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叄> 太子李弘出局:仁厚柔弱不意外

太子李弘出局:仁厚柔弱不意外

2024-10-08 18:55:42 作者: 九皋寒叟

  當然,人在做出一些重要決定的時候,除了內心真的想去做這件事,還得有合適的契機,也就是誘因。對武則天來說,至少有兩個。

  第一個,李治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

  病,還是頭暈目眩的老病,可發病的頻率越來越高。如果工作壓力稍微大一些,李治的身體便有些扛不住,無法處理政務。

  第二個,李治對武則天有了信任,也有了依賴。

  唐高宗統治時期,大唐的版圖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北臨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國土面積超過了千萬平方公里,達到歷史鼎盛。身為太宗的子孫,李治想要有自己的抱負,他從來沒有鬆懈過,他確實做到了。

  李治希望江山永固,國家更強盛。此時此刻,他和老爹一樣,面臨著同一個問題:繼續開疆拓土,還是守住勝利果實?

  

  不管是哪一個,李治都需要最得力的幫手。

  在李治的眼裡,武則天值得信任。可李治也很矛盾,如果武則天的勢力膨脹,會對李家的利益形成威脅。他試圖削弱過武則天,可在武則天的運作下,李治退步了。

  後來,武則天一直很聽話,甚至弄死了自家人,李治便放下了對她的最後一點芥蒂。

  是啊,就算再厲害,不過是李家的媳婦而已。

  上元二年(675)三月,李治叫來了幾位宰相,想嘮嘮嗑。

  李治:「朕想閉關修養了,要不讓天后幫忙處理國政吧?」

  幾位宰相差點跪倒在地,皇上昏頭了吧。

  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郝處俊說道:「皇帝治理外朝,皇后治理內宮,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魏文帝曹丕曾經立下過法令,太子縱然幼小,皇太后也不能干預朝政,為的就是防治禍亂的發生。大唐的基業由高祖、太宗皇帝創立,陛下為何不將天下傳給太子,反而要給皇后呢?」

  郝處俊直奔主題,不給李治任何機會。

  在宰相們的輪番轟炸下,李治妥協了。

  武則天和李治一共生了四個兒子,李弘(652—675)、李賢(655—684)、李顯(656—710)、李旦(662—716)。

  永徽六年(655),李弘被立為皇太子,年僅3 歲。

  隨著李弘不斷長大,骨子裡仁愛孝順、謙虛謹慎的性格越來越明顯。兒子的性子隨父親,李治自然格外歡喜,每次外出巡遊的時候,李治便會將國事交給李弘處理,磨鍊未來之君的氣度與本領,有意提前讓他進入狀態。不僅如此,朝中大臣也很欣賞李弘,早就默認了他的接班人身份。

  遺憾的是,從隋朝開始,皇室似乎就有一個難以避開的魔咒,越是仁厚的皇太子,下場越不會太美好。楊勇、李承乾就是明證。

  仁厚是一種性格,一種價值觀,這本身沒有錯。問題是,在政治叢林裡面,如果大家的價值觀發生了衝突,別人是沒興趣坐下來和你談而論道的,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誰的實戰能力強,誰就能笑傲最後,做遊戲規則的制定者。

  李弘,太柔弱,太仁慈了。

  有一次,李弘在讀《春秋左氏傳》,其中講到羋商臣弒殺楚國君王的事兒,李弘讀罷,掩卷長嘆道:「我是臣子,不忍聽這種事兒。《春秋》是聖賢經典,應該記載垂範後世的好事,怎麼能記載這個呢?」

  太子太師郭瑜說:「春秋記載善惡之事,目的是褒揚善行來勸諫百姓,貶斥惡行來告誡世人,寫羋商臣的惡行,就是為了讓他遺臭萬世。」

  李弘感嘆道:「我實在是不忍心,還是讓我學別的書吧!」

  這就是真實的李弘,一個仁慈到骨子裡的儲君。說白了,李弘追求的是終極正道,就算國君昏庸得一塌糊塗,臣子也不能造反;就算丈夫缺胳膊少腿,妻子也應該不離不棄。想想看,武則天在家裡是什麼地位?和李治平起平坐,還能對朝政指手畫腳,這和李弘的價值觀完全衝突啊。

  李弘是太子爺,武則天是執政天后,兩人肯定要同台唱戲,瓜分權力。不管怎麼說,李弘是合法的太子,又得朝野上下的認同,武則天的優勢並不大。

  正常情況下,李弘處理完重大的政務,都會移交給武則天審核,母子二人都還相安無事。不過,有好幾次朝會,李弘都頂著武則天的意思奏對,可以肯定,李弘看不慣武則天的作為,武則天也不喜歡李弘的態度。

