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政變:武則天一生最大的挫敗
2024-10-08 18:57:12
作者: 九皋寒叟
朝臣終於明白了,武則天不會輕易處置張氏兄弟。此時,一直躲在幕後的張柬之開始活躍起來,他找到了駐守在洛陽宮北門的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
張柬之:「李將軍,您在北門鎮守多少年了?」
李多祚:「三十餘年!」
張柬之:「將軍如今的榮華富貴,都是拜誰所賜?」
李多祚:「自然是高宗皇帝!」
張柬之:「如今,高宗皇帝的兩個兒子受張氏兄弟的欺負,難道將軍可以無動於衷,坐視不理嗎?」
李多祚:「只要對李唐天下有利,全憑張大人吩咐!」
張柬之:「俺憑什麼相信將軍?」
李多祚想也沒想,直接拉著張柬之跪在地上,對著天地神靈發誓,願意協助張柬之誅殺逆賊,匡扶李唐天下。直到此時,張柬之終於鬆了一口氣。李多祚在羽林衛經營了三十餘年,勢力盤根錯節,有他的加盟,再無後顧之憂。
就在此時,出差在外的姚崇回來了,這位老兄是相王李旦的幕僚,對光復李唐很感興趣。張柬之將計劃對他和盤托出,瞬間就獲得了支持。
準備工作已經全部就緒,還差最後一個環節:爭取李顯的同意。
說白了,沒有李顯的同意,張柬之等人就是謀反,有李顯的同意,張柬之等人就是匡扶政變。然而,李顯一直待在太子宮,和外界幾乎沒有任何聯繫,還是桓彥范和敬暉趁他上朝的時候,才把政變的計劃臨時告知給他。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一場推翻武周王朝的政變突然發動,由於武則天剛剛改年為神龍元年,這場政變的官方說法也叫神龍政變。
參與政變的核心朝臣如下:
宰相張柬之
宰相崔玄暐
左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
左羽林衛將軍李湛
左羽林衛將軍趙承思
左羽林衛將軍敬暉
檢校左羽林衛將軍桓彥范
右羽林衛將軍楊元琰
左威衛將軍薛思行
司刑少卿袁恕己
檢校司農少卿翟世言
兵部職方郎中崔泰之
工部侍郎朱敬則
司刑評事冀仲甫
內直郎王同皎
客觀地說,神龍政變之前,雙方掌握的勢力是差不多的。宰相班子一共有五個人,親唐派兩個,親張派三個。禁衛軍方面,張柬之掌控了左羽林衛,張氏兄弟掌控了右羽林衛,勢力旗鼓相當。然而,政變這種事情,其實和街頭的地痞鬥毆是一樣的,誰先在背地裡捅對方刀子,誰就能占到先機。
當日,政變的部隊分為三路人馬:
第一路,由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范、楊元琰率領,從北邊的玄武門入宮,直接殺奔長生殿,控制武則天本人。
第二路,由相王李旦和司刑少卿袁恕己率領,在北軍發動政變之後,迅速控制南衙的朝臣,並逮捕韋承慶、房融,以及司禮卿崔神慶等張氏死黨,以免造成不可預料的抵抗。
第三路,左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內直郎王同皎(李顯的女婿)、左羽林衛將軍李湛前往太子府,請李顯出來主持大局。
據史料記載,政變進展得並不順利,張柬之雖然控制了左羽林衛,卻需要解決玄武門的守衛,而鎮守在此的是一支「千騎」部隊,由殿中監田歸道指揮。敬暉的意思很明確,希望田歸道把軍隊交給他指揮,可田歸道忠於職守,不願意輕易交出,他看到張柬之率兵前來,也明白了是怎麼回事。
田歸道:「放你們進去可以,但我要看到太子本人!」
問題是,迎接太子的人馬遇到了問題:李顯拒絕前去主持大局!
