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逃得過:王忠嗣被整倒台
2024-10-08 19:00:20
作者: 九皋寒叟
對付韋堅、李适之和皇甫惟明,李林甫可以用權謀,可對付王忠嗣,李林甫就得找個旗鼓相當的對手,安祿山自然是首選之人。想想看,王忠嗣霸占著四大節度使的位置,手握二十七萬兵馬,勢力遠超過安祿山。這樣的一塊肥肉,安祿山難道不覬覦?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就有合作的可能。
天寶六年(747),安祿山奏請朝廷,希望在河北承德市興隆縣建造一座雄武城,用來存儲兵器和糧食,作為抵禦少數民族的軍事基地。與此同時,安祿山給王忠嗣送了一封信,表示兩人的防區很近,希望王忠嗣能親自前去商量。
據史料記載,王忠嗣去了,不過留了個心眼,去的時候沒有提前和安祿山打招呼,他偷偷摸摸調研了一番,發現安祿山並沒有建造城池的動作,於是星夜兼程地逃回老巢。隨後,他就給李隆基遞了一道密折,將此事的原委和盤托出,同時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安祿山居心叵測,日後必反。
這話說得夠明白了吧,李隆基你自己看著辦吧!
遺憾的是,李隆基卻習慣性地忽視了。張九齡在的時候,就揚言安祿山會造反,如今十年過去,安祿山毫無謀反的跡象,而且和長安方面越走越近!換作任何人來思考這個問題,都不會懷疑安祿山的忠誠吧?
王忠嗣,你如果不是杞人憂天,就是別有用心。
不幸的是,李隆基選擇相信後者。在他的眼裡,王忠嗣的地盤比安祿山大,卻選擇詆毀安祿山,這是想吞併安祿山,繼續擴大防區的陰謀。
李隆基將王忠嗣的奏摺放在一邊,並沒有理會。
不過,王忠嗣卻坐不住了,直覺告訴他,自己可能失寵了。李隆基、李林甫和安祿山站在一起,如果自己還是不識時務,離死的日子恐怕真的不遠了。沒過幾天,王忠嗣就主動遞交了辭呈:辭去河東、朔方節度使之職!
為什麼選擇河西和隴右呢?
第一,河東和朔方兩個軍鎮與安祿山的防區挨著,王忠嗣拼不過安祿山和李林甫,也不想拼,最好的辦法就是躲著人家。
第二,河西和隴右是王忠嗣的大本營,而且總兵力有十四萬八千,超過河東和朔方軍鎮,傻子也知道選哪個。
李隆基:臭小子,還算是明白人,朕准了。不過,吐蕃一直霸占石堡城,這算怎麼回事,既然是在你的防區,就幫朕把石堡城奪回來吧。
石堡城位於青海西寧市湟源縣境內,是唐朝的軍事重鎮,後來被吐蕃占領,吐蕃以石堡城為戰略跳板,屢屢出兵侵襲河西、隴右道的州縣,並將河西道和隴右道的交通切斷,這讓李隆基非常被動。
開元十七年(729),信安王李禕奪回石堡城。開元二十九年(741),石堡城再次丟失。這些年來,李隆基一直惦記著這事兒。實際上,這確實是王忠嗣的工作。
有趣的是,王忠嗣對李隆基頗為不滿,居然上表抗拒了:「陛下啊,您又不是不知道,石堡城易守難攻,如今吐蕃軍隊全力防禦,如果唐軍想要強力攻取,非得在城下陣亡數萬將士不可!臣認為,所得不如所失,不如暫且秣馬厲兵,積蓄力量,等合適的時機再出兵吧。」
李隆基拿著王忠嗣的奏摺,臉色鐵青,憤怒至極。朕如此寵信你,原以為你會不顧千難萬險,實現朕的所有豪言,如今卻反打朕的臉?
王忠嗣是西北地區最高的軍事長官,李隆基除了換掉王忠嗣,還真沒有別的辦法。就這樣,這件事暫時被擱淺。可誰也沒想到,王忠嗣的屬下董延光越級給李隆基上了一道奏摺:陛下,臣主動請纓,替陛下重新奪回石堡城。
李隆基看著董延光的請戰奏摺,熱血澎湃,朝廷還是有忠良啊!
李隆基:「王忠嗣,分兵給董延光,全力支持他攻打石堡城。」
事實上,王忠嗣並沒有因為董延光的出賣而憤怒,相反,他在乎的是將士們的性命。這些年來,他一直在軍中服役,與將士們早已經融為一體,讓他用數萬人的血肉之軀去奪回石堡城,實在是最殘忍的下策。董延光,一介名不見經傳的小將,居然想拿數萬人的性命去博自己的前途?沒門兒!
