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叄> 不一樣的父愛:想換太子直說啊!

不一樣的父愛:想換太子直說啊!

2024-10-08 18:53:27 作者: 九皋寒叟

  古往今來,越是有身份的人,自尊心就會越強。

  遺憾的是,有這種東西的人,一般都很難去溝通。尤其是兩個人都有身份,想要他們坐下來坦誠地溝通,承認自己的問題,想都別想。

  尋常人家,父子之間的較勁多半會無疾而終,大不了老死不相往來嘛。然而在皇室,父子較勁會要很多人的命,原本是一場沒有硝煙的較勁遊戲,可到了最後,竟然多出了一位要命的角色:皇四子李泰。

  李泰也是李世民的嫡子,在皇室的地位非常尊貴。

  受益於爺爺李淵分封李姓王爺的國策,李泰年僅1 歲就成了衛王、上柱國。貞觀二年(628),李世民加封李泰為揚州大都督、越州都督,督江南二十二州的軍事,雖然是個小孩,可誰都看得出,李泰的恩寵,僅次於太子李承乾。

  據史料記載,李泰似乎是基因有問題,年紀輕輕,腰腹就變得非常肥大,有點啤酒肚的模樣,有時候,李泰給李世民行禮,因為肥胖動作非常笨拙,跪不下去,就連李世民都看不過眼。

  李世民無奈之下,只好下了一道特旨:李泰啊,你以後就別給朕行禮了,另外給你安排一個轎子,賦予你在宮中不用行走的特權。

  貞觀四年(630)左右,李世民在朝廷大肆灌輸分封制度的好處,還封賞了許多皇子和大臣,準備讓他們到地方擔任刺史之職。按照李世民的政策,李泰也得離開長安城,可他在催促其他皇子離開的時候,又死活不願意李泰離開他。

  李泰是李世民的嫡子,受老爹的寵愛,大家都能理解,因此誰也沒有在意過他的存在。然而,這一次不同啊,李世民在搞雙重標準,讓其他皇子離開長安,卻又令李泰留下來,這是什麼政治信號?

  

  一時間,長安的官場瀰漫著一種詭異的氣息,久經戰鬥的老油條們,心中多少有些不安。貞觀十年(636)十二月,有人給李世民打小報告,說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似乎對魏王李泰有點兒輕視。

  在唐朝,三品以上的官指的是中書令、門下侍中、六部尚書,說得直白點,這狀告的不就是朝中的宰相嗎?這是要搞事情啊!

  李世民看著奏摺,火冒三丈,立馬將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叫到跟前,嚴厲地訓斥道:「你們這些人,真是太過分了!隋文帝在世的時候,一品以下的官員在皇子的面前大氣都不敢喘,朕不想放任皇子橫行霸道,但是也不想他們被欺負。假如朕真的放縱他們,你們這些大臣還怕沒有被羞辱的機會嗎?」

  此言一出,房玄齡等重臣嚇得大汗淋漓,完全不敢反駁。一時間,群臣匍匐在地,誰也不敢去挑釁李世民的權威,只有一個人表情淡然,滿不在乎。

  不錯,此人就是魏徵。

  他看了看旁邊的同僚,深吸一口氣說道:「陛下!《春秋》中說過,周王室的人即便再低賤,也要位列諸侯之上,因此臣認為朝中大臣必然不敢輕薄魏王。我朝三品以上都是公卿大臣,陛下一直以來都是以禮相待,如果說朝綱敗壞,咱們啥也不用說,如今有您這位聖明之君,怎麼能容忍魏王羞辱朝中重臣呢?隋文帝寵愛他的兒子們,可皇子們最後卻全部被殺,難道您想效仿他嗎?」

  李世民是大臣的克星,可魏徵是李世民的克星。

  李世民還想反駁,可看了看魏徵的態度,果斷放棄了自找沒趣的死路。於是話鋒一轉,誇起了魏徵:「魏徵啊,你說得條條在理,朕實在是很佩服啊!朕剛剛憤怒的時候,還覺得自己很有道理,聽完你這番話,才知道是因為私情忘記大義,作為皇帝,朕說話實在是太輕率了!」

  李世民的風格是錯誤可以承認,但是一定不會改正。面對魏徵的諫言,李世民只不過是禮貌性地認可一下,說說而已,大家不要當真了。

  此次訓話,李世民當眾認錯,可並沒有任何改變,他還放出話來,親王是皇室的顏面,三品以上的官員見到親王,還是要給予足夠的尊重。

  規矩是定下了,可朝臣的心裡很不舒服啊。

  不管怎麼說,大家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見到皇帝點頭哈腰也就算了,遇到個王爺也得點頭哈腰,放棄功臣的尊嚴,這算哪回事兒?

