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陸> 李忱,行走在佛道之間

李忱,行走在佛道之間

2024-10-08 18:50:49 作者: 九皋寒叟

  唐宣宗年間,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重振佛教。當年,唐武宗毀滅佛教有他的考慮。那麼李忱扶持佛教,是否也有特別的想法呢?

  不可否認,李忱有過一段逃亡的生活,得到了不少佛教高僧的幫助,出於對佛教的感激和回報,李忱有理由支持佛教的發展。然而,李忱是皇帝,感激、信仰從來不是他做決定的核心因素。更何況,李忱雖然和佛教有淵源,卻始終若即若離。尤其是到了晚年,李忱開始在宮中豢養道士,讓他們煉製丹藥,走上了尋仙問道的道路,最後竟死於道家仙丹。崇佛,可能不是主要原因。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在歷史上,李忱被稱為「小太宗」,「恭敬節儉,惠愛民物」。說白了,李忱的生活簡樸,不亂花錢,也很體恤百姓。唐武宗滅佛的原因之一,就是佛教侵占了大量土地、勞力,給政府和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壓力。這一點,李忱自然是知道的,那他為何會一反常態,瘋狂地支持佛教呢?

  還是看看李忱究竟做了哪些事,從中尋找蛛絲馬跡吧。

  會昌六年(846)五月,登基第二個月,李忱突然下詔,除了長安左、右街功德使下轄的四座官方寺廟外,兩街各增設八座寺廟。

  左街八所,其中興唐寺、保壽寺保留舊名。

  其餘四所:寶應寺改為資聖寺;青龍寺改為護國寺;菩提寺改為保唐寺;清禪寺改為安國寺。尼寺二所,法雲寺改為唐安寺,崇敬寺改為唐昌寺。

  右街八所,千福寺、興元寺保留舊名。

  其餘僧寺五所,化度寺改為崇福寺;永泰寺改為萬壽寺;溫國寺改為崇聖寺;經行寺改為龍興寺;奉恩寺改為興福寺。尼寺一所,萬善寺改為延唐寺。

  在唐朝,大規模改換寺廟名字,是有政治意圖的。想當年,唐中宗李顯登基後,就曾大規模改換寺名,以此彰顯自己中興大唐的功勞,同時也和武則天時代劃清界限。李忱曾經受過唐武宗的迫害,以至於顛沛流離,說他沒有怨恨,很難讓人信服。通過扶持佛教,改換寺名,確實能夠挽回尊嚴。

  大中元年(847)三月,李忱再一次下詔:應會昌五年所廢寺,有僧能營葺者,聽自居之,有司毋得禁止。意思就是,唐武宗廢棄的寺廟,如果僧人能夠自食其力,將它們全部修繕,政府不允許禁止。說白了,唐武宗不允許你乾的,朕允許。

  會昌滅佛後,朝廷搜颳了無數的銅像、銅鐘、銅磬、銅爐,由於找不到足夠的工匠鑄錢,淮南節度使李紳提了個建議:以州名鑄錢。京師鑄造的稱為京錢,大小徑寸如開元通寶,州縣自己也可以鑄錢。

  李忱上位後,「盡黜會昌之政,新錢以字可辨,復鑄為像」。意思就是,會昌年間拿銅像鑄造的錢不適合流通,將它們重新融化,鑄成佛像。

  這種新政,很像是對前朝的佛教政策全盤否定。

  在李忱的支持下,佛教猶如雨後春筍一般崛起,大有超越前朝的意思。大中五年(851),群臣終於按捺不住,開始給李忱上奏。

  大中五年(851)四月,進士孫樵進言:「陛下,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辛苦苦才能勉強掙扎在溫飽線,而那些不勞而獲的僧尼整日端坐房中,穿著華麗衣服,吃著精美食物,卻要靠十戶百姓贍養。當年,武宗皇帝就是看不慣僧侶吸食民脂民膏,這才下令焚毀寺廟,您登基以來卻反其道而行之,使廢除的積弊重新振興……您想修繕長安城的東門,言官們隨便說了幾句,您就下令停止,難道天下如火如荼地修繕佛教寺院,會比這個還難禁止嗎?」

  說白了,李忱就是想讓佛教死灰復燃,以至於不惜代價。

  大中五年(851)七月,中書省和門下省聯名上奏:「陛下,您崇奉佛教,地方官員紛紛為之奔走,長此下去,恐怕財力無法承受啊。在推行佛教的時候,地方政府經常騷擾百姓,希望陛下讓掌管佛事的有關官吏管管。至於出家的僧侶,有關部門應該挑選有道行、通佛性的人,如果讓不法之徒進入佛門,違背了陛下的初衷。至於鄉村間的小佛舍,還請陛下收復河、湟,罷兵之後再修吧。」

  大中六年(852)十二月,中書省和門下省再次上奏:「各州在陛下的許可範圍內,可以修繕寺廟。然而,應該嚴禁他們私自剃度僧侶、尼姑。如果官府有僧侶、尼姑的剃度名額,可以選擇合格的人補上。遠遊的僧侶,必須有本州頒發的公文,以便他們到達目的地時,當地官府可以查驗身份。」

  朝臣的建議,李忱全盤接受。畢竟,佛教發展得怎麼樣,他不關心,只要能做到對前朝的否定,就已經足夠。真因為這種不管不顧的態度,佛教才有機會野蠻發展,一直到唐朝亡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