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邊騎修煉指南

2024-10-08 19:17:04 作者: 烽武野

  在外人眼中,整個趙國變得充滿異域風情,到處都是搖擺至上。

  而趙武靈王完全無視外人的異樣眼光,穿胡服就是為了騎射。

  可問題來了,穿上胡服就真的能騎射了嗎?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答案是不可能的。

  先秦時,想要人翻身上馬開弓射箭,這難度無異於玩高難度雜技。

  現在拍影視劇還要演員提前苦練騎馬技術,騎得不好的,直接摔下馬來。其實這些演員已經很幸福了,要讓他們看看先秦時的馬具,估計立馬罷演。

  如果你騎過馬,參觀過秦陵兵馬俑坑,當你看到騎兵俑旁的馬時,你肯定有巨大的疑問。怎麼沒有馬鐙與馬鞍呀?這怎麼上馬,怎麼騎馬啊?

  要知道,馬鐙可以方便騎手上下馬,騎馬的時候也有支撐點;馬鞍可以讓人固定在馬背上,不容易摔下來。

  先秦時還沒有發明馬鐙,騎兵俑旁的馬背上安裝了一個所謂的軟馬鞍,其實就是一塊軟墊子。所以先秦的騎手,那是在用生命在騎馬。不但上下馬困難,如果奔跑的馬兒突然停下腳步,騎手就得飛出去。

  因此在選拔騎手上,非常嚴格,必須是青壯年,身體靈活,身高一米七以上。

  符合條件了就要開始辛苦地訓練,在沒有馬鐙與馬鞍的輔助下,就要靠兩條腿夾持馬肚子,只有通過長期練習,才能夾持穩。直到有一天,你的兩條腿變成了羅圈兒腿,就說明你騎馬技能練到家了。

  光會騎,這只能算入門水平,你還要學會在騎馬顛簸的過程中,開弓放箭射死敵人。

  古代的弓,可不是現在弓道館裡輕輕鬆鬆就能拉開的弓。古代的弓必須要用一定的臂力才能張開,張開後還得能瞄準。

  如果有人問,射箭是遠程火力輸出,萬一敵人近身了怎麼辦?

  不要怕,騎兵身上都有佩劍的,他們可以用劍來劈砍敵人。

  騎馬的難度已是常人難以企及的了,可騎兵既要在飛馳的馬背上開弓射箭,還要近身用劍砍死敵人,最後能練出來的騎兵可以說都是精銳的特種兵。

  為了培養這些馬背上的特種兵,趙武靈王操碎了心,他要解決人和馬的兩大來源。

  不是每個趙國百姓都適合騎馬射箭的,農民長時間種地,使糞叉特別熟練,干步兵還行,讓他翻身上馬,他鐵定不適應,吃的飯都能顛吐了。

  所以,趙國的騎兵有兩大來源。

  第一個來源是胡人。他們本身就會騎馬射箭,不需要培訓,可以直接上崗,而且胡人來趙國上班,都是自備馬匹與弓箭,趙國連買裝備的錢都省了。

  第二個來源是趙國的邊民。胡人畢竟是拿錢上班的外援,萬一哪天效益不好,人家說走就走。能依靠的還是自己的子民。

  邊民顧名思義就是在北部邊疆生活的居民,由於居住地靠近邊疆,隔三岔五就有胡人越境打劫。治安環境差,邊民為了自身安全,個個習武練劍,民風彪悍。當有人闖入自己家園時,立馬扔下碗筷,抄起傢伙就能打。

  解決了騎兵兵源問題,就要解決馬匹來源問題。

  一定要水草豐美的地方才能適合騎兵訓練,趙國決定在北疆代地建立牧馬場,同時向胡人購買馬匹。

  之所以要在北方邊疆養馬,是因為騎兵騎的馬與拉駟馬戰車的馬是完全兩種馬。

  駟馬戰車的馬是挽馬,專門是挽駕馱載的,單匹馬力不足,可以增加拉車馬匹的數量,一匹不行,那就四匹組合在一起,馬力絕對大吧!