  最先奮起反抗的是禮部尚書王珪。這位老兄不僅是主管禮儀的最高官員,還是魏王李泰的老師,由他怒懟一波,場面確實很好看。

  貞觀十二年(638)正月,王珪趁著開朝會的機會,給李世民提了個建議:三品以上的重臣,遇到親王都需要下車站在路邊以示尊敬,這有點不合朝廷的禮儀。

  王珪是禮部尚書,可也是魏王李泰的老師,說出這樣的話,其實就為表達一個意思:老師見到學生居然要行禮,這可有點兒不講究。

  李世民回答道:「你們這些大臣,就覺得自己最金貴,輕視朕的皇子。」

  魏徵趕緊搶來話題:「陛下,親王的地位堪比三公,可三品以上的大臣也都是位列九卿,重臣為親王下轎行禮,實在是不太合適。」

  魏徵把親王的尊貴抹去,然後強調三公九卿的地位平等,這是明顯的偷換概念,可李世民沒有意識到,他也不想和魏徵掰扯。

  李世民:「人的生命長短實在是難以預料,萬一太子遭遇不幸,誰知道哪個皇子做你們的新君呢,你們為何要輕視他們,不給自己留條後路?」

  此言一出,群臣呆若木雞,不知所措。

  你不僅僅是皇帝,還是李承乾的父親啊,大庭廣眾之下,說出自己兒子可能會遭遇不測的話來,這哪像個父親的樣子?更何況,太子是國家的根本,李世民花了那麼多的精力培養李承乾,如今卻透露出要換太子的意思,這怎麼能不讓大家想入非非?

  等等,李世民想換太子,那誰是他的候選人?

  不錯,只有魏王李泰最有資格。

  大臣們面面相覷,還在消化李世民透露出來的信息。

  此時此刻,只有一個人發言了,不是魏徵,而是王珪。

  王珪幾乎是直奔主題:「自周朝以來,都是子孫相承,不讓兄弟即位,這是為了杜絕庶子覬覦皇位,堵塞禍亂的根源,身為治國者,應該引以為戒。」

  王珪不愧為出色的政治家,面對李世民的挑釁,他沒有針對李世民說李承乾不幸死亡的事情反駁,而是把話題扯到兄弟繼承皇位不合適的大道理上,善意地提醒李世民,你對魏王的寵幸有點過頭了,得小心啊!

  李世民點點頭,做出深以為然的姿態。言外之意,你說的我聽進去了,可我寵幸兒子是自己的事兒,用不著你們管。

  李承乾不是傻瓜,父皇寵信自己的親兄弟,還說出詛咒他的話來,說他不傷心,這話誰能信?據史料記載,就在李世民說出此話之後,李承乾的行為變得越來越乖張,而李世民對他則更加冷淡,對魏王李泰卻更為親近。

  貞觀十四年(640)正月十六日,剛剛過完春節,大傢伙兒正準備上班的時候,李世民突然宣布駕臨位於延康坊的魏王府。據說,魏王府的建制規模,包括府邸的裝修水平都是超越規制的,甚至比太子府還要豪華。岑文本曾經還為此事給李世民上過奏摺,希望他能夠注意朝中的輿論,約束一下魏王李泰逾制的行為。

  遺憾的是,李世民表面上誇獎了岑文本,可私下裡卻繼續縱容李泰搞違規建築,這也就罷了,李世民感覺李泰的園子不夠氣派,於是大手一揮,將「居地三十頃,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園賜給了李泰。

