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滅佛:似乎有點好處?
2024-10-08 18:46:13
作者: 九皋寒叟
會昌五年(845)正月初一,在李德裕的帶領下,群臣入宮給李瀍祝賀,期盼新的一年大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皇帝萬壽無疆,帝業永祚。不僅如此,群臣還給李瀍加了個高端的尊號:仁聖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
據史料記載,禮部擬定的第一版尊號沒有「道」字,李瀍崇信道教,所以強行加了個「道」。雖然是個小細節,可李瀍卻想告訴大家,道教對他很重要。隨後,李瀍耗費巨資,在長安修建了規模龐大的望仙台和望仙樓。朝臣都是有閱歷的,他們預感到,李瀍不會無的放矢,大唐可能會有大事發生。
會昌五年(845)六月,一次尋常朝會,李瀍問了禮部官員一個問題。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李瀍:「全國有多少寺廟和僧人?」
禮部官員:「陛下,全國佛教寺院四千六百座,招提、蘭若(民間私造的修行場所及四方游僧落腳之所)四萬多所,僧尼二十六萬零五百人。」
群臣看著李瀍,希望得到進一步的指示,李瀍卻岔開了話題。
會昌五年(845)七月,李瀍突然下詔:拆毀全國的佛教寺廟。每個州留存一座寺廟,但是要分出等級,上等寺廟可留僧侶二十人,中等寺廟可留僧侶十人,下等寺廟可留僧侶五人。長安、洛陽各保留兩座佛寺,每個寺院留下僧侶三十人。所有僧人、尼姑、大秦穆護(摩尼教)、襖教僧人一併還俗。朝廷收回屬於佛寺的數千萬頃良田,收回十五萬寺院奴婢。拆毀寺廟建築,把木料拿來修繕官府府衙和驛站的建築。佛教銅像、鐘磬等器物全部融化,拿來造錢。
這次事件,史稱「唐武宗滅佛」,佛教史稱之為「會昌法難」。
在唐朝,佛教是許多百姓的精神信仰。按照正常邏輯,如果朝廷想滅佛,肯定會遭到無數人的抵制,說不定還會爆發暴力衝突。然而,李瀍下詔後,大臣們舉雙手贊成,老百姓無動於衷,坐看滅佛運動在全國風捲殘雲般鋪開。
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滅佛運動能給官僚、百姓帶來好處。
那麼問題來了,唐武宗李瀍滅佛的根本動機是什麼?
答案很簡單:李瀍看上了佛教寺廟的土地、人口、錢財。
拿土地來說,佛教寺院已經成為唐朝最可怕的地主。朝廷賞賜的土地,寺廟兼併百姓的土地,權貴(佛教寺廟的老闆)霸占的土地,最終多達數千萬公頃。在那個年代,土地就是搖錢樹,李瀍一道聖旨就可據為己有,怎能不眼紅?
至於人口,唐玄宗時期全國戶籍接近一千萬戶,會昌六年(846),官方統計全國戶籍只有四百五十萬戶。因為戰爭、飢餓等原因,全國消耗了上千萬的人口。當然了,和全國總人口數比起來,二十六萬僧尼不算什麼,可他們都是最直接的納稅者,只要李瀍解放他們的生產力,二十六萬人就會成為李瀍的印鈔機。
不僅如此,佛教寺院有自己的土地,土地的耕種者就是附近的老百姓,寺院的地盤越大,依附的老百姓就越多。很遺憾,這批百姓都是寺廟的打工仔,和朝廷的關係不大。李瀍一道聖旨,就可以讓百姓為自己打工,何樂而不為。
至於錢財,佛教寺廟有了土地、人口,可謂源源不斷。除此之外,寺院的銅鑄佛像可以回收鑄造銅錢,寺院的金銀器可以直接回收。
李瀍一道聖旨,佛教的財富瞬間換了主人。客觀地說,不能怪李瀍不講究,只是人口、土地、銀錢是帝國最重要的資源,也是李瀍實現大唐中興的希望。
歷史就是這麼有趣:唐武宗李瀍有自己的雄心壯志,但是沒錢。佛教勢力在唐武宗時期達到鼎盛,堪稱時代暴發戶。和地主階層相比,佛教勢力是軟柿子,欺負他們毫無壓力。李瀍又是道教的粉絲,旁邊還有道教勢力煽風點火。
李瀍拿佛教勢力開刀,仿佛有理有據。
中國歷史上,總共有四次滅佛事件。
太平真君五年(444),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下詔滅佛。
北周建德三年(574),北周武帝宇文邕下詔滅佛。
會昌六年(846),唐武宗李瀍下詔滅佛。
後周顯德元年(954),後周世宗柴榮下詔滅佛。
如果總結歷史的規律,那就是滅佛運動都發生在佛教最鼎盛的時期,而且都是因為佛教勢力急劇膨脹,成了統治集團的眼中釘,再加上皇帝親近道教,因此才發起滅佛運動。更有趣的是,他們的宗旨是打壓佛教,而不是消滅佛教,往往老爹滅佛,兒孫輩會讓佛教屹立不倒,繼續發揚光大。
背後的政治邏輯,確實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