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前夕

2024-10-08 19:00:42 作者: 九皋寒叟

  文武百官都傻眼了,大唐自開國以來,除了唐高祖李淵大肆分封外,還沒有任何一個皇帝如此隨意過。更有不少人風傳,安祿山為自己的將領求官,是為了收買人心,為造反做準備。安祿山開始擔憂了,長安城的輿論來勢洶洶,一旦被李隆基察覺,自己的下場將會萬分悲慘。

  天寶十三年(754)三月,安祿山戰戰兢兢地入宮,試探性地問道:「陛下,臣在長安已經待了一段時間,范陽、平盧、河東還有許多公務等待臣去處理,因此特來向您此辭行,請陛下准奏!」

  李隆基站起身來,將身上的披風送給了他,說道:「你確實該回去了,自己選個黃道吉日,朕命高力士給你踐行吧!」

  得到李隆基的首肯,安祿山火速離開長安,一路之上水路和陸路交替行駛,換馬不換人,日行數百里,晝夜兼程地趕回范陽,懸著的心這才放了下來。

  天寶十四年(755)二月,安祿山派遣自己的副使何千年前往長安,並帶去了一道請求將三十二名漢將替換為番將的奏摺,希望李隆基能夠恩准。當時,三省的長官都認為安祿山已經原形畢露,李隆基會察覺到此事的蹊蹺。然而,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李隆基立即做出了批示,希望中書省能夠儘快下敕書,簽發委任狀。

  一時間,朝野震驚,長安城輿論如潮。

  兵部尚書韋見素深感不安,因此面見楊國忠,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楊相國,這是安祿山陰謀造反的前奏,必須得向皇帝說明情況。明日,您和我一起進言,如果皇帝不答應,希望您能從旁斡旋。」

  楊國忠:「好,就這麼說定了!」

  第二天,楊國忠和韋堅素一同覲見,二人苦口婆心,累得口吐白沫,李隆基依然無動於衷。在李隆基的意識里,安祿山一直被誣告謀反,可事實證明,安祿山未曾有過不忠的表現,朝臣們要麼是嫉妒安祿山,要麼是無病呻吟。

  本書首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楊國忠想通了,與其攔下安祿山用番將替代漢將的委任狀,不如釜底抽薪,剝奪安祿山三鎮節度使的職權,讓他失去對軍隊的控制。

  於是,楊國忠和韋見素提了另外一個方案:任命安祿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召他入朝,任命賈循(副使)為范陽節度使,呂知誨(副使)為平盧節度使,楊光(副使)為河東節度使。

  李隆基雖然採納了建議,卻並沒有去執行。

  或許,李隆基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貿然剝奪安祿山的軍權,河北的局勢將會立即陷入困境;或許,李隆基此時還是不相信楊國忠等人的話,還對安祿山報以信任的態度。誰又知道呢?

  大唐帝國的前途和命運,只在李隆基的一念之間。

  李隆基考慮許久,最終決定派遣宦官輔琳帶著珍饈美味前往范陽。李隆基堅信,輔琳是他的親信,如果安祿山真的有造反的打算,他一定會告訴自己,輔琳和安祿山從未有過接觸,也絕不會誣陷忠良。

  於是,大唐帝國的命運,轉手便到了一位籍籍無名的宦官手裡,這可真是歷史的諷刺啊!

  據史料記載,輔琳到達范陽之後,享受到了無與倫比的高規格待遇,能夠被封疆大吏待為貴賓,臨走之時還可以得到一筆巨額財富,他又該如何抉擇?

  回朝之後,輔琳極力美言,聲稱安祿山忠誠奉國,絕無二心,朝野上下對他的指責全部都是詆毀,完全不可信!

  李隆基十分振奮,當即招來楊國忠等人,轉述了輔琳的所見所聞:「朕對安祿山推心置腹,他不會有異心。再者說,東北地區的奚與契丹還要靠他鎮撫,不能出現動亂,你們不要杞人憂天。」

  李隆基,成了長安城唯一身在混沌之中的人。

  李隆基的言論讓楊國忠等人萬分沮喪,朝野上下,還有誰不知道安祿山即將謀反的事實,難道非要用一場戰爭來喚醒李隆基的意識嗎?

