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叄> 高句麗滅亡:隋唐三代君王的心結終解開

高句麗滅亡:隋唐三代君王的心結終解開

2024-10-08 18:55:30 作者: 九皋寒叟

  乾封元年(666)五月,高句麗傳來消息:淵蓋蘇文死了。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天賜良機啊!

  大唐權力交接的時候,周邊的小國家總喜歡搞些小動作,如今風水輪流轉,也該唐朝搞點事情了吧。有趣的是,李治還沒動手,高句麗國內就亂了。

  新任扛把子叫淵男生,是淵蓋蘇文的長子。據史料記載,他剛剛上位就出去巡視了,至於政務,全交給了弟弟淵男建、淵男產。

  面對幾個乳臭未乾的小子,大臣很難不動歪心思啊。

  套路是這樣的,某些大臣放出謠言,聲稱淵男生外出巡視,不放心兩個弟弟,所以想找機會除掉他們。同時,又派人給淵男生傳信,聲稱兩個弟弟喜歡大權在握的人生巔峰感覺,因此打算把哥哥弄死在荒郊野外。

  這招離間計,簡單又高效。

  不管怎麼說,兩個弟弟確實有資格繼承王位,如果他們有奪權的心思,淵男生還真沒啥辦法。淵男生不想坐以待斃,他派親信回平壤秘密調查,卻被反對派大臣「捉住」,隨後送到了淵男建、淵男產的面前。

  這下好了,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弟弟寫了封信:老哥啊,想你了,趕緊回來吧。

  淵男生很無語,在平壤做國王不好,非得出來瞎溜達,這可怎麼辦,既沒有軍隊,又沒有錢財,直接淨身出戶,還怎麼斗?

  確實沒法鬥了,因為淵男建很不客氣地自封為莫離支,還徵調兵力,準備殺了淵男生。淵男生想了想,為了生存下去,決定派兒子淵獻誠前往長安,希望李治能夠發兵支援,助他奪回莫離支的位置。

  高句麗是大唐的死敵,淵男生是淵蓋蘇文的繼承人,自然是大唐想要滅掉的人。

  然而,經過一場變亂,淵男生居然向想要殺他的人求救。國與國之間的利益關係,真的很有趣,也很無奈。

  前一秒,李治想打高句麗,只能宣傳高句麗人不服王化,屢次挑釁大唐的權威,或者直接打著報仇雪恨的旗幟。下一秒,李治的口吻就變了,高句麗國王受到陰謀分子的迫害,以至於無家可歸,大唐作為宗主國,必須出面干預啊。

  乾封元年(666)六月,李治下詔:任命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

  任命淵獻誠為右武衛將軍,擔任大軍嚮導。

  任命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

  目標:先去做好鋪墊,探一探高句麗的虛實。

  乾封元年(666)九月,大將軍龐同善進入高句麗境內,與淵男生順利接頭。

  隨後,李治下達詔書:任命淵男生為特進、遼東大都督、平壤道安撫大使、玄菟郡公。這樣一來,淵男生就成了李治的政治傀儡,如果李治滅不掉高句麗,可以安排淵男生繼續努力;如果滅掉高句麗,淵男生就是大唐的官員了。

  問題是,誰來做主帥?

  蘇定方肯定合適,可這位老將臥病在床,沒法出征啊。李治思來想去,覺得必須找一位穩重可靠的主帥,於是想到了名將李世。

  這一年,李世已經是73 歲的高齡老翁。李治用他,無非是看中了他的軍事智慧,以及定海神針的作用。

  乾封元年(666)十二月,征討高句麗的核心班底橫空出世:李世:遼東道行軍大總管。

  赦處俊:遼東道行軍副大總管。

  龐同善、契苾何力:遼東道行軍副大總管、安撫大使。

  水、陸諸軍總管和運糧使竇義積、獨孤卿雲、郭待封等人,皆受李世的調度。

  與此同時,李治還放話了,河北各州縣的糧食不再運往長安城,直接送到遼東前線,李治對前線的期許就是:不勝不還朝!

