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陽諜戰連連,史思明傷透李亨的心
2024-10-08 19:01:44
作者: 九皋寒叟
宦官李思敬前往范陽的同時,宰相張鎬再次炮轟史思明的假投降。
在張鎬看來,史思明兇惡陰險,借安史之亂才竊取高位,實在是人面獸心的禽獸,難以用仁義來感化他,強烈要求李亨收回成命。不僅如此,張鎬還狀告滑州防禦使許叔冀,說他和史思明是一路貨色,一旦滑州遭遇危機,他肯定會率先背叛朝廷,因此懇請李亨將他調回長安,最好做皇室的警衛員。
在歷史上,張鎬因為沒能和李亨的宦官親信搞好私交,一心勸李亨處置史思明,因此被評為單純簡單的政治家。這樣的評價確實很客觀。當時李亨一心維護史思明,而張鎬不僅將矛頭對準史思明,還將滑州防禦使許叔冀也牽連進來,李亨確實無法容忍他的存在,一氣之下,將他貶到荊州做了防禦使。
問題是,張鎬說錯了嗎?
張鎬炮轟史思明的時候,功臣李光弼也給李亨遞了奏摺,聲稱史思明是假意投降,最終還是要反叛朝廷,因此勸李亨封烏承恩為范陽節度副使,賞賜阿史那承慶丹書鐵券,讓他們共同剷除史思明。
據史料記載,正是有這些背景,才會有史思明的二次背叛。
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我們無法再去精準復盤,可以肯定的是,史思明的二次背叛充滿了陰謀和諜戰,更兼暴力和血腥。在這裡,咱們簡要地敘述一下事情的經過,讀者自己做判斷吧。
李亨對史思明的投誠抱著極大的希望,因此對烏承恩非常友善,烏承恩在長安城待了幾天,李亨便讓宦官李思敬和他一道返回范陽,一來接受宣布旨意,勉慰范陽全體將士,二來鼓動史思明對付安慶緒,幫朝廷剷除後患。
在此之前,不少將士都向史思明反映了一個問題:烏承恩用自己的私財招募家兵,還經常穿著婦人的衣服前往軍營,唆使將士們跟著他混。事實上,史思明根本就不信這一套鬼話,他對烏承恩的信任始終沒有動搖。
有趣的是,當使者到達范陽宣完旨意之後,史思明卻將烏承恩留在自己的府中,還暗中派了幾個人去監視偷聽。為了監聽到更加機密的消息,史思明讓烏承恩的小兒子前往驛站探望自己的父親,到了晚上的時候,烏承恩對小兒子說:「朝廷讓我除掉史思明,並答應讓我做范陽節度副使。」
話音剛落,床底鑽出兩個人來,揚言烏承恩父子圖謀造反。與此同時,門外的伏兵也沖了進來,瞬間就將烏承恩父子擒拿起來。
一夜審訊,頗為順利。第二天清晨,史思明召集手下的將領和官員,拿出了昨晚的審訊和搜出的證據:烏承恩父子隨身攜帶的包袱中有丹書鐵券,還有數百張紙片,以及李光弼的一封親筆書信。
李光弼的親筆信是這樣寫的:他已經說服皇帝賜給阿史那承慶丹書鐵券,希望烏承恩和阿史那承慶一起謀害史思明,如果阿史那承慶應下此事,當場將鐵券交給他,如果不答應,那就不給。
數百張紙片上面寫的則是跟隨史思明一起反叛將士的名字,不管阿史那承慶是否答應朝廷的請求,這些人都是朝廷要誅殺的對象!
這些消息一經公布,軍營裡面頓時炸了窩,將士們紛紛指責朝廷的不是。就在此時,史思明面朝西南,呼天搶地地說道:「陛下,臣率十三萬將士和河北十三郡投降朝廷,究竟犯了什麼錯,以至於招來殺身之禍?」
范陽將士本來就對朝廷心生不滿,再加上史思明一番史詩級別的表演,將士們紛紛折服在地。在共同的利益糾葛下,他們寧願相信此事是皇帝和李光弼的意思。將士們都是樸素的,他們原本在等朝廷的赦免和獎勵,可最後的結局卻是一份索命的名單,憤怒、屈辱成了范陽將士共同的情緒。
史思明借坡下驢,當即派人將烏承恩父子亂棍打死。
直到此時,史思明一石多鳥的計策終於產生了完美效果:
第一,斷了安慶緒投誠的道路。
第二,借朝廷招降的機會,招降河北諸郡,霸占了安慶緒的地盤。
第三,煽動范陽將士的情緒,讓他們死心塌地地跟隨自己造反。
第四,將自己包裝成無辜的受害者,獲得輿論上的支持。
然而,這其中存在許多的疑點,咱們隨便挑幾個聊聊。
第一,給阿史那承慶的丹書鐵券。
鐵券是神秘而又珍貴的憑證,是皇帝和功臣之間關於名譽、利益的約定,有唐以來,極少人獲此殊榮。試問,阿史那承慶是什麼樣的人物?他帶著五千精兵都翻不起浪花來,更何況手下沒有一兵一卒,又被史思明囚禁起來?朝廷給他發丹書鐵券,還讓烏承恩給他帶過去,是不是有點太兒戲,太可笑了?
