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叄> 無字碑無功過,寫盡媚娘血肉情義

無字碑無功過,寫盡媚娘血肉情義

2024-10-08 18:55:49 作者: 九皋寒叟

  李賢被廢,接替他的就是老三李顯,年僅24 歲。

  明明就是個親王的命,偏偏爬到了太子的位置。

  李顯是個聰明人,關起門來說,老媽太強勢,兩個哥哥都鬥不過他,憑他的小身板,確實沒底氣挑戰她啊。李顯上位之後,給自己定好了人生方向:投身娛樂事業,比如騎馬打獵。這樣一來,凡是和老媽有利益衝突的地方,李顯一概退避三舍。正因為毫無底線的退讓,李顯才沒有被武則天列入打壓的黑名單。

  不過,李顯的退讓,讓李治憂心忡忡啊。能力差也就罷了,關鍵得有上進心啊,整天不務正業,往後的日子可怎麼辦?

  永淳元年(682)二月,李治突然下詔:立皇孫李重照為皇太孫!

  按照制度,皇太孫和皇太子一樣,都是帝位的合法繼承人。彼時,李重照剛剛出生,李治如此做法,難道真的是心血來潮?真相就是,李治想傳遞一個政治信號:江山社稷是李家的,李顯不行,那就讓他的兒子做皇帝!不僅如此,李治還想給李重照開設官署,給他配備執政的班子,真可謂煞費苦心。

  李治找來了吏部郎中王方慶:「朕想給皇太孫立府衙,可以嗎?」

  王方慶:「自古以來,皇太子和皇太孫同時存在,太子的府衙就是皇太孫的府衙,不需要單獨開設呀?」

  李治咆哮道:「那就從朕這裡開始,可以嗎?」

  

  王方慶:「您是皇帝,您說了算!要不臣來張羅吧!」

  李治的心裡很苦,他如此做作,就是想讓李顯看到他的苦心。遺憾的是,李顯看不到,或者說看到了,可迫於老媽的淫威,只能委曲求全地活著。

  面對王方慶的積極回應,李治反倒退縮了。

  是啊,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李顯都硬氣不起來,更何況身在襁褓之中的李重照?有時候,不是李治不行,真的是形勢所迫,沒有選擇。

  永淳元年(682)四月,關中糧食大歉收,長安的米價漲到了每斗三百文。一般情況下,長安的米價是每斗五文錢,三百文的價格,已經算是很離譜了。李治不得已,只好讓太子李顯鎮守在長安,自己帶著大部隊前往洛陽。

  寫到這裡,筆者想拋出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所謂的貞觀盛世,永徽之治,是否真的存在過?或者說,我們印象中的盛世,究竟是盛在哪裡?

  就拿糧食來說,隋朝就算是打仗,糧倉也是堆積得滿滿的,可到了唐朝,人口變少了,糧食反倒不夠吃了。糧食漲價,只能說明一點,糧食歉收,朝廷的糧倉也見底了,李治必須去洛陽,依靠漕運的優勢渡過眼前的難關。

  永淳元年(682)九月,因為李顯在長安大肆遊獵,李治將他叫到洛陽,至於長安,交給了皇太孫李重照,以及年過八十的老臣劉仁軌。武則天掌權之後,將大唐的都城搬遷到洛陽城,背後並沒有太多的陰謀論,事實上,從李治開始,長安的政治地位就已經很尷尬了,反倒是洛陽,開始有了帝國之都的氣象。

  李治除了在洛陽待著,還經常在各地的行宮修養,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弘道元年(683)十一月。當時,李治正在嵩山腳下的奉天行宮,病情突然又發作了,而且來勢洶洶,眼睛幾乎到了失明的地步。

  武則天立即讓御醫秦鳴鶴等人進宮診治,太醫軍團對李治的病情已經研究了好些年,完全束手無措。然而,情況萬分緊急,秦鳴鶴等人必須拿出章程,否則皇帝的性命不保,他們的性命更加堪憂。

  秦鳴鶴:「臣想在皇帝的頭上用針放血,看能不能奏效吧!」

  武則天:「大膽,竟然想在天子頭上用針,活膩歪了吧?」

  李治趕忙制止:「秦鳴鶴,只管刺,興許能有作用呢!」

  秦鳴鶴拿出銀針,一面顫顫巍巍地在李治的百會、腦戶兩個穴位施針,一面看著李治的臉色。此時,奇蹟竟然出現了,躺在床上的李治緩緩地睜開了眼睛,滿臉喜悅地說道:「朕的眼睛似乎看得見了!」

  在場的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

  遺憾的是,秦鳴鶴的妙手並沒有回春,幾天之後,李治的眼疾再次發作,武則天意識到問題有些嚴重了,當即啟程返回洛陽。

  在此之前,李治一直處於養病的狀態,很少插手政務,就連宰相們也沒法見到李治的面。為了給李治祈福,武則天傳令下去,在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初四這天,安排李治召見文武大臣,下詔改元,並大赦天下。

