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高句麗:慘敗

2024-10-08 19:06:20 作者: 九皋寒叟

  隋大業八年(612)正月初一,經過一年的準備後,人、糧、武器、輜重全部到達涿郡,只等隋煬帝發布最後的決定。

  在任何人看來,這都是一場不敗的戰爭。不過,隋煬帝有一絲不安,他總覺得部分朝臣的心思和他不在同一個頻道,因此想要搞個小範圍的測試。他找來了昔日的太史令,如今的合水縣令庚質(隋煬帝的熟人)。

  隋煬帝問道:「庚愛卿,高句麗只不過是一個小郡,朕如今率領大軍前來征伐,你認為朕的勝算如何?」

  庚質:「咱們大隋當然打得過,但是臣不希望陛下親臨前線。」

  隋煬帝顯得很不高興,嚴肅地說道:「朕已經昭告天下,眼下又在涿郡集結大軍,難道還沒有看到敵軍就要率先撤退嗎?」

  

  庚質小心措辭:「陛下,戰事變化多端,如果打不贏的話,是會影響天子威信的,您只需要派大將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掩其不備,必定能夠一舉攻克。正所謂兵貴神速,遲緩則會無功而返啊。」

  隋煬帝:「愛卿,既然你害怕,那就不用隨駕了!」

  客觀地說,隋煬帝對庚質的發言非常失望,失望透頂。關鍵時刻,好朋友是用來潑冷水的嗎?是讓我深陷尷尬處境的嗎?隋煬帝攻打高句麗的決心不可能動搖,他的想法很簡單,在出發之前和大臣們統一思想,順便討一個好彩頭,沒曾想卻遭到一頓搶白。

  隋煬帝想罵人,也想殺人,不過看了看庚質,還是不太忍心。就在此時,右尚方署監事(掌管皇帝御用器物的官職)耿詢跳了出來,他苦諫隋煬帝,希望皇帝能夠留在涿郡,不要御駕親征,以身犯險。

  這個台階給的,完全是量身定做,恰到好處啊。

  隋煬帝:「衛士何在!征伐高句麗在即,耿詢卻長他人志氣,滅我大隋的威風,實在是可惡至極,把他拉出去砍了,以儆效尤!」

  客觀地說,不管是庚質,還是耿詢,都不應該攔著隋煬帝。

  想想看,隋煬帝御駕親征,並不是上陣殺敵。再者說,大隋有百萬大軍,而且處於攻勢,隋煬帝的人身安全毫無問題啊。隋煬帝是個心思細膩之人,從他的安排看來,每一步都若合符節,大臣沒弄懂隋煬帝的意圖就隨意發言,是邀名買直還是另有擔心,我們不得而知。

  總而言之,大敵當前,滅自家威風就是罪大惡極。如果換成其他脾氣暴躁的武將,勸諫之人恐怕早已經身首異處了。憑隋煬帝的身份,想要殺人泄憤,殺雞儆猴,誰也擋不住。可是在大臣的勸諫下,他還是寬大為懷,釋放了耿詢。

  隋大業八年(612)正月初二,隋煬帝正式下詔:

  大隋左十二軍,出鏤方、長岑、溟海、蓋馬、建安、南蘇、遼東、玄菟、扶餘、朝鮮、沃沮、樂浪十二道。

  大隋右十二軍,出黏蟬、含資、渾彌、臨屯、候城、提奚、蹋頓、肅慎、碣石、東目施、帶方、襄平十二道。

  兩軍先在平壤城下會師,然後一起進攻,拿下平壤城。

  隋煬帝親自為二十四軍挑選了正職大將軍一名,亞將一名,並組建了四十隊騎兵,八十隊步兵,每隊一百人。值得注意的是,隋煬帝還給每路大軍配備了受降使者,這個使者不受任何軍事長官的指揮,他的使命就是負責接納受降的人。

  隋大業八年(612)正月初三,第一支軍隊正式開拔,往後每日出發一軍,兩軍相隔四十里,整個軍隊完全開拔,前後共用了四十餘天。據史料記載,隋煬帝的大軍總共是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一路上首尾相接,旌旗蔽日,鼓角相聞,浩浩蕩蕩,成為中國歷史上外族征戰最隆重的一次。

  說得誇張點,一百多萬人,一人丟塊磚,高句麗人恐怕也會應接不暇。問題是,此次軍事行動的最高統帥是隋煬帝,他的心思直接決定了這場戰役的最終走向,那麼他到底想要打一場什麼樣的戰爭呢?

