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叄> 武則天廢帝的真實目的

武則天廢帝的真實目的

2024-10-08 18:55:52 作者: 九皋寒叟

  不可否認,李治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可臨死之前,李治卻下了這樣一道詔書:命李顯在靈柩前即帝位,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的,兼請天后武則天處置。

  只能說,這是一道意義非凡的詔書,其背後飽含了李治對當時局勢的思考,以及武則天問鼎帝位的驚天內幕。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初四,李治駕崩。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初七,宰相裴炎上奏,說太子李顯還沒有即位,不宜由他直接發布詔書,有需要緊急處理的政務,希望由武則天決斷,由中書省、門下省執行!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十一日,李顯登基稱帝,史稱唐中宗。史書還說了,遵奉武則天為皇太后,所有的政務全部由武則天處置。

  

  這樣的描述,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武則天想要攫取權力,或者說想做皇帝,宰相裴炎已經投靠了武則天,是她的馬前卒!

  事實的真相呢?

  裴炎,絳州聞喜(今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人,出身河東裴氏家族,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深得李治的信任。問題是,裴炎的政治立場究竟是什麼樣的?

  說他是武則天的同黨,難以令人信服。首先,武則天沒搞陰謀詭計,史書也沒記載裴炎和武則天密謀的事情。其次,李顯被廢之後,唐睿宗李旦成了傀儡皇帝,正是裴炎挺身而出,要求武則天歸還權力,最終被武則天殺害。

  問題是,裴炎確實把李顯拉下馬了。

  這裡需要釐清幾個概念:裴炎支持武則天執掌權柄,因為過去的日子都是武則天說了算,而且效果非常不錯,可他並不支持武則天做皇帝。裴炎支持李唐統治,卻不支持李顯做皇帝,因為李顯是個混帳皇帝。

  後來的名相狄仁傑更是如此:我支持武則天做皇帝,因為你做得確實比別人優秀,可江山畢竟是李家的,你還是得把皇位還給人家。

  不可否認,歷史上的裴炎是一位政治家,不是政客。對裴炎來說,他是李治生前託孤的大臣,也是唯一的輔政大臣,他的存在就是為了達成李治的心愿。

  李治的心愿是什麼?

  想想看,李治明明知道武則天對權力有欲望,可還是把權柄交給了她,李治究竟在顧慮什麼?在期盼什麼?事實就是,李治希望大唐能夠越來越強盛,他不希望奮鬥一生的心血付諸東流,僅此而已。扶持李顯,還扶持皇太孫,李治的政治立場沒有任何問題,可他明白,只有武則天才有能力控制複雜的局面。

  當時,大唐王朝可謂內憂外患。

  還是那個問題,國土面積越大,需要解決的外交矛盾就越多。

  調露元年(679),單于都護府的突厥人造反,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的突厥人舉兵響應,所幸的是首領被殺,可餘波尚未蕩平。契丹侵掠營州。

  永隆元年(680),吐蕃入侵劍南道,河源等地。突厥軍隊入侵雲州等地。

  開耀元年(681),吐蕃、薛延陀部、突厥聯合入侵。

  永淳元年(682),熟悉的團隊,熟悉的入侵。外加西突厥十姓部落反叛。

  弘道元年(683),還是熟悉的團隊,熟悉的入侵。

  李治和武則天焦頭爛額,他們派了無數的軍隊鎮壓,可暴亂綿延在北部、西部、南部的邊境,李治耗費了無數的錢糧,局勢還是在動盪。

  再看看內部。

  關中糧食歉收,又爆發了蝗蟲災害,緊接著又爆發瘟疫。米價上漲到每斗三百文,李治到達洛陽之後,米價又漲到了每斗四百文,完全看不到希望。

  洛陽附近,洛水暴漲,洛陽的上千戶居民住宅被淹沒。河南、河北因為黃河的暴漲,無數房屋被淹沒,糧食產量受到嚴重影響。更奇怪的是,長安、洛陽附近接連爆發地震災害,房屋相繼倒塌,百姓居無定所,只能遊走在長安和洛陽之間,據史料記載,屍體遍地都是,百姓易子而食。

  問題是,主心骨李治又駕崩了,朝廷必須集中精力辦好皇帝的葬禮。為此,武則天徵調了十萬勞動力修建乾陵,半年時間就完工。彼時的大唐王朝,真的在吃老本過活,如果沒有得力的當家人,後果不堪設想。

  遺憾的是,指責武則天的人只看到了她廢黜李顯,想自己當家做主,卻沒看到當時的國情有多麼糟糕!任何一個平民之家,如果頂樑柱突然去世,留下嗷嗷待哺的孩子,扛起家庭重擔的一定是母親,帝王之家又何嘗不是。

  有人說,李顯做皇帝,大臣輔佐他不也一樣?

