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纏不休的黨爭:君子鬥不過小人
2024-10-08 18:49:43
作者: 九皋寒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鬥爭,有鬥爭的地方就有派系,在廟堂之上,稱之為黨爭。牛李黨爭,堪稱中晚唐最重要、最奇特的歷史事件。
奇特一:鬥爭時間之長,歷史上無與倫比。
算起來,牛李黨爭是從元和三年(808)憲宗時期的對策案開始,在穆宗時期經歷了發酵,到了敬宗時期,由於李湛不管朝政,以至於發生全面衝突。大中四年(850),核心主角李德裕在崖州亡故,歷時四十二年,甚至後面都還有餘波。
奇特二:涉案官員之多,令人瞠目結舌。
鬥爭的主角都是朝廷高層,比如宰相。一般的官員都是配角,往往是被迫捲入黨爭的旋渦中不可自拔。著名詩人白居易,在朝為官數十年,經歷德、順、憲、穆、敬、文、武七帝,正好經歷了牛李黨爭的全過程,雖然他有意不參與黨爭,可還是難免被動地捲入其中。
奇特三:雙方沒有明確的執政理念,純屬權力鬥爭和意氣之爭。
有人提過出身論,說牛黨多為科舉進士,出身是庶族、中下層士族地主;李黨多為門蔭入仕的公卿子弟,是高層士族。有人提出政治理念論,說牛黨喜歡勾結宦官,姑息藩鎮,李黨喜歡抑制宦官,打擊藩鎮。然而現實很打臉,比如維州之爭,李德裕的處理方案已經很完善,可牛僧孺偏偏要反對,雖然他反對的理由很多,可歸根結底,就是不想讓李德裕做成這件事,僅此而已。
這裡必須介紹牛李黨爭前期的幾個主要角色。
牛派代表人物:牛僧孺(779—847)、李宗閔(787—843)、李逢吉(758—835)
李派代表人物:李吉甫(758—814)、李德裕(787—850)
元和對策案
元和三年(808)四月,唐憲宗李純為了選拔人才,特意開了「賢良方正直言極諫」恩科,鼓勵官員給朝廷進言,朝廷根據官員的諫言水平給予提拔。
恩科的考策官是戶部侍郎楊於陵、吏部員外郎韋貫之。雖然朝廷鼓勵大家講真話,指出朝廷的過失,可絕大部分官員說話都很謹慎,尤其提到關鍵的問題,往往避而不談,讓考官十分掃興。然而,伊闕縣尉牛僧孺、陸渾縣尉皇甫湜、進士李宗閔關於削藩改革,提了許多建設性意見,成功地脫穎而出。隨後,翰林學士裴垍、王涯出任複試官,將他們三人評為「上第」,相當於考試前三名。
考試到這裡,基本上塵埃落定了。
不過,宰相李吉甫突然發難了,原因很簡單,牛僧孺等人覺得朝廷對藩鎮用兵不合理,而李吉甫是主戰派最活躍的宰相。對李吉甫來說,牛僧孺等人就是一幫書生,看不懂國家大事,還喜歡出口亂噴,必須治理一番。
於是,李吉甫命人暗中調查,最終搞到了絕密情報:皇甫湜是複試官王涯的外甥。結論呼之欲出,這次恩科可能有貓膩,主考官楊於陵、韋貫之、裴垍明明知道這個事實,卻沒有提醒李純,大家都有徇私舞弊的嫌疑。
李吉甫的指控有理有據,沒人可以反駁。李純大怒之下,將翰林學士裴垍擼為戶部侍郎,翰林學士王涯擼為刑部員外郎,韋貫之貶為果州刺史。沒過幾天,韋貫之被貶為巴州刺史,王涯被貶為虢州司馬,楊於陵被貶為嶺南節度使。至於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閔,一同被擼到地方為官,消沉了多年。
關於牛僧孺,歷史的評價是為官正派,胸懷韜略,有匡扶天下的大志。身為縣尉,響應朝廷號召就事論事,也沒想過要去得罪宰相李吉甫。可歷史就是這麼湊巧,李吉甫為了大局,為了面子,他必須鎮壓反對的聲音。
在吃瓜群眾看來,李吉甫身為宰相,心胸狹窄,嫉賢妒能,於是朝臣們集體上奏,逼迫唐憲宗李純罷免李吉甫的宰相頭銜。於是,最搞笑的一幕發生了:在這場鬧劇中,李吉甫既丟了官職,也丟了面子,牛僧孺等人從天子門生降格為地方小吏,空自耗費了數年青春,誰也沒討到好處。
