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陸> 裴度談朋黨:君子同德,小人朋黨

裴度談朋黨:君子同德,小人朋黨

2024-10-08 18:49:24 作者: 九皋寒叟

  藩鎮之禍延續了數十年時間,李純運籌帷幄,將各路群雄收拾得服服帖帖,這樣的功績,確實值得吹噓自傲。事實就是,李純確實膨脹了,無敵後的寂寞,讓他的性情發生了變化。比如他覺得天下太平,可以過上好日子,因此開始瘋狂地迷戀錢財;比如他覺得打敗了藩鎮節度使,都是自己指揮有方,因此變得狂妄自大,目中無人。昔日英明謙虛的帝王,竟也走進了人性之惡的怪圈。

  本章節來源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唐朝帝王都有自己的小金庫,這筆錢和國庫收入是分開的,小金庫既可以滿足皇帝自己的生活開銷、業餘愛好的花銷,還可以拿來賞賜功臣,建立皇帝的威嚴,本來是一件好事。可德宗時期,李适的小金庫鬧起了赤字,李适竟然鼓勵大臣斂聚錢財,搜刮奇珍異寶,以供自己揮霍。

  這筆錢的收入名叫「羨餘」,嚴格說來是合情合理的,可地方官員為了給皇帝籌錢,通常會建立巨大的貪腐利益鏈。打比方來說,為了給皇帝籌集一萬緡錢財,地方官員可能搜刮五萬緡,甚至十萬緡的錢財,這對老百姓來說是巨大的負擔。唐順宗李誦、唐憲宗李純登基後,明令禁止,不允許大臣再搞進貢。

  現實就是,環境會變,人也會變。

  李純是皇帝,他需要錢財滿足額外的開支。起初,他比較矜持,沒有提出要大臣進貢,可到了後來,李純的話里總是帶著「我缺錢」的暗示。皇帝的暗示,朝臣們心知肚明。彼時,戶部侍郎名叫皇甫鎛(bó),名副其實的財政一哥;鹽鐵轉運使名叫程異,名副其實的撈錢一哥。他們商議之下,決定重新啟動小金庫工程。

  史書沒有記載他們送錢的細節,可以肯定的是,李純秉持著「不主動、不拒絕、不表態」的姿態,默默地享受著小金庫的福利。

  元和十三年(818)九月,皇甫鎛、程異突然多了個頭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也就是說,他們以財政大臣的身份,直接晉升為宰相。

  消息一出,朝野譁然。畢竟,他們的資歷太淺,而且都只是財政口的專家,想統領群臣,處理軍國大事,憑什麼?以宰相裴度、崔群為首的大臣紛紛上奏,請求皇帝謹慎用人,裴度甚至以辭職作為砝碼,威脅李純收回成命。

  自古以來,君臣之間就有規定好的規則,那就是互相尊重,大家相處舒服。可是臣子以辭官作為威脅,皇帝是什麼感想?如果不答應,顯得皇帝固執,聽不進去忠言;如果答應,顯得皇帝無能,被臣子拿捏。裴度想勸諫,卻選擇了最愚蠢的方式,這也讓李純對他產生了強烈的不滿。

  說白了,李純不是庸碌無能的君主,皇甫鎛、程異是什麼德行,李純心知肚明,就因為他們會撈錢,李純就要提拔他們做宰相?這件事情的背後,其實是皇帝和宰相的權力鬥爭。說得直白點,李純想拿回裴度手中的權力。

  憲宗一朝,裴度確實做出了突出貢獻。比如巡視魏博軍鎮,說服田氏來降;督戰淮西,協助滅掉吳元濟;設計誅殺李師道,收回平盧軍鎮。毫不誇張地說,裴度的智謀、功勞、格局都要超過李純,說他功高震主一點也不為過。

  悲劇的是,裴度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天下太平之後,裴度繼續秉持耿直的性格,能懟就懟,能教育就教育,能獨斷就獨斷,這讓李純非常反感。站在裴度的角度,他是大唐的守護者,做這些是應該的。可站在李純的角度,裴度是在把持朝政,架空皇權。

  在這場皇權和相權的鬥爭風波中,兩個當事人是什麼態度?

