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肆> 拾玖 後文人執政時代 張九齡: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宰相

拾玖 後文人執政時代 張九齡: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宰相

2024-10-08 18:58:54 作者: 九皋寒叟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

  曾祖父張君政,曾任韶州別駕,祖父張子虔,曾任竇州錄事參軍,父親張弘愈,曾任索盧(今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縣丞。

  從家世背景來說,張九齡算是出身書香門第。據史料記載,張九齡自幼苦讀詩文,聰慧異常,13歲的那年,張九齡主動給廣州刺史王方慶投遞作品,獲得了王方慶的盛讚,按照刺史大人的說法,張九齡的前途不可限量。

  

  數年之後,張九齡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獲得進士身份,時任吏部考功郎沈佺期非常賞識他,封他做了秘書省校書郎(檢查皇家藏書中的錯誤,隨時校訂,屬於基層文職工作)。不過,張九齡不太喜歡這份工作,枯燥乏味不說,還沒有升遷的機會,有一次回嶺南老家省親,張九齡便想著退隱山林。

  可就在此時,張九齡迎來了自己事業的第一春。

  當時,李隆基在東宮開科取士,而有資格參加考試的,正是在朝中為官的青年才俊。張九齡預感到機會來了,因此主動報名參加策問,最後以卓絕的才華贏得李隆基的讚賞,當場被封為右拾遺(門下書屬官,從八品)。

  隨後的幾年,李隆基逐漸控制了朝政,姚崇則成為第一任開元宰相。姚崇是強勢的宰相,幾乎是說一不二的存在。可張九齡仗著自己才華出眾,屢次上書針砭時弊,比如要求朝廷選拔人才的時候,應該不拘一格,以年輕有才為先,資歷經驗為後,最終引起了姚崇的強烈不滿。

  張九齡很知趣,知道得罪宰相的後果,於是主動辭官歸田。

  回到嶺南後,張九齡並沒有閒著,他很想為鄉親們多干點兒實事。經過一番考察後,張九齡上書朝廷,決定修繕嶺南通往內地的「大庾嶺路」。

  據史料記載,大庾嶺是橫貫在廣東、江西的山脈,長達二百公里。當年,秦始皇為了征討百越國,派遣五十萬大軍南下,其中有一路走到大庾嶺,看到懸崖峭壁,荊棘密布,便鑿山開路,打通了內地和嶺南的道路。

  自此以後,嶺南和內地的聯繫並不算太多,這條路一直湊合在用。開元四年(716),張九齡南下的時候,覺得這條路太不方便,而廣州作為崛起的港口城市,貿易越來越發達,許多物產都需要運送到內地。

  就這樣,張九齡給李隆基上奏,希望朝廷撥款維修。事實上,張九齡的想法和李隆基不謀而合,撥款很快就批了下來。隨後,張九齡帶著老百姓開鑿石頭,砍伐樹木,丈量尺寸,花費了兩年時間,終於鋪就了一條寬約三米、長約三十里的道路,史稱「大庾嶺路」,也可以說成是古代的「京廣線」。

  大庾嶺路連接江西大余縣和廣東南雄市,堪稱嶺南和內地的「生命通道」,此後一直被歷朝歷代的皇帝重視。不可否認,修建大庾嶺路是偉大的政績,大路開通的時候,也就是張九齡回到長安的時候。

  開元六年(718),張九齡被調往長安,擔任左補闕,負責人才選拔工作。開元八年(720),張九齡被封為吏部司勛員外郎(從六品)。

  開元一朝,人才輩出,巨星雲集,張九齡文采雖然出眾,卻並不拔尖,想要以才學打動上官,確實有點困難。不過,張九齡擁有旁人難以比肩的機緣。

  開元九年(721),張說正式拜相,執掌中樞。張說是個狂熱的文學愛好者,當年在嶺南工作的時候,就和張九齡有過一些交集,非常欣賞他的才華。這一次,張說剛剛拜相,便主動找到了張九齡,還和他論起了本家,二人越聊越投機,最後竟然結交為兄弟,發誓互相扶持。

