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三思趁亂崛起
2024-10-08 18:57:15
作者: 九皋寒叟
唐中宗李顯,唐朝第四位皇帝,弘道元年(683)至弘道二年(684)、神龍元年(705)至景雲元年(710)兩度在位。如果用兩個詞來概括李顯,資質平庸和無能懦弱可能最合適不過。
神龍政變之後,李顯被朝臣寄予厚望,尤其是張柬之、桓彥范等神龍政變的功臣們翹首以盼,希望李顯能夠將武家子弟轟出朝堂,重振大唐雄風。在張柬之等人看來,李顯這二十年來吃的苦,全部拜武家的人所賜,既然做了皇帝,怎麼能不把這份深仇大恨清算乾淨?
關於復仇,張柬之能這樣想,是因為政治家的思維,李顯不這樣想,因為是鄰家小哥哥的思維。這一次復出,李顯不僅不記仇,而且還學會了感恩。
心靈雞湯告訴我們,人一旦放下仇恨,學會了感恩,生活就會海闊天空。很遺憾,李顯放下了仇恨,也讓步了,可並沒有換來海闊天空。因為他是皇帝,他需要政治智慧和帝王心術去平衡各方勢力,而不是抱著鄰家小哥哥的心態混日子,尤其是政局動盪的時候,更不能心慈手軟,坐看雲捲雲舒,潮起潮落。
神龍政變後,複雜的政治局勢,堪稱一鍋亂粥。
第一股勢力:退位的武則天。
對李顯來說,武則天有母親和帝王兩種身份。年幼的時候,李顯親眼見證了哥哥李賢被武則天逼迫致死的人倫慘劇,登基稱帝後,武則天把持朝政,李顯如同傀儡,後來又被驅逐到了房州。被貶房州期間,李顯每一天都活得如履薄冰,他對武則天懷有深深的恐懼,也有一絲絲的憤恨。
蒼天見憐,因為老媽想通了一些事,把他重新召了回來,最近的五年時間,武則天和李顯的關係得到了緩和,李顯重新感受到了母愛。李顯曾經受過委屈,可當他站到權力的巔峰,對老媽的處境有了新的認識。這種認識滋生的感情,有遺留的恐懼,更多的是理解,以及維護和崇拜。
據史料記載,李顯登基之後定了一個規矩,每隔十天,朝臣應該前往上陽宮參拜武則天一次,還屢次為她加封尊號,給予尊重和認可。武則天去世後,不少朝臣反對將她與唐高宗李治合葬,甚至有官員以鑿開墓穴會打擾高宗皇帝為由,拒絕將武則天葬入乾陵,李顯的態度非常堅決:母后必須和父皇葬在一起!
對於江山社稷,李顯沒有明確的執政思路,最穩妥的選擇就是延續武則天的政策。因此,武則天的存在,基本決定了李顯接下來的政治態度。
第二股勢力:老婆韋後。
據史料記載,韋後堪稱絕世佳人,自從嫁到太子宮,就得到了李顯的恩寵,接連生下了長子李重潤,以及永泰、永壽、長寧、安樂四位公主。遺憾的是,幸福的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李顯被貶到房州之後,內心極為恐懼,每逢有使者前來宣旨,李顯就嚇得腿肚子發軟,甚至想通過自殺來結束這一切。
試想,一個對生活有著眷戀卻又無法掌握命運的人,內心該有多麼痛苦,每逢此時,韋後便會開解李顯:福禍無常,大不了就是一死,何必那麼緊張。
在房州生活的這段時間,李顯和韋氏相互扶持,互相尊重,培養出了在患難和生死中才可以建立起的深厚情感。面對韋後,李顯唯有感激和愛慕,溫馨的場景和細心的照料讓李顯對生活又充滿了希望,他曾經對韋氏說過:我們如果有幸能夠重見天日,我會讓你為所欲為,不加阻撓!
