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聖明天子也懂套路
2024-10-08 18:50:37
作者: 九皋寒叟
時間回到會昌六年(846)四月,唐宣宗李忱登基的第一個月。
也許,在朝臣的眼裡,李忱毫不起眼,沒有任何優點,又是宦官擁立的,帝王生涯肯定會被一路操控,大唐的前途堪憂。然而,他們被打臉了。李忱用一道貶斥李德裕的詔書,證明了自己的強勢和主見。隨後,李忱下令,亂棍打死趙歸真等道士,並且恢復了佛教的地位。幾天時間,朝臣就改變了認知:這位皇帝手段老辣,思想睿智,意志堅決,儼然一位登基已久的成熟天子。
會昌六年(846)五月,翰林學士、兵部侍郎白敏中晉升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是李忱提拔的第一位宰相。
白敏中(792—861),華州下邽(今陝西省渭南市)人,大詩人白居易的弟弟。長慶二年(822),白敏中考中進士,入朝為官,先後擔任大理寺評事、殿中侍御史、戶部員外郎。論才學和名聲,白敏中和白居易相差萬里,如果不出意外,白敏中恐怕會走上一條熬資歷的仕途。然而,事情卻出現了轉機。
會昌二年(842),唐武宗李炎打算起用白居易為相,李德裕很不情願,考慮到白居易德高望重,名聲在外,李德裕不敢得罪,於是說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話:陛下,白居易年近古稀,年邁多病。任命他為宰相,雖然是陛下的恩德,但繁雜的事務恐怕會讓他的身體不適,剛好其弟白敏中有才情,不如讓他代替白居易,也好成全陛下的愛才之心。就在當日,白敏中晉升為知制誥、翰林學士。
彼時,白敏中已經50歲,卻還混跡在官場的最底層,堪稱失敗。然而,李德裕的一句話就改變了他的命運,這樣的恩德,在家燒香拜謝也不為過。
武宗時期,白敏中對李德裕非常恭敬,李忱上位後,政治風向轉變,白敏中見風使舵,瞬間變成了攻訐李德裕的政治急先鋒。白敏中讓李德裕感到噁心,卻讓剛上位的李忱視若珍寶。後來,白敏中緊跟李忱的步伐,比如挖掘李德裕的八卦,搞臭他的名聲,讓李忱有貶斥李德裕的官方理由。事實證明,君臣配合得天衣無縫,李德裕被貶到天涯海角,最終無疾而終。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李德裕被貶的幾年時間,白敏中先是晉升為宰相,後來改任中書侍郎、刑部尚書。此後,白敏中又升任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封爵太原郡公。
當然了,以德報怨這種事,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已。
有一次,李忱和白敏中在宮中閒談。
李忱:「先前,朕為憲宗皇帝發喪,去陵墓的路上遇到大風雨,朝臣和六宮嬪妃都四散逃走避雨,只有一個身材高大、面多鬍鬚的山陵使扶著憲宗的靈柩不走,愛卿還記得這個人嗎?」
白敏中:「陛下,臣記得非常清楚,此人叫令狐楚。」
李忱:「那太好了,令狐楚現居何職?」
白敏中:「陛下,令狐楚在十多年前便已經去世了。」
李忱:「皇天不佑善人,朕還想重用他呢。他有後人在世嗎?」
白敏中:「他的長子令狐緒現在擔任隨州刺史。」
李忱:「為人如何?是不是可以做宰相?」
白敏中:「令狐緒小的時候得過風濕病,身體不好,不過令狐楚的次子令狐綯是前湖州刺史,很有才氣,可堪大用。」
李忱:「好,擢令狐綯為考功郎中、知制誥,讓他進京面聖。」
大中二年(848)二月初十,令狐綯晉升為翰林學士,成為李忱的心腹幕僚。這就是李忱,感恩而又懷舊,想得到他的信任,不需要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只要某件小事做到他的心坎,就可以獲得出人意料的回報。
為了做好皇帝,李忱給自己選了個偶像——唐太宗李世民。據史料記載,李忱經常閱讀有關李世民的文章,比如《金鏡》《貞觀政要》,他甚至將《貞觀政要》寫在宮殿的屏風上,沒事就朗讀幾句經典名句,以此警示自己。
有一天,李忱突然想到一個問題,自己想做聖明君主,不僅要有掌控全局的氣魄,還要有明察秋毫的本領。比如他,根本不了解朝臣啊。於是,他叫來翰林學士令狐綯:「愛卿,咱們大唐朝廷有多少官員?」
令狐綯:「陛下,六品以下官員太多,都是由尚書省吏部主擬授職。五品以上的官員,由中書門下政事黨節制授理,他們各有名籍,叫作具員。」
李忱嘆氣道:「你看,朕連朝中有多少大臣都不知道,如何能知人善任,賞罰分明呢?」隨後,在李忱的要求下,宰相們整理了《具員御覽》五卷,李忱將它放在桌案上,時常翻看,凡是奏摺中提到的官員,李忱都會一一查證。
