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回長安:物是人非,皇權帝位交接
2024-10-08 19:01:38
作者: 九皋寒叟
長安和洛陽收復了,李亨該如何安置李隆基?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事實上,李俶攻下長安後,就將捷報傳給了還在鳳翔的李亨。當時,百官紛紛入朝祝賀,李亨也喜極而泣,不過他並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也沒有著急入主長安城。李亨當眾宣布,派遣宦官啖庭瑤前往蜀中,準備迎回太上皇,自己重新做回太子。然而,下朝之後,李亨卻派快馬前往長安,將李泌接了回來。
李亨信誓旦旦地說道:「先生,朕已經派人前去傳信,準備將太上皇迎回長安,朕還是做回太子。」
李泌:「陛下,還能派人追回奏表嗎?」
李亨:「使者已經走遠了,恐怕難以追回。」
李泌:「臣以為,太上皇必定不會回來。」
事實上,這件事不難理解。如果李隆基答應了李亨的請求,給人的感覺就是他想回來做皇帝,到時候李亨究竟是退位,還是繼續做皇帝,李隆基將會非常為難。如果李隆基不答應,李亨繼續做皇帝,卻將太上皇放在蜀中,給人的感覺就是李亨不忠不孝,要受天下人的指責。要怪,只能怪李亨確實沒有政治智慧。
李亨:「先生,那朕應該怎麼辦呢?」
李泌:「陛下,請您現在就寫一份賀表,就說自從在馬嵬坡和太上皇分別,陛下就一直思念著太上皇,請他立即返回京城,成全陛下的孝養之心。」
李泌代寫了一份表書,李亨看了之後痛哭流涕,說道:「朕開始是真心想將皇位交給太上皇,可聽了先生的話,才知道是失策啊。」
據史料記載,李隆基看到第一封奏疏的時候,內心十分激動,畢竟長安城是在他的手中丟掉的,兒子能夠幫他完成願望,他沒有理由不感激。然而,看到李亨讓他回去做皇帝的請求時,李隆基開始茶飯不思,在他看來,李亨不願意讓他回長安,這才說出如此不著邊際的話來。
李隆基思慮之後,回了一封信:皇帝,你只需要供奉我在成都的吃穿用度就行,至於長安,朕還是不回了!然而,當李隆基收到第二封奏疏的時候,心情變得完全不一樣,他命人設宴款待群臣,當即定下了回長安的日期。
至德二年(757)十月二十三日,李亨帶著文武百官回到長安。
據史料記載,老百姓奔走相告,跪迎二十餘里來歡迎這位長安城的新主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李亨拯救了大唐,拯救了天下,拯救了黎民百姓,是神一般的存在。也許在那個時候,李亨才真正找到了做皇帝的尊嚴和使命。
就在當天,李亨下榻在大明宮,由於局勢未定,民心不穩,李亨並沒有舉辦慶祝儀式,甚至連晚宴也沒有安排。三天之後,李亨素服齋戒前往太廟,向李唐的列祖列宗承認錯誤,把復國的點點滴滴向他們傾訴了一番。
做完了這一切,李亨在宣政殿接見了葉護王子。
不得不說,葉護此行收穫頗豐,他不但幫李亨奪回了長安和洛陽,讓大唐欠回紇一個天大的人情,還憑空得到了無數的金銀財寶。宣政殿內,李亨拿出了天朝上國的姿態,對葉護勉勵了一番。大家都知道,這是基本的外交禮儀。
有趣的是,葉護王子竟然真的入戲了:「陛下,大唐軍中缺少戰馬,臣此次帶來的回紇騎兵就暫時留在長安,待臣回國之後,再調集更多的兵馬前來,到時候幫助陛下掃清范陽的餘孽。」
李亨聽到這句話,心情肯定不會太美好。不過,出於外交禮儀,也出於以後的合作考慮,李亨還是表達了感激之情,並加封葉護王子為司空、忠義王,並當場許諾,每年贈送兩萬匹絹給回紇,到時候由朔方軍支付。
至德二年(757)十一月二十二日,李隆基一行六百餘人到達鳳翔。
從入蜀之日開始算起,李隆基在蜀中待了將近十五個月。然而,李隆基再次回到長安,依舊有不小的政治影響力,對李亨來說,如何將太上皇迎回皇宮,並妥善地處理好自己和他的關係,確實是一個重大的難題。
首先出場的是宦官李輔國,他帶人前去鳳翔,請求李隆基解除武裝力量。事實上,李隆基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面對李輔國的請求,李隆基顯得非常痛快,下令衛士將武器卸下來之後,全部交到了鳳翔郡的武器庫中。隨後,李亨為李隆基調派了三千名鐵甲軍,一路護送他前往長安。
