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之都大梁

2024-10-08 19:09:54 作者: 烽武野

  魏罃繼位的第二年,魏國重新振作了起來。國內局勢穩定後,魏惠王率領大軍找韓趙兩國報仇。韓趙兩國面對主動上門找麻煩的魏軍,毫無招架之力。

  魏軍先在馬陵(今河南省新鄭東南)擊敗了韓軍,然後調轉槍頭向北方的趙國進攻,在懷地(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擊敗趙軍。

  趙、韓被魏罃打老實後,魏國的枕邊之患暫時清除了,接著魏罃幹了一件改變魏國歷史的重大決策——遷都。

  魏國首都一直在安邑,這是老魏家從春秋開始的老巢。而魏罃要選擇的新都則是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

  大梁作為魏罃的新家,即將被他打造成全天下最雄偉壯麗的城市。

  如果說天下十分美,那么九分在大梁。

  講到這裡有人不禁會問,魏罃好端端地為什麼要搬家啊?

  遷都就像現在的搬家一樣,一個人在一個地方住久了,選擇離開熟悉的地方,搬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大都有兩種原因。

  第一種,這人有錢了,要改善居住條件,換個好地段,換個好房子,家裡居住面積更大,採光更好。

  第二種,比較慘。如果這個人不是為了改善居住環境,那麼他搬家,很有可能是為了躲避災禍。比如他破產了,為了躲避債主堵門,把房子換到了郊區;或者是有個令他極其討厭的鄰居,為了眼不見心不煩,換房子走人。

  

  後世很多人認為魏罃將魏國首都從安邑遷到大梁,是第二個原因,魏罃是為了躲避災禍。

  躲誰?

  那自然是西邊兇悍的秦人。

  根據史學大牛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魏惠王三十一年,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而齊趙數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意思是,魏惠王在位的第三十一年,秦國重任商鞅,國土擴張到黃河邊,齊國與趙國又趁火打劫,攻打魏國。由於安邑靠近秦國,隨時有被攻下的危險,魏國將都城遷到大梁。

  司馬遷作為「史聖」,按理說,他說的話一定最權威。可是魏國遷都大梁的時間,司馬遷說得未必對。

  在司馬遷死後三百多年的西晉時期,出土了一本顛覆古代史學界的重量級書籍——《竹書紀年》!它是一本史學奇書,讓信奉儒家思想的古人看了直呼辣眼睛。

  《竹書紀年》是魏襄王(魏惠王的兒子)墓里的陪葬,是魏國官方修訂的史書,記載了從上古黃帝到戰國魏襄王時期的歷史。由於作者是處在戰國時代的魏國史官,對魏國歷史的記載具有相當的權威性。畢竟魏國是史官上班拿工資的地方,要是記載錯了,別說能否混得下去,搞不好被國君一刀砍了。

  魏國的史官記載,「周顯王四年,夏四月甲寅,魏徙邦於大梁。」周顯王(當時的周天子)四年即公元前365年,相當於魏惠王在位第六年。

  魏惠王在位第六年,魏國已經從混亂重創中走了出來,李悝變法給魏國留下了殷實的家底。只要魏國自己不瞎折騰,國家穩定,GDP就能快速增長。

  有了錢就可以成為氪金玩家,魏國很快就能恢復成天下第一強國。魏國沃野千里,帶甲三十六萬。有著這麼雄厚的啟動資本,魏罃要干一番大事。

  怎麼去投資呢?魏罃開始了市場調研。

  諸侯國就像一個公司,需要不斷搶占市場,才有活下去的可能,否則就有被別人吃掉的危險。而土地與百姓則是諸侯國搶奪的核心。哪裡的土地最富庶,哪裡的人口最密集,就是它們向外擴張的方向。

  魏惠王首先看了看魏國周邊潛在的競爭對手的發展方向。趙、韓、秦三國把各自的首都全部向東移,目標很明顯就是要搶奪中原這塊大肥肉。

  這三位諸侯不惜斥巨資,拖家帶口的也要朝中原方向搬家。在它們眼中,搶到就是賺到,誰不向中原發展,誰就是大傻瓜。

  越是資本流向的地方,就越有投資價值,魏惠王也深知此道。於是他決定學秦、趙、韓三國把自己的首都向東移,把位於中原核心區的大梁定位為魏國的新首都!所以魏惠王遷都至大梁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便於創業發展。

  作為改善居住條件的新家,房子一定要新、要大、要採光好、要出門方便。大梁城位於中原腹地,後來也是宋代的首都,濟水、丹水、鴻溝、睢水在這裡交匯,物產豐富,交通便利。

  可是大梁城除了位置好以外,沒其他優點,房子太老太舊。這些房子是舊房改造,還是拆了重建?