第二,黑名單。
誅殺史思明是可能的,但同時誅殺上百名將士,還專門搞了幾百張紙片,這是不是太匪夷所思,太戲劇化了?想想看,朝廷已經對大批的戰爭罪犯採取了寬恕態度,為何要對范陽將士趕盡殺絕,這不符合李亨制定的戰時國策。
第三,史思明為何要立即誅殺烏承恩?如果朝廷真有謀害史思明的意思,他完全可以公開審訊烏承恩,讓他坐實朝廷出爾反爾的證據。然而,史思明並沒有經過公開審問,反而是突施殺手,未免有殺人滅口之嫌。
第四,李亨想要謀害史思明?在此之前,李亨的態度十分明確,甚至還罷免了宰相張鎬,他又如何會蠢到用陰謀詭計去殺史思明?
第五,烏承恩和李光弼暗中接觸。當時,李光弼在太原,而烏承恩在長安的時間不過數天,二人是通過什麼渠道聯繫上的?烏承恩想害史思明,直接抱李亨的大腿不就完了,為何要和李光弼搞在一起?
那麼問題來了,史思明為何兜兜轉轉,先投降再背叛?
咱們可以大膽地猜想一下:
安史之亂是由安祿山發起的,大部分隊伍都是安祿山的人,史思明雖然用恩威並施的手段降服了他們,卻並沒有讓他們死心塌地地跟隨自己。再者說,安史之亂後,將士們征戰各地,早已經人困馬乏,人心思定,能夠和朝廷和解是他們的心愿,史思明想要再度造反,必須撩起所有人的仇恨情緒。
更重要的是,安祿山去世之後,安慶緒接管大燕政權,是名正言順的大燕皇帝,史思明想要奪權,包括後續的反叛,必須先得人心。
那麼,此次陰謀事件的邏輯便是:史思明本來就不願歸順朝廷,史思明知道自己的手下並不都是嫡系,而且想息武止戈的人不在少數,所以選擇利用烏承恩做一場戲,讓大家死心塌地地跟他造反。為此,史思明還拉李光弼做了墊背,因為史思明沒有把握將屎盆子扣到李亨頭上,只能找死敵李光弼栽贓陷害。
雖然是猜測,卻也是最合理的解釋。
很快,范陽的變故被長安方面得知。
據史料記載,李亨聽說消息後良久無語,他沒有召集群臣商議對策,而是偷偷派遣幾名宦官帶著詔書前去范陽,他只想告訴史思明一件事:你說的都是烏承恩自己的意思,與朕,與李光弼絕無任何關係,這鍋咱堅決不背。
問題是,史思明叛唐的心思已定,將士們的情緒也被點燃了,根本沒有轉圜的餘地。隨後,史思明讓總參謀長耿仁智和幕僚張不矜草擬了奏摺,其中有句話是這樣寫的:陛下不為臣誅殺李光弼,臣將親自率軍攻入太原,剷除此賊。
史思明看完奏章,非常滿意,吩咐張不矜將奏摺裝入封函。一直以來,耿仁智都是勸史思明歸降的幕僚,他不希望史思明和朝廷發生正面衝突,於是想要偷偷將這句話給刪了,不料被史思明當場發現。
史思明憤怒了,如果真讓他刪了這句話,奏摺有不如無。
起事之前,史思明不希望有人影響軍心,即便此人已經跟隨自己三十餘年。在溝通無果之後,史思明下令將耿仁智亂棍打死。
史思明不愧是安祿山的兄弟,就連背叛的套路也都一樣,安祿山想殺的是楊國忠,而史思明想殺的是李光弼。所謂的清君側,殺仇敵,無非是野心家堂而皇之的藉口,中國數千年歷史中,這樣的例子層出不窮,卻又屢試不爽。
史思明的奏摺送往長安之後,李亨並沒有氣急敗壞,他將前因後果聯想了一遍,瞬間就明白了其中的貓膩。深思熟慮之後,李亨做出了決定:不再對史思明抱著和平共處的幻想,先剿滅安慶緒,再誅殺史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