  那就看看唐中宗李顯吧。

  四個兒子中,李弘無疑是最優秀的,睿智、仁愛、善良。李顯也不錯,仁愛、善良,有自己的主見。李旦也很不錯,至少做了皇帝,還能和武則天掰掰手腕,最終參與神龍政變,實現了光復大唐的理想。

  李顯呢,騎馬射箭,外出旅遊是最大的才華。說他仁愛,還不如說他窩囊;說他善良,還不如說他沒主見。李治曾經給他安排了很多幕僚,比如劉仁軌、薛元超等人。鎮守長安的時候,李顯又在貪玩胡鬧,薛元超告了一狀,李治立馬將李顯叫到了洛陽,以免他在關中禍害生存艱難的老百姓。

  這樣的儲君,李治頭疼,武則天頭疼,群臣更是頭疼啊。

  臨死之前,李治讓武則天決策政務,確實有他的苦衷。至於裴炎把權力送到武則天的手裡,沒有任何問題。

  且看武則天的手段吧。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十二日,武則天加封韓王李元嘉為太尉、霍王李元軌為司徒,舒王李元名為司空,滕王李元嬰為開府儀同三司,魯王李靈夔為太子太師,越王李貞為太子太傅,紀王李慎為太子太保。

  這些人都是李唐皇室的元老級人物,武則天必須穩住他們。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二十一日,武則天加封太子少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劉仁軌為尚書左僕射,西京留守,加封門下侍中裴炎為中書令。

  裴炎不是武則天的親信,可他的示好讓武則天非常受用,作為回報,武則天將他升為中書令,外加輔政大臣的頭銜。為了讓裴炎更好的掌控大權,武則天特意讓宰相們的辦公地點政事堂從門下省轉移到了中書省。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二十九日,武則天下詔,讓左威衛將軍王果、左監門將軍令狐智通、右金吾將軍楊玄儉、右千牛將軍郭齊宗分別前往并州、益州、荊州、揚州,與四個大都督府的官員一起處理政務,實際上是監視李唐王室的動向。

  經過一系列的人事運作和恩威並施之後,朝中大臣似乎很有默契,凡是國家政務,悉數向武則天匯報,至於唐中宗李顯,還是先靠邊站吧。

  裴炎的助攻讓武則天名正言順,可武則天的實操,完美地控制了局面。李顯失去了朝臣們的支持,只能向岳父家族施恩,以此培植自己的勢力。

  光宅元年(684)正月,李顯下詔,加封韋氏為皇后,同時將韋皇后的父親韋玄貞由普州參軍提升為豫州刺史。

  一般來說,這是新皇帝上任後的標準動作,討好老婆嘛,大家都可以理解。可接下來的詔令,李顯算是惹了眾怒。

  李顯:「裴炎啊,朕想讓岳父韋玄貞做門下省侍中。」

  李顯:「還有乳母的兒子,就讓他做個五品官吧!」

  要知道,李顯做皇帝之前,韋玄貞不過是地方上不入流的小官,連刺史都沒做過,如何能夠位列宰相,解決大唐面臨的內憂外患?

  李顯實在太沒有政治家的底蘊了。

  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頓時遭到了裴炎的反對,裴炎據理力爭,要求李顯收回成命。李顯心裡很委屈,自己的旨意還沒到老媽那裡,就遭到了臣子的反對,一股無名之火頓時湧上心頭,口中突然蹦出了這樣一句話:「朕就是將天下交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啊,何必在乎一個門下侍中的職位?」

  裴炎頓覺無言以對。

  哎,跟著這樣的皇帝混下去,還有什麼前途可言!

  裴炎思之再三,最終還是將李顯大逆不道的言論轉述給了武則天。從此時開始,武則天便和朝中重臣私下商議,打算廢黜李顯,另立新君。

  光宅元年(684)二月初六,武則天在洛陽宮乾元殿召開百官議政大會。

  大唐的官員們上朝都有規矩,單日集中議事,雙日休息,這一天剛好是不用議事的日子,因此武則天的旨意讓他們感覺到了一絲詭異。官員們陸陸續續來到了乾元殿外面,周邊的氣氛十分緊張,除了百官之外,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勖等人率領禁衛軍駐紮在大殿周圍。

  李顯似乎也意識到有點不對勁,只見宣旨的官員走了出來,大聲朗讀道:皇帝李顯承繼大統,卻不遵先王遺志,著即廢為廬陵王。

  李顯:「為什麼?朕究竟犯了什麼過錯,以至於要如此對待?」

  武則天陰冷地回答道:「哼,你想將李唐的天下交給韋玄貞,怎麼能說沒有過錯?扶廬陵王下殿!」

  在滿朝文武的注目禮下,李顯被轟下了皇帝的寶座,並遭到了幽禁,此時距離他登基稱帝才五十四天。一個月之後,李顯被遷往房州軟禁起來,韋皇后隨行,岳父韋玄貞被貶到欽州,不久便去世。

  不得不說,武則天的政治手腕確實很霸氣。在政變中,武則天得到了絕大部分朝臣的支持,又得到了軍隊的支持,還讓大家覺得這皇帝廢得酣暢淋漓,武則天的確是有大氣魄的人。

  客觀地說,武則天的廢帝行動對國家是有利的。論政治智慧和主政的魄力,李顯純屬業餘中的業餘選手,父親剛去世,就想著給乳母的兒子封官,真讓他執掌權柄,李唐是否能走到歷史的巔峰時代,還真有點懸啊。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