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貳> 宋申錫政治風波:文官集團節節敗退

宋申錫政治風波:文官集團節節敗退

2024-10-08 18:24:44 作者: 九皋寒叟

  大唐這個爛攤子,究竟爛到了何種程度,沒人知道。如果唐憲宗李純在世,他也不敢保證能夠起死回生,更何況是年僅20歲,沒有執政經驗的李昂。

  李昂有雄心壯志,卻沒有名臣悍將可以倚靠,他的身邊只有一群明哲保身、碌碌無為的文臣,以及手握軍權,死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宦官集團。

  藩鎮戰爭結束後,李昂決定整頓內務。原因很簡單,放眼朝堂,竟然找不出幾個可以信賴的大臣。戰爭期間,宰相韋處厚去世,接替他的是替宦官劉克明撰寫皇帝遺詔的翰林學士路隋。至於大名鼎鼎的裴度,已經年近古稀,滿頭白髮。不知道是真糊塗還是裝糊塗,自從李昂上台,裴度便淡出了大家的視野。

  李昂無奈,只好問計於裴度,希望裴度為朝廷舉薦一批人才。只要能幹,品德過硬,哪怕曾經被打壓,或者被貶斥的大臣都行。

  裴度說:「要不浙西觀察使李德裕吧,他的人品不錯。」

  李昂:「那好,就他吧。」

  太和三年(829)八月二十七日,李德裕晉升為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太和三年(829)八月二十八日,樞密使楊承和向李昂舉薦了吏部侍郎李宗閔,李昂下詔,加封李宗閔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太和三年(829)九月十五日,李昂下詔,李德裕調任義成節度使。

  前面已經說過,李德裕是李派代表人物,李宗閔是牛派代表人物,雙方之間的鬥爭叫作「牛李黨爭」。準確地說,從此時開始,牛李黨爭才算到達高潮。

  李德裕出身趙郡李氏,名門望族之後,老爹是宰相李吉甫。

  在唐朝,讀書人步入仕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科舉入仕」,也就是參加科舉考試,這種方式適合地主階層、寒門學子;另一種是「門蔭入仕」,也就是內部舉薦,這種方式適合名門望族、官宦子弟。

  據史料記載,李德裕從小就刻苦讀書,精通《漢書》《左傳》,也算是一枚學霸,可他就是討厭科舉考試,而且羞於和儒生同場競技,因此選擇了「門蔭入仕」的途徑。那麼問題來了,李德裕究竟是以名門望族自居,鄙視寒門學子,還是有其他的想法呢?很遺憾,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

  不過,從李德裕家族的背景來看,答案或許沒那麼簡單。

  李德裕的爺爺叫李棲筠,堪稱士子裡面的天才。當年,李棲筠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再加上莊重寡言,氣度沉穩,被人稱為有「王佐之才」。按照李棲筠的出身,他可以通過「門蔭」入仕,也可以通過考試入仕。後來,族人就說,你既然讀書厲害,要不去感受一下科舉考試吧。

  於是,李棲筠就成了進士。

  然而,科舉考試帶給李棲筠的不是成功的喜悅,而是擔憂。在他看來,考試內容無非是詩詞歌賦,這些都是華而不實的小把戲,選拔出來的都是沒有眼界、沒有內涵、沒有經驗的讀書人,他們怎麼能入朝為官,輔佐帝王呢?

  李棲筠為官的時候,就力推科舉考試改革。

  事實上,不是科舉考試有問題,而是科舉考試的內容。

  比如,考試內容多為詩詞歌賦,作出錦繡文章的讀書人,就能治理朝政,平衡複雜的人際關係?歷史證明,確實有優秀的詩人官員,比如劉禹錫。然而,李白、白居易、王維等天才詩人,不都折戟沉沙,悲憤離朝了嗎?