兩邊合計了一下,只能甩鍋給對方,因此順理成章地成了死敵。
長慶科考案
時間一晃,就到了唐穆宗李恆的時代。
長慶元年(821)三月,朝廷照例開科取士,這次是在禮部舉行的常規科舉考試,主考官是禮部侍郎錢徽、右補闕楊汝士。
考試之前,舉子楊渾之(父親是刑部侍郎楊憑)想走捷徑,於是給宰相段文昌送了許多名貴書畫,條件是能換得段文昌的保舉,通過複試。無獨有偶,有個叫周漢賓的考生找到翰林學士李紳,也就是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那位詩人,希望恩師可以助他一臂之力。
在唐朝,考生為了提高被錄取的概率,一般都會提前向朝中權貴、重臣投遞自己的得意之作,古時稱之為「行卷」。據史料記載,大詩人王維年輕的時候進京趕考,就曾向岐王李隆范行卷,李隆范礙於身份,沒有承諾讓王維獲得狀元,於是將他的作品轉交給李隆基的親妹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欣賞王維的才華,於是找主考官談話,對其施加壓力,最終王維獲得了狀元。
也就是說,考生走權貴的門路,在唐朝是很正常的現象。段文昌、李紳也這麼認為,於是給主考官錢徽打了招呼,而錢徽也答應得非常爽快。
誰料想,榜單出來之後,楊渾之、周漢賓雙雙落選。再瞧瞧入圍的人選,裴撰(裴度的兒子)、鄭郎(諫議大夫鄭覃的兒子)、楊殷士(中書舍人楊汝士的弟弟)、蘇巢(李宗閔的女婿)等十四名權貴赫然在列。
一個宰相,一個翰林學士,答應別人的事卻沒辦成,顏面掉了一地。主考官本來點了頭,後來卻出爾反爾,更讓段文昌和李紳惱火。當時,段文昌直接找李恆告狀,說錢徽、楊汝士、李宗閔等人在這屆科舉考試中存在徇私舞弊的行為。
李恆叫來翰林學士李德裕、李紳,知制誥元稹,詢問他們的意見。
李德裕是誰?
——李吉甫的兒子。想當年,李吉甫擼掉李宗閔的功名,確實有打壓晚輩,嫉賢妒能的嫌疑,可李宗閔後來回朝,一直給李家上眼藥,這讓李德裕非常不滿。李恆派李德裕調查李宗閔的女婿是否作弊,確實是找對了人。
元稹又是誰?
據史料記載,元稹雖然是著名的大詩人,卻只是一位低級官僚,有一天,李恆的妃子讀到元稹的詩歌,覺得水平不錯,李恆才對他產生興趣。後來,經過太監崔潭峻、宰相段文昌的推薦,元稹才被提拔為李恆的近臣。不僅如此,元稹的岳父叫韋夏卿,翰林學士李紳就是韋夏卿的幕僚,關係錯綜複雜。
他們給出的建議很簡單:這件事情恐怕有貓膩,為了慎重起見,李恆可以重新組織考試,測試一下上榜者的真實水平。隨後,李恆派中書舍人王起、大詩人白居易為主考官,他們用公開公正的方式舉行了複試,結果卻令人大吃一驚:除了孔溫業、趙存業、竇洵三人勉強過關,其餘十一人全部落選。
也就是說,段文昌等人的指證毫無問題,這次科舉考試確實存在徇私舞弊的現象。段文昌收受賄賂,李紳提拔門生,本就違反了考試制度,是賊喊捉賊的行為。但是差別在於,錢徽等人是成功作案,而段文昌等人是作案未遂。
值得一提的是,錢徽手裡握著段文昌、李紳走後門的保舉書信,而且有人勸錢徽將書信公之於眾,可錢徽覺得,這是私人之間的書信來往,而且這件事他幹得理虧,於是拒絕出示,保了段文昌、李紳的前途。
李恆注重證據,而不是當事人的辯解,於是最後做出了這樣的判決:貶主考官錢徽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貶李宗閔為劍州(今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刺史,貶楊汝士為開江(今四川省達州市開江縣)縣令。
這一次,李宗閔又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而給他挖坑的人,就是李德裕、元稹、李紳等人,等他再次回朝,勢必掀起一場更大的暴風雨。
