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肆> 獨領風騷張九齡:李隆基最欣賞的宰相

獨領風騷張九齡:李隆基最欣賞的宰相

2024-10-08 18:59:16 作者: 九皋寒叟

  張九齡下台之後,李隆基只任命了兩個宰相,李林甫和牛仙客。然而,牛仙客是李林甫保舉的,這份恩情太大,牛仙客早就在私底下表了忠心。再者說,牛仙客是武將出身,適合統兵打仗,對紛繁複雜的國家大事一竅不通,因此在政事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選擇坐看李林甫精彩的表演。

  

  李林甫一家獨大的局面,讓忠貞耿直的朝臣十分不安。

  開元二十五年(737)四月,監察御史周子諒遞交了一份奏表:彈劾牛仙客不學無術,尸位素餐,沒有資格擔任宰相!其中還用到了武則天時期的讖語:首尾三鱗六十年,兩角犢子自狂顛,龍蛇相鬥血成川。

  「兩角犢子」就是牛,周子諒的意思是將來必定有姓牛的人來禍亂大唐,將天下攪得天翻地覆。身為朝廷大臣,居然以江湖上的讖語來詛咒朝廷,詛咒江山社稷,這不是明擺著鬧事嗎?李隆基剛剛下達宰相的任命詔書,這不明擺著說皇帝有眼無珠嗎?抑或是張九齡心中不服,唆使朝臣鬧事?

  李隆基當場暴怒:「衛士何在?將周子諒拖出去狠狠地揍一頓!」

  這一次,李隆基沒有顧忌刑不上大夫的原則,他當著所有朝臣的面,將周子諒打得皮開肉綻,趴在地上如同死人一般。然而沒過多久,周子諒居然甦醒過來,拖著滿身是血的軀體,準備繼續諫言。

  李隆基:「打!給朕往死里打,你們沒吃飯嗎?」

  又是一場血雨橫飛。

  朝臣都很怕血,更怕李隆基一旦打順手了,以後噩運會降臨在自己的頭上,於是大家集體求情,這才讓李隆基收回成命。事後,周子諒被發配邊疆,可還沒走出京兆府便一命嗚呼。事情完了嗎?自然沒有!

  李林甫一直很煩心,張九齡雖然不再擔任中書令,卻掛著尚書左丞的頭銜,而且經常有機會在李隆基面前露臉。據史料記載,李隆基喜歡舉辦宴會、打獵、歌舞等娛樂活動,時常讓張九齡陪駕,張九齡風流倜儻的氣度,卓絕的才華,高雅的舉動讓整個宴會熠熠生輝,更讓李隆基感到賞心悅目。

  每到玩詩詞遊戲的時候,張九齡往往能出口成章,時不時還冒出幾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李隆基是個附庸風雅的人,自然喜得不得了。

  李林甫呢?雖然身居高位,卻不通文墨,縱然騎馬趕上十年也不是張九齡的對手,因此打心眼裡憎恨張九齡的存在。

  如果有一天,李隆基再起用張九齡怎麼辦?這樣的想法讓李林甫感到非常的恐懼。碰巧周子諒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李林甫心想周子諒不是張九齡一手提拔的嗎?這事兒他脫不了干係,沒關係也能創造出關係!

  李林甫私下找到李隆基:「陛下,朝中的御史膽大妄為,有眼無珠,沒事也得找點事讓您煩心,真正是罪該萬死!」

  李隆基:「那能怎麼辦,難道你要把他們全部都殺了?」

  李林甫:「那倒不至於,在臣看來,周子諒決計不敢如此頂撞聖上,一定是有人在幕後指使。」

  李隆基:「什麼意思?」

  李林甫:「經微臣調查,周子諒是張九齡在位的時候提拔上來的。張九齡平日裡就經常讓陛下難堪,丟官罷爵之後的這口氣能咽得下去?依臣來看,此事說不定就和張九齡有直接的關係!」

