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全集)> 權宦王守澄被殺:皇上不喜歡了

權宦王守澄被殺:皇上不喜歡了

2024-10-08 18:45:55 作者: 九皋寒叟

  太和八年(834)七月,李逢吉的侄子李仲言回來了。

  想當年,李仲言坑害李紳,被朝廷流放到象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象州縣),李昂大赦天下,李仲言被調回洛陽。彼時,洛陽留守正是李逢吉。

  叔侄見面,分外親切。他們回憶起在長安意氣風發,呼風喚雨的歲月,不免唏噓感嘆。如今,李逢吉已經七十多歲,按理說應該是無欲無求的,可有件事始終令他耿耿於懷:他還想再做一次宰相,體驗唯我獨尊的感覺。至於李仲言,長期流放象州,他也想回到長安,重新走向人生的巔峰。

  李仲言表示,他和鄭注有交情,可是缺錢。

  李逢吉:「叔叔有的是錢,你去辦事吧,等你好消息。」

  有朋友的交情,又有錢財開道,李仲言獲得了面聖的機會。

  據史料記載,李仲言身材魁梧,英俊瀟灑,為人豪爽,有男人氣概,擅長詩詞歌賦,出口成章,精通《周易》,機謀善斷,對世間百態有深刻的認識。

  君臣見面,李昂瞬間就被李仲言征服了。

  太和八年(834)八月,李昂公開表示,要讓李仲言做諫官,入駐翰林院。

  李德裕阻攔道:「陛下,萬萬不可。李仲言和李逢吉坑害李紳的事情朝野盡知,這種人品低劣的人,怎麼能夠得到任用呢?」

  請記住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李昂:「愛卿,人誰無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李德裕:「臣聽說,只有孔子的弟子顏回能夠不犯同樣的錯誤,因為他是聖人。更何況,他犯錯是因為思慮不周,而李仲言是知錯犯錯,其心可誅。」

  李昂很無奈,你瞧瞧,又搬出了聖人。

  李昂:「朕已經答應了李逢吉,君無戲言。」

  李德裕:「李逢吉推薦奸人,說明他就是朝廷的罪人。」

  李昂:「既然這樣,要不給他任命其他的職務吧。」

  李德裕:「臣不同意。」

  話不投機半句多,李昂看著王涯,希望他能夠說幾句。

  事實上,王涯也忌憚李仲言的存在,就在不久前,他還寫了反對李仲言回朝的奏摺。然而,看到李昂固執己見,王涯想著賣李昂一個人情。

  王涯笑了笑:「臣以為,李仲言挺好的。」

  有趣的是,李德裕正對著王涯揮動雙手,暗示王涯反對李昂的提議。王涯話音剛落,李昂帶著勝利的表情望向李德裕,剛好看到了這一幕。試問,還有比這更尷尬的氣氛嗎?李德裕的小動作,讓李昂像吃了蒼蠅一般噁心。

  鑑於李仲言確實有不良前科,又以罪臣身份入宮,李昂並沒有一意孤行。隨後,李昂乾綱獨斷,任命李仲言為四門助教,也就是國子監下設的「四門館」里的一種教職,官階「從八品上」。

  如果李德裕夠聰明,應該明白背後有宦官集團撐腰。李昂退讓一步,李德裕賣給宦官集團、李昂一個面子,堪稱是完美的結局。然而,李德裕接下來的操作刷新了大家的認知:他竟然命人駁回了李仲言的任命流程。

  都在一個鍋吃飯,如果你太霸道,容不得別人,誰還願意陪你玩?

  愚蠢的操作,令王守澄、李仲言、鄭注等人對李德裕恨之入骨。為了扳倒李德裕,他們決定召回牛黨領袖李宗閔等人。

  太和八年(834)十月十三日,李宗閔重新做回宰相。太和八年(834)十月十七日,李德裕接替李宗閔的職務。至於李仲言,如願以償地入駐翰林院,擔任侍講學士。

  據史料記載,李德裕不想去山南西道,於是奏請李昂,希望留在長安。李昂隨後下詔,封李德裕擔任兵部尚書。然而,在李宗閔的干預下,李德裕最終被貶為橫海節度使,而且丟掉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

  看得出來,李昂不想把事情做絕,所以才同意李德裕的請求。可是又迫於壓力,再次改變了決定。那麼問題來了,黨爭之中,李昂究竟是什麼心態?