  事實上,經過幾十年的折騰,高句麗早就不行了。幾年前的白江口之戰,高句麗不發一兵一卒就是明證。高句麗的國力和人口耗損是肉眼可見的事實,最重要的是,國內再沒有高元、淵蓋蘇文這幫敢和大唐死磕到底的梟雄了。

  乾封二年(667)九月十四日,李世攻下遼東重鎮新城,趁勢拿下了附近的十六座城池,由契苾何力駐守新城,龐同善和高侃紮營拱衛。

  對高句麗來說,鴨綠江才是他們的戰略生死線,至於遼東的城池,這些年來一直在唐朝和高句麗之間換手,守不守其實無所謂。

  高元的時代,高句麗國力強悍,不懼怕任何人。面對隋煬帝的征討,高元的思路很簡單,能打就儘量打,打不過就認輸,認輸之後找機會再打。總而言之,把隋軍引誘到高句麗的縱深地帶,然後再集合重兵,一舉殲滅。

  淵蓋蘇文的時代,高句麗在走下坡路。面對中原的征討,淵蓋蘇文喜歡在軍事重鎮布防,至於其他的防區,能放則放。總而言之,保存自己的實力,不急於一時,讓唐軍自己犯錯,或者等待更好的機會。

  淵男建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時代。

  其實,他有很多榜樣可以學習。

  很遺憾,淵男建還是太年輕了,遇到事情喜歡衝動,喜歡爭強好勝,在戰場上,太喜歡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

  新城的丟失不算什麼大事兒,放了也就放了,可淵男建連續調派了幾撥兵力前去支援。第一批,圍攻外圍的高侃、龐同善的營地,局面上占據優勢,可自從戰神薛仁貴出場,高句麗人便奔跑在失敗的路上完全不能停止。

  隨後,高侃繼續向北行軍,開進到金山附近。高句麗人覺得這是一支小股部隊,打算把他們給吃了,局面上還是占據優勢,可打得正酣的時候,又是薛仁貴出場,截斷了高句麗的前後軍。這一戰,高句麗死亡五萬人。

  薛仁貴順勢拿下了南蘇、木底、蒼岩三城。

  薛仁貴是李世民提拔的親軍,身上貼著皇室的標籤。消息傳回長安,李治顯得非常驕傲,當即手書一封:薛仁貴啊,敵軍如此之多,多虧你打起仗來衝鋒在前,奮勇殺敵,這才讓大軍士氣高漲,大丈夫就應該在沙場建功立業!

  說起來也奇怪,唐軍的作戰思路也很新穎,他們並沒有從遼東進入高句麗,而是一路向北行軍,拉長了整個戰線。如果所料不錯,應該是薛仁貴的主意。

  薛仁貴的建議:繼續攻打扶餘城(今吉林省四平市)。

  李世:你想帶多少人?

  薛仁貴:三千人足夠了。

  李世:太少了,多帶點吧。

  薛仁貴:兵不在多,貴在指揮。

  淵男建可以不搭理的,可他就是不願意服輸,聽說唐軍又北上了,於是派了一支大軍前去,打算撈點兒便宜。只看兵力,高句麗占據絕對的優勢,可薛仁貴騎著高頭大馬,身穿一襲白袍,猶如天神降臨,來往衝突,如入無人之境。

  一場惡戰下來,高句麗又死亡一萬人。

  淵男建:哎,打不過啊。再調派五萬軍隊吧!

  高句麗只有數百萬人口,除去女人、老人和孩子,能上陣的男人很稀少的,像淵男建這樣送人頭,遲早得完蛋。李世想了想,能夠滅了這支軍隊,淵男建肯定會哭暈,於是決定親自上場。

  總章元年(668)三月,李世來到了薛賀水(今遼寧省鳳城市境內)。兩軍交戰,高句麗暴屍三萬,李世順勢拿下大行城(今遼寧省丹東市)。

  下一個防禦工事又在哪裡呢?

  天險鴨綠江!

  如果唐軍能夠順利跨過鴨綠江,前面就是一片坦途。有趣的是,淵男建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鴨綠江的戰略意義。對唐軍來說,這是個利好消息,可不能忽略的是,高句麗向來就是爆出趣聞的地方。

  曾記否,隋朝的時候,將士們丟掉自己的糧食和飯盒,導致隋軍打到高句麗本土,竟然吃不飽飯,倉皇撤退。

  唐軍嘛,肯定也得貢獻一個。

  據史料記載,我方陣營出現了豬一樣的隊友,而且是才華出眾的豬隊友。此人名叫元萬頃,擔任行軍管記通事舍人,腦袋瓜子非常好使。

  事情是這樣的,唐軍除了陸路進攻,還安排了一支水師部隊。然而,水師因為後勤保障不到位,出現軍糧暫缺的緊急情況,水師主帥郭待封打算寫封信,可擔心信件被敵人截獲,泄露我方缺糧的軍情,因此寫了一首非常深奧的詩。

  李世的文化水平不差,可拿著信件左看右看,始終看不出名堂,心中既羞且怒,於是厚著臉皮痛罵道:「郭待封這小子,這時候還有心思賣弄學問,老子回頭一定要宰了這個不知輕重緩急的傢伙!」

  就在李世抓耳撓腮之時,元萬頃解開了詩文中的秘密。

  李世樂了,沒想到軍中居然有高人啊,來來來,既然你才華出眾,就幫我寫一篇討伐高句麗的檄文吧。元萬頃只花了分分鐘的時間,便寫了一篇直指人心的檄文,其中痛斥了高句麗背叛大唐的惡劣行徑,還罵他們是無知的民族,極盡嘲笑之能事,其中有一句誰也沒有注意的話:不知守鴨綠之險!