  詔書寫得很清楚:天罰有罪,本在元惡,人之多僻,脅從罔治。

  意思就是,所有的罪孽都有一個元兇巨惡,高元就是隋煬帝最想打擊的人,至於其餘的部族和士兵們,都不屬於大隋打擊的範圍。

  詔書還寫了:若高元泥首轅門,自歸司寇,即宜解縛焚櫬,弘之以恩。

  意思就是,如果高元能夠負荊請罪,答應向大隋稱臣納貢,隋煬帝依舊可以對他網開一面。

  這就麻煩了,在隋煬帝的眼裡,弄死高元,甚至消滅高句麗都只是分分鐘的事兒,因此並不是他此行的目的。隋煬帝的理想是用大隋的百萬雄兵和經濟實力作後盾,從道義和天威上徹底征服四海八荒的政權,使得萬國來朝。

  這恐怕是楊廣發動中國歷史上人數最多的外族征戰,最後卻只用了三十五萬大軍的根本原因吧。同時也是楊廣御駕親征,卻放棄出奇制勝、兵行詭道的用兵理念,主張興仁義之師,堂堂正正攻打高句麗的根本原因吧。

  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萬世之功,成就千古一帝的美名,你值得擁有。

  軍隊開拔之後,隋煬帝再次下詔:

  朕征伐高句麗,全國上下莫不協助,朝廷文武亦盡心盡力,普通百姓舍家棄口,家裡很少再有餘糧,這些情況朕都非常清楚。因此,諸縣的郡守們,你們要多多照顧這些出人出力的家庭,如果家裡糧食缺乏,從國庫撥給即可,如果家裡有土地,但是身體不好的,號令那些富裕之家幫他們打理田地。朝廷攻伐高句麗期間,各地官員務必保證留守的婦幼老小有飯吃。

  這些都是隋煬帝的詔書所寫,不容爭辯。

  隋大業八年(612)三月十四日,隋軍數十萬將士來到了遼河邊上,準備過河決戰。

  在此之前,隋文帝楊堅派了三十萬大軍前來,還沒到達高句麗本土,高元就嚇得神經衰弱,連忙上表自稱「遼東糞土臣元」。

  如今,隋煬帝御駕親征,帶領百萬雄兵壓境,高元反倒是威武不屈,還在遼河的對岸布置了數萬兵力,打算防禦大隋的進攻。不得不說,高元似乎很有個性,表現得有些卓爾不群啊。

  遼水之側,隋煬帝要面對東征以來的第一個難題:兵半渡而被擊。

  遼河的寬度,最窄的地方大概有一百米左右,憑當時的人力和物力,要過河根本就不是什麼難事兒,隋煬帝傳下命令,讓建築大師宇文愷在遼河比較淺的水流上建造了三座巨大的浮橋,意圖送大軍順利過河。

  宇文愷不愧為建築大師,他並沒有從遼河西岸一路向東岸搭橋,而是將整個大橋拆分為幾大段,造完之後再合起來,利用河水的浮力推送到河的對岸。

  浮橋很快就搭建完成。

  悲劇的是,當隋軍把浮橋推送到對岸的時候,尷尬的一幕出現了:由於對距離的估算出現失誤,宇文愷建造的浮橋似乎有點短,送到對面的時候,浮橋和岸邊還差四米左右,根本就夠不著岸。

  這也就意味著,浮橋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士兵們如果想拿下岸上的守軍,就必須跳到遼水之中和高句麗士兵短兵相接,以低打高。

  浮橋還沒搭建完,就已經有人衝到了岸上。

  此人名叫麥鐵杖,土匪出身,武功奇高無比,後來被官府收編,被封為左屯衛大將軍。當時,他帶著麥孟才、麥仲才、麥季才三個兒子衝上高地,殺的敵軍屍橫遍野,已經為大軍撕開了一道防禦缺口。