裴元之爭
長慶元年(821)十月,成德、幽州叛變,李恆派裴度去做前方的作戰總指揮,可裴度上任只有一個月,就有朝臣說裴度在前線不給力,建議皇帝撤掉裴度。據史料記載,散布流言的就是翰林學士元稹、神策軍知樞密魏弘簡。
元稹是唐朝大名鼎鼎的詩人,寫過「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名句。當然,白居易、韓愈、李白等人也都入過廟堂,也想做大官,一展胸中的宏圖大志,可他們都有自己的底線,能幹就干,不能幹就拉倒。
起初,元稹和李白等人一樣,保留著文人特有的耿直灑脫和悲天情懷,可因為性格的原因,經常得罪權臣,然後被貶至地方。到了後來,元稹想通了,要實現自己的抱負,必須先在朝中站穩腳跟,巴結宦官集團就是最便捷的路徑。
自從搭上宦官的門路,元稹的仕途高歌猛進。做到了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知制誥,元稹便想著更進一步,比如做宰相。當時,宦官魏弘簡表態了,會幫助元稹做到宰相的位置。放眼望去,滿朝文武只有裴度是元稹最大的絆腳石,這位老兄經歷宦海數十年,有很高的威望,再加上河北暴亂,裴度奉命出征,如果獲得勝利,肯定會繼續受到李恆的重用,元稹的前途也就沒了保障。
這種情況下,元稹要麼放下做宰相的心思,要麼打壓裴度。
元稹沒有多想,他聯合魏弘簡,大肆阻撓裴度的平叛戰略,以至於讓一向沉穩有度的裴度大發雷霆。當時,裴度上了一道非常強硬的奏摺:
王庭湊、朱克融雖然在河北囂張跋扈,臣和將軍們在前線奮戰,遲早可以將他們一網打盡,還天下太平。可朝中的奸臣朋比為黨,攪亂朝政,陛下對他們信任有加,臣等也無可奈何,如果陛下不能以雷霆之勢剪除他們,危害的可是陛下的天下啊。自從朝廷興兵討伐幽州和成德以來,臣上奏陳述用兵方略,但接到的朝廷詔書卻指令不一。前不久,臣上奏朝廷,請求到京城當面向陛下陳述用兵方略,奸臣最害怕的卻是臣向陛下揭發他們的罪過,所以百般阻撓臣進京。陛下如果想掃平幽州、鎮州,應當先肅清朝廷奸黨。
裴度是老臣也是重臣,手握兵權,李恆對他非常忌憚,因此就借坡下驢,將魏弘簡貶為弓箭庫使,元稹貶為工部侍郎。然而,這只是緩兵之計。長慶二年(822)二月十九日,李恆還是下詔,將元稹提拔為工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不過,元稹上位之後並沒有打算替李恆分憂,他將矛頭直接對準裴度,準備將他一擼到底,以泄心頭之恨。接下來,元稹給李恆上奏,希望能赦免成德軍鎮的王庭湊,停止用兵,任命裴度為司空、東都留守,保留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並讓裴度立即到洛陽任職,不再回京師謝恩。
意圖很明顯,讓裴度到洛陽養老。
不過,元稹還是低估了裴度的能力。裴度為人正直,忠君愛國,李恆找不到理由打擊他。更何況,李德裕、李宗閔、韓愈等文臣,李光顏、李朔等名將都是裴度一手提拔起來的,裴度還保護過劉禹錫這樣的名臣,可謂桃李滿天下。最主要的是,裴度從來不引薦無才的親友為官,也從不和自己推薦過的人結為朋黨,徇私舞弊。單論人品道德,十個元稹騎快馬也趕不上裴度。
在朝臣的力保下,李恆讓裴度先回到長安,再做打算。
老天很喜歡和人開玩笑,它給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可能給你打開一扇窗;當它給你打開一扇窗的時候,可能也給你關上所有的大門。所謂高處不勝寒,走得越高,成為萬眾敬仰的人物,越容易遭人暗算。
長慶二年(822)五月底,一場陰謀將裴度和元稹雙雙挫敗!
