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大亂鬥
2024-10-08 19:09:45
作者: 烽武野
公元前383年,趙敬侯為了搶奪中原黃金地盤,向衛國發動兼併戰爭,一場曠日持久的混戰正式爆發,趙、魏、衛、齊、楚五國捲入其中。
衛國從春秋開始一直是個沒啥存在感的小國,面對趙國的入侵,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喪師喪地。很快衛國首都被趙軍包圍,兩座城門被攻陷,眼看衛國就要亡了。
本書首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衛國發出了「要死了、要死了」的慘叫。
魏國上下,看見趙國即將吞併衛國,立馬舉行御前會議。
會上大家得出一個結論,趙國作為魏國的小弟,吞併魏國家門口的衛國,都不通報一聲,完全是不把曾經的大哥放在眼裡;更重要的是,衛國一旦被趙國吞併,壯大後的趙國將取代魏國,成為中原說一不二的新大哥。
魏國畢竟在中原混跡多年,一直過著刀口舔血的營生,好不容易熬成了江湖大哥。作為江湖大哥的魏武侯,為懲治狂妄的小弟,他喊上了新結盟的齊國,一起攻打趙國。
趙軍長期攻打衛國都城,人困馬乏,面對齊魏兩國的突然進攻,戰鬥意志被迅速瓦解,一潰千里。
小小的衛國有大哥魏國撐腰,居然有了熊心豹子膽,向趙國反攻,於公元前382年,攻陷趙國舊都中牟,並將其夷為平地,魏軍更是在趙國境內如入無人之境。
趙敬侯吞併衛國的想法,本身就是一場豪賭,他沒有料到魏武侯的反應會如此巨大。趙國已處在亡國的邊緣上,再這樣下去,三晉就要變成兩晉了。
此時的趙敬侯是滿滿的求生欲,他必須找到能拯救趙國的盟友,而且這個盟友必須實力強悍,有擊垮魏國的實力。
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趙敬侯按照這個思路來找自己的盟友,與魏國交界的國家有秦、齊、韓、楚。
秦國的國君是秦獻公,他是魏武侯送回國的,目前秦魏兩國還處在蜜月期。齊國國君田和的諸侯身份,是魏武侯向周天子討要來的,田和還欠著魏武侯的人情債。至於韓國,還是洗洗睡吧,是三晉里最弱小的,實力還不如趙國。唯一能救趙國的只剩南方的楚國了。
不知道楚國願不願意出兵遠在北方的趙國,反正死馬當活馬醫吧。
公元前381年,趙敬侯派使者前往楚國求救。說句實在話,使者真的不容易,趙楚兩國一個在北,一個在南,相距甚遠,中間還隔著魏國。趙國使者前往魏國如同穿越火線一樣。
不過這位英勇的使者到達楚國後,楚悼王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救援趙國。
在之前的章節里,我們說過,楚悼王之所以這麼爽快地幫助趙國,是因為魏國侵占了楚國太多土地,現在的楚國經過吳起變法,已經脫胎換骨,更何況手裡有吳起這個「核武器」,可以將魏國炸得粉身碎骨。
就在魏軍主力與趙軍苦戰的時候,吳起率領強大的楚軍向昔日的老東家發起了復仇之戰。楚軍奪回了眾多失地,魏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
魏武侯眼瞅老家要被楚軍端了,趕緊回國救援,趙軍趁機展開大反攻,奪取了魏國數座城池。
到了公元前379年,大家都打不動了,持續五年的大亂鬥就此結束。
一場戰爭必然有輸有贏,我們來看看這場大亂鬥里誰是最大的贏家,誰是最大的輸家。
魏國作為五國裡面最大的輸家,什麼都沒有得到,輸得血本無歸。魏武侯的心氣比天還要高,可是魏國的國運比一張紙還要薄,他把老爹留下來的盛世全敗光了。更讓魏武侯感到死後無顏見老爹的是,中山國在五國大亂中,趁機復國了,曾經讓魏文侯費盡心血才吞下的大肥肉,就此飛走了。
趙國雖然在戰爭結束前攻占了魏國一些城池,可是它吞併衛國的計劃泡湯了,舊都中牟被毀,國內到處滿目瘡痍,損失也很慘重。
齊國在戰爭中並沒有獲得回報,齊國國君田和率軍參戰,完全是為了還魏武侯的人情債。田和還完人情債後,從此與魏國兩不相欠,各走各的路。
衛國作為一個小國,能在五國亂戰中,艱難地活了下來,算是一個贏家。
楚國由於時間踩得比較好,在魏國與趙國打得精疲力竭時,給了魏國致命一擊,不光收回失地,還打得魏國大出血,也是一個大贏家。
然而在五國亂戰中,真正的大贏家卻躲在角落裡悶聲發大財,它就是韓國。
韓國作為三晉中實力最弱小的,有著自己獨特的生存智慧。它明白參與大亂鬥的五國,它一個都得罪不起,最好誰都不幫,趁大國互毆時,自己趁機擴大地盤。
韓國瞄準了鄭國,吞併了鄭國,把鄭國的首都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設立為自己的新首都。新鄭從古至今一直是天下的交通中心,是天下諸侯夢寐以求的黃金地段,拿下它無異於坐享天下繁華。
韓國此舉也向全天下諸侯宣布:中原作為大國的遊戲場,絕對不能缺少韓國這一玩家。
作為五國大亂鬥里最大的輸家,魏武侯從未受到過如此屈辱,他要找人泄憤,找來找去,選中了晉靜公。
講到了這裡,有人會問,晉國還活著啊?
是還活著,只不過晉國國君像珍稀保護動物一樣,被圈養了起來。
魏武侯對趙國、韓國提議:
「晉國國君還存在於世間,他曾是我們三家過去的老闆,只要他在,對我們未來發展都不好,不如廢了吧!」
趙國:「同意!」
韓國:「雙手贊成!」
公元前376年,晉國末代國君晉靜公被趙、魏、韓三家正式廢除。曾經叱吒春秋時代,稱霸天下的晉國,正式宣布破產倒閉,它的剩餘資產被趙、魏、韓分的分,搬的搬,從此世間再無晉國。
晉國覆滅後沒幾年,公元前370年,魏武侯死了,他留下了一個風雨飄搖的魏國。
一個人生前無論多麼失敗,臨死前總要把後事安排妥當,告訴家人存摺在哪裡,密碼是多少,誰家欠錢沒還,家產怎麼分給子女。
自以為很聰明的魏武侯,在死前始終沒有立太子,也沒有指定哪個兒子當國君。
太子是國本,國本都沒有了,國家不就完蛋了嗎?這麼大的紕漏,他沒有發現嗎?
其實魏武侯不傻,他心裡知道,只是他和他父親一樣,都不喜歡長子,而喜歡小兒子。
魏文侯雖然喜歡小兒子,可是為了國家的穩定,他還是立魏擊為太子,並在死後傳位於他。可是魏武侯看似精明,內心卻是一個十足的草包,他不但不立長子為太子,還故意寵幸小兒子。
魏武侯死後,長子魏螢(yíng)與小兒子公子緩展開了一場血腥的內戰,而長子魏螢就是中學語文課本里提到的梁惠王。這位梁惠王在前半生徹底扭轉了魏國的頹勢,讓魏國再次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