  遺憾的是,後面的浮橋遲遲沒有到位,援軍一直沒有跟上節奏。

  再看看高句麗士兵,前仆後繼,玩兒命似的狂沖,再加上有弓箭掩護,麥鐵杖等人開始招架不住了。高句麗人利用以高打低的位置優勢,拿著長杆武器一頓猛戳,隋軍將士相繼曝屍,順著遼河之水漂浮而去,現場觸目驚心。

  據史料記載,一直到麥鐵杖被殺身亡,他都未曾後退半步。

  所謂的忠肝義膽,英雄氣概,就是用自己的性命去維護忠誠和使命。

  遼水之戰,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虎賁郎將錢士雄、孟金叉等大批將士當場力戰身亡,而隋軍卻不能前進半步。

  隋煬帝沒有想到,自己會在遼水遭遇第一場滑鐵盧,他聽聞麥鐵杖等人戰死,痛哭流涕,傷心欲絕,當即命人將三座浮橋撤回,暫緩了此次進攻。

  隋煬帝並沒有處罰任何人。在他看來,將士們因為兵敗遼水而蒙受的屈辱,為戰死的同袍心生的憤怒才是最可怕的力量。

  隨後,隋煬帝準備了一筆巨額資金,讓使者帶往高句麗軍中,將麥鐵杖等人的屍首換了回來,並下詔追封他為光祿大夫、宿國公,諡號武烈,並大肆追封了此次戰役中死去的將士。

  隋軍雖然眼下失利,可並不影響征討高句麗的大局。

  接下來的幾天,隋煬帝撤掉宇文愷,命少府監(皇家首席工程師)何稠又修造了兩座長的浮橋,隋軍這才順利渡河,與高句麗大軍痛痛快快地戰了一場,最終斬首萬餘,並乘勢將遼東城圍了起來。

  所謂的遼東城,其實是遼水東邊的一座城池,位於遼寧省遼陽市境內。中原政權失去對遼東地區的控制後,高句麗霸占了此地,遼東城便是他們控制遼水附近城池的橋頭堡。

  遼東城究竟是歸屬大隋,還是歸屬高句麗呢?在隋朝官員的眼裡,遼東必然是中原的地盤,可中原政權遠在千里之外,有點兒鞭長莫及,力不從心,這才導致高句麗長期霸占著遼東,他們也沒辦法啊。

  遼水之戰,隋煬帝感懷不已,最終傳下詔書,宣布大赦天下,並派遣刑部尚書衛文升、尚書右丞劉士龍二人前去安撫遼東百姓,免除了他們十年的賦稅,並建置了遼東郡,用來管理遼水附近的地方。

  遼東城已經被團團圍住,可以直接開幹了吧?遺憾的是,主帥們沒有決定權,因為老闆親臨現場,打與不打,如何打,都要由老闆親自定奪。

  隋煬帝的想法很簡單,他覺得遼東城被數十萬大軍圍住,遲早會陷落,不必急於一時,正好借著這個機會,好好地教育一下番邦首領如何畏懼天朝上國。

  隨後,隋煬帝召來了高句麗戰役的特邀嘉賓,西突厥的曷薩那可汗,以及高昌國王麴伯雅,表示由他做東,請大家看一場圍攻遼東城的好戲。

  不得不說,隋煬帝有點兒膨脹,有點兒嘚瑟。他想用實際行動來詮釋中原「殺雞儆猴」的優秀文化,好讓周邊小國感受一下大隋無與倫比的軍威,也讓他們明白和大隋皇帝作對的悲慘下場。

  隋大業八年(612)五月,遼東城攻堅戰開始了。

  這本來是一場輕而易舉地屠殺,可隋煬帝卻在進攻之前再度重申了他的作戰思想:兄弟們!咱們不遠千里地征伐高句麗,不是為了建立自己的功名,而是弔民伐罪(慰問受苦的人民,討伐有罪的統治者)。

  弔民伐罪,聽起來就是高大上的戰爭宣言,飽含著正義和使命。

  想當年,周武王姬發攻打商紂王,就是用的這樣的戰爭口號。

  隋煬帝為了貫徹「弔民伐罪」的思想,提出了以下幾點要求:

  第一,想要靠單打獨鬥,孤軍深入來建立功名的,朕堅決不答應。如果還有誰沒明白朕的意思,朕可以給你辦一場單獨的培訓。

  第二,朕將大軍分為三路,你們一旦決定進軍,就要三路人馬相互配合,絕對不允許孤軍深入,以身犯險。

  第三,任何軍事行動的決策,都需要提前奏報給朕,絕對不允許擅自行事。

  楊廣啊,這究竟是打仗,還是過家家啊?

  說完了嗎?完了就準備出發了。

  等等!朕還有最後一條要求:如果高句麗的守軍宣布投降,各路大軍必須停止進攻,等待朝廷派遣使者前去交涉。

  諸位將領集體暈倒,頓覺無語啊。

  隋煬帝恐怕永遠也不會想到,自己在遼東城外屢次強調不可擅自進軍的軍令,成為自己的一根吊命索,也順勢埋葬了一個偉大的王朝。

  進攻遼東城的軍令下達之後,城內很快就舉起白旗,表示願意投降。

  諸位將領蒙了,接下來該怎麼辦啊?

  接受投降,還是繼續占領城池呢?

  按照教科書上的打法,必須從身體和心理上實施雙重打擊,讓敵人毫無還手之力,才可以稱得上漂亮的完勝。如果不把大軍開進城池,活捉敵軍主將,城內舉白旗的行為就是一種玩笑而已,完全是考驗對方臉皮的厚度。

  然而,隋煬帝的聖旨猶如地獄洪鐘,在他們耳邊不斷地響徹。

  將士們都只有一條性命,沒人敢站出來質疑皇帝的權威。據史料記載,他們繞著遼東城轉了一圈,最終決定依照軍令,停止進攻,並派人給隋煬帝報信,徵詢接下來的作戰策略。

  問題是,隋煬帝此刻正在遼水邊上,和少數民族的首領們聊天胡侃呢,當使者屁顛屁顛地去給皇帝報信的時候,城內的高句麗守軍早已經修復了被破壞的城牆,再度宣布要頑抗到底。

  誰也不知道高句麗人投降了多少次,叛變了多少次。到了最後,前線的將士們開始覺得疲乏無力,毫無衝鋒打仗的欲望,因此放緩了對遼東城的進攻,以至於戰事一直持續到六月份。

  隋大業八年(612)六月十一日,隋煬帝開始坐不住了,一會兒是捷報,一會兒是戰報,就是沒個准信兒,堂堂的正義之師,難道打一個遼東城都要這麼費勁嗎?

  隋煬帝氣急敗壞,親自跑到遼東城的南面坐鎮觀察,當他發現遼東城只不過是一座小城,而隋軍卻束手無策之時,頓時對膠著的戰事心生不滿。

  隋煬帝召集了所有將領,給他們來了一次訓話:

  你們這些人,真是可惡至極。

  看看你,身居朝廷大將軍的高位,工資給的不少吧。再看看你,頭上還頂著朝廷勳爵的帽子,好歹也算是有頭有臉吧。你們在朝為官,本應該為國家誓死效命,可如今卻在朕的面前裝出一副柔弱的鬼樣子,真是無恥之極。朕大老遠地跑來遼東,不是來看你們的笑話的,朕只想看你們如何打一場勝仗,沒想到你們卻是一群怕死的人,難道是欺朕不敢殺你們嗎?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話都說出口了,不砍掉幾個人頭,怎麼下這個台階呢?