  淵男建拿到檄文之後,看得非常仔細,尤其是「不知守鴨綠之險」引起了他的強烈興趣。隨後,淵男建給李世送去了一封信,聲稱高句麗全軍上下感謝唐軍的善意提醒,並表示一定會遵從上意,派遣重兵駐守鴨綠江!

  嘲諷,赤裸裸的嘲諷。

  就因為這件事,唐軍為爭奪鴨綠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李治得知前線受挫,大發雷霆,最終將元萬頃發配到嶺南,以示懲戒。

  總章元年(668)八月,李世一行抵達平壤城。

  作為高句麗的都城,平壤城的防禦值還是很高的。面對唐軍的圍攻,平壤城又堅持了一個月的時間。很遺憾,進攻時間正好是九月,雖然談不上秋高氣爽,可氣溫還是很適宜,唐軍根本就沒有撤退的道理。

  城內,是毫無招架之功的淵男建。

  城外,是磨刀霍霍向豬羊的唐軍。

  兩軍對峙,高藏成為第一個投降的人。這位老兄是高句麗國王,既不掌權,又沒有人生期盼,於是帶著九十八位大臣偷偷出城,投降了唐軍。

  淵男建非常天真,他還寄希望做最後一搏,可李世的行動告訴他,就是不給你任何機會。淵男建自知回天乏術,因此將平壤城的指揮權交給了僧人信誠,信誠表示,他守不住,也不想守。

  五日之後,唐軍主力部隊進駐平壤城。

  淵男建自殺失敗,成了唐軍的俘虜。

  總章元年(668)九月,高句麗宣告滅亡,享國七百零五年。

  據史料記載,拿下平壤城後,李世讓士兵們登上城樓,放聲呼喊,聲勢震天。

  一百年來,中原的多少英雄豪傑在此地折戟沉沙,上至尊貴的帝王,下至沙場良將,無不含恨而終,多少中原的將士埋骨他鄉,永遠也回不去故土。

  那一刻,士兵們飽含淚水,無語凝噎。

  高句麗被滅國,不僅是高宗時期的大事,更是隋唐歷史的大事。

  隋文帝出兵三十萬,折戟沉沙。

  隋煬帝出兵上百萬,因此失國。

  李世民出兵數十萬,含恨而終。

  這三位帝王,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彪悍的君主,可是集合兩朝的國力,三代帝王的心血,始終無法撼動高句麗的根本。可以想像,他們有完美的政治生涯,可在高句麗一事上,應該是抱憾終身的。

  高句麗雖然是區區小國,可面對強悍的中原政權,始終威武不屈,利用自己的智慧、民族的毅力,傲然挺立,這種遇強則強的民族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倒在了強大的盛唐腳下。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鼎盛時期,處理外交矛盾、民族恩怨的自信,也是歷代帝王傳承不絕的文化信念。

  只能說,中唐之後,只有盛世。至於無往不勝的民族自信,彪悍跋扈的軍事氣概,已經隨著盛世帝王的消逝,而化為歷史煙雲。

  李世回朝獻俘的時候,李治特意讓他先到李世民的昭陵祭奠,隨後奏著凱歌,大搖大擺地到長安城的太廟獻俘。

  總章元年(668)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含元殿再一次接受獻俘。

  如何處理高句麗的王族?

  敵人已經投降,處死他們肯定不是最好的辦法。為了顯示大唐天子的寬大為懷,李治下詔:任命淵男產為司宰少卿,僧人信誠為銀青光祿大夫,淵男生為右衛大將軍。

  將淵男建流放黔中,百濟王子扶餘豐流放嶺南。

  高句麗一共有五部、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戶。

  李治下詔:將高句麗國境分為九大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在平壤城設置安東都護府,統轄全境。選拔有功的高句麗首領擔任大唐都督、刺史和縣令,與唐朝的官員共同治理高句麗。

  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兩萬,鎮守遼東。

  李治,究竟是守成之主,還是開創大唐盛世的雄偉君主?

  李治,究竟是柔弱之君,還是政治智慧過人的英明帝王?

  歷史,不用後人評說。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