  皇帝的身份太特殊,在臣子的眼裡,一言一行都有他的政治用意。想當年,李淵為了緩和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最終選擇在李元吉的府中搞宴會,這就是明證。如今,李世民前往魏王府,真的是意味深長啊。

  據史料記載,李世民在魏王府玩得很開心,興致高昂之處,還下令赦免了長安城許多罪不至死的囚犯,並免除了延康坊所有百姓一年的稅賦,還賞賜了許多禮物給魏王的僚屬和延康坊的老人。

  李承乾是皇太子,李世民對他嚴格要求,大家都可以理解。問題是,李承乾也是個凡人,父親太寵愛魏王,又對他如此苛刻,他的心裡確實不太好受啊。

  尋常人家,孩子不受待見,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鬧出點兒動靜,引起爹媽的注意,俗稱刷存在感。李承乾沒辦法找老爹談心,又想挽回老爹的注意,最終也走上了這條無奈的道路。遺憾的是,尋常人家的孩子不聽話,爹媽的評價就是鬧性子,可是在皇家,太子不聽話,那就是放蕩不羈,無法承繼大統啊。

  貞觀十四年(640),李承乾在太子宮修建了一棟房子,正要好好慶祝的時候,于志寧就潑了一盆冷水:「太子啊,你現在變得奢華了,這可不是什麼好徵兆啊。」

  李承乾一臉黑線。

  李承乾讀書累了,便找宦官一起玩了個遊戲,于志寧又跳了出來:太子啊,皇帝和宦官太過親近,自古以來就是取禍之道,您要小心啊。

  李承乾和宦官默默無言。

  李承乾的身邊是誰?于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劉洎、岑文本、馬周。這些人能說會道,性格又耿直,李世民對此深有體會,所以才讓他們前往太子宮教育李承乾。

  只能說,李世民的出發點是好的。

  問題是,李世民都忍受不了這幫人的嘰嘰歪歪,更何況整日待在深宮,個性追求自由灑脫,生活完全不接地氣的年輕太子。

  李承乾完全不能理解老爹的行為。他不明白,老爹為什麼要讓這幫老古董來太子宮監督他。自己建一棟房子就被說成敗家奢侈,出去打獵就被說成玩物喪志,問題是,老爹不也是這樣的人嗎?

  客觀地說,這幫名臣想讓李承乾成為絕無僅有的大聖人,幾乎為他制定了最嚴格的標準,說得不好聽一點,已經泯滅了李承乾的欲望。

  看看孔穎達和張玄素兩位大儒吧,他們沒事就去太子宮轉悠,只要看到什麼不順眼的事兒,當場就跪在地上鬼哭狼嚎,說出的話極為難聽,大有李承乾不聽他們的話,就會亡國一樣。

  這幫人背負著皇帝的旨意,完全臣服於李世民的帝王意志,至於李承乾的情緒,對不起,不屬於他們的業務範圍。有時候,他們進諫越頻繁,說的話越有煽動力,名聲就越大。鬧出點兒動靜,他們就可以在皇帝面前露臉。

  太子右庶子張玄素,因為屢次在東宮磕頭進諫,李世民將他提拔為銀青光祿大夫,太子左庶子。這些都是史書記載的事兒,絕對不是瞎編胡造,誣陷貞觀一朝的名臣。

  據史料記載,孔穎達和張玄素為了進諫,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以至和李承乾成為完全對立的狀態。李承乾有一個乳母,人稱遂安夫人,她對孔穎達等人毫無底線的勸諫和約束感到非常不滿,於是主動找上門來。

  遂安夫人:「孔大人,太子已經長大成人,你們這些老師不能當著眾人的面這樣苦諫,否則太子的面子往哪裡擱啊?」

  在古代,乳母雖然是皇子的養育者,可身份依舊是奴婢,和朝中大臣有著永遠無法跨越的鴻溝。像遂安夫人這種,敢以卑微之軀,當面指責孔穎達的不是,已經算是犯上了。可想而知,李承乾已經被逼到了什麼程度。