  有趣的是,隋煬帝罵歸罵,可並沒有因為此事擅殺一個大將,隋煬帝想要發泄的,更多是那種恨鐵不成鋼的憤怒和無奈。

  臣子不給力,君主只好親自上陣了。接下來的幾天,隋煬帝命少府監何稠製作了一種名叫六合城的超級移動戰車,然後再次下達了對遼東城的圍攻軍令,並親自上陣督戰。很遺憾,自從隋煬帝親自坐鎮遼東城,隋朝官軍反而沒有再攻破過城池,陸路進攻因此陷入停滯階段。

  隋煬帝受阻於遼東城,海軍方面卻一路高歌猛進。

  當時,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領江、淮水軍渡海之後,直接將大軍開赴離平壤城六十里的地方,並在城外打敗了高句麗的守軍。

  平壤是高句麗的都城,王權的象徵,只要來護兒順利打下平壤城,高句麗各路守軍便如同孤魂野鬼,大隋的征伐也可以正式宣告結束。

  當時,來護兒召集同事開了一次碰頭會,商量是否對平壤城發起進攻。

  依來護兒的暴脾氣,他想把大軍直接開進平壤,直接乾死高句麗,但是副將周法尚卻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覺得皇帝一言九鼎,既然已經說了要和其他各路大軍取得聯繫,就必須遵守軍令。

  說白了,來護兒不能拿將士們的性命開玩笑。

  問題是,眼前就有天大的功勞,你如何能說服來護兒不去取呢?

  激烈的口水戰之後,來護兒還是帶著手下的四萬精兵向平壤城開拔。

  據史料記載,隋軍和高句麗守軍在平壤城外的內空寺展開了激戰,出人意料的是,守軍稍微交戰便向後退卻,顯得很不合常理。此時此刻,只要是有經驗的將領,都需要謹慎行事,不可貿然輕進。

  悲摧的是,來護兒並沒有察覺到戰場上誘敵深入的危險氣息。在他的眼裡,平壤城被圍,敵軍軍心早已經渙散,眼前所有的抵抗都是浮雲。

  來護兒大手一揮:入城!

  入城就入城吧,沒什麼大不了的。

  可是,來護兒在此時又犯了一個低級而又致命的錯誤:他在沒有調查城中軍力守備的情況下,放縱手下的士兵在城中盡情地燒殺劫掠。

  軍隊一旦沒有紀律,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就在隋軍貪婪地劫掠金銀財寶,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埋伏多時的高句麗精兵一擁而出,對懷抱珠寶的大隋士兵發起了慘無人道的屠殺。

  平壤城下的屠殺,只有數千名隋軍全身而退,至於其他的人,只能在埋骨他鄉,含恨而終。據史料記載,高句麗守軍一直追殺到隋朝水軍駐紮的地方,幸好有周法尚主持反擊,隋軍這才站穩了腳跟。

  平壤之戰,來護兒原本可以幫隋煬帝一戰定乾坤,卻因為自己的大意輕敵,將大好局勢徹底埋葬,實在是可惜之極啊。

  自此,第一次高句麗戰爭,大隋的水軍已然形同虛設。

  隋朝的第三路大軍則是扶餘道的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樂浪道的右翊衛大將軍于仲文、遼東道的左驍衛大將軍荊元恆,沃沮道的右翊衛將軍薛世雄、玄菟道的左屯衛將軍辛世雄、襄平道的右御衛將軍張瑾、碣石道的右武侯將軍趙孝才、遂城道的檢校左武衛將軍崔弘升,增地道的檢校右御衛虎賁郎將衛文升。

  他們約定好了,在鴨綠江集合,從陸路發起對平壤的進攻。

  這些軍隊中,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和右翊衛大將軍于仲文是絕對的主力,然而就在此時,在隋軍主帥的身上接連發生了影響戰局走向的事情。

  隋煬帝非常重視軍糧的供給問題,因此在瀘河、懷遠兩鎮設立了前線糧倉,並將從全國各地徵調的軍用物資全部儲存在此,所有大軍在出發之前,都備足了被服、糧草、甲仗和兵器。

  由於路途遙遠,再加上前往平壤的道路非常崎嶇,出發之後,後方基地就不可能再運送後勤物資到前線,隋煬帝因此要求各軍帶足一百天的糧食用度。

  什麼叫幸福的煩惱?

