊!

  據史書記載,秦國收買趙王遷身邊的寵臣郭開,郭開造謠李牧謀反,趙王遷便殺害了李牧。如果靠造謠就能換一員大將,全天下諸侯都別打仗了,都去造謠吧。

  如果仔細思考,趙王遷殺李牧的背後其實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第一是趙國已不是當年能在長平與秦國對耗三年的趙國,經濟瀕臨崩潰的趙國已無法支持李牧與秦軍對耗的打法,這無疑是在不停地放血。

  第二是李牧觸怒了趙王遷的逆鱗。

  趙王遷要求李牧交出兵權等待發落,李牧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拒絕交出。這一點就讓趙王遷動了殺意。

  當年長平之戰,也是大敵當前,趙孝成王讓廉頗交出兵權,廉頗立刻交出。李牧你拒絕交出兵權,難道想謀反?畢竟趙武靈王被困死在沙丘宮裡的慘案對每一個趙王都有前車之鑑的警示作用。

  李牧被處死,王翦立刻向趙國長城兵團發出凌厲攻勢。李牧是長城兵團的靈魂,他死了,兵團的魂也就沒了。從未失敗過的趙國長城兵團徹底被打垮。

  趙國雖是北方大國,可是架不住被秦國巨人連續用屁股坐五次啊,最後終於被坐死了。

  即使李牧不死,也難以挽救趙國滅亡的命運,死了也算是保住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公元前228年,邯鄲城陷,趙國滅亡,趙王遷被俘。趙國公子嘉率領殘存勢力逃亡代郡,自稱代王。數年後被秦國滅掉。

  李牧死,趙國滅。

  李牧是一個性格耿直的職業軍人,他眼裡只有國家的安危。他並沒有敗在戰場上,而是敗在了趙國遠不及秦國的國力上。

  戰國後期有四大名將,「起、翦、頗、牧」。

  如果要給這四個人做個排序,李牧能排第二。白起作為殺神,殲敵一百多萬的戰績,無人能敵。廉頗長平之戰始終不與秦軍正面交鋒,而秦軍主帥王翦不敢與李牧正面交鋒,只等李牧被殺後,才攻破趙軍。作為敢全殲秦軍大兵團的李牧絕對排得上戰國後期四大名將第二名。

  秦軍攻入邯鄲後,秦王政沒有忘記復仇的事。邯鄲保衛戰時,很多趙人想殺掉嬴政和他母親。現在是秦王的嬴政,下令把那些曾經欺負自己的趙人全部處死。

  作為北方強國的趙國,已經被秦國所滅,此時的秦國在北方毫無對手了,燕、魏、齊在秦國面前都是垃圾。然而為了保命,實力最弱的燕國,幹了一件瘋狂的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