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天門批鬥會:李世民的「表彰會」
2024-10-08 18:52:52
作者: 九皋寒叟
貞觀四年(630)四月初三,李世民在太極宮順天門舉行了批鬥大會。
可以腦補一下當時的畫面:頡利可汗匍匐在地,不停地磕頭認罪,態度極其虔誠,並希望李世民給他來一段義正詞嚴的訓話,讓他的人生煥發新機。
人生在世,很難碰到如此恢宏大氣的場面啊。
李世民當著頡利可汗的面,以外交辭令頒布了他的五大罪狀:第一罪,仗著父兄留下的基業,驕奢淫逸,自取滅亡。
第二罪,你與朕幾次訂立盟約,卻屢屢背信棄義。
第三罪,自以為無敵於天下,擅自發動戰爭,荼毒天下百姓。
本書首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第四罪,惡意侵犯大唐國土,踐踏老百姓賴以生存的田地,殘害生靈。
第五罪,朕屢次原諒你的罪過,希望能保全你的江山,而你卻一再遷延,不肯前來。
如果能夠生在貞觀年間,做李世民的臣子,看到這一幕,恐怕內心將會洶湧澎湃。消滅敵人最好的辦法不是讓他灰飛煙滅,而是受誅心之過。
事實上,頡利可汗是可以還嘴的。
他是突厥首領,如何處置老爸和哥哥留下的遺產,李世民管得著嗎?
李世民也訂了盟約,為何要出兵攻打突厥?
李世民打贏了戰爭,頡利可汗就叫荼毒生靈,打輸了又該如何說?
李世民指責頡利可汗踐踏唐朝百姓的田地,然而為了瓦解梁師都的勢力,李世民特地派軍隊踐踏梁師都轄境內老百姓的莊稼,這又如何說?
到了結尾,李世民峰迴路轉:「頡利,任何一條罪名都可以判你一死,然而朕和你訂立渭水之盟以來,你並沒有大規模入侵,因此免去你的死罪。這樣,你就先住在長安城的太僕寺,閉門思過去吧!」
大唐對突厥的戰爭,不僅僅洗刷了數百年來的恥辱,而且還獲得了無數的戰馬、土地、人口和財富,舉國上下一片歡騰。
據史料記載,太上皇李淵聽說李世民生擒了頡利可汗,頓時龍精虎猛,一改深居簡出的姿態,主動要求李世民在凌煙閣舉辦了一次盛會。李唐的宗室、重臣、皇子、公主、后妃齊聚一堂,大傢伙兒把酒言歡,舉杯邀月,興起之處,李淵親自彈奏了一曲琵琶,李世民翩翩起舞,一直到深夜才盡興而歸。
君臣雖然很開心,但是不得不面對一個棘手的難題:戰爭過後,收編了無數的土地,該如何管理呢?投奔大唐的部落有數十個,人口多達一百多萬,如何安置他們呢?
關於如何安置少數民族一事,官員們大致有三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民族同化論,發言者很多。
說白了,北方的少數民族歷來就是中原百姓的大敵,如今好不容易滅了他們的政權,應該將他們遷徙到河南的兗州、豫州(今河南省境內)一帶,讓他們和中原老百姓混居在一起,慢慢學會耕田種地,養桑織布。這樣一來,北方的草原就會空無一人,中原再也沒有威脅可言。
好吧,筆者表示這樣的大臣有點想當然了。
第二種,自生自滅論,發言者叫魏徵。
魏徵的態度非常激烈,揚言突厥人就是不折不扣的盜匪,欺負中原人已經有一段日子了。如今自取其禍,李世民沒忍心將他們全部誅殺,如果把他們留在中原的話,不過幾年時間,人口就會翻番,到時候他們就是一顆定時炸彈。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們趕回老家,讓他們自謀生路。
第三種,獨立生存論,發言者中書侍郎顏師古、禮部侍郎李百藥。
他們認為,把突厥人安排到中原不太合適,可以安置到河北,讓他們以各自的部落獨自生活;朝廷可以規定,部落與部落之間不能有任何從屬關係,大家各自過日子就好;可以在定襄城設立都護府,以軍事力量來管束這些部落。
這個辦法不錯,有點靠邊了。
夏州都督竇靜是個資深的突厥通,他的發言也挺有意思:突厥人就是一群禽獸,嚴刑峻法對他們來說沒什麼威懾。不如趁他們落魄的時候,給他們來點兒驚喜。比如賞賜高官厚祿,下嫁幾個宗室公主啥的,以此來籠絡和分化他們,久而久之,他們自然會成為大唐的藩屬,邊境可保太平。
好吧,竇大都督,要不把你的女兒嫁給他們?