  悲劇的是,李治的身體已經極度虛弱,他本想登上門樓,宣布大赦天下的政令,卻因為體力不支,改讓大臣到殿前面聖。

  床榻之上,李治虛弱地問道:「百姓們都高興嗎?」

  大臣:「百姓感念陛下的恩德,歡欣雀躍。」

  身為帝王,能夠得到百姓的認可,就是最大的回饋了。

  萬里江山,大好社稷,李治怎麼可能不留戀。如果老天爺再給他二十年的時間,他就可以開創大唐的錦繡盛世,在青史留下美名。遺憾的是,身體的疼痛告訴李治,自己的大限已經到了,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

  彌留之際,李治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天下蒼生雖喜,可朕的身體已經撐不住了。如果老天爺給朕兩個月的時間,朕只想返回長安,雖死無憾!」

  一代帝王,臨死之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回到家鄉,真的令人唏噓不已。

  駕崩之前,李治將宰相裴炎召入宮中,打算讓他負責身後之事,並輔佐太子李顯順利登基稱帝。詔書中寫道,命李顯在靈柩前即帝位,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的,兼請天后武則天處置(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

  當天夜裡,唐高宗李治在洛陽宮貞觀殿駕崩,享年56 歲。

  李治去世,武則天是什麼心情?

  如果說內心竊喜,似乎有些憑空揣測的嫌疑,如果讓我來說,我相信武則天一定很悲痛,很戀戀不捨。武則天的人生坎坷崎嶇,波瀾起伏,但不可否認,李治是她生命里最重要的男人。

  少女懷春的時候,李治給了她小鹿亂撞的戀愛,足以讓她回味一生;陷到人生絕境的時候,又是李治伸手拉了她一把;三女爭寵,李治毫不保留地力挺武則天,又力排眾議,封她做了皇后。隨後的幾年時間,武則天幾乎是每年誕生一位皇子的節奏,享受著李治的恩寵。

  李治懷疑過她,猜忌過她,也防備過她。可就算如此,在雲波詭譎,陰謀四起的政治風浪中,李治還是選擇對武則天不離不棄。廝守到老的愛情很可貴,皇室的愛情也很可貴,可廝守到老的皇室愛情,令天地動容。

  直到今日,筆者仍然覺得武則天是個有血有肉的女人,面對李治的愛護,她無法用純粹的政治思維去感受李治的去世。李治的願望是回到長安,武則天不僅幫他完成了遺願,還用一座陵墓把李治推向了人生的最巔峰。最重要的是,李治去世之後,武則天幾乎是憑一己之力,讓大唐完成了到開元盛世的完美過渡。

  先帝的陵墓選在哪裡?

  群臣認為,關中已經很亂了,就在洛陽附近選個地埋了吧!

  武則天強勢回應,必須把先帝送回關中。

  按照慣例,陵墓選在了渭水之北,因山成陵。為了給李治選個風水寶地,武則天派了兩路人馬,一路是著名的星相家袁天罡,另一路是專掌陰陽和天文曆法的太史令李淳風。有趣的是,兩人最終挑到了同一塊風水寶地:梁山。

  李治的陵墓叫乾陵,位於陝西乾縣,至今尚未做考古發掘。

  據史料記載,乾陵周遭四十里地,雖然面積比不上李世民的昭陵,可裡面的配置比昭陵有過之而無不及。陵園的四門分別是朱雀門、白虎門、玄武門、青龍門,門外各置一對雄獅,象徵著帝王的威嚴。

  朱雀門外的神道兩側,分布著兩組石人群像,恭恭敬敬地站在神道旁邊。其中西側有三十二尊,東側有二十九尊,總共六十一尊。這些石人不是傳統的神仙,而是少數民族國王、王子的象徵,背後刻有他們國家的名字、官職和姓名,比如「盛于闐王尉遲璥」「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

  李治下葬的時候,這幫人都參加了葬禮,武則天把他們的雕像放在乾陵的入口,一來是向他們炫耀大唐的國威,二來是讓天下人都明白,高宗皇帝雖然去世了,可他的神威仍在,大唐帝國的盛世是由他親手締造的。

  據史料記載,武則天親自寫了兩篇文章,一篇是《哀冊文》,放在了李治的棺槨前面,上面書寫了李治生前的榮耀和功績,以及武則天對他的讚美;另一篇是《述聖記》,由武則天親自撰寫,唐中宗李顯親自刻文,洋洋灑灑數千字!

  按照古制,帝王陵墓的前面是不能立石碑的,可武則天力排眾議,在乾陵朱雀門外立了一塊七米高的七節石碑,將《述聖記》刻了上去。據說,碑文刻成的時候,上面嵌了一層金粉,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威嚴無比。

  數十年後,武則天去世,在朱雀門外立了一塊無字碑。

  有人說,這是武則天覺得自己功過參半,不好評價自己的一生,所以放了個無字碑。可是細細想來,哪個功成名就的帝王背後,不是血腥的殺伐鬥爭,不是功成後的累累白骨,所謂的過,又算得了什麼!

  一邊是無字碑,一邊是刻著《述聖記》的七節石碑。

  武則天用行動告訴了世人,中唐時期的功績,盛世的輝煌都是高宗一手締造的,而她不過是延續了高宗的神威。這樣的胸懷,實在是讓人折服。

  你給我一生愛護,我還你一世崇拜。

  這就是筆者對李治和武則天一生的註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