  比如,科舉考試允許讀書人「行卷」。說白了,讀書人想考中進士,也得走權貴、官宦推薦的路線,與「門蔭入仕」沒有本質的區別。

  再比如,通過科舉的讀書人喜歡搞同年、門生等關係,這種遊戲規則的直接後果就是暗結朋黨,他們搞起內鬥,有時候比門閥士族更甚。

  準確地說,李德裕確實有點自命清高,可這種清高不全是門第觀念帶給他的,爺爺的經歷、自己的經歷,包括科舉考試的弊端,都是李德裕鄙視寒門學子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李德裕不反對科舉考試,而是反對徒有形式、不重內容的科舉考試,因此為相之後,李德裕力推科舉考試改革,選拔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寒門學子。後來,李德裕被貶崖州,才有「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的評價。

  李德裕入仕,從藩鎮幕僚做起,後來靠著自己的能力,還有老爹的影響力,最終做到翰林學士的高位。然而,就在仕途高歌猛進的時候,老爹的政敵李逢吉上位,將他擼到浙西觀察使的位置,這一干就是八年。

  這一次回歸,多虧了裴度的舉薦。

  至於李宗閔,祖上是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鄭王李元懿,屬於李唐遠房宗室,到了他這一輩,家族已經徹底沒落。為了躋身朝廷,只能參加科舉考試。牛僧孺的背景比李宗閔更乾淨,能夠在歷史上大放光彩,完全靠自己的勤奮。

  那麼問題來了,裴度為什麼推薦李德裕?

  李德裕有才能是肯定的,可他們也都是門閥士族。

  李宗閔呢?在朝中擔任吏部侍郎,在裴度的眼皮子底下工作,可裴度卻視而不見,李宗閔做何感想?於是乎,李宗閔走了一條陰柔路線。

  據史料記載,李宗閔找到了唐憲宗的駙馬沈汾,通過他認識到內廷老人、女學士宋若憲,通過她勾搭上了宦官楊承和。至於李宗閔和楊承和之間達成了什麼政治交易,我們不得而知。然而,李宗閔確實是楊承和推薦入相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李德裕就在宦官集團的干涉下被罷相,朝野鬥爭的激烈可想而知。

  太和四年(830)正月,李宗閔舉薦了自己的親密戰友,武昌節度使牛僧孺回朝擔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同朝為相,並肩作戰。

  時隔多年,曾經被李吉甫排擠的難兄難弟風光上位,再加上有宦官勢力的支持,他們真正擁有了傲視群雄的資本。從這一天開始,他們對李德裕、裴度、元稹等人開始了無情的政治清洗。

  太和四年(830)九月,裴度調任山南東道節度使,保留侍中的身份。

  李德裕的好友鄭覃被罷為翰林侍講學士,改任工部侍郎。

  尚書左丞元稹改任武昌軍節度使。

  很明顯,這是非流血的政治鬥爭,也是「牛李黨爭」的歷史特色:兩派勢力互看不爽,可又找不到對方致命的弱點,只能將對方排擠出朝堂。得勢的一方暫時混跡在朝堂,打壓異己,操控政局,失勢的一方遠離廟堂,蟄伏待機。這樣的局勢,從唐憲宗李純開始,經歷了唐穆宗李恆、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總計六朝。可想而知,大唐國運怎能興隆。

  最鬱悶的就是唐文宗李昂,朝廷剛剛失去了對河北藩鎮的控制,他還沉浸在皇帝生涯低谷期的情緒中,原以為李宗閔和牛僧孺是朝廷的希望,可肉眼可見的事實就是他們不擇手段地排擠朝臣,大搞黨爭。

  更可恨的是,李宗閔、牛僧孺居然和宦官集團互相勾結。要知道,李昂一直對宦官集團謀殺唐敬宗李湛的事情耿耿於懷,正在想辦法剷除他們,這兩派勢力同流合污,狼狽為奸,李昂的鋤奸行動還有實現的可能嗎?想到此處,李昂只能無力地發出吶喊:此輩朋黨比周,斷不可當朕大任。

  沒辦法,埋頭讀書,悶聲吃飯,得過且過吧。

  有一天,李昂實在憋得難受,想找個人傾訴一番。看了看身邊的近臣,是翰林學士宋申錫,這位老兄出身卑微,通過自己的努力坐上翰林學士的寶座,再加上性格孤僻,從不與朝中大臣往來,應該不屬於任何一派吧?於是,李昂開始大倒苦水,說宦官如何欺壓他,讓他沒有皇帝的尊嚴,還說宦官把持兵權,貪贓枉法,破壞國家公器,大唐的前景堪憂,而他卻是無能為力。

  說到憤恨之處,李昂捶胸頓足,涕淚交零……

  宋申錫:「微臣不才,願為陛下捨生取義。」

  人在孤獨失落時,最容易接納對他掏心掏肺的人。

  想想看,滿朝大臣都不可信,唯獨宋申錫敢說出為他效命的話,這難道不是自己的蕭何、韓信嗎?有了李昂的信任,宋申錫官運亨通,數天之後,李昂加封他為尚書左丞,隨後又給他戴了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帽子。

  像個忠臣一樣戰鬥吧,宋申錫!

