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翰林學士
2024-10-08 19:04:23
作者: 九皋寒叟
大唐,一個曾經輝煌無比,萬國來朝的世界帝國,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走向了衰敗之路,甚至連迴光返照也沒有出現過,一派死氣沉沉之象。帝國主宰李适,為了釋放壓抑已久的私慾,殺光了為他前仆後繼的仁人志士,帶著一群無能宦官,不亦樂乎地啃噬著自己的江山。
永貞元年(805)元旦,63歲的李适在大明宮接受文武大臣的新年祝賀。
李适問司禮官:「今日何人沒有到場?」
司禮官:「太子李誦尚未到來。」
李适:「為何?」
司禮官:「據說太子病重,幾乎難以起身。」
李适聽說太子李誦的情況後,流著眼淚,長吁短嘆,群臣不明所以,沒人敢出言安慰。本該是喜慶愉悅的一天,最後卻在壓抑的氣氛中草草結束。李适回宮後,身染重病,且一日重過一日,連續二十餘日罷朝,朝野上下愁雲慘澹。
永貞元年(805)正月二十三日,64歲的李适在大明宮會寧殿突然駕崩,在位二十六年。李适為何突然駕崩,史書沒有記載。而且,李适臨死前,沒有叫大臣到內廷立下遺詔,也沒有交代身後之事,一切都是那麼突然。
時任太子李誦(761—806),是李适的嫡長子,李适登基後,李誦就被立為太子,因此做了二十六年的儲君。
在中國歷史上,太子可謂最高危的職業,這個位置被皇帝猜忌,被敵對的政治勢力打壓,被親兄弟覬覦,可謂強敵環伺。而且,能夠成功登上皇位,不是靠資歷,更不是靠才華和能力,而是靠運氣和機緣。漢武帝的太子劉據,做了二十一年太子,最後被冤殺;李隆基的太子李瑛,做了二十二年太子,最後被政敵殺死;康熙帝的太子胤礽,兩度入主太子宮,做了三十八年太子,最後仍然逃脫不了被廢的宿命。做了二十六年太子,最後當上皇帝的,李誦算是獨一份。
關於李誦儲君生涯的記載,史料屈指可數。只知道,李誦的隸書書法非常出色,經常為老爹起草詔書。奉天保衛戰,李誦身先士卒,率領大軍抵抗朱泚的叛軍,立下不少功勞。總而言之,李誦是一位優秀的年輕人。
說起李誦儲君生涯最大的危機,應該就是郜國公主厭勝案。當時,李誦被李适猜忌,幾乎就要被廢,多虧李泌強勢干預,這才讓李适回心轉意。此事過後,李誦低調了將近十六年時間,做得比較高調的事情,也就兩件。
第一件事就是陸贄被罷相,李适想趕盡殺絕,李誦勇敢地站了出來,救了陸贄一命。第二件事便是李适在魚藻宮大擺筵席,邀請宮廷樂師助興,欣賞湖中美景之時,曾經問過太子李誦:「當此情景,你有何感想?」
李誦的回答非常巧妙,他給李适背了一段《詩經·唐風·蟋蟀》,其中有一句叫作「好樂無荒」,意思就是美好的時光我們都應該享受,但是作為一個優秀的人,不會因此而荒廢自己的事業。
不是李誦不優秀,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李誦只能低調謹慎。朝政大事,李誦能不碰就不碰,李适的奏對,李誦能中立就中立,有空的時候,絕不踏出太子宮半步。然而,如此壓抑的生活,幾乎是違背人性自由的,時間久了,李誦的內心非常憂鬱,以至於嚴重影響了李誦的身體健康。
貞元二十年(804)九月,李誦身染中風之疾,也就是急性腦血管疾病,得這種病的人通常口角歪斜、語言障礙,嚴重的會半身不遂乃至死亡。李适突然駕崩,李誦臥病在床,大唐群龍無首。宰相們想的第一件事便是穩定局勢,迅速完成權力交接。
當時,朝臣叫來了起草詔書的翰林學士鄭絪、衛次公等人,讓他們迅速為李适起草一份傳位給皇太子李誦的遺詔,以安定人心。可就在此時,宦官帶著禁衛軍來到班房,大聲質問道:「內廷還沒有商議出到底誰來繼承皇位呢。」
此言一出,群臣驚慌失措。有唐一朝,誰都干涉過新皇登基的事,唯獨宦官集團沒有先例,這是要幹嗎?現場劍拔弩張,氣氛非常不友好。事實證明,太子李誦和宦官集團沒有直接的矛盾,也沒有歷史恩怨,宦官集團這麼著急,無非是擔心李誦身體不好,無法登基,會造成宮內的混亂。
關鍵時刻,衛次公不卑不亢地說道:「雖然太子身患疾病,但畢竟是先帝的嫡長子,朝廷內外人心所歸。如果沒有別的辦法,也應該冊立太子的長子廣陵王李純(也就是後來的唐憲宗)。否則,肯定要出大亂子。」
宦官集團無言以對,因為這已經是最好的辦法。
當時,李誦在太子宮養病,聽說朝野人心不穩,於是強撐著病體,拖著麻鞋現身,安慰了宮中的禁衛軍,並宣布在二十六日舉行登基儀式。
永貞元年(805)正月二十四日,朝臣在大明宮宣政殿宣布了後來才寫的皇帝遺詔,皇太子李誦身穿喪服接受了朝臣的祝賀。
永貞元年(805)正月二十六日,李誦在大明宮太極殿正式登基稱帝。即便到此刻,依舊還有許多禁衛軍不相信登基的是太子李誦。他們私下裡伸著頭,往殿裡望去,發現確實是他們熟悉的那個身影,這才流出眼淚,說「是真正的太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
李誦為人很低調,為了自保,刻意避開了複雜的朝局,可他並不是沒有理想追求的皇帝。早在太子宮的時候,李誦便扶持了自己的一班人馬,他們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二王八司馬」改革集團。
二王:王叔文、王伾。
八司馬: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准、程異。