李忱不只是注重形式,在管理官員上,他還是有自己心得的。
有一次,李忱外出打獵,來到長安北邊的涇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遇到一位打柴的樵夫。在李忱的眼裡,如果要給地方官員打分評價,老百姓是最有話語權的,於是準備藉機考察一番。
李忱:「老鄉,你是哪裡人啊?」
樵夫:「涇陽人。」
李忱:「你們涇陽縣令叫什麼名字?」
樵夫:「涇陽縣令李行言,李大人。」
李忱:「李大人為官如何?」
樵夫:「李大人圓滑不足,做事比較固執。」
李忱聽到此處,顯得有點興趣:「哦?此話何意?」
樵夫:「李行言為官強勢,有一次抓了幾個強盜,這些強盜跟北衙禁軍有些交情,北司就點名要他放人,李行言不但不放,還把他們殺了。」
誰都知道,禁衛軍是宦官集團的勢力,行事囂張跋扈,李行言敢跟禁衛軍叫板,還能安然無恙地活著,確實是個狠角色啊。
李忱不動聲色地說道:「吏部官員何在?將此人記下來。」
一個月後,李行言直接晉升為海州刺史。按照規矩,李行言需要入宮拜謝,李忱為了鼓勵他,又賜了金魚袋和紫衣。
在唐朝,高級官員每天都要上朝議事,為了防止不法之徒混入宮廷,朝廷給高級官員都會配備「身份證」,也就是魚符。一般用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其形為魚,分左右兩片,裡面刻有官員姓名,在何衙門任職,官居幾品,俸祿幾許,出行享受何種待遇等信息。太宗時期,朝廷又發明了裝魚符的魚袋,三品以上的官員佩戴金魚袋,五品以上佩戴銀魚袋。至於紫衣,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可以穿。也就是說,李行言享受著超過自己地位的待遇。
李行言謝恩的時候,李忱問道:「知道你為何能得到朕的賞賜?」
說罷,李忱指了指桌子上的奏摺,並將此前經過一字不漏地說給他聽。那一刻,估計李行言汗流浹背,如果上面寫的都是齷齪事,後果不堪設想啊。
還有一次,李忱到渭水狩獵,路過醴泉縣(今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的一處佛祠,看到父老鄉親都在堂中設齋祈禱,派人打聽後才知道,這是老百姓在祈求任期已滿的醴泉縣令李君奭(shì)能夠留任。很顯然,這不是預先安排的劇情。
當時,李忱暗中記下了李君奭的名字。沒過多久,懷州(今河南省焦作市)刺史出缺,李忱給宰相寫了一張條子,要求將此職授予醴泉縣令李君奭。宰相們納悶了,區區縣令竟然能上達天聽?然而,當李忱講完整個故事的時候,宰相們恍然大悟,紛紛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李忱破格提拔縣令,並非真的想重用,而是向外界傳遞一種信息:我雖然深處禁宮,可對天下大事瞭然於胸。做官的願意造福一方,朝廷肯定會關照,如果敢為虎作倀,欺壓百姓,天子的屠刀也不是放著好看的。
還有一次,建州(今福建省建甌市)刺史於延陵入朝辭行。
李忱:「建州距京師多遠?」
於延陵:「回陛下,八千里。」
李忱:「你到任之後,為政的善惡朕都會了如指掌。不要以為那地方遠在天邊,其實就像在朕的階前,你明白嗎?」
福建確實遠離中原,於延陵以為李忱在空言恫嚇,因此沒把李忱的忠告放在心上,反而做起了逍遙自在的土皇帝。他絕對想不到,李忱一直在盯著他,沒過多久,朝廷就將於延陵貶為復州(今湖北省天門市)司馬。
據史料記載,李忱記憶力超群,宮中負責打掃的雜役太監,凡是他看過一眼的,都可以記住他們的名字和職責。因此,當宮中有什麼事情,李忱可以隨時點名,而且每次派任都毫無差錯,以至於宮中的宦官敬畏不已。
李忱在江西逃難的時候,曾經登臨百丈山,寫過一首詩:
大雄真跡枕危巒,梵宇層樓聳萬般。
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長在掌中看。
仙峰不間三春秀,靈境何時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鍾朝磬碧雲端。
李忱有「山河長在掌中看」的氣魄和胸襟,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明察秋毫。身為天子,胸懷江山社稷、日月乾坤,固然可以拔高他的格局,讓百官仰視,可細緻入微的觀察,才能讓百官產生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