李顯登基之後,立馬封韋氏做了皇后,並且允許她過問朝政大事,下詔追封韋後的父親韋玄貞為上洛王。放眼朝廷,韋後是李顯最支持的一派,這種場景很像當年李治專寵武則天,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神龍政變之後,桓彥范等人屢次上書,希望李顯能夠重視外戚干政的慘痛教訓,最終還是遭到了李顯的無視。就這樣,在李顯毫無底線的放縱下,韋後找到了人生奮鬥的新目標:成為婆婆武則天那樣的人。
第三股勢力:神龍政變的功臣。
神龍政變堪稱李顯稱帝的綠色通道,按照一般的套路,李顯應該對他們感恩戴德,提拔重用,甚至是言聽計從。不過,前面已經說過,張柬之這幫人打著匡扶李唐的旗號,著實坑害了李顯一把。
武則天明明已經病入膏肓,張柬之還想著發動兵變,他的政治心態,讓人直冒冷汗啊。最要命的是,張柬之不動聲色,瞬間就控制了禁衛軍的大部分將領,而這一切全都是瞞著李顯進行的!這究竟是忠君愛國,還是為自己撈政治資本,還是有其他的企圖?
第四股勢力:武三思。
大家可能很奇怪,武承嗣和李家的人鬥法的時候,這位老兄去哪兒了。真相就是,武三思在悶頭尋樂子,只有逼不得已的時候,才會出來冒個泡。武三思雖然沒才華,可人卻不傻,武家如果獲得最後的勝利,也是魏王武承嗣去做太子,與其為他人做嫁衣,還不如遠離這場風波,保全自己的性命。
武則天退居到長生殿後,武三思便逐漸淡出了朝臣們的視野,張柬之等人與張氏兄弟互相惡鬥,包括後來發生神龍政變的時候,武三思如同隱形人。恐怕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顯才會把他忘記,神龍政變的功臣也選擇對他網開一面。
第五股勢力:相王李旦。
論身份,李旦是武則天的第四子,李顯退位之後他也做過幾年皇帝,後來才改封皇嗣。論專業素養,李旦是業餘中的專業級,李顯是業餘中的業餘級。
按理說,李旦才是武則天的繼承人,而且李旦常年待在洛陽,和朝臣的關係都還不錯。遺憾的是,當年契丹、突厥打著擁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的旗號,逼迫武則天將李顯接了回來,鑑於當時的局勢非常複雜,李旦主動找到武則天,希望能夠剝奪他的皇嗣身份,立哥哥李顯為皇太子,以安天下人心。
李旦的退出讓李顯非常感動,神龍政變中,李旦出力也很大,因此李顯在登基之後並沒有疑心弟弟的忠誠,可謂兄弟情深。
然而,李旦畢竟是武則天的親兒子,曾經的大唐皇帝,身邊也聚集了不少支持他的朝臣,比如姚崇、宋璟,而且膝下還有一眾皇子,比如李隆基、李隆范。李旦的勢力一直隱藏在水下,誰也不敢忽視他的存在。
第六股勢力: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就是翻版的武則天,對權力的欲望非常強烈,而且善用心計,手段老練。神龍政變,太平公主雖然不是核心成員,卻也出力不少,李顯登基之後,下詔封她為鎮國太平公主,開府儀同三司,賜食五千戶,還特旨讓她遇到太子李重俊,以及眾位公主的時候不必行禮,可謂恩寵冠絕唐朝的一眾公主。
六股勢力中,最先崛起的便是梁王武三思。
據史料記載,神龍政變後,洛州長史薛季昶、朝邑縣尉劉幽求找過張柬之,聲稱張氏兄弟雖然身死神滅,但是梁王武三思還活著,如果不將他斬草除根,將來必定會大禍臨頭。然而,張柬之卻信心滿滿地回答道:「眼下大局已定,武三思只不過是砧板上的魚肉,鬧不出什麼大事!」
張柬之覺得李家和武家是世代的仇敵,武則天去世,武家肯定會沒落下去,就算他不收拾武三思,李顯也會動手除之。張柬之可能不清楚,李顯已經把他列為打擊對象,而且接下來的朝局,沒有人是掌控大局的執棋者,包括李顯、韋後等人,全部是政治鬥爭中的棋子。
武三思的定位很清楚,自己就是一顆棋子,他不介意厚著臉皮撈個前程。當時,李顯的後宮有位資深幕僚——上官婉兒,此女是昔日宰相上官儀的親孫女,因為爺爺稀里糊塗做了傻事兒,上官婉兒也被牽連入宮,在掖庭宮做奴婢。
當然,掖庭宮不是人間地獄,在這裡除了幹活,大家都有私人空間,可以搞搞學習,吟詩作對什麼的。上官婉兒氣質出眾,才華橫溢,很快就脫穎而出,最終被武則天提拔為御用秘書。在宮中辦差,自然少不了和武承嗣、武三思等人頻繁接觸,久而久之,大家的關係也就親密了許多。
李顯稱帝之後,將42歲的上官婉兒封為正三品婕妤。不過,重獲新生的上官婉兒並沒有忘記武三思,二人也不知達成了什麼交易,經過一番運作之後,武三思突然就成了韋後的座上賓。如果沒有猜錯,韋後利用武三思,恐怕是為了對付神龍政變的功臣。
然而,武三思畢竟是武家的中堅力量,李顯雖然不會刻意打壓他,可也不會輕易地接受和提拔他。為了讓李顯接受武三思,韋後也是花費了一番力氣。據史料記載,韋後喜歡玩一種叫雙陸的遊戲,這種遊戲以擲色子的方式來決定棋子行進的步數,先把棋子移動到棋盤之外的就是贏家。
不過,韋後說了,必須讓武三思陪她一起玩!