  就是你明明不需要這麼多軍糧,卻不得不帶這麼多軍糧。

  隋煬帝是歷史上最大方的皇帝,沒有之一。

  他給將士們配發了一百天的軍糧,可沒曾想,卻成了將士們沉重的負擔。據史料記載,由於軍資(包括糧食、兵器、盔甲)過多,平均每個士兵的運輸壓力就是三石。

  宇文述等將領自然知道糧食的重要性,於是在臨行前就傳下軍令:士兵們絕對不允許在路上丟棄軍備物資,違令者軍法處置。

  遺憾的是,許多士兵還是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在他們看來,既然軍隊已經準備了絕對充足的物資,就算把自己的那份丟掉,到時候也可以吃別人的啊。主帥和同袍兄弟,總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餓死吧。

  宇文述既然說不能隨便丟棄糧食,那咱們就在營帳里挖個坑,將糧食全都埋到地下,一切做得神不知鬼不覺!可愛的隋軍將士啊,他們用實際行動給咱們後人詮釋了一條江湖法則:實力挖坑,管殺不管埋。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比誰更聰明。

  當所有人都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時,災難就已經慢慢在發生了。

  到達鴨綠江的時候,宇文述和其他幾路將領突然發現,準備充足的軍糧突然出現了短缺,許多將士根本就沒飯可吃,更不要說一路打到平壤城。其中丟棄軍糧最嚴重的莫過於宇文述的大軍。

  宇文述徹底蒙了。

  準備的一百天軍糧呢?你們身上的包袱呢?飯盒呢?怎麼都沒了?接下來準備吃土啊?我們可沒給你們準備盒飯啊。

  徹查!把他們查個底兒掉!

  主管組織紀律的官員很快就展開了調查,結果很明確:宇文將軍,士兵們挖了很多坑,把軍糧都給埋了。

  我看不是把軍糧埋了,而是把我給埋了。

  宇文述看著這些目光短淺的軍士,有種強烈的殺人衝動,可轉念一想,殺了他們有什麼用?對局勢有任何幫助嗎?

  沒辦法,宇文述只好厚著臉皮去找其他的大軍化緣。

  當隋軍在鴨綠江集合之後,高句麗的首席大臣乙支文德前來求見,名義上是代表高句麗國王前來投降,實際上是來探聽隋軍的虛實。

  右翊衛大將軍于仲文出發之前,隋煬帝給了他一道密旨,只要是高元和乙支文德來軍中投降,先拿下再說。

  于仲文正準備動手的時候,慰撫使、尚書右丞劉士龍卻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皇帝的目的是威服高句麗,不能夠影響兩國人民的友誼。

  前面已經說過,慰撫使是皇帝的特派員,不受任何將領節制,尤其是高句麗投降的相關事務,話語權非常大。劉士龍仗著隋煬帝給他的尚方寶劍,態度極其強勢,大有于仲文如果不答應,就一頭撞死在他面前的意思。

  怎麼辦?先抓起來還是放他離開?

  于仲文想抓,可劉士龍是皇帝的特使,得罪了他,以後也不好混啊。

  經歷了一番糾結之後,于仲文還是放走了乙支文德。可沒過多久,于仲文就後悔了,老子貌似被劉士龍這小子給忽悠了啊,他急忙派人去追乙支文德,說他還有話沒說完,希望乙支文德能夠再回去一趟。

  然而,哪裡還有人影?人家乙支文德是來探聽消息的,當他得知隋軍的主力缺少糧食之後,便快馬加鞭渡過鴨綠江,頭也不曾回過。

  談起陸軍的勢力格局,宇文述擁兵十萬,勢力是最大的,可于仲文卻和皇帝的私交最好,臨行之前,隋煬帝雖然沒有明說,卻當眾暗示過,如果前線將領們意見不統一,儘量聽從于仲文的調遣。

  眼下,于仲文放走了乙支文德,心裡惴惴不安,害怕皇帝會找他問責,因此下令各路兵馬一同追擊,以求將功補過。

  宇文述不幹了,老子軍糧都沒有,難道要一路餓死過去?不干!