第四種,軍事監管論,發言者中書令溫彥博。
突厥人在窮困的時候前來投奔,我們不能將他們視為包袱。至於把他們趕到中原,違背了他們的生存本性,肯定不能長久。不如因勢利導,將他們安置在塞外,依舊按照原來的生活習慣,這樣可以保全他們的民族,也可以作為大唐北方的一道屏障。對朝廷來說,可以將頡利可汗的地盤分為幾塊,朝廷在這些地方設立都督府,以此來威懾他們。
數百年的生活習慣,讓突厥人保持了一種崇尚自由的精神。中原的住房、飲食、文化對他們都是一種限制,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群整日啃羊腿的人,讓他們圍著大鍋吃著白面饃饃,喝著米湯,該是什麼樣的畫面?
想要把突厥人改造成中原人,難度可想而知。如今,李世民健在,可以威懾突厥人,一旦他羽化登仙,後世子孫還有能力控制這些少數民族嗎?最好的辦法就是設置軍事轄區,對突厥人實施管控,讓這成為一種制度的常態。
當然,這種辦法可以管控突厥,卻也讓都督府凌駕到州刺史的頭上,造成軍權高於行政權的事實,最終也產生了不少隱患,這些都是後話。
李世民權衡之下,最終還是決定採用溫彥博的建議,將突利可汗的地盤切分為順州、祐州、化州、長州,分別設置都督府;將頡利可汗的地盤分為六個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雲中都督府。
據史料記載,李世民的帝王心胸確實很寬厚,投降李唐的首領基本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待遇,有的人被封為郡王,在中原過起了好日子;有人被封為大將軍,有人被封為大都督,前去管理突厥百姓,有人被留在宮中,做起了御前侍衛。
貞觀四年(630),東突厥帝國宣告滅亡。
客觀地說,李世民雖然滅了東突厥,可畢竟有點撿漏兒的嫌疑。說白了,李世民不是無所不能的先知,他不知道突厥會爆發內亂,會展開血腥的廝殺,更不知道突厥會遭遇史無前例的嚴寒天氣,以至整個國家陷入癱瘓。
李淵不想教訓突厥、洗刷恥辱嗎?那他為何忍著?
李世民不想教訓突厥、洗刷恥辱嗎?那他為也何忍著?
說白了,唐朝建國初期,人口稀少,經濟一塌糊塗,典型的窮國家一個,如果爆發了軍事衝突,李唐很可能無法恢復元氣。更何況,李世民就算想打,軍事實力也不允許啊,騎兵從哪裡來?戰馬從哪裡來?區區幾千騎兵,如何與東突厥的數十萬騎兵、數十萬控弦之士抗衡?
沒辦法,胸中就算有萬般怒氣,也只能繼續忍著。
如果突厥國內沒有爆發內亂,沒有遭遇暴雪危機,李世民還是得繼續忍著!而且短時間內根本找不到完美的解決辦法。有趣的是,歷史就是很眷顧李世民,突厥內亂來得太突然,災害也來得太突然。
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面對解體的東突厥政權,面對因為缺乏食物而紛紛前來投奔的少數民族,我想皇帝們都知道在這個時間節點,他們應該干點什麼。
可李世民,除了派遣李靖和李世等人出兵突厥,趁著突厥人心惶惶,搗了別人的老巢,沒有任何正面的廝殺,沒有任何運籌帷幄,戰術毫無亮點可言。
一言以蔽之:乘人之危滅了人家的國,看起來很霸氣,可含金量卻非常一般。
即便如此,李世民還是很不錯的,他懂得蟄伏,懂得壓抑自己的欲望,顧全朝廷的大局。一個皇帝有了這個優點,能成大事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