至德二年(757)十二月初三,李亨帶著法駕等候在長安城外的行宮——望賢宮。所謂的法駕,就是天子的座駕,李亨的意思還是尊奉李隆基為天子。
李隆基並沒有推辭,他坐著法駕來到瞭望賢宮的南樓,過了一會兒,李亨身穿紫袍,從南樓下面走了過來,向樓上的李隆基行跪拜之禮。要知道,皇帝的龍袍是黃色的,李亨身穿紫袍,其實是在向李隆基稱臣。
細節做得很足,李隆基覺得倍有面子。
不過,李隆基很清楚,今日發生的一切,只是一場做給外人看的戲而已,自己還得幫李亨圓回來。再者說,他只是行將退出舞台的配角,李亨才是大唐天子,皇家雖然講究父子禮儀,但是兒子畢竟是天子,不能讓他老是跪著說話。
李隆基不顧近侍的攙扶,急忙走下門樓,到了李亨的身邊。李隆基摸著兒子的頭,傷心流淚,李亨則手捧李隆基的龍靴,一把鼻涕一把淚。
時隔一年多,父子二人見面,竟然良久無語,最後還是李隆基打破了沉默,他命人拿來龍袍,重新給李亨換上,然後對他說道:「皇兒,人心和天命都歸於你,能夠讓我保全餘生,便是你最大的孝心。」
此時,宮外聚集了不少百姓,他們看著兩位帝王的重逢,目視著帝國的權力交接儀式,覺得這便是最圓滿的結局。百姓們情難自禁,開始在望賢宮外歡呼雀躍,李亨於是讓衛隊放進來一千多人,讓他們近距離參拜了一下李隆基。
至德二年(757)十二月初四,李隆基返回長安大明宮的黃道吉日。
這一天,李亨牽來了御馬,親自上馬調試座椅,然後讓李隆基上馬,自己在下面牽馬執蹬。李隆基有些驚慌了,心想李亨是不是演戲演太過了,於是趕緊催他上馬,李亨這才騎著御馬在前面領路,一路護送李隆基到達大明宮。
按照禮儀,李隆基在大明宮含元殿接見文武百官。只是,太上皇依舊,可丹陛之下的群臣卻早已經物是人非,此時的朝臣已然換成了跟隨李亨征討天下的謀臣和將軍。這些臣子在過去對李隆基是可望而不可即,如今看著昔日的帝王垂垂老矣,心中百感交集,竟也流出了淚水。
李隆基和群臣打過招呼後,和李亨一起來到長樂殿(臨時太廟),祭拜了李唐的列祖列宗,隨後便低調入住到長安城東的興慶宮,開始了他的養老生活。
隨著歷史的發展,長安城形成了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三大宮殿群。
太極宮是李淵和李世民用過的地方,被稱為西內。
李淵退位後,李世民給李淵修建了永安宮,工程還沒完畢,李淵便去世。唐高宗李治繼位之後,覺得太極宮條件惡劣,於是擴建了永安宮,將它變為了宏大壯麗的大明宮。自此以後,大明宮逐漸成了唐朝的權力中心,被稱為東內。
興慶宮是李隆基登基之前的王宮,李隆基稱帝後大肆擴建興慶宮,作為日常辦公和舉辦外交活動的場所,因此興慶宮也是大唐的政治象徵之一。
也許,李隆基對大明宮非常留戀,但是此刻容不得他有太多的想法。不管李亨是真想讓他做皇帝,還是假意表演,李隆基都要表示出對權力毫無興趣的意思,這樣才能讓所有人放心,他自己才能夠安度餘生。
李隆基入住興慶宮,也宣告著李亨真正坐穩了皇位。
此時,大唐帝國依舊是風雨飄搖,北邊安慶緒和史思明依舊掌控著河北,隨時都可能捲土重來。戰爭之後,萬業蕭條,百廢待興,遺留的問題非常多,哪一件都是國家大事。對李亨來說,第一件事便是穩定人心,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獎勵有功者,懲罰有過者,只有賞罰分明,重拾朝廷秩序,人心才能穩定下來。
至德二年(757)十二月十五日,李亨登臨大明宮正門丹鳳樓,宣布大赦天下。除了安祿山的親信叛黨,李林甫、楊國忠和王鉷的子孫之外。隨後,公布了功臣名單。
廣平王李俶:晉封為楚王,實封兩千戶。
青銀光祿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尚書左僕射郭子儀:加封為司徒、代國公,實封兩千戶。
青銀光祿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戶部尚書、御史大夫、河東節度副使李光弼:晉封為司空、兵部尚書、魏國公,實封八百戶。
開府儀同三司、內侍監、齊國公高力士:實封三百戶。
太子太師、豳國公韋見素:加封開府儀同三司。
右龍武衛大將軍、潁川郡公陳玄禮:進封蔡國公,實封三百戶。