王同皎義憤填膺地說道:「太子殿下,先帝將皇位傳給殿下,而殿下卻無故遭到廢黜,長達十五年。如今,北門的羽林諸將與南衙朝臣同心協力,立志匡扶李氏江山,殿下怎麼能畏縮不前?」
李顯:「天子身體欠安,你們這樣做會驚動她,還請諸位日後再圖此事!」
李湛接話道:「太子殿下!朝臣和將士為了李唐社稷不顧身家性命,殿下忍心看著他們遭到陛下的酷刑嗎?既然這樣,就請殿下親自前去制止他們好了!」
話已經說到這個地步,李顯卻依舊猶豫不決,王同皎等人有點寒心,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就算李顯不同意,綁也得把他綁過去!王同皎大步向前,將李顯直接抱上馬背,簇擁著他前往玄武門。
田歸道看到李顯到來,當即打開玄武門迎接政變大軍入宮。
據史料記載,張柬之只有五百名禁衛軍,加上玄武門的守衛,總數不超過一千人。他們進入洛陽宮後,大肆鼓譟,先把場面給撐了起來。隨後,張柬之輕車熟路,直接殺奔了迎仙宮長生殿。在這裡,張柬之遇到了出來打探消息的張氏兄弟,張柬之二話不說,直接將他們剁成肉泥。
不到一炷香的時間,政變大軍就將武則天的寢宮包圍了起來。
武則天從床上坐了起來,嚴厲斥責道:「究竟是誰在謀反?」
張柬之態度強硬:「陛下,張氏兄弟陰謀造反,臣等奉太子之命誅殺叛賊。因為擔心走漏消息,所以沒有向您稟告,臣等驚動陛下,罪該萬死!」
此時,太子李顯從人群中走了出來,根本就不敢直視武則天。
武則天神情冷漠:「是你指使的嗎?既然叛賊已經被誅殺,你可以回東宮了!」
桓彥范:「陛下,太子還能回東宮嗎?如今天意民心都已經歸附李家,群臣不敢忘記太宗和高宗皇帝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誅滅逆臣,希望陛下將帝位傳給太子,以順應天意和民心!」
武則天望著張柬之、桓彥范等人,表情冷漠,內心絕望。事到如今,她也知道局勢不可逆轉,可她的一生從沒有如此失敗過,她有點不甘心。
武則天望著李湛,說道:「你不是李義府的兒子嗎,想當初朕是多麼信任你們父子,可如今為何要反叛朕?」
李湛羞愧難言,默默低下了頭。
武則天的目光又巡視到宰相崔玄暐的身上:「如果說別人都是經人推薦才被提拔,你可是朕親手提拔為宰相的,你怎麼也會跟著他們反對朕?」
崔玄暐可不是年輕的小毛孩,面對咄咄逼人的武則天,他並沒有露怯,態度堅決地回答道:「臣這樣做,正是為了報答陛下的大恩大德!」
武則天:「朕無話可說!」
就在當天,以張柬之為首的神龍政變成員迅速控制局勢,並將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等人悉數處死。
客觀地說,能有今日的局面,因為武則天晚年已經打定主意,想把皇位留給太子李顯。不僅如此,武則天還在刻意打壓武家的成員,扶持親唐派的重臣上位。也許在那一刻,武則天想的是自己不久後就會駕崩,李顯順理成章地登基,這是最完美的結局。
然而,張柬之等人太著急了,不惜發動武力政變。為了江山社稷是真的,可背後的作祟私心,誰又能知道呢?李顯不是傻瓜,老媽的心思,他最能了解,當張柬之發動兵變的時候,李顯為什麼退縮不前,是因為軟弱,還是在顧慮其他的事情?神龍政變後,李顯為什麼不遺餘力地清除政變功臣?
站在李顯的角度來看,他繼承皇位是鐵板釘釘的事兒,武則天已經是八十多歲的老太太,駕崩是遲早的事兒,他最穩妥的選擇就是繼續等待。然而,張柬之卻主動求戰,將他的前途置於危險的境地,將風險從零上升到百分之五十,還美其名曰為李唐社稷著想。更何況,發動軍事政變,李顯就要背負逼迫母親的罪名,史臣該如何記錄這一段歷史?也難怪李顯會找他們秋後算帳。
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三日,武則天下詔:命太子李顯監國攝政,大赦天下。
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四日,武則天將帝位傳給李顯。
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五日,太子李顯登基稱帝,史稱唐中宗。就在當日,李顯頒布詔書,赦免武周時期遭到周興、來俊臣等人迫害的朝臣和百姓,以及他們的家屬;赦免被發配和沒入官府為奴的皇族子弟;封相王李旦為安國相王,並加封為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太平公主為鎮國太平公主。
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六日,武則天遷入上陽宮居住,李湛負責上陽宮警衛。
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七日,李顯為武則天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
做完了這一切,李顯就要考慮功臣的封賞問題了。說白了,這幫人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說不為榮華富貴,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李顯真的無動於衷,或者只是口頭表揚他們忠君為國,高風亮節,人家恐怕立馬就會把他轟下台去。
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九日,李顯下詔:封崔玄暐為中書令。
封袁恕己為中書令。
封張柬之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封敬暉為門下侍中。
封桓彥范為門下侍中。
封李多祚為遼東郡王。
封王同皎為右千牛將軍,賜爵琅琊郡公。
封李湛為右羽林大將軍,賜爵趙國公。
其餘有功之臣,皆有封賞。
這道詔書非常有趣,張柬之明明是神龍政變的帶頭人,可李顯給他的待遇卻是兵部尚書,加了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這才算是宰相。而崔玄暐、袁恕己兩人毫無存在感,卻擔任位高權重的中書令,這究竟有什麼貓膩?
神龍元年(705)二月初四,李顯下詔,恢復大唐國號,郊廟、社稷、陵寢、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都恢復唐高宗時期的舊制,神都改稱東都,北都改稱并州。
神龍元年(705)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在上陽宮駕崩,享年81歲。
臨終之前,武則天留下遺詔:去掉帝王的稱號,自稱則天大聖皇后,赦免王皇后、蕭淑妃、褚遂良、韓瑗、柳奭五族的全部親屬。
隨著武則天的去世,在歷史上存續十五年的武周王朝煙消雲散。武則天是歷史上最值得尊敬的皇帝之一,她有普通帝王難以企及的政治智慧和鐵血手腕,難以想像,在名臣遍地的政治舞台,武則天可以順利地登基稱帝。
武則天也有絕大部分帝王不具有的仁善愛民之心,她的一生雖然功過參半,但唯獨對老百姓,她始終問心無愧。武則天有著普通帝王難以擁有的廣闊胸襟,在她的人生巔峰,可以將整個天下緊握在自己的手裡,在她彌留之際,也可以為了天下生靈而從容放手。
時隔千年,我們依舊難以走近女皇,去窺探她內心複雜而豐富的世界,只有懷揣著對千古一帝的敬仰之心,靜下心來慢慢感受她的遺世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