  關於朋黨,李昂曾經說過: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

  也就是說,李昂明白朋黨不可能消失,李德裕和李宗閔沒有本質區別,他能做的就是平衡兩派勢力,提拔能揣摩自己心思的朝臣,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李昂的目的之一,便是剷除邪惡跋扈的宦官勢力,重新樹立皇權的威嚴。

  很遺憾,李德裕沒有察覺到李昂的心思,或者察覺到了,卻沒有和李昂統一立場。反而因為小事不停和李昂唱對台戲,這樣的官員,李昂能要嗎?

  關鍵時刻,李昂只能犧牲李德裕,尋找更好的夥伴。

  歷史證明,鄭注和李仲言就是李昂要尋找的人。他們表面上依附王守澄,背地裡卻倒向了李昂。背叛的原因也很簡單,跟著王守澄,他們永遠是普通官員,如果得到李昂的賞識,他們就可以做宰相,走向權力的巔峰。

  拿李仲言來說,做翰林侍講後,經常給李昂講授他最感興趣的《周易》。可奇怪的是,李昂絲毫提不起興趣。有幾次,李仲言故意講到前朝皇帝被宦官欺壓的典故,言語中透露自己力挺皇帝,維護君權的態度。久而久之,李昂也察覺到了李仲言的暗示,大家都是聰明人,一拍即合。

  這兩位老兄非常機智,投靠李昂後,繼續扮演著王守澄的代言人,該收的錢一分不漏,該辦的事一件不落,王守澄絲毫沒有起疑心。

  太和九年(835)五月,李訓和鄭注向李昂推薦神策右軍將軍仇士良,希望用他分化王守澄的勢力。仇士良是王守澄的死敵,如果他上位,不愁王守澄不倒台。

  李昂:「就讓他做神策左軍中尉吧。」

  鄭注和李訓為李昂賣命,李昂自然要給他們更多的權力。再蠢的人也知道,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太和九年(835)五月,長安盛傳一則謠言,說鄭注在為皇帝煉製丹藥,其中一個藥引就是小孩子的心肝。

  李昂表示,老百姓日子無聊,搞搞謠言沒問題。問題是,不能把鍋甩到皇帝的頭上啊,而且是一頂讓他遺臭萬年的鍋。這事沒完,徹查!

  負責徹查的就是鄭注,他剛好和京兆尹楊虞卿有仇怨,於是將鍋甩到了楊虞卿家屬的頭上。緊接著,楊虞卿就被關押到了御史台的大獄。楊虞卿的後台是李宗閔,李宗閔為小弟求情,慘遭李昂的侮辱訓斥。最後,李昂想起李宗閔結黨營私的舊帳,直接將他貶為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刺史。

  鄭注和李仲言鬧得風生水起,卻一直沒有觸碰王守澄的利益。相反,他們繼續標榜自己是王守澄的黨羽,打算借王守澄之手,除掉其他的宦官勢力,比如韋元素、楊承和、王踐言。當時,鄭注和李仲言密奏李昂,揚言要動手鋤奸,同時又給王守澄洗腦,說要將敵對勢力趕出京城,以後王守澄就是京中唯一的勢力。

  效果很明顯:楊承和出任西川監軍,韋元素出任淮南監軍,王踐言出任河東監軍。沒過幾天,他們被扣上與李德裕、李宗閔暗中勾結,收受賄賂的罪名。接下來,他們就收到了三尺白綾。前任樞密使崔潭峻早已經去世,李昂為了泄憤,命人刨出他的棺材,當眾鞭屍。

