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叄> 李世民:糊塗一時,病急亂投醫

李世民:糊塗一時,病急亂投醫

2024-10-08 18:54:05 作者: 九皋寒叟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李唐皇室的命運轉折點來了。長安郊外翠微行宮,一代天驕李世民突然駕崩,享年51 歲,在位二十三年,史稱唐太宗。

  李世民的駕崩,真的讓人有些猝不及防。

  在唐朝歷史上,有四個皇帝都活過了六十歲,唐高祖李淵69 歲,武則天81 歲,唐玄宗李隆基76 歲,唐德宗李适63 歲。事實證明,如果不出意外,唐朝皇帝的壽命還是比較高的。身為皇帝,李世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是最好的,而且是軍人出身,身體底子好,就算死亡,也不該如此突然啊。

  關於李世民的去世,應該有幾個綜合的原因。

  

  比如,李唐皇室有遺傳的「風疾」,按照如今西醫的說法,應該是心腦血管疾病,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唐順宗李誦、唐穆宗李恆、唐文宗李昂、唐宣宗李忱都有這個毛病。臨床表現就是頭暈目眩、抽搐痙攣、口眼斜歪等,如果嚴重的話,是很有可能突然死亡的。

  比如,李世民還有「氣疾」的毛病,臨床表現是害怕高溫和潮濕,尤其是在夏天的時候痛苦不堪。李世民相對節儉,可還是為自己修建了玉華宮、翠微宮等郊外行宮,專門用來避暑。

  比如,李世民打了一生的仗,身上可能會有很多傷疤,遇到潮濕悶熱的天氣,對身體的破壞作用也是很大的。

  比如,李世民接連遭遇玄武門之變、長孫皇后去世、齊王李祐謀反、李承乾謀反等禍事,精神狀況非常糟糕,也直接影響了身體的健康。

  客觀地說,這些原因都會影響李世民的身體健康,可真正的罪魁禍首,或者說觸發李世民暴斃的,應該是李世民長期服用的金丹。

  據史料記載,李世民曾經派遣王玄策前往天竺,不巧的是,碰到天竺國內發生了政變,王玄策被人搶了個精光,隨後逃到吐蕃。他覺得這樣回國很沒面子,於是借了一支軍隊打回天竺,鎮壓了暴亂。

  在天竺的時候,王玄策碰到了一個名為那羅邇娑婆寐的術士,這位老兄忽悠王玄策,說自己已經活了兩百年,有長生不老之術。王玄策先是搞了體外檢查,覺得此人很有神仙的風範,再看了看氣度,覺得人畜無害,思來想去,要是把他進獻給李世民,那可是大功一件啊。

  就這樣,王玄策把這位老騙子帶回了長安城。

  李世民年輕的時候,對長生不老之術是嗤之以鼻的,他還嘲笑過秦始皇和漢武帝英明一世,糊塗一時。可到了晚年,李世民的心態也開始轉變了,一來自己的身體狀況確實很糟糕,二來太子李治還需要成長的時間,李世民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時間剷除帝國的隱患。

  於是,李世民急迫的心情,到了病急亂投醫的地步。

  李世民覺得天竺的老兄仙風道骨,仙氣繚繞,看起來好像有一點道行,本著試一試的心態,李世民下令讓他給自己配藥。所謂的長生不老藥,其實就是刺激神經亢奮的藥物,一般都有鉛和汞之類的重金屬,服藥之初,李世民覺得這款長生藥確實可以讓他的精力充沛,因此越陷越深。

  貞觀二十三年(649)四月,李世民突然發現,自己到了油盡燈枯的狀態。

  在李世民的潛意識裡,他並不相信長生不老,當初嘗試這種東西,也是為了讓自己的身體狀況變得更好。事實證明,李世民最初的判斷是對的。古往今來,人都會犯錯,李世民是個聰明人,他已經明白了這些,再去找天竺人的麻煩已經沒有意義,更何況服用金丹並不是件光彩的事兒。

  此時此刻,李世民就想著一件事:幫太子李治挑選最得力的輔政大臣,讓他可以順利登基,安心做一個守成的帝王。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已經有十八位開國元勛相繼去世,他們是:李孝恭(591—640)

  魏徵(580—643)

  杜如晦(585—630)

  房玄齡(579—648)

  秦瓊(?—638)

  蕭瑀(575—648)

  高士廉(575—647)

  段志玄(598—642)

  屈突通(557—628)

  殷開山(?—622)

  柴紹(578—638)

  張亮(?—646)

  侯君集(?—643)

  張公謹(594—632)

  長孫順德(生卒年不詳)

  李靖(571—649)

  虞世南(558—638)

  劉政會(?—635)

  還有六人尚在人世:

  國舅長孫無忌(約597—659)

  尉遲敬德(585—658)

  劉弘基(582—650)

  程知節(589—665)

  唐儉(579—656)

  李世(594—669)