  然而,面對遂安夫人的指責,孔穎達的回答是:死無所恨。

  面對這樣的臣子,李承乾已經徹底崩潰,叛逆的情緒已經到達了人生的高潮。

  貞觀十五年(641)二月,李世民突然做出了一個決定:巡幸洛陽。臨行之前,李世民下詔,讓皇太子李承乾監國,尚書右僕射高士廉輔佐。

  此次前往洛陽,李世民住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沒有了李世民的威懾,李承乾的玩性越來越大。不僅在太子宮修建了新的宮殿,還整日開設宴席,邀請長安城數一數二的樂隊前來慶賀。

  當時,太子府大管家于志寧正在家中為母親丁憂,聽說李承乾越來越離譜的行為之後,當即向有關部門遞交了暫停丁憂、重新為官的申請。

  于志寧為此事反覆勸諫,李承乾就是不聽。身為太子府詹事,于志寧肩負著教導李承乾的責任,如今兩人形同陌路,究竟是誰的責任?在李承乾的眼裡,這是旁人的責任;在于志寧的眼裡,他最好能脫掉干係。

  於是,于志寧掉轉槍頭,直接寫了一封上達皇帝的奏摺:陛下啊,太子最近和宮中的宦官走得很近,甚至還和宦官們私下交換衣服來穿,朝廷的顏面都快丟盡了。自古以來,宦官導致國家敗亡的先例很多,臣實在是感到擔憂。

  古往今來,越級告狀都是職場的大忌。

  于志寧的行為徹底激怒了李承乾,他的心裡本來就不痛快,于志寧在身邊聒噪也就罷了,如今還敢找老爹告狀,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李承乾忍不下這口氣,於是找來了張思政、紇干承基二人:「你們兩個,趕緊去殺了于志寧這個傢伙,給我出一口惡氣!」

  兩兄弟聽聞此言,下了一身白毛汗。開什麼玩笑,于志寧是皇帝的人,豈是說殺就殺的?任性歸任性,不能拿我們的命不當命啊!

  抱怨歸抱怨,領導有命,過場還是要走的。

  半夜三更,張思政二人偷偷摸摸找到了于志寧,看到他身穿白色孝服,頭枕在地上,一副窮困潦倒的樣子,心中不忍,再加上本來就沒打算殺于志寧,溜達了一圈就回去復命了。

  那麼問題來了,李承乾的胡鬧,李世民知道嗎?他又做了什麼?

  答案令人很心寒,李世民的眼線遍布太子宮,李承乾做了什麼,他全部都知道,可是他的處理辦法,確實令人不敢恭維。

  在此之前,李承乾很喜歡音樂,因此結識了一個叫稱心的太常寺藝人,和他同吃同住,形影不離。後世有傳言,說李承乾和稱心有「說不清」的親密關係,可史書並沒有如此記載。說白了,李承乾和稱心就是走得很近而已。

  然而,李世民聽聞此事之後,直接命人處死了稱心,連屍體丟哪兒都沒人知道,完事之後,他把李承乾叫進宮中,狠狠地責罵了一番。

  李承乾悲憤不過,私下在東宮修了一座小屋,把稱心的遺像放在裡面,日夜祭奠,還在室內徘徊痛苦。不僅如此,他還在宮內堆了一座小墳,給稱心樹了一座石碑,並私下給他追封了官爵。

  李世民最討厭和尚和道士,雖然後來態度緩和,可還是不鼓勵這些事。李承乾也不知道怎麼想的,經常把秦英、韋靈符等人叫進太子宮,李世民憤怒之下,將秦英、韋靈符等人處死,還株連了一批人。

  客觀地說,李承乾和李世民的關係,令人覺得有些詭異。

  詭異一:父子之間幾乎是零交流。父子只要是見面,幾乎是一個指責,一個沉默。

  這也就罷了,還有比更狠的。

  有一次,李世民囑咐杜正倫,希望他能經常規勸太子,杜正倫勸了,可李承乾不聽,於是杜正倫把李世民的話轉告給了李承乾。究竟說的什麼話,誰也不知道,隨後李承乾便「抗表聞奏」,李世民不搭理李承乾,卻指責杜正倫泄露他的話,於是將他貶為谷州刺史,徹底打入了「冷宮」。