遊戲規則很簡單,可遊戲過程卻很有趣。據說,韋後和武三思忘情投入,嬉笑怒罵,調情嬉戲,就連宮殿外面的人也可以聽得很清楚。李顯為了討韋後的歡心,居然站在一旁給他們端茶倒水,忙得不亦樂乎。久而久之,李顯開始慢慢接受武三思,並准許他可以隨時出入後宮,還會將軍國大事拿出來與他商議。
武三思鹹魚翻身,這讓張柬之等人的神經開始緊張起來,他們找到李顯,憂心忡忡的勸誡道:「陛下啊,武皇改唐立周的時候,李唐宗室被誅殺殆盡,多虧天地神靈的庇佑,陛下才又重登帝位。事到如今,武家子弟還是和往常一樣身居高位,希望陛下能夠剝奪他們的官爵,以安人心啊!」
一副老成謀國之言,可李顯卻選擇了沉默不語。是啊,他不知道該如何告訴張柬之等人,神龍政變的功臣才是他心裡最深的恐懼!
神龍元年(705)二月十六日,李顯突然頒布詔書:加封太子賓客、梁王武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神龍元年(705)二月十七日,加封右散騎常侍武攸暨為司徒。
這道詔書來得太突然,就連武三思、武攸暨也有點蒙。然而,相王李旦卻看出了其中的貓膩,他不想坐看武氏家族重新獲得權勢,也不想捲入新的政治旋渦中,因此決定以退為進,逼迫李顯收回成命。
神龍元年(705)二月二十一日,相王李旦上書朝廷,請求辭去太尉和宰相之職。
李顯的智商有點兒不夠用了,面對李旦的辭職請求,他誤以為弟弟是嫌棄官職不夠高,因此改封他為皇太弟。在歷史上,皇太弟、皇太子、皇太叔都是皇位繼承人的另一種說法,詔書剛剛頒布,朝臣們便開始坐不住了。李顯膝下有好幾個皇子,封李旦做皇太弟,置他們於何地!這不是沒事找事嗎?
最憂傷的不是群臣,而是武三思叔侄,他們選擇重出江湖,只不過為了撈個大官做做。然而,按照眼下的局勢發展下去,朝臣們非得再掀起一波反對武氏家族的浪潮,這並非他們的初衷。
神龍元年(705)二月二十七日,武三思和武攸暨同時上書朝廷,請求李顯收回任命,李顯思慮再三之後,這才改封為開府儀同三司。
武氏家族和神龍政變功臣的交鋒,考驗著唐中宗李顯的智慧。從李顯改封武三思的行為來看,他眼下不想得罪任何一方勢力。
神龍元年(705)五月,李顯下詔:賜給張柬之、桓彥范、武攸暨、武三思、鄭普思等十六位功臣丹書鐵券,承諾他們只要不犯謀反和謀逆大罪,可以免除十次死罪。
武三思太高興了,他最怕別人針對他,有了丹書鐵券,至少性命無憂啊。可桓彥范、敬暉等人卻很不爽,我們好歹是神龍政變的功臣,武三思算個什麼東西,還有鄭普思又是哪裡冒出來的生物,憑什麼有資格和他們平起平坐?更要命的是,政變功臣發現了,李顯就是在和稀泥,打算讓武家子弟長久地盤踞在朝堂之上,這是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神龍元年(705)五月十五日,敬暉等人拉著文武百官一起給李顯施加壓力,希望削去武三思等人的王爵,以此安定民心。
李顯嚴詞拒絕。
敬暉等人害怕武三思背地裡搞小動作,於是安排吏部考功員外郎崔湜去接近武三思,隨時掌握他的動向。據史料記載,崔湜出身博陵崔氏,父親是戶部尚書崔挹(yì),爺爺曾經做過中書侍郎,是根正苗紅的官二代,頗有政治智慧。
崔湜做了個大膽猜測:李顯提拔武三思,背後其實是不太信任神龍政變的功臣。為了自己的前途考慮,崔湜主動將自己的臥底身份透漏給武三思,並表示願意為梁王效勞,作為回報,武三思立刻奏請李顯,將崔湜提拔為中書舍人。