  開元二十五年(737)四月二十日,李隆基下詔:任命張九齡為荊州長史。

  張九齡應該很慶幸,自己能夠從長安城全身而退。

  中國有句古話,叫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意思是你在這裡失去的,終將會在另外一個地方找補回來,這句話放在他的身上再合適不過。對大唐來說,少了個可有可無的政治家,對中國來說,卻多了一個才華卓絕、獨領風騷的大文豪。

  離開長安之後,張九齡並沒有消沉下去,他幾乎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創作詩歌上面,最有名的當屬千古名篇《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居廟堂之上,張九齡可以讓我們看到他的耿直和魄力。

  處江湖之遠,張九齡可以讓我們看到他的柔情和細膩。

  這是個完美的朝代,讓所有讀書人心神嚮往。在荊州長史任上,張九齡還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比如《感遇·其一》,將自己比喻成盛開的蘭桂,以示孤芳自賞,氣節清高,遺世而獨立。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比如《感遇·其四》,將自己比喻成海上飛來的孤鴻,因為看慣了朝中的陰謀鬥爭,見慣了人生的波瀾起伏,不敢繼續在朝廷待著(害怕有人要迫害他),如今自我放任的生活,該有多少人要羨慕!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比如《感遇·其七》,將自己比喻成江南的丹橘,沒有因為天氣寒冷而凋零,像他這樣的人應該被朝廷重用,卻因為命運的波折而在江湖漂泊。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然而,幾乎在所有的詩詞中,張九齡都表達了一種情緒:仕途給他帶來了痛苦和折磨,但他卻非常享受,如果有機會回長安,他一定不會拒絕。

  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內心深處的矛盾:在廟堂,他們的人生價值可以得到實現,事業成功的虛榮很容易得到滿足,但是骨子裡的灑脫不羈卻會帶來無盡的麻煩。在江湖,他們可以隨意放飛自己,但卻辜負了才華和抱負。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平衡這個矛盾的知識分子太少了,太多人走進廟堂就迷失了自我,難以創作出流傳千古的作品,最後落得個飲恨而終的結局。

  張九齡曾經寫過兩首《登荊州城望江》,其中第一首是這樣寫的:

  滔滔大江水,天地相終始。

  經閱幾世人,復嘆誰家子。

  張九齡表示,他自己已經參透了天地間的至理,這是多麼的灑脫和曠達!然而第二首卻是這樣寫的:

  東望何悠悠,西來晝夜流。

  歲月既如此,為心那不愁。

  愁啊!愁得很!歲月如同江河,浩浩蕩蕩地向東流去,而我卻還在空耗著生命,怎麼能不令人愁斷肝腸!

  張九齡的朋友中,有兩位大名鼎鼎的才子:詩佛王維和山水詩人孟浩然。

  王維,河東蒲州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全能型天才,既會創作詩詞,也會書法繪畫,更絕的是,還精通音樂!據史料記載,王維在15歲那年前往京城考試,靠著無與倫比的才華,迅速成了王公貴族的座上賓。

  30歲那年,王維考中進士,並在殿試中獲得第一名,成為狀元郎。

  然而,王維的絕學太多,吏部也不知道如何安排,幾經輾轉後,朝廷居然讓他做了太樂丞(太常寺太樂署的官職,專負責朝廷禮樂事宜)。這下可害苦了王維,他雖然精通音樂,還彈得一手好琵琶,但對朝廷的禮儀一竅不通,在一次高級別的歌舞表演中,王維手下的人居然舞起了黃色的獅子!