  由於春秋時代,中原諸侯都用馬來拉戰車,這就導致馬匹退化,不適合騎乘。而騎兵所用的馬是乘用馬,騎兵只能騎一匹馬,這對乘用馬的性能要求非常高,不光要跑得快,能跳躍溝壕,還要能長途跋涉。挽馬就像一個老實本分的孩子,而乘用馬則像一個野性十足的漢子。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同樣一方水土養育一方馬。在農業密集的中原地區,沒有供乘用馬馳騁的草原,沒有新鮮的嫩草。唯獨北方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是孕育騎兵戰馬的最佳地。

  騎手與馬源的問題都解決了,就要開始戰術訓練了。戰術訓練又是根據兵種的自身屬性來的。

  筆者要告訴讀者的是,趙武靈王訓練出來的騎兵都是輕騎兵,可以說不光是趙國乃至於先秦時代,中國的騎兵都是輕騎兵。這就要提一下輕騎兵與重騎兵的區別了。

  最直接的區別就是輕重。

  輕騎兵裝備輕便,以襲擾、追擊為主,戰術就是一邊放箭一邊跑,喜歡看著你追不上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近身作戰。

  重騎兵裝備較重,身著重甲手持長杆兵器,組成密集陣型,像重型坦克一樣,沖入敵方軍陣中,碾壓兩條腿的步兵,撕開缺口。

  輕重騎兵的地位沒有高低之分,只有指揮者領導能力的高低之分。只要用得好,輕騎兵可以完爆重騎兵。

  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就是靠著輕騎兵,一路殺到歐洲,將無數歐洲裝備齊全的貴族重騎兵射死於馬下。

  趙武靈王選擇原陽(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作為輕騎兵的訓練基地。

  騎士不光要在馬背上熟練地開弓射箭,還要能在前後左右應戰自如,進退嫻熟。騎馬能越過溝壑,翻過山丘,衝過險阻,橫渡河水,追逐敵人,打亂敵人部署。

  看著眼前個個生龍活虎的輕騎兵,趙武靈王決定將他們集中管理與使用。

  趙國的生存環境雖不同於中原諸侯,但它在北方有綿長的邊境線,那裡有旋風般的草原騎兵。兩條腿的步兵根本追不上的,而且駟馬戰車的機動性又不如騎兵。只有將騎兵統一編排使用,才能煥發出強大的作戰能量。

  戰國兵書《六韜》里曾這樣描述騎兵的威力,適合騎兵機動的平原地帶,一個騎兵的戰鬥力抵得上八個步兵,即使是不適合騎兵的險隘地帶,一個騎兵的戰鬥力抵得上四個步兵。

  可惜其他諸侯並未重視騎兵,騎兵在春秋時代早就出現了,牧馬小能手的秦人,早就有了屬於自己的騎兵部隊。可是誰也沒有重視它。到了戰國時代的中原戰場,更是步兵為王,車兵、騎兵也都屬於輔助兵種。

  二戰時,法國把戰鬥力強大的坦克分散在步兵中,沒有集中使用。而德軍則把坦克集中使用,打得法國丟盔棄甲,僅用三十八天就結束對法戰爭。

  雖然不知道趙武靈王具體使用情況,但是可以從戰國末期趙國名將李牧使用的騎兵數量得知,在他爆錘匈奴時,一次性出動一萬三千名騎兵。而長平之戰中,秦軍也只集中動用了五千名騎兵。

  經過這一系列的折騰,趙國的騎兵軍團頗具規模,這就是威震戰國歷史的「趙邊騎」。趙邊騎的出現,讓天下諸侯看得直流口水,紛紛跟著學了起來。

  手裡握有當時天下機動性最強的騎兵軍團,趙武靈王想不搞些大事都不行啊!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