  在張說的提拔下,年僅44歲的張九齡升任中書舍人(正五品)。

  然而,張九齡並沒有因為提拔之恩就對張說點頭哈腰,阿諛奉承,反而經常規勸張說,不要開罪大臣,尤其是不要得罪宇文融。誰料想,張說自我膨脹,並沒有聽張九齡的勸諫,做了三年宰相之後,張說被李隆基趕下了台。

  至於張九齡,也走上了被貶的黑暗之路。

  按照以往官場的規律,這種因為站隊問題被貶的官員,仕途應該是走到了盡頭。然而,張九齡卻生在了最好的時代,碰到了英明神武的皇帝,更碰到了無條件欣賞他的上司。開元十七年(729),李隆基重新起用張說,任命他為尚書左丞。

  開元十八年(730),張說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臨死之前,他給李隆基遞交了一份奏摺,其中就提到了一個願望:希望李隆基能夠起用張九齡。

  張九齡是何人?李隆基想了半天也沒印象,打聽之後才知道,張九齡就是那個紅得發紫的書生才子。

  開元十九年(731)三月,李隆基下詔,將張九齡調回長安,擢升為秘書少監,兼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擔任秘書少監期間,張九齡的文學才華被無限釋放,李隆基讓他擬寫一個詔書,張九齡就可以下筆成文,而且效果奇佳。再加上張九齡的氣質高雅,剛正不阿,出發點都是為了朝廷的利益,因此深得李隆基的歡心。回長安沒多久,張九齡就被任命為中書侍郎。

  沒有封他做宰相,是因為朝廷沒有多餘的編制。開元二十年(732),55歲的張九齡萌生退意,以贍養老母為由,向李隆基遞交了辭呈。李隆基頗為驚喜,想不到張九齡還是個大孝子,這樣德才兼備的人,必須得重用啊!

  李隆基一紙詔書,將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張九章調回到嶺南為官,這樣就可以就近照顧老母,而張九齡繼續留在長安,等待李隆基的重用。李隆基並沒有食言,罷免蕭嵩和韓休的同時,張九齡就被任命為宰相了。

  客觀地說,有李隆基的信任和支持,張九齡很快便在朝中站穩了腳跟,以他的才學和能力,輔佐李隆基開創新的局面,未嘗沒有可能。然而現實很殘酷,每個人都有好運氣,也會有壞運氣。就在張九齡榮升宰相之後,他的壞運氣就隨之而來了,帶來壞運氣的人,就是他這輩子最難纏的對手:李林甫。

  這些年來,李林甫的仕途還算比較順利,最大的成就,應該是聯合宇文融扳倒了宰相張說,獲得了朝野上下的關注,自己也進階為吏部侍郎。不過,開元朝人才濟濟,想要出人頭地,或者爬上宰相的位置,必須得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張九齡呢?

  他能寫出千古流傳的詩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他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寫出最華麗的詔書。

  李林甫呢?

  李隆基愛好詩詞文學,喜歡和文人逗樂子,李林甫卻對詩詞文學一竅不通。李隆基愛聽音樂,李林甫也喜歡音樂,但是不會唱歌,不會演奏,不會作曲。李隆基喜歡氣質高雅,玉樹臨風的臣子,李林甫看起來就很猥瑣。

  說白了,李林甫在朝廷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可這並不能保證李隆基就會喜歡他,重用他。未來的道路,途長且艱啊。不過,李林甫的目標就是做宰相,也很有手段,他最後想通了,要讓李隆基注意他並且提拔他,必須投其所好。

  通俗點說,李隆基喜歡聽什麼話,李林甫就說什麼話。

  自古以來,誰最懂皇帝的心思?

  後宮的女人和身邊的宦官。

  李林甫很聰明,當李隆基和一幫集賢殿學士搞得熱火朝天的時候,他將目光轉移到了後宮。在他看來,後宮女人天天陪李隆基睡覺,既能打聽皇帝的隱私,又可以通過她們向皇帝吹耳邊風,只要搞對門路,可謂一本萬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