  于仲文嘲諷道:「宇文將軍啊,你擁有十萬雄兵,卻連小小的高句麗都收拾不了,還有什麼顏面去見陛下?如今,你們各懷鬼胎,拒不服從我的調遣,回去之後,恐怕也要申領罪責啊!」

  得!你是皇帝的親信,你說了算吧。

  宇文述無奈之下,只能帶著面黃肌瘦的將士硬著頭皮繼續追擊。

  乙支文德心裡樂開了花,隋軍明明沒有了軍糧,還要強行追擊,這叫什麼,打腫臉充胖子啊。來人啊,傳下將令,咱們且戰且走,絕對不要和他們糾纏。

  據說,宇文述等人一日之內七戰七捷,勝利的喜悅慢慢驅逐了缺糧的煩惱。

  兄弟們,勝利就在眼前,再堅持一下。

  隋軍繼續行進,最終在離平壤城三十里的地方安營紮寨。

  就在此時,厚顏無恥的乙支文德又派使者來了:大將軍威武神勇,如果隋軍能夠撤退,高句麗國王將會親自前往大隋陛下的駕前請罪!

  于仲文如何抉擇?宇文述又該如何抉擇?

  隋煬帝已經再三聲明,隋軍是來弔民伐罪,不是來建功立業的。

  領導的心思不難猜:讓高元帶著部下心甘情願地跪倒在地,高呼幾聲萬歲,順便讓西突厥和高昌的貴族們長長見識。

  如果宇文述等人接受投降,就能兵不血刃,建立征伐高句麗的第一功。

  如果他們拒絕高元的投降,皇帝冒起火來,他們只能吃不了兜著走。

  宇文述等人想了想,平壤城易守難攻,軍中又缺少糧食,實在是耗不起啊,還是先組織撤軍,回遼東交旨吧。誰料想,隋軍剛剛撤退,乙支文德就用實際行動刷新了大家對厚顏無恥這個詞的認知。

  當時,乙支文德率領大軍四面包抄,隋軍且戰且走,到了薩水,軍隊剛剛渡過一半,後軍就遭到了敵軍的重創,左屯衛大將軍辛世雄當場戰死。隋軍軍心渙散,猶如喪家之犬,撤退起來又毫無章法,狂奔一天一夜到了鴨綠江,在大將軍王仁恭的支援下,這才穩住陣腳。

  來護兒打了敗仗,一直躲在海灣里觀望,就連隋軍主力打到平壤城,他也沒有任何表示,聽說宇文述等人潰敗,來護兒也偷偷摸摸回到了中原。

  直到此時,隋煬帝安排的三路大軍全線失利,第一次高句麗戰爭宣告結束。

  如果說隋煬帝有收穫,那就是在遼水的西邊設立了通定鎮(今遼寧省新民市遼濱塔村附近),作為大隋管理遼東地區的橋頭堡,地盤雖小,卻也取了個很唬人的名字:遼東郡。這樣一來,遼水東邊有個遼東城,遼水西邊有個遼東郡,大隋和高句麗,註定要在遼東半島爭個你死我活。

  據《資治通鑑》記載,深入到高句麗腹地的有三十萬大軍,回來的只有二千七百餘人,但這個數據的真實性是存疑的。隋軍雖然兵敗如山倒,但是真正在戰場上被殺的人少之又少。來護兒的海軍損失慘重,最後依然有上萬人順利返回。檢校右御衛虎賁郎將衛文升全身而退。其餘的將領也帶著部分人順利返回。還有七十萬將士駐守在大後方,根本就沒有上戰場。因此,事實上隋軍並未傷及至根本。

  即便如此,隋煬帝還是在隋大業八年(612)七月二十五日下達了撤軍的命令。

  想想看,隋煬帝調動一百萬百姓為前線將士服務,以至於大後方出現騷亂,到頭來卻換了個無功而返的結局。原本打算讓西突厥和高昌國王看一場棒打落水狗的年度好戲,宣示一下天子神威,卻因為手下戰將無能,讓他顏面大失。

  隋煬帝糟糕的心情,可想而知。

  回到洛陽之後,隋煬帝下令誅殺了拿雞毛當令箭的慰撫使劉士龍,緝拿了于仲文、宇文述等大批戰將。

  不過,隋煬帝並沒有在盛怒之下誅殺他們,他派人調查了前線兵敗的真實原因,得知是于仲文剛愎自用,率軍輕率出擊,隋煬帝這才做出了判決:釋放所有主將,將罪魁禍首于仲文貶為庶民。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