  悲劇的是,李昂的期待最終還是落空了。

  說白了,宋申錫就是個翰林學士,沒做過三省六部的長官,沒有自己的嫡系親信,也沒有謀略心機,怎麼玩得轉雲波詭譎的朝堂?他就是聖賢書讀多了,聽到李昂悲憤欲絕,於是想做個好聽眾,附和了一下李昂的情緒,僅此而已。可李昂交給他的是什麼任務?除掉宦官集團,打倒李宗閔和牛僧孺。

  宋申錫表示,自己沒這個能耐,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吧。

  李昂:「愛卿,你有想法沒有?」

  宋申錫:「微臣慚愧。」

  李昂:「別想了,朕打算動用武力剷除宦官勢力。」

  李昂:「你幫朕在朝中物色可信賴的人,朕授予他京兆尹之職。」

  京兆尹是長安和附近地區最高行政長官,官居三品,辦公地點在長安城西部的光德坊東南隅。京兆府下轄萬年、長安、禮泉、鄠縣、藍田、咸陽等二十餘個縣,每個縣都有自己的兵力,除了維護境內的治安,還需要拱衛京師。神策軍在長安城很威風,可如果遇到了強勢的京兆尹,也得低著頭走路。想當年,韓愈擔任京兆尹時,就把神策軍治理得服服帖帖。

  京兆尹的任命權在李昂手中,如果託付給強勢而且有智謀的朝臣,李昂就有了翻盤的機會。宋申錫苦心觀察,最終推薦了吏部侍郎王璠(fán)。他直接把話挑明,皇帝要任命他為京兆尹,希望王璠掌握兵權,為李昂保駕護航。

  問題是,王璠能力和人品如何,能挑起重任嗎?

  據史料記載,王璠是李逢吉提拔起來的,沒有出色的政績,能力一般。有一次,王璠坐車出行,剛好碰到尚書左僕射李絳的車駕,按照官場規矩,王璠應該避讓,讓李絳先行。然而,王璠仗著李逢吉的神威,竟然超車而過,李絳憤恨不已,於是上奏彈劾,在李逢吉的干預下,兩人同時被貶。也就是說,王璠沒有太深的城府,只能算是仗勢欺人、囂張跋扈的下流貨色。

  宋申錫為什麼選擇王璠,誰也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宋申錫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以至於葬送了唐文宗李昂的前途,還有他自己。

  能夠被皇帝親授密旨,王璠感覺自家祖墳冒了滾滾濃煙,他想也沒想,直接答應了宋申錫的請求。然而回家之後,王璠總覺得哪裡不太對勁,聽宋申錫的意思,皇帝想和王守澄等人對著幹,而且還想動刀子?問題是,皇帝已經被宦官集團架空,又被朝臣棄之不顧,純粹是孤家寡人,孤軍奮戰啊!

  打贏了,加官晉爵。

  打輸了,家破人亡。

  說白了,這就是虧本的買賣,王璠不想干。

  接下來,王璠將李昂的意思轉告給了宦官鄭注,而鄭注轉告給了王守澄。被皇帝猜忌,還有被團滅的風險,王守澄頓時就坐不住了。隨後的日子,王守澄膽戰心驚,行事加倍小心,出行都有一群衛隊跟著。

  問題是,宋申錫等人一直不動手,難道就這樣一直耗下去?

  王守澄:「鄭注,咱們這樣有點弱,有啥好辦法沒?」

  鄭註:「要想一勞永逸,就必須斬草除根。」

  王守澄:「宋申錫有沒有什麼把柄?」

  鄭註:「聽說他和漳王李湊交往頗深,咱們可以拿此事做文章。」

  李湊,唐穆宗李恆的六皇子,李昂的弟弟,地位顯赫,皇權鬥爭的最佳犧牲品。為了配合鄭注的計劃,王守澄推薦了嫡系親信,右神策軍都虞候豆廬著。

  太和五年(831)二月二十九日,王守澄搶先下手,他把豆廬著的奏摺交給李昂,揚言宋申錫指責李昂沒有帝王的才幹和品德,打算擁立李湊為帝。

  剛剛給你發了年終獎,你就想捅死老闆?李昂氣急敗壞,揚言要弄死他。王守澄聞弦歌而知雅意,表示自己會立馬帶上兩百禁衛軍,親自對宋申錫抄家滅門。

  這樣積極的態度,李昂沒有理由反對。然而,站在旁邊的飛龍廄飛龍使、宦官馬存亮說道:「事情尚未明朗,如果貿然帶兵誅殺朝廷宰相,恐怕會引起京師震動,後果不堪設想,此時應該召集宰相共同商議此事,查出真相。」