事情是這樣的:王庭湊反叛之後,圍攻深州的牛元翼,朝廷有意保牛元翼一命,於是想方設法地營救。當時,韓愈奉命出使,任務之一就是說服王庭湊放牛元翼一馬。有個教書先生叫於方,他想撈個升遷的機會,於是找到元稹府上,說自己有解除深州之圍,救出牛元翼的妙計。於是,元稹召見了他。
元稹:「你說有妙計獻上,趕緊說,說不出來我就把你轟出去!」
於方:「大人,在下有兩位朋友,一個叫王昭,一個叫於友明,都是燕趙人士,熟悉河北的風土人情,如果派他們潛入成德軍中,說服王庭湊手下的將領,不難救出牛元翼。」
元稹:「你在做夢吧,你憑什麼說服叛軍將領?」
於方:「在下需要二十張兵部和吏部的空白委任狀,門客帶著這個寶貝,不愁大事不成。」
戰爭時期,兵部和吏部是會拿空白委任狀激勵將領的,但這種事情需要皇帝點頭,如果主管官員私底下干,很可能會掉腦袋。元稹剛剛做宰相,行事必須謹慎,可正因為是新任宰相,需要干出點驚天動地的大事,以此穩固自己的地位。
元稹想了想,都是為了救出牛元翼,本著為朝廷分憂的精神,答應了此事。當時,元稹找到兵部和吏部的官員,給他們送了點禮物,要了二十張空白的委任狀,交給了於方。誰曾想,這件事引起了兵部尚書李逢吉的關注。
李逢吉和裴度一樣,都是憲宗一朝的老臣,也做過宰相。當年平定淮西的時候,李純讓裴度挑起重擔,李逢吉的心裡就不太平衡。裴度在前線屢立戰功,李逢吉又妒又恨,背地裡經常給他上眼藥水,阻撓裴度在淮西建功。
李純何等英明,盛怒之下擼掉李逢吉,讓他到蜀中做了東川節度使。後來李恆做了皇帝,李逢吉派自己的侄子前往長安,結交了當時的權宦——神策軍樞密使王守澄,在宦官的干預下,李逢吉重新回到長安,做了兵部尚書。
李逢吉視裴度為政敵,又聽說元稹行賄到了兵部衙門,於是一個借刀殺人,一箭雙鵰的毒計便在他心裡慢慢成形。
據史料記載,李逢吉讓親信李賞去找裴度,說元稹和於方暗中活動,準備招募一批刺客刺殺裴度。裴度和元稹之間有舊怨,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派刺客刺殺朝臣,這也是有先例的,只要裴度相信,這件事就沒完。
誰曾想,裴度如猴子一般精明,他相信元稹恨自己,可動用殺手來刺殺他,是不是有些太過瘋狂了?再者說,元稹的謀劃,無名小輩李賞怎麼會知道?
裴度的意思很簡單,敵不動我不動,敵人動了也得忍著。
離間計失敗,李逢吉便想來個釜底抽薪之計。隨後,他指使李賞將元稹行賄尚書省的事情,還有元稹派人刺殺裴度的事情捅到了神策左軍,禁軍知道便意味著皇帝李恆也知道了這件事情。
李恆玩歸玩,可遇到這種大事還是很上心的。他趕緊下旨,命尚書左僕射韓皋、給事中鄭覃、兵部尚書李逢吉等人審問這個案件。最後調查結果出來,元稹行賄之事屬實,陰謀刺殺裴度的事情無中生有。
在李恆看來,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他也不想看到朝廷因為裴度和元稹的事情鬧得雞飛狗跳,難以控制,因此各打五十大板:將元稹貶為同州(今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刺史,裴度貶為尚書右僕射,二人不再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事實證明,陽謀鬥不過陰謀,君子更是難以斗過小人。
在這場戰役中,才華橫溢、投機取巧的元稹和忠貞耿直、老辣成熟的裴度都不是小人李逢吉的對手。裴度和元稹雙雙落馬,兵部尚書李逢吉被唐穆宗李恆任命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成了這場陰謀笑到最後的人。
元稹被貶同州後,恐怕都沒有想到這件事情的幕後主使是李逢吉,他憤懣難平,給唐穆宗李恆上了一道奏表,奏表的結尾說:「臣若餘生未死,他時萬一歸還,不敢更望得見天顏,但得再聞京城鐘鼓之音,臣雖黃土覆面,無恨九泉!」
元稹一直到被貶,心中裝著的都是到長安城為官。
李恆不想搭理,畢竟,你含恨九泉,與朕何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