你不是要軍隊嗎?給你老弱殘兵,武器還是生鏽的。
你不是要軍糧嗎?給你最難吃的糧食,而且還不按時發放。
你不是要軍餉嗎?對不起,錢還在路上呢。
總之一句話,讓你出不了兵!
直到此時,事情已經變質了。你可以違抗李隆基一次,但還想違抗第二次,是不是有點喪心病狂了?
部將李光弼頗為擔憂:「大人,知道您愛護將士們的性命,這才不想成全董延光。然而,您把數萬將士交給董延光,卻不制定重賞的制度,將士們又怎麼肯為他出力。如果拿不下石堡城,董延光必定會歸罪於你,皇帝也饒不了你。」
王忠嗣:「哼!對大唐來說,就算沒有石堡城也不礙大局,可是要奪取石堡城,就要犧牲數萬將士的生命。陛下如果不滿,最多罷免我的職務,讓我到長安擔任金吾或者羽林衛將軍,再不濟將我轟出京城,擔任長史或司馬。我的主意已經打定,你要真心為我好,就不要再多說了。」
李光弼肅然起敬:「大人,我害怕您受到牽連,所以不得不說。您的胸懷和風度堪比先賢,下官自嘆不如。」
愛護將士們的性命是真,賭氣也是真。遺憾的是,王忠嗣誤判了形勢,真正想殺他的是李林甫,如果他放棄兵權,迎接他的將會是無法阻擋的狂風暴雨。
回頭再說董延光。失去了王忠嗣的支持,他還能幹啥?
軍事經驗豐富嗎?不豐富。
手上有錢財收買人心嗎?沒有。
在軍中有威信嗎?沒有。
有膽量衝鋒嗎?沒有。
不僅如此,軍中流言四起,說石堡城是不可能被攻克的,董延光為了自己的前途,竟然置數萬將士的性命於不顧,是自私自利的可恥行為。試想,一支軍隊有了消極作戰的情緒,靠什麼上陣打仗,靠什麼長途奔襲,奇襲奪城?
在王忠嗣的阻撓下,董延光敗下陣來。隨後,告狀信就送到了長安:陛下,王忠嗣違背陛下旨意,配合不力,這才讓大軍無功而返,應該按罪論處。
李隆基很生氣,因為王忠嗣屢次違背他的意志。李隆基也很猶豫,就算王忠嗣出兵,也未必拿得下石堡城,因為這樣的罪名處罰他,以後怎麼服眾?就在李隆基猶豫不決的時候,一匹快馬駛出長安,直奔濟陽(今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而去。
此人是李林甫的親信,他受李林甫的指派,前往山東面見濟陽別駕魏林。在此之前,但凡是李林甫的親信前往外地,所過州縣都得好吃好喝地接待,然後隆重地將他送出邊境。然而這一次,使者星夜兼程,甚至連官營的驛站都不住,直接進了魏林的私宅。
幾個時辰之後,使者便離開魏府,連夜啟程回長安報信。
數日之後,濟陽別駕魏林上了一道奏疏:「陛下,關於王忠嗣違反陛下旨意一事,臣有不同的看法。臣曾經聽王忠嗣說過,他從小在宮中長大,與太子殿下關係密切,他是想擁兵尊奉太子為皇帝。」
不得不說,李林甫的策劃太周詳了。
魏林是唐朝宰相魏知古的兒子,名門之後,沒有違法違紀的前科,說出的話有一定的公信力。其次,魏林擔任過朔州刺史,是王忠嗣以前的下屬,既然他舉報王忠嗣曾經在朔方節度使的任上說過擁立太子的話,那應該不假。
最巧的是什麼?就在不久前,李林甫處置李亨的黨羽,並向李隆基進言,說這些人心懷怨憤,隨時可能做出對李隆基不利的事。因此,面對魏林的舉報,李隆基最終還是動搖了,他當即傳出旨意,責令王忠嗣立即趕赴長安,命御史台、中書省、門下省聯手調查王忠嗣違反聖旨一事。
此時此刻,中書省、門下省和御史台都是李林甫的心腹,這樣的調查小組有什麼意義可言?主審官員很快就給了判決結果:王忠嗣違背聖旨一事屬實,濟陽別駕魏林的舉報也屬實,王忠嗣應該按大逆罪論處,判處死刑。
王忠嗣是什麼樣的人,李隆基最清楚,說他違背聖旨是可能的,但擁立李亨為皇帝,甚至起兵謀反,李隆基沒法說服自己。
李隆基的態度很明確:王忠嗣的謀反罪罪名,有待商議。就在這時,新任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前來長安述職,事情發生了轉機。