  史書還記載了兩件小事。

  蕭淑妃被殺之後,留下了義陽、宣城二位公主,她們被囚禁在掖庭宮,只能在寂寞和孤苦中虛耗著青春年華。十多年來,掖庭宮釋放了很多宮女,讓她們出宮嫁人,可每次釋放的宮女名單中,都沒有兩位公主的名字。到了最後,兩位公主成了名副其實的大齡女青年。

  李弘得知此事,心裡五味雜陳。沒過多久,李弘就找老爹談心了,希望老爹能夠准許義陽、宣城二位公主出嫁,李治深以為然。

  不可否認,李治和李弘的決定沒有任何問題,公主本來就是無辜的,而且對武則天毫無威脅。再者說,蕭淑妃一事過去了十多年,早就煙消雲散了。

  遺憾的是,他們做事的方法不對。這種事情,直接向武則天求情,讓她做好人不是更好嗎?父子偷偷密謀,把武則天推向對立面,這算怎麼回事兒?

  在武則天的眼裡,李弘就是對她很不滿,所以拼命拯救蕭淑妃的女兒,想盡辦法讓她難堪!聯想到李弘的政治威脅,武則天決定反擊了。

  就在李治和李弘物色駙馬人選的時候,武則天已經擅自做主,將義陽、宣城二位公主分別嫁給了禁衛軍小兵權毅、王遂古。兩位公主算是擺脫了牢獄之災,兩位軍士則一躍成為大唐的駙馬爺。

  關於此事,李治和李弘著實噁心了一陣。話又說回來,兩位大齡公主嫁了出去,李治總算對得起蕭淑妃的在天之靈,就這樣罷了。

  上元二年(675)四月,李弘在洛陽合璧宮暴斃而亡,年僅24 歲。

  按照《資治通鑑》的套路,這件事又算在了武則天的頭上。因為李弘為蕭淑妃的女兒說話,又和武則天頂著干,武則天有足夠的理由對他下手。不過,司馬光的敘述口吻是這樣的:時人以為是武則天鴆殺的李弘。

  也就是說,司馬光也拿不定主意。

  事實上,說武則天殺李弘,確實存在疑點。

  第一,兩位公主下嫁的時間是咸亨二年(671),李弘暴斃的時間是上元二年(675),這其中有四年的時間,武則天因為此事遷怒李弘,繼而痛下殺手?

  第二,按照皇位繼承的制度,李弘去世之後,還有三個皇子等著做皇帝,武則天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難道要將三個兒子挨個毒殺?

  上元二年(675)五月,李治頒布了一道詔書,為此事做出了最權威的解釋:「皇太子弘,生知誕質,惟幾毓性。直城趨賀,肅敬著於三朝,中寢問安,仁孝聞於四海。自琰圭在手,沉瘵嬰身,顧惟耀掌之珍,特切鍾心之念,庶其痊復,以禪鴻名。及腠理微和,將遜於位,而弘天資仁厚,孝心純確,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茲感結,舊疾增甚。億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無徵,俄遷上賓之駕。昔周文至愛,遂延慶於九齡,朕之不慈,遽永訣於千古。天性之重,追懷哽咽,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夫諡者,行之跡也,號者,事之表也。慈惠愛親曰『孝』,死不忘君曰『敬』,諡為孝敬皇帝。」

  「自琰圭在手,沉瘵嬰身。」

  沉瘵,指的是肺結核,一種不治之症。

  琰圭是一種玉器,在盛大的典禮上使用較多。李弘用琰圭的機會很少,被立為太子、成年禮是有可能用到的。按照李治的意思,應該是李弘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染上了肺結核。

  隨後的日子裡,李弘的病非但沒有減輕,反而更加嚴重。

  咸亨三年(672),李治和武則天到洛陽辦公,讓李弘在長安監國,考慮到李弘精力不濟,李治特意任命戴至德、張文瓘為太子左庶子,蕭德昭為太子右庶子,讓他們共同輔佐李弘。這段時間,李弘幾乎沒碰任何工作。

  緊接著,李治又下詔了,讓皇子李賢幫助太子處理朝政。

  古往今來,兩位皇子同時處理朝政,這可並不多見。答案顯而易見,李治不看好李弘的未來,所以提前給李賢鍛鍊的機會,以此做到權力的平滑過渡。

  李治確實很喜歡李弘,可還是熬不過老天爺的安排,只能以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姿態結束了父子的緣分。事後,李治給予了李弘足夠高的評價,甚至用禪讓帝位來渲染父子之間的感情,最終用孝敬皇帝的尊號,為此事畫上了句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