  魏惠王:「拆了給我重建,反正不差錢!」

  拆好拆,可是怎麼重新規劃建設呢?

  規劃建設一塊新地,需要召集專家進行反覆論證,又要畫設計圖,又要做個沙盤,麻煩的不得了。

  就在負責營造新都的官員們爭吵、修改規劃方案時,魏惠王來了,他說:「大家都別吵了。我給你們一張規劃圖,你們照著建就行了!」

  當所有人看到國君給出的圖紙,倒吸了一口涼氣,大家心裡都蹦出了一句話:

  「國君你這是要逆天啊!」

  擺在眾人面前的規劃圖是「天子之都」。說直白點,魏罃把周天子居住的洛邑規劃圖直接拿了過來。

  「你們按照這張圖紙,並將裡面的尺寸放大,建造魏國的新都城。我的新都一定要比周天子的洛邑更大更豪華,我要打造一座宏偉的天子之都!」

  雖說西周滅亡後,周平王東遷洛邑,天下禮崩樂壞,很多諸侯國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可是在等級制度上,大家還是尊重周天子的,見到周天子就跪拜,想當諸侯也得跑趟洛邑找周天子蓋個章。西周早期,輔國功臣周公旦,制定了「周禮」,這像是天子對全天下的一套管理制度,目的是告訴每個人要認清自己的身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周禮」對天子的都城大小尺寸有著詳細的描述。「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天子十二門。」意思是,天子的都城是個正方形,每個邊長九里,相當於4.5公里,面積是22.5平方公里,每條邊有三個門,總計十二個門。

  據現在的考古發現,魏罃造的大梁城邊長6.4公里,總面積為37平方公里。魏罃的確建了一座超過天子規格的都城。

  造完都城後,還要修建宮殿與台閣,不然去哪上班與遊玩?魏罃命人造了丹宮、公宮、范台、京台、暉台、靈台等。

  路過大梁的人,無不被大梁的壯麗所折服。

  公元前365年,經過數年的營造,魏罃帶著一家老小正式入住新建好的天子之都。

  魏惠王住在恢宏的大梁城裡,覺得自己就是天下最偉大的君王,更是無冕的天子,全天下都要臣服在自己的腳下。

  看似魏惠王遷都無限風光的背後,卻埋下了一顆驚天巨雷。

  從戰國時期,魏國首都安邑靠近秦國,魏國為了自身的戰略安全,一直把家門口的秦國踩在腳下。而現在,魏國把首都從安邑遷到了大梁,魏國把自己的腳從秦國身上挪開,向東去踩中原諸侯去了。

  踩在自己身上幾十年的腳被挪走後,秦國猛地站了起來。就在魏惠王搬家期間,秦獻公向魏國發動了一場石門之戰,六萬魏軍為秦軍殲滅。

  秦國不僅打了一場大勝仗,一掃數十年的陰霾,周天子也派人向秦獻公表示祝賀。

  周天子給秦獻公點讚,等於肯定了秦獻公替天行道、打了一場正義戰爭的做法,認為魏國活該被打。周天子對魏國極其不滿,大梁緊挨著洛邑,你魏罃把都城造得比我家還大,你是什麼意思!

  魏惠王被周天子的點讚行為氣得半死,卻又無可奈何。雖然自己可以在魏國讓所有臣民把自己尊奉成天子,但這僅僅是對周天子拙劣的模仿。

  大梁城的建成,讓魏罃與周天子結下了梁子,更讓秦國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崛起機會。

  魏惠王並沒有察覺到即將到來的危機,畢竟家大業大,死了六萬人,魏國並未傷筋動骨,馬上還能徵召更多的士兵,魏國仍是全天下的NO.1。

  盛世之下隱藏的危機,始終得不到人們的重視,直到災難爆發的那一刻起,才悔之晚矣。

  一個人的離去,讓魏惠王好不容易建立的盛世再次崩塌。

  我們先來談談離去的人,他就是中學歷史書上,被反覆劃重點,考了無數次的商鞅!

  此時他還不叫商鞅,而叫公孫鞅。商鞅是他在秦國飛黃騰達後,有了自己的封地「商」後,才叫商鞅的。現在的公孫鞅,還在魏國忍受職場的瓶頸期,死活升不上去,心灰意冷的他準備挪窩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