王忠嗣一生都在軍旅中度過,要說提拔過的人,可謂不計其數,但真正能在大唐的舞台上綻放光彩的就兩個:李光弼和哥舒翰。
哥舒翰,突騎施哥舒部落首領的後裔,父親哥舒道元,曾經擔任過安西大都護府副都護,母親尉遲氏是于闐王的公主。哥舒翰從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左氏春秋傳》《漢書》,是個文武雙全的貴族後裔,而且視金錢如糞土,肯為朋友兩肋插刀。不過,哥舒翰有兩個致命的陋習:賭博和酗酒。
40歲那年,哥舒翰的父親在長安城去世,哥舒翰不得不為父親守孝三年,在這期間,一個不知名的長安尉屢次侮辱哥舒翰,聲稱他只不過是個仗著父親的餘威混飯吃的廢物,是朝廷的寄生蟲。長安尉的話讓哥舒翰大受刺激,從此以後,哥舒翰立下大志,奮發圖強,決心干出自己的事業來。
身為安西副大都護的後人,自然不缺工作機會,他的第一站就是河西節度使王倕的軍中。在這裡,哥舒翰文武雙全的優點,以及酗酒賭博的缺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優點可以讓他的起點更高,快速晉升到將領的職位,而缺點可以讓他收穫基層將士的信任和認可。
天寶五年(746),王忠嗣擔任河西節度使,他認準哥舒翰會成大事,因此將他提拔為大斗軍副使。有一次,哥舒翰外出執行任務,走到半路上,某位副將大發牢騷,說哥舒翰依靠裙帶關係才能帶兵打仗,言辭非常傲慢,拒絕服從哥舒翰的指揮。哥舒翰怒了,他二話不說,隨手撿起一個木棍,照著副將的腦袋便掄了上去。
一擊致命,所有人都肅然起敬!
哥舒翰作戰勇猛,在戰場上身先士卒,風格像極了年輕時的王忠嗣,因此深得長官的信任。天寶六年(747),在王忠嗣的舉薦下,哥舒翰晉升為右武衛將軍、隴右節度副使、都知關西兵馬使、河源軍使,正式成為軍中的高級統帥。
在隴右道境內,有一支長期駐紮的軍隊,名為積石軍(在今青海省海南州貴德縣)。他們在這裡開墾了面積可觀的麥田,每年都會出產不少軍糧。在此之前,只要麥子成熟,吐蕃軍隊就會前來搶奪,以至於落了個「吐蕃麥莊」的名頭。哥舒翰上任之後,放出豪言:吐蕃人再敢來割麥子,老子就割他們的人頭。
這一年,麥子成熟之際,哥舒翰讓部下王難得、楊景暉提前埋伏,等待吐蕃人入套。當時,五千名吐蕃騎兵和往年一樣,興致高昂地蜂擁到麥田收割,就在離去的時候,哥舒翰的伏兵發動進攻,殺得吐蕃大軍屍橫遍野,血流如河。
據史料記載,這一仗打得酣暢淋漓,不僅全殲吐蕃騎兵,還反搶了數千匹戰馬和吐蕃人收割好的麥子。消息傳到長安,李隆基倍感欣慰。王忠嗣回京之後,李隆基立馬起用哥舒翰為隴右節度使,兼任西平太守。
哥舒翰感念王忠嗣的提攜之恩,更相信王忠嗣是蒙受冤屈,因此準備星夜前往長安,說服李隆基赦免王忠嗣。臨行之前,部將勸哥舒翰多帶點金銀珠寶,哥舒翰卻說道:「如果天下還有公道,王公必定不會受冤枉而死;如果天下無道,拿再多的金錢行賄也沒用!」
就這樣,哥舒翰孤身一人前往長安,見到李隆基後,哥舒翰非常強勢,認定王忠嗣蒙受了冤屈,希望李隆基主持公道。如果有可能,哥舒翰願意用自己的官職來換王忠嗣的平安。李隆基本來就不想以謀反罪處理王忠嗣,哥舒翰的仗義執言給了他一個完美的台階。
天寶六年(747)十一月,李隆基下詔:貶王忠嗣為漢陽太守。
天寶七年(748),王忠嗣轉任漢東郡太守。
天寶八年(749),王忠嗣在任上暴斃而亡,享年45歲。
寶應元年(762),唐代宗李豫追封王忠嗣為兵部尚書、太子太師。
在唐朝歷史上,王忠嗣的軍功、能力、人品都是屈指可數的。北宋年間,一位叫張預的人花費數年時間收集資料,編寫了一本《十七史百將傳》,其中囊括了周朝到五代十國最牛的一百名超級統帥或戰將,唐朝占據二十個席位,而王忠嗣赫然在列。也許,這算是對王忠嗣最好的褒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