  楊國忠等不及,也賭不起!他必須爭分奪秒,粉碎安祿山的陰謀。

  據史料記載,在李隆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楊國忠發動京兆尹手下的衙役,強行搜查了安祿山在長安的私宅,並抓捕了一批身份可疑的門客,隨後在御史台的獄中將他們秘密處死。楊國忠的意思是打草驚蛇,假意朝廷已經發覺了他的陰謀,逼迫安祿山提前造反。

  效果立竿見影!此時,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正在長安居住,他立即將府邸被查一事告訴給安祿山,等待父親的最後抉擇。安祿山遠離長安,難以判斷這究竟是楊國忠私自行動,還是李隆基授意的。

  安祿山抗拒了,他不再見朝廷使者,也不再對李隆基低眉順眼。

  天寶十四年(755)六月,李隆基派人給安祿山送信,希望他能前來長安,參加榮義郡主和安慶宗的婚禮。這是早就訂好的婚事,安祿山卻以生病為由,委婉拒絕了。

  長安城的上空,被一絲驚懼籠罩著,每個人都深感不安。安史之亂,這場將大唐帝國推向無底深淵的戰爭,已經開始了倒計時。

  自范陽起兵到攻取長安,有兩條比較切實可行的道路:一條是效仿當年唐高祖李淵,攻取北都太原,跨過黃河直接奪取長安;另一條是從河北南下,攻取東都洛陽。不管從哪一條道行軍,攻占大唐都城都是最核心的一步棋。

  安祿山認真權衡了一下,最終選擇穩妥的做法:攻取洛陽!

  為什麼這麼說?

  第一,洛陽是大唐的東都,政治意義並不比長安差,占據洛陽和長安其實是一樣的。

  第二,長安城的糧食供給、食鹽供給、天下賦稅的輪輸轉運都得經過洛陽,占據此地,可以從經濟上扼殺長安。

  第三,范陽、河東是安祿山的勢力範圍,從太原行軍過黃河,雖然很便捷,但必須得直面隴右道、河西道和朔方的援軍,變數太大。

  客觀地說,攻取洛陽的策略沒有太大的問題。

  事實上,安祿山的想法比我們想得還要穩妥。

  天寶十四年(755)七月,安祿山奏請朝廷,聲稱為李隆基挑選了三千匹良馬,準備送到長安,希望由二十二個番將,六千餘名軍士押送,另外還有三百餘車金銀珠寶,每車派三個人押送。也就是說,此次押送進貢之物的人竟然有七千人之多。

  安祿山的如意算盤打得噼里啪啦,卻遭到了洛陽市市長達奚珣的懷疑,他給李隆基上了奏摺,聲稱安祿山的進獻隊伍有七千多人,而且其中還有二十二位高級將領,這就是一支常規軍隊的編制!

  達奚珣建議,朝廷可以讓安祿山在冬天進獻戰馬和寶物,並由朝廷親自調派民夫運送,以此檢驗安祿山最後的忠誠度。

  達奚珣的話讓李隆基醍醐灌頂,他雖然年老昏聵,在生死攸關的情況下,帝王敏感和多疑的意識迅速被喚醒。李隆基當即派人審訊宦官輔琳,將他接受安祿山賄賂的事情查得一清二楚,隨後將他秘密處死。

  宦官馮神威臨危受命,拿著李隆基的詔書前往范陽。當時,安祿山正躺在床上,面對皇帝的特使,似乎並沒有起床的意思。

  馮神威不敢囂張,於是拿出詔書宣讀:「愛卿啊,一別多日,可曾安好?朕在華清宮特意為你造了一座溫湯池,等到十月你就來驪山,朕和你一起體驗!」

  安祿山坐在床上,懶洋洋地問了一句:「陛下一切安好?」

  安祿山吊兒郎當的態度讓馮神威驚懼不已。早知道不是趟好差事,可也沒說是送命的差事啊,馮神威還在想著如何保全性命,安祿山又來了一句:「陛下不讓我獻馬也可以,我十月份必到長安!」

  馮神威雖然是個宦官,卻也是見過世面的,安祿山的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回復皇帝的旨意,卻又像是威脅,話語中充滿了對皇帝的蔑視和挑釁,讓他這位名字中帶著神威二字的人都覺得不寒而慄。

  馮神威很慶幸,安祿山需要人回長安送信,因此並沒有殺他的打算,在范陽館驛中休息了幾天,馮神威便啟程返回長安。

  轉眼間便到了金秋十月,也是安祿山和李隆基約定好見面的日子。不過,安祿山並不是去朝拜皇帝,而是帶著鐵甲軍推翻李隆基的統治。

  據史料記載,太僕丞嚴莊、屯田員外郎高尚、將軍阿史那承慶等人是安祿山起兵的知情者,其餘的將領或許有猜疑,卻都沒有參與最前期的密謀。

  天寶十四年(755)十月,碰巧有入朝奏事的官員回來,安祿山便偽造了一份敕書,隨後召集手下將領說:各位兄弟,皇帝給了我一封密信,聲稱楊國忠擅權專政,希望我帶兵入朝,以清君側。事不宜遲,請諸位儘快準備,我們立即殺奔長安。

  將領們蒙了,自從八月開始,安祿山便厲兵秣馬,帶著大部隊集訓,還以為要和契丹開戰呢,沒想到是打長安啊。然而,將領們雖然疑慮,卻也明白了其中的貓膩,在宣誓起兵的這個時間點,誰也不想成為第一個被祭旗的人。

  安史之亂,在一場靜悄悄的行李收拾中拉開了帷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