  按照規制,黃色是皇室專用的顏色,太樂署的行為屬於僭越,是對李隆基的不尊重,王維因此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身為狀元郎,卻只能幹著太樂署的活,王維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時刻惦記著回朝廷做官。

  開元二十三年(735),張九齡拜相,他早就聽說過王維的才情,本著惺惺相惜的情懷,張九齡向朝廷推薦王維,讓他擔任右拾遺。然而,王維似乎並不太滿足右拾遺帶給他的成就感,於是寫了一首赤裸裸的拜謁詩,希望能得到進一步的提拔:

  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

  不用坐粱肉,崎嶇見王侯。

  鄙哉匹夫節,布褐將白頭。

  任智誠則短,守仁固其優。

  側聞大君子,安問黨與讎。

  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

  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

  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

  張九齡向來對知識分子青睞有加,再加上王維的才華為世人所知,配上這首拜謁詩,張九齡找不到任何理由拒絕他。很快,王維就被提拔為監察御史,後來奉旨前往邊塞擔任涼州、河西節度判官等職。

  客觀地說,張九齡是王維仕途上最重要的領路人,拋開這首詩不說,王維打心眼裡欽佩張九齡,張九齡被罷相職之後,王維對老師的遭遇深感同情,也看透了官場的爾虞我詐。

  再看看孟浩然,明明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才子,卻偏偏對做官情有獨鍾。35歲之前,孟浩然就幹了兩件事:讀書,外加拜見名流以求晉升之機。

  開元五年(717),孟浩然到洞庭湖一帶遊玩,聽說昔日的宰相張說正在擔任荊州長史一職,於是寫給他一首拜謁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小時候讀這首詩,總覺得作者的胸襟和眼界十分寬廣,可如今再來品讀,只覺得孟浩然有點過於執著。

  然而,張說只不過是個被罷免的人,自身難保,自然沒精力照顧孟浩然的前途。據史料記載,張說再度擔任宰相後,曾經向李隆基引薦過孟浩然,可孟浩然卻並沒有抓住機會,被迫繼續遊蕩在全國各地。

  張九齡下野之後,曾經找過孟浩然,希望他能前來荊州擔任幕僚。然而,此時的孟浩然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一生的漂泊,一生的渴求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人世間有些東西,註定不是你的,一味地追求只會讓自己更加痛苦罷了!

  在荊州都督府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孟浩然便向張九齡請辭回到襄陽,後來不幸染上背疽,在一次好友聚會中,孟浩然因為吃多了海鮮過敏,溘然長逝!

  開元二十八年(740)二月,張九齡在荊州走完了自己輝煌的一生,享年68歲。李隆基得知消息後追贈他為荊州大都督,諡號文獻。

  在開元朝的宰相中,姚崇和宋璟最有名氣,但李隆基最欣賞的卻是張九齡。張九齡去世之後,李隆基任用過許多重臣,每次宰相向他推薦人才,李隆基就會問:「這個人的才華和風度,能比得上張九齡嗎?」

  如果張九齡泉下有知,足以含笑千年了!

  延和元年(712),李隆基登基稱帝,開元二十八年(740),張九齡去世。

  二十八年的時間,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宇文融、張嘉貞等人綻放著最耀眼的光芒,源乾曜、蘇頲、裴光庭、裴耀卿等人身為宰相,卻甘願做一朵綠葉,默默地為盛世奉獻。正因為李隆基和宰相們相互信任,精誠團結,這才開創了一代盛世,為世代稱頌。

  遺憾的是,矛盾和衝突,恰好是事情發生變化和轉折的起點。

  張九齡和李林甫的衝突,看起來是為了爭奪朝廷話語權而起,折射的卻是開元中期李隆基執政理念的變化。也許,帝國的繁榮昌盛讓李隆基產生了錯覺:就算沒有張九齡這些人,江山社稷也會無憂!

  然而,令李隆基沒想到的是,張九齡的離去卻成為大唐強盛和衰落的分水嶺。多年以後,李隆基因為安史之亂逃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李隆基萬分感慨。在開元朝的十多位宰相中,李隆基唯一感懷的便是張九齡,一個滿腹才華,風度翩翩的高雅之人,一個心繫天下,敢於直言的耿直之人。

  李隆基悔恨萬分,於是派人前往韶州曲江,祭奠張九齡的英靈。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