  讓李昂高興的事情不多,可是讓他討厭的太監死了,絕對是李昂喜聞樂見的。至於王守澄,談不上高興,但少一個人爭寵,總歸是好事。

  太和九年(835)七月,李仲言進封兵部郎中、知制誥、翰林侍講學士。

  太和九年(835)八月,鄭注進封工部尚書、翰林侍講學士。

  如果不是他們的資歷不夠,又害怕引起王守澄的察覺,李昂恐怕早就將宰相的頭銜丟給了他們。為了拉攏他們,李昂幾乎走火入魔。

  翰林學士、戶部侍郎李珏,是李昂的親信臣僚。有一次,李昂想提拔鄭注,於是徵詢李珏的意見:「你知道鄭注嗎?你曾經和他有過交集沒有?」

  李珏:「臣不僅知道他的姓名,而且深知他的為人。鄭注是奸邪小人,陛下寵信他,恐怕不合適。臣是陛下的幕僚,怎麼敢和這種人交往?」

  鄭注升官之後,李昂突然想起了這件事,內心覺得李珏沒有識人之明,差點漏掉了滄海遺珠。於是,李昂將李珏貶為了柳州司戶。

  鄭注很感激李昂,於是挖空心思,準備再給李昂做件事。

  宮中曾經有傳言,說唐憲宗李純駕崩的真正原因不是服食丹藥過量,而是被宦官陳弘志陰謀弒殺。說白了,真相不重要,關鍵是現任皇帝是怎麼想的,以李訓和鄭注的精明,很快便將李昂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

  太和九年(835)九月,一匹快馬疾馳在通往山南東道的官道上,使者帶著讓山南東道監軍陳弘志回朝,皇帝另有任用的密信。陳弘志萬萬沒想到,李昂會記得他,於是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啟程回京。走到青泥驛(今甘肅省隴南市徽縣境內)時,突然冒出一批身穿夜行衣、手持陌刀的人,陳弘志瞬間就被剁為肉泥。

  一切做得神不知,鬼不覺,就連王守澄也被蒙在鼓裡。

  自此,王守澄已經被徹底孤立。

  太和九年(835)九月,李昂下詔,封王守澄為神策軍觀軍容使,兼十二衛統軍。觀軍容使就是神策軍的監察委員,十二衛統軍是戰爭時期的高階指揮官。可如果沒有戰爭,十二衛統軍就是虛職。也就是說,王守澄被架空了。

  那麼問題來了,王守澄手握兵權,為何會甘願被架空?李昂只需要坐鎮大明宮,發出幾道詔令就可以剝奪王守澄的軍權,為何要大費周章?

  答案其實很簡單,宦官若想殺皇帝,沒難度。宦官若想廢黜皇帝,也可以。宦官若想稱霸朝廷,也有可能。秦朝的趙高,漢朝的張讓,唐朝的李輔國,明朝的王振、魏忠賢,他們都是可以呼風喚雨的權宦,卻都沒有成氣候,而且下場很悲慘。究其原因,他們有道永遠邁不過去的坎:他們沒有繼承人,權勢只是自己爭取生存空間的手段。他們是皇權的寄生蟲,就算有能力造反,最終也要尋求皇室、百官的認可,而且宦官集團要有智慧消化隨之而來的權力。

  也就是說,宦官如果發動武力政變,可能只有兩種原因,他們有政治追求,或者生存空間受到威脅,不反抗就是死路一條。

  看看王守澄、崔潭峻等人,他們並沒有把持朝政、操控皇帝的企圖,充其量利用外朝的政治鬥爭,大搞權錢交易,獲得金錢回報。崔潭峻甚至告訴李宗閔,李昂已經登基多年,朝政應該由他說了算。至於鄭注、李仲言的倒戈一擊,王守澄一直被蒙在鼓裡,只能說,王守澄太愚蠢了。

  遺憾的是,唐文宗李昂一直表現得很弱懦,這種懦弱不能完全歸罪於宦官集團的強勢。畢竟,後世的史官總喜歡為尊者諱,誰會說皇帝內心懼怕宦官,害怕丟掉自己的帝位,害怕丟掉自己性命,為他們打上懦弱的標籤呢?

  太和九年(835)十月初九,王守澄飲鴆自殺,毒酒正是唐文宗李昂賜的。不過,王守澄平靜地去世,換了個揚州大都督的死後追封。這也證明,皇帝殺宦官,就是因為不喜歡你,而不是你犯了多大的罪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