  按照輩分,馬存亮是宮中元老級的宦官,為人正直,恪守本分。想當年,唐敬宗李湛在清思殿遇襲,就是馬存亮出面解圍,李昂也得給他幾分薄面。

  接到皇帝召喚,宰相們立馬趕往大明宮。至於宋申錫,傳旨宦官告訴他,皇帝並沒有召集他的意思。宋申錫明白,皇帝的計劃可能暴露,李昂最好的選擇是丟車保帥,而他需要做的,便是三緘其口,沉默應對。據史料記載,宋申錫遙望著延英殿,重重地磕了幾個頭,只等權力高層的最終判決。

  事實上,李宗閔、牛僧孺、路隋也不知道其中內情,李昂把王守澄的奏摺交給他們的時候,大家都是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事情的真相如何,皇帝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目前又是什麼態度,宦官集團是什麼態度,他們根本摸不清。

  這種情況,沉默不語才是做臣子的王道。

  延英殿內,宰相們唯唯諾諾,李昂唱了幾個時辰的獨角戲,最終累得不行,於是對王守澄說道:「就依照你的意思,抓捕宋申錫的親信侍從王師文,以及掌管長安城十六宅(李唐宗室居住之地)的晏敬則。」

  太和五年(831)三月初二,宋申錫降職為太子右庶子。

  直到此時,朝臣也不明白其中的緣由,政治直覺告訴他們,水很渾,不要亂蹚!說白了,舉報宋申錫的是宦官勢力,抓人的是宦官勢力,審判過程也是宦官集團主導,朝臣就算知道其中有貓膩,也是束手無策。

  滿朝文武,只有大理卿王正雅等人出面說話,他的台詞很簡單,只要涉及政治審訊,御史台就有覆核的權力。然而,晏敬則的口供已經出爐,宋申錫確實和漳王李湊互相勾結,打算廢除唐文宗李昂。

  太和五年(831)三月初四,李昂召集太子太師、太子太保、御史台高級長官,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大理寺的專家開會,共同商議宋申錫的處理辦法。

  很遺憾,沒人出面干預,宋申錫謀反的罪名成立。

  快到了中午的時候,左常侍崔玄亮,給事中李固言,諫議大夫王質,補缺盧鈞、舒元褒、蔣系、裴休、韋溫等低級官僚終於抱成一團,趕到宮中,希望李昂能將此事交給御史台審核。

  李昂:「朕已經和朝中大臣商議過了,你們都退下吧。」

  百官嚷嚷道:「殺一個百姓都要慎重,更何況是朝廷的宰相。必須覆審,不然就死在你的面前。」

  李昂:「好吧,朕再找宰相們商議一下。」

  此時,和宦官集團若即若離的牛僧孺拿出了宰相的氣魄,他說道:「身為臣子,地位再高也不過是宰相,如今宋申錫已經是宰相,就算他擁立漳王,又能得到什麼呢!臣認為,宋申錫絕不會傻到這種地步。」

  這件事的原委,王守澄心知肚明,如果繼續拖下去,宰相班子、御史台肯定會揭開其中的謎底,到時候宦官集團恐怕會吃不了兜著走。當天晚上,王守澄找到李昂,希望能夠儘快結束此事,以免引起連鎖反應。

  太和五年(831)三月初五,李昂貶漳王李湊為巢縣(今安徽省巢湖市巢縣)公,宋申錫為開州司馬。

  宋申錫事件,宦官集團、皇室成員、宰相班子、文武百官都捲入其中。按常理,李昂應該打壓宦官集團,可李湊被迫入局,讓李昂只能和宦官聯手,先保住自己的皇權。這樣一來,因為宋申錫事件,宦官勢力再下一成,文官集團節節敗退,而他們的最後一點氣節,也在皇權的打壓下消失殆盡。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