就在此時,梁王府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名叫鄭愔。這位老兄是以詩文起家,可就是對官場感興趣,他投靠過來俊臣,結果來俊臣被殺了,後來又投靠了張氏兄弟,結果他們又被殺了,後來投靠了武三思和韋後,結果這兩人也不得善終,他還投靠了譙王李重茂,結果李重茂也是身敗名裂。
還是說回來吧,神龍政變之後,鄭愔被貶到外地,後來又犯了貪污受賄罪,成了朝廷的通緝犯。門子來報訪客信息的時候,武三思的第一反應就是嫌棄,覺得這傢伙是來騙吃騙喝的。如果是正直的大臣,肯定會把鄭愔緝拿歸案,可武三思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把鄭愔放了進來。
武三思高高在上,審視著鄭愔,滿臉鄙夷。
鄭愔明白了,如果不把武三思給鎮住,接下來的對話是不會有任何公平可言的。於是,他仰天長嘯,一副世外高人、遺世獨立的模樣。
武三思:「鄭愔,你今天來這裡,就是為了發笑嗎?」
鄭愔:「可憐的梁王殿下啊,您雖然備受皇帝的寵信,可張柬之、敬暉、桓彥范、崔玄暐和袁恕己等人畢竟是宰相,手中又握有軍權,如果心生誅滅您的念頭,他們未嘗不可再發動一次兵變啊!」
話說得很沒有營養,可還是切中了武三思的要害。這些道理武三思都懂,問題是如何去化解這場危難啊!武三思的腦子飛快地運轉,最終決定收編這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成為武三思的智囊之後,鄭愔還真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事後,武三思聯合韋後,屢次在李顯面前詆毀敬暉、桓彥范等禁衛軍將領,聲稱他們仗著神龍政變的功勞,把持朝政,居心叵測!
李顯:「可他們畢竟是功臣,朕如何能剝奪他們的權力?」
武三思:「陛下,既然是功臣,就應該論功行賞!」
李顯:「什麼意思?」
武三思:「給他們封王爵,同時剝奪現任官職,這樣一來既可以堵住悠悠之口,也解除了他們對朝廷的威脅!」
神龍元年(705)五月十六日,李顯下詔:封敬暉為平陽郡王,桓彥范為扶陽郡王,張柬之為漢陽郡王,袁恕己為南陽郡王,崔玄暐為博陵郡王,罷知政事,賜他們金帛鞍馬,每月初一、十五的時候,這幫人才有機會朝見天子。
神龍政變的功臣沒了實權,自然對武三思等人構不成威脅,對韋後也再無威脅。韋後的城府極深,她的終極目標是效法武則天,奪取李唐的最高權柄,如果有可能,她並不介意過一回皇帝的癮!在韋後的眼裡,武三思只不過是一條忠實的走狗,對付神龍政變功臣的馬前卒而已。
上官婉兒看出了韋後的心思,她主動討好韋後,希望能趁此機會打壓武三思等人,同時也可以收買人心,讓天下人對她另眼相看。
隨後,韋後找到了李顯,說道:「陛下,咱大唐皇室不能光想著自己,還是得多給百姓點福利,比如規定全國百姓一律為被父親休棄的母親服喪三年;百姓23歲才算成丁,到59歲就免除勞役!」
李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韋後的請求。
神龍元年(705)五月二十五日,李顯再度下詔:封梁王武三思為德靜縣王,定王武攸暨降為樂壽縣王,將河內王武懿宗等十二人降封為公爵。
無緣無故地擼官,就是這麼彪悍。
韋後就是變相地警告武三思:張柬之、桓彥范等人拼了性命也沒做到的事,我只需要一句話就可以辦到!你武三思再怎麼得寵,也比不過我韋後!
此時,張柬之等人雖然被封為王爵,卻依舊在李顯的眼前晃悠,韋後自然不敢放鬆警惕,因此時刻在尋找機會給予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