除此之外,李亨還加封了在河北等地抵禦叛軍,守衛國土的忠烈之臣,比如顏杲卿、李憕、盧奕、袁履謙、許遠、張巡、張介然、蔣清、龐堅等人。不僅如此,其子孫還因此享受了撫恤,正式進入朝廷的後備幹部考察序列。
喜事辦完之後,朝臣們便嚷嚷著處置那些叛臣。比如,拿著大唐的俸祿、關鍵時刻卻背叛朝廷投靠安祿山的朝廷大佬。比如,主動交出城池、委曲求全的地方官員。對此,御史們展開了唇槍舌劍般的交鋒,大致有兩種意見。
以御史大夫崔器、兵部侍郎呂諲為首的人認為,按照國家的法律,這些人背國投敵,按律應該處死。
禮部尚書李嶠認為,叛軍連克洛陽和長安,就連天子都得南下逃難,大家為了自保,無可厚非。再者說,河北的叛軍依舊囂張,如果朝廷能夠顯示出不記國讎,寬大為懷的姿態,附逆的人將會重新前來投靠。如果從嚴治罪,河北的局勢恐怕更加難以收拾。
李亨的本意是從嚴處置,可是在雙方爭執的過程中,李亨逐漸轉變了心態,最後決定採納禮部尚書李嶠的建議,以大局為重。
不過,李亨的原則並未動搖:有死罪者,嚴厲處罰,其餘的人,酌情處置。具體的辦法是:將罪行劃為六等,重罪的斬首示眾;次者賜自盡;再次者重杖一百(基本殘廢,生活不能自理);再次者分為三等流放。
斬首示眾者:楊國忠、李林甫、安祿山,不允許赦免。
賜自盡保留全屍者:陳希烈等人。
不過,李亨在處置的時候還是沒能踩住底線。
當時,張均、張垍也投靠了安祿山,可李亨覺得他們是張說的兒子,長安國難後也準備入蜀,只不過因為家人尚在長安這才折回,因此準備網開一面。
誰料想,有人將此事捅到了李隆基的跟前。
李隆基找來李亨,語重心長地說道:「張均、張垍身為中央大員,卻賣身投敵,毫無氣節可言。這也就罷了,他們為了討好安祿山,居然捕殺皇室成員,霍國長公主(李隆基的妹妹)就是死於二人之手。最令人氣憤的是,二人居然帶頭搗毀李唐宗廟,這是謀逆的大罪,不死不足謝天下。」
然而,李亨卻拋出了兩條理由:
第一,李亨還在娘肚子裡的時候,正值太平公主掌權,李隆基為了避開太平公主的鋒芒,裝作對權勢不感興趣,甚至想謀殺還未出生的李亨以求避嫌,正是在張說的勸說下,李隆基這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第二,李亨遭遇李林甫打擊的時候,張氏兄弟不遺餘力地保護。否則,父子二人絕不可能有今日的結局。
李亨說起往事的時候,痛哭流涕,聲淚俱下。李隆基並非鐵石心腸之人,回想起種種往事,唏噓感嘆,為了照顧李亨的帝王尊嚴,同時也發泄自己心中的憤恨,最終替李亨給出了判決:張均必須死,張垍流放嶺南,永無歸日。
大家都知道,要前往嶺南,必須翻山越嶺,更要遭遇毒蛇猛獸,路途艱險萬分。就算真到了嶺南,還有傳說中的瘴氣(事實上,嶺南瘴氣並非毒氣,而是北方人經過長途跋涉,到了空氣濕潤的南方會水土不服,上吐下瀉,加上樹林之中的腐葉微生物傳播的疾病,很容易得上瘧疾)。
流放嶺南,永無歸日的潛台詞,其實就是讓你自生自滅。
問題在於,李隆基雖然赦免了張垍的死罪,但他主動參與朝政,甚至代替李亨做決定的行為,還是讓李亨有點不自在,不舒服。也許,李隆基意識到了李亨的不滿情緒,於是就有了接下來的一幕。
乾元元年(758)正月初五,李隆基駕臨大明宮宣政殿,將傳國玉冊授予唐肅宗李亨,並給李亨加封了尊號: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尊號是皇帝在世時的稱號,這種稱號不需要避諱,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一般而言,尊號是用來對在位皇帝歌功頌德,誇讚其文治武功的。
李亨對李隆基的加封感到惶恐,尤其是尊號裡面的大聖二字,讓他覺得擔當不起,因此極力推辭。可李隆基表態了,這次你必須接受!
李亨似乎從父皇堅定的態度中明白了什麼,於是轉而誇讚了李隆基一番,順便給他上了一個尊號:太上至道聖皇天帝。
一個是皇帝,一個是天帝,父子二人相互吹捧,很享受這種受萬人敬仰的時刻,群臣們也是無言以對。
問題是,天下並沒有那麼太平,國事也沒有那麼安寧,就在過完正月之後,北邊的局勢再一次風雲變幻,暗流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