  試問,李世民究竟說了什麼秘密,讓李承乾暴怒不已,幾乎和李世民撕破了臉皮,「抗表聞奏」?試問,李世民對臣子一向寬容,為什麼因為這件事把杜正倫徹底打入「冷宮」,讓他永世不得翻身?這可違背了李世民的人設啊。

  如果所料不錯,李世民可能是透露了他想要廢黜李承乾的意思,希望杜正倫能夠盡力督促太子,看能否挽救回來。如果是這樣,所有事情就能說得通。

  詭異二:父子之間很像是在賭氣。

  李承乾親近稱心,李世民就要殺稱心,而且殺得毫無理由。李承乾和救過他命的道士親近,李世民便殺了道士。李承乾搞土木工程,李世民就想斥責他,問題是李世民也是這個德行啊!

  總而言之,貞觀十五年(641)左右,李世民和李承乾幾乎翻臉了。

  不過,做皇帝就是好,這個兒子不給力,還有另外的兒子給力。隋文帝的家庭是這樣,李世民的家庭也是這樣。

  貞觀十六年(642)正月,魏王李泰給李世民送了一份大禮——《括地誌》。

  這本書是中國歷史上的地理巨著,講的是天下各州道的風俗、人物、典故等方面的故事,在信息匱乏的年代,這本書的出現就像我們現在的百科全書一樣,怎麼能不讓人激動?

  李泰雖然顏值不高,可文學功底極其深厚,為了編寫這本書,花費了好幾年的時間,當李世民看到這本皇室巨著之時,內心激動無比,他實在想不到拿什麼來獎勵李泰。李世民最後下旨:讓魏王李泰前往武德殿居住。

  李泰得到聖旨後,迅速入住武德殿,唯恐李世民會反悔。然而,李世民的聖旨卻在朝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按照規矩,皇子長大之後,都要搬到皇宮外面居住,絕對不允許留在宮禁。幾年前,魏王李泰就應該前往封地就職,已經被李世民攔過一次,如今又讓他前往武德殿,距離權力中心更進一步,這不是明顯搞事情嘛。

  風口浪尖,李承乾非常無助,他需要大臣幫他說話。然而,所謂的貞觀名臣在此時全部三緘其口,明哲保身,沒有任何人願意為李承乾爭取一下,哪怕知道李世民這樣做會引起新一輪的血雨腥風,他們也不敢挑釁李世民的權威!

  群臣的沉默,令李承乾痛心疾首,也令某位退休的大臣無語凝噎。此人就是魏徵,他已經重病在身,遠離了朝政,可是看到這種情況,他還是給李世民上了一道奏摺:陛下喜歡魏王,臣可以理解。為了魏王的今後考慮,實在不應該讓他居住在如此敏感的地方,當年齊王李元吉住在武德殿就遭到了許多非議,如今您讓魏王殿下在此居住,他自己能夠安心嗎?

  魏徵的意思說得很明白,武德殿就是權力的象徵,讓魏王李泰入住武德殿,很容易讓他滋生和太子李承乾爭奪權力的心思,對大唐沒有任何好處。魏徵甚至搬出了前朝的李元吉,貞觀的隱秘之事,這種豁出去的心態,不得不令人敬佩。

  李世民雖然做事情很衝動,做人一點也不傻。

  想當年,李淵為了平衡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勢力,最終卻失去了控制,間接導致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經歷過此事,自然不會讓兄弟相殘的悲劇再次重演,得到魏徵的奏摺後,李世民終於回心轉意了。

  李世民的處理非常乾脆:李泰,你還是回家吧。

  武德殿事件之後,李世民也開始了反思,他覺得自己對李承乾的要求有些苛刻,於是在貞觀十六年(642)六月二十日下了一道旨意:從今往後,太子府可以隨意從府庫領取用度,有關部門不允許限制。

  遺憾的是,李承乾並沒有領會到老爹的用意,他拿著李世民給他的錢,大肆揮霍,短短兩個月就燒掉了數萬貫錢財。李承乾的行為引起了朝中重臣的強烈不滿。一時間,質疑李承乾失德,不適合做儲君的言論甚囂塵上。

  言外之意,魏王李泰才是最合適的人選。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