王叔文(753—806),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因為擅長下圍棋,被李适安排到東宮,作為李誦的侍讀。這位老兄胸懷大志,心機深沉,雖然是圍棋老師,卻時常拉著李誦討論國家大事,深得李誦的尊重。
王伾,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寫得一手好字。
有一次,李誦與王叔文等人談到了宮市的弊端,眾人都認為皇帝老兒這件事辦得很不地道,不是長久之計,並希望太子牽頭給李适上書。
李誦說:「寡人正準備就此事盡力進言。」
大家看到太子有擔當,讚賞之情溢於言表,唯獨王叔文坐在那裡一言不發。眾人退走之後,李誦問道:「先生剛才一言不發,是為什麼?」
王叔文:「您身為太子,只需要關心陛下的身體和飲食,不要過問朝政。陛下在位已久,如果有人趁機挑撥離間,說殿下收攬人心,您該怎麼解釋?」
李誦也知道老爹猜忌心很強,可太子宮這麼多幕僚,唯獨王叔文願意為李誦考慮前途,這讓他非常感動,於是漸漸將他引為心腹。王叔文看好李誦的前途,不管為了他自己,還是為了李誦,都需要培植勢力。為此,王叔文開始廣泛結交同黨,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准、程異等人相繼被團結到李誦的周圍,其中最被王叔文看重的就是劉禹錫和柳宗元。
王叔文是李誦的首席幕僚,不僅談論軍國大事,還給李誦說以後某某可以做宰相,某某可以做將軍。
王叔文結交大臣之時,李誦也是樂見其成,他還為王叔文介紹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同盟——翰林學士韋執誼。這位老兄聰明有才,能詩善文,以進士入仕,官拜右拾遺,供職翰林院,長期跟隨在皇帝的身邊。
有一次,唐德宗李适過生日,李誦獻佛像賀壽,李适吩咐韋執誼為佛像寫贊文,完事之後,李誦的讚美不絕於耳。李适便打趣道:「太子啊,既然你覺得寫得不錯,是不是應該賞賜他呢?」於是,李誦便給韋執誼賞了不少縑帛(雙絲細絹,非常名貴)。緊接著,韋執誼到東宮拜謝,李誦對他說道:「韋學士知道王叔文嗎?他是難得的人才。」韋執誼自然不會放過結交未來皇帝的機會,他按照李誦的吩咐,開始與王叔文密切交往,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友誼。
李誦做皇帝後,病情日漸加重,只能在內廷休養身體,嬪妃牛昭容、宦官李忠言在左右服侍,至於太子集團的成員,只有王伾一人進宮。李誦如果有旨意,便讓牛昭容、李忠言轉達給王伾,王伾再轉告給坐鎮翰林院的王叔文。至於中央朝廷,交給了尚書左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韋執誼。
李誦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執行自己的君權,這就給了王叔文集團、宦官集團,包括後宮嬪妃參與朝政的機會。
永貞元年(805)二月,李誦的病情似乎有些好轉,這才開始和百官見面。為了讓王伾和王叔文等人上位,李誦進封王伾為左散騎常侍,依舊保持翰林待詔的身份,封王叔文為起居舍人、翰林學士。
講到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晚唐崛起的權力部門——翰林學士院。
唐朝初年,只設立了翰林院,專門供養一些有才藝的人,比如吟詩作賦的文辭之士,飽讀典籍的經學之士,算卦者、雜耍者、司棋者、論道者、念佛者、求仙者、書畫者,吹拉彈唱,三教九流,無所不有。由於他們在翰林院裡隨時等候皇帝的召見,所以被稱為翰林待詔,也叫作翰林供奉。
唐玄宗執政時期,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李隆基的文人氣息非常濃,他認為詔書不僅要傳達皇帝的旨意,還要寫得華麗,以彰顯大唐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此同時,李隆基認為中書舍人是外朝的人,有時候詔書還沒發布,外界就已經知道了皇帝的意思,根本就沒有保密性可言。於是,李隆基在翰林院找了一群精通文辭、學識淵博的文人幫他起草詔書,代替了中書舍人的部分職責。
這幫人掌握機密信息,加上學問深厚,李隆基覺得他們與翰林供奉不是一個路子,於是在翰林院的南面修建了翰林學士院。就這樣,翰林學士在翰林學士院辦公,主要從事政治決策、政治顧問、起草詔書的工作。翰林供奉繼續在翰林院辦公,主要陪皇帝下棋、賞花、吟詩、喝酒。
中唐晚唐時期,翰林學士院不僅從中書舍人那裡拿到了起草詔書的權力,還從宰相那裡分割了一部分參政的機會,職責堪比中央軍委辦公廳。客觀地說,翰林學士院是唐朝最高級別的文人機構,為世人稱羨,而整個部門只有六個人,職級雖然不高,卻是天子最信任的人,可謂是影子宰相。
李誦登基的時候,鄭絪、衛次公、李程、張聿、王涯、李建六人在崗,編制已滿。李誦在保留編制的前提下,陸續將王叔文、凌准、王伾塞進翰林學士院。在李誦的安排下,形成了以翰林學士王叔文為外廷核心,翰林學士王伾為內廷核心,韋執誼為執行核心,劉禹錫、柳宗元等人作為成員的執政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