  劉弘基算是李世民的心腹,但是這些年來南征北討,身體狀況也非常糟糕,而且他的政治才華算不上突出,難以挑起重任。

  唐儉嘛,心思向來就不在政務上,沒事就喜歡酗酒,李世民給他發了好幾次辭退通知,早已經淡出了權力中心。

  尉遲敬德、程知節是武將,算是聰明人,可搞政治不是他們的強項,再加上年紀太大,只能待在家裡享清福,關鍵時刻為李治站台還是沒問題的。

  李世民掰著手指頭數了數,可以託付大事的人不多啊。

  長孫無忌是國舅爺,業務水平一流,肯定算一個。

  李世,這些年在外征戰,和李治基本上沒打過什麼照面,手中卻又執掌兵權,李世民在世的時候可以鎮壓,李治做了皇帝,那可就說不好了。

  其他的人,比如政治新星褚遂良算一個,于志寧、張行成、高季輔、柳奭(shì)(李治大老婆王皇后的舅舅)等人也可以幫李治撐一撐場面。

  李世民病危的時候,頻繁和李治在後宮商議人事安排,他思來想去,最不放心的還是李世,於是鄭重其事地叮囑道:「雉奴啊,李世才智有餘,可你畢竟對他沒有恩德,恐怕日後他不會服你啊。過一段時間,朕先將他降職,讓他離開長安,朕死了之後,你再起用他為尚書省僕射,如果他願意服你,你就重用,如果他稍微有點遲疑,你立即將他處死。」

  此時此刻,人性在政治利益上的殘酷無情,體現得淋漓盡致。所謂的君臣恩寵,如魚得水,在皇室的利益面前,就像是經不起嚴寒的秋葉。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李世民下詔:封李世為疊州(今甘肅省甘南市迭部縣)都督。

  病危之際,李世民突然下了這樣一道詔書,這讓不少人都很迷茫。

  不過,還是有人看懂了李世民的安排,比如長孫無忌、李世。李世是個聰明人,接到皇帝的詔書後,立馬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沒有多餘的解釋,沒有多餘的抱怨,幾乎是二話不說,連夜收拾行裝趕往疊州赴任去了。

  對此,李世民頗為欣慰。

  數日之後,李世民的病情加重,上吐下瀉,李治在跟前日夜服侍,一連數日都沒吃東西,以至於鬢邊平添了許多白髮。父子即將永別,李世民再也沒抱怨李治的不成熟,反而是一番赤子之心讓李世民感動不已。

  李世民摸了摸李治的臉頰,欣慰地感嘆道:「雉奴啊,你這麼孝敬朕,朕就算是死了又有什麼遺憾呢!你去把長孫無忌找來,朕有話對他說。」

  據史料記載,李世民仰臥在龍榻上,臉上毫無血色,誰也不會把他聯想成當年馳騁疆場、意氣風發的秦王殿下。此時此刻,李世民看著長孫無忌,幾次三番想要說話,卻都沒有說出。

  長孫無忌湊上前去,君臣二人相顧無言,淚流滿面。

  李世民為何單獨召見長孫無忌,又為何一言不發,如果所料不錯,恐怕是為了最後觀察長孫無忌是不是真有輔助太子李治的心思。在長孫無忌飽含深情的痛苦之中,李世民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因此讓他先行回去。

  兩日之後,李世民再次傳旨,將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一起叫到宮中。

  李世民氣息微弱,謹慎地囑咐道:「二位愛卿,太子仁孝,朕如今將他託付給你們了,希望你們能夠善加輔佐啊。」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接連表了忠心。

  李世民又對李治說道:「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你不用擔心江山社稷。」

  就在此時,李世民單獨囑咐了褚遂良:「愛卿啊,長孫無忌對朕非常忠誠,朕能有江山社稷,他功不可沒,朕死之後,萬萬不要讓小人進讒離間啊!」

  沒過多久,李世民便駕崩了。

  如何評價李世民的一生,沒有誰能做到絕對的公平。

  只能說,縱橫在梟雄之中,他是勇武的,也是受幸運女神照顧的。開疆拓土,使四夷臣服,使唐朝威嚴遍及四海,他是受萬人敬仰的。貞觀之治,名臣輩出,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李世民功在中原百姓。

  事實上,令我最欣慰的是,李世民是個有血有肉的凡人。

  玄武門之變,我們不做評價,但李承乾、李祐、李泰、李恪的悲慘下場,李世民要負起責任。不管怎麼說,不是每個皇帝的子孫都會捲入政治鬥爭,都會因此慘死,既然發生了這些事情,李世民既是父親,又是皇帝,如何去推卸責任?

  強力推行封建制度,這是李世民的狹隘,也是凡人的庸俗表現。強開高句麗之戰,有家國天下的考慮,也有征服欲的作祟,這一點和隋煬帝無異。

  其實我最想說的是,李世民或許生錯了時代,或許死得太早。貞觀時期,唐朝處於國力緩慢復甦的階段,李世民有很多事情想去做,卻沒能去做,這是他的遺憾,也是歷史的遺憾。就拿松贊干布挑釁中原,文成公主下嫁一事,李世民也是受盡了委屈,他不是不想打,也不是不敢打,可是為了國家,他還是壓制住了自己的欲望,這一份忍辱負重的胸懷,真的值得後人尊敬。

  千年已過,這位帝王的功過是非已經不太重要了,他留下的唯有遍及五湖四海的漢唐文化,象徵著中國「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民族自信。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