  鹽鐵轉運使程異表示,他是個廉潔謹慎、謙遜自抑的人,因為給皇帝送點零花錢,最終引起君臣矛盾,這是他沒想到的劇情走向。他不想卷到政治鬥爭中,做了宰相後,程異選擇低調行事,不與裴度爭鋒。

  皇甫鎛就不一樣了,他不僅貪財,而且對權力有著狂熱的追逐。為了保住李純的寵信,皇甫鎛提了個建議,削減大臣的工資,給朝廷省錢。殊不知,這樣愚蠢的想法既讓李純覺得尷尬無比,更讓朝臣對他恨之入骨。

  元和十三年(818)九月,五坊使楊朝汶又鬧出了風波。

  楊朝汶為了撈錢,經常找百姓的晦氣。比如捉拿和囚禁百姓,給他們編造令人眼花繚亂的罪名,然後找他們索取錢財。不僅如此,楊朝汶還鼓勵他們互相誣告牽連,往往幾個人的案子,能被他牽連出一千多人。

  因為此事,裴度進言道:「陛下,此事一定要嚴肅處理。」

  李純的臉色立馬就冷了下來:「裴愛卿,用兵的事情,朕和你們一起商議處理。這點芝麻小事,不勞你費心,朕自會處理。」

  裴度本能地辯駁道:「用兵的事情才是小事,讓人擔憂的不過是崤山以東而已。而五坊使強暴蠻橫,恐怕會擾亂京城。」

  裴度公然頂撞,而且有理有據,李純拿他毫無辦法。下朝之後,李純將一腔怒火全部撒到楊朝汶的頭上,說他不會辦事,讓李純的尊嚴掉了一地。最後,李純賜死楊朝汶,將被關押的百姓無罪放出,這才平息了此事。

  不得不說,裴度確實有才華,有能耐。可是到了最後,他變得不善於和皇帝溝通,變得比皇帝還要強勢。殊不知,胳膊永遠擰不過大腿啊。

  沒過多久,內廷將儲存多年的絲帛交給有關部門,讓他們賣個好價錢,皇甫鎛為了討好宦官,高價收購,隨後將布帛運到邊境,作為軍隊的物資。誰料想,這些布帛觸手即壞,完全不能使用,因此在軍中鬧出了不小的轟動。

  裴度抓住機會,狠狠地參了皇甫鎛一本。

  李純表示,希望皇甫鎛能夠給個合理的解釋。

  皇甫鎛伸出自己的腳,大言不慚道:「這雙靴子同樣出自內庫,臣用兩千錢買下了它們。可這雙靴子堅固結實,可以穿很長時間,裴度說的話並不可信。」

  李純笑著說道:「說的有道理,裴愛卿是不是有點偏聽則暗?」

  裴度:「……」

  就事論事,李純明顯是在偏袒皇甫鎛。拿什麼證明皇甫鎛的鞋子出自內庫?憑什麼說鞋子是好的,布帛就一定是好的?這完全是毫無邏輯的話。很顯然,李純就是想利用這些事情打壓裴度,和當年打壓李絳的套路如出一轍。

  這個套路的背後,其實是李純認為裴度在搞朋黨。

  所謂的朋黨,指的是官員因為經濟利益、政治主見、派系淵源等原因,自願結合在一起的官員集團。至少在李純的眼裡,朋黨是一直存在的,所以他這個皇帝才做得如此難受。而且,李純處理朋黨的方式非常有趣,先找你談話,暗示你在搞朋黨,然後再悄無聲息地將你罷免。

  元和八年(813)十二月,宰相李絳執政時期,李純就和他討論過朋黨的話題。

  李純:「有人告訴朕,外面朋黨很盛,這是為什麼呢?」

  李絳:「自古以來,君主就特別討厭人臣結成朋黨。所以,小人誣陷君子,經常說他屬於朋黨集團。東漢末年,凡是天下的君子,宦官都稱他們為黨人,對他們永不任用,東漢因此滅亡。一般說來,君子肯定和君子合得來,難道非要讓君子和小人交往,才能說君子不屬於朋黨嗎?希望陛下三思此事。」

  李純不置可否,一個月之後,李絳被免職。

  元和十一年(816)八月,宰相韋貫之因為同樣的罪名,被罷為吏部侍郎。

  元和十三年(818)十二月,李純故技重施,和裴度也談起了朋黨的話題。

  李純:「愛卿啊,身為人臣,就該為君分憂,努力向善,怎麼能搞朋黨集團呢。你知道,朕是非常厭惡朋黨的。」

  裴度:「陛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管是君子,還是小人,如果志趣相同,就一定會互相交往。不過,君子成為一類人,那叫同德;小人成為一類人,那才叫朋黨。表面上很相似,本質卻相差甚遠。這就看君主辨別他們做的事情是邪惡的,還是正直的了。」

  元和十四年(819)三月,裴度被降為河東節度使。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李純自己多疑,還是朝廷確實出現了朋黨集團,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話題。因為李純去世後,緊接著便出現了大唐歷史上最著名的「牛李黨爭」。只能說,每一個歷史事件背後,其實都隱藏著龐大的信息,每一個歷史人物的決定,都是基於當時的實際情況而做出,也必有他的深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