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三大軍閥作嫁衣 隋末梟雄:農民出身竇建德
2024-10-08 18:08:42
作者: 九皋寒叟
隋朝末年的起義運動,一共有三波大的高潮。
第一波高潮出現在隋大業七年(611),主要分布在河北和黃河流域。起義軍造反的口號非常明確:反對朝廷的徭役,抗拒高句麗戰爭。
山東:王薄(611)、張金稱(611)、孫安祖(611)、劉霸道(611)。
河北:高士達(611)、竇建德(611)。
河南:翟讓(611)。
第二波高潮出現在隋大業九年(613),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起義軍造反的旗號五花八門,帶頭大哥有家徒四壁的農民,有隱居山林的讀書人,有遊手好閒的無業游民,也有家財萬貫的大財主。不過,大家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想和隋煬帝一樣南面而王,指點江山。
江南:杜伏威(613)、輔公祏(613)、劉元進(613)、朱燮(613)、管崇(613)。
山東:孟讓(613)、郝孝德(613)、孫宣雅(613)、格謙(613)。
第三波高潮出現在隋大業十三年(617),隋煬帝南下江都之後,西北、關中、河東、河西、湖南等地的豪門望族、地主階層聞風而動,將暴亂直接推向高潮。
代表人物:薛舉(617)、李軌(617)、劉武周(617)、李淵(617)、蕭銑(617)、梁師都(617)、徐圓朗(617)。
隋末亂世很精彩,卻很難寫,原因主要有兩個。起義軍太多,大家都是埋頭苦幹,交集很少。爭霸時間太短,有些死於創業,有些剛有起色就被兼併。當然,罪魁禍首還是李淵家族,他們的戰鬥力太彪悍,只用了四年時間就蕩平天下,讓原本很精彩的爭霸大戲迅速殺青,各路大佬齊聚九泉。
說到隋末梟雄,最有名的當屬關中的李淵、河北的竇建德、江淮的杜伏威、河南的李密、洛陽的王世充。鑑於篇幅限制,重點介紹竇建德、杜伏威和李密三人,王世充是隋朝的官方代表,李唐時才開始自己創業,暫時不寫。至於李淵,自然是壓軸人物,最後出場。
竇建德(573—621),貝州漳南人(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據說,竇建德的十七世祖是東漢的大司空竇融。不過,有這樣的老祖宗也沒用,在大隋王朝,竇建德還是得老老實實地做農民。
在統治者的眼中,什麼樣的農民最合格?
當然是憨厚老實,勤勤懇懇。
如果在漳南縣搞個農民道德模範大評比,竇建德絕對會占據榜首位置。有一次,竇建德正在專心致志的耕田,有個老鄉氣喘吁吁地跑過來,說某某的老父親去世了,沒錢給他下葬。
如果是現在,我肯定來一句:沒錢下葬,跟我有什麼關係。所以,咱們註定成不了道德模範。看看人家竇建德,四十五度角仰天長嘆,嘆完之後照樣放下手中的農活,立即回家給老鄉籌備下葬的錢財和器物。
準確地說,竇建德就是漳南縣及時雨一樣的存在。
人心都是肉長的,你真心對別人好,不求回報,自然能獲得旁人的尊敬。據說,竇建德父親去世的時候,有一千多名老鄉為他送葬,場面之隆重,群情之熱烈,堪比後世港片中黑社會老大歸西的場景。
隋大業七年(611),隋煬帝對高句麗開戰,竇建德擔任二百人長,負責為朝廷招募民夫。本來,竇建德優哉游哉地過著日子,可老鄉們卻相繼造反,各道土匪出於對竇建德的尊敬,從來不去他的地盤鬧事。誰曾想,地方官府竟然懷疑竇建德和土匪暗中勾結,因此派了一隊殺手,弄死了竇建德的家人。
竇建德的案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命運和人品好壞沒有太大關係,全都是命中注定的。當老天爺關上你的命運之窗,就會替你打開另一扇命運之門。
家人被殺,竇建德和官府徹底決裂,他帶著屬下上了梁山,投奔到東海公高士達的麾下,後來混到了司兵,手下統領一萬多人的隊伍。
據史料記載,竇建德沒有儲蓄錢財的概念,但凡和兄弟們出去玩樂,必定是他買單,打仗的時候,竇建德永遠沖在最前頭,因此在軍中的威望極高。
竇建德有個好朋友叫孫安祖,起義之後占據了高雞泊,後來被黑惡勢力張金稱滅掉,竇建德趁勢收編了孫安祖的數千名兄弟,帶著領頭的高士達占領了高雞泊,在這裡過了幾年舒服的日子。高士達雖然是名義上的首領,可是論戰略眼光,論在基層的威望,竇建德可以完勝高士達。
換句話說,只要竇建德願意,他可以隨時幹掉高士達,而且不引起眾怒。事實上,高士達也有退位讓賢的打算,只不過礙於當時的形勢不太嚴峻,這才厚著臉皮,繼續霸占高雞泊老大的地位。
隋大業十二年(616),隋煬帝從雁門郡回來之後,深感形勢不妙,因此傳下嚴旨:不惜一切代價,剿滅各地的起義軍。涿郡太守郭絢聞風而動,立馬率領一萬多名正規軍前往高雞泊剿匪。
高士達平日裡養尊處優,對軍中之事不聞不問,聽說正規軍來找他的晦氣,嚇得六神無主,急忙搞了個發布會,宣布將高雞泊的統治權交給了竇建德。
竇建德暗中罵娘,大敵當前,最重要的是自保求生,如果打不過官軍,高雞泊的統治權又有什麼用處?你這個鍋甩的真是及時啊!接下來的幾天,竇建德緊閉房門,終於想出一個對付官軍的計策。
為了尊重高士達,竇建德還是向他做了當面匯報:由竇建德率領七千人前去迎敵,高士達鎮守在高雞泊,等竇建德離開之後,高士達便在高雞泊散布謠言,說竇建德覬覦高雞泊的統治權,是個混帳。於是乎,高士達順勢殺了竇建德的家人,以此來逼迫竇建德向郭絢投降,誘騙郭絢幫竇建德報仇雪恨。
據說,高士達為了把戲做得更真實,特地找了個神似竇建德老婆的女人,將她當眾砍了腦袋。冤死在高雞泊的無名氏女人,成就了日後的竇建德。
高雞泊發生的慘案,再加上竇建德的一番真情告白,讓郭絢覺得這一定是個受傷的男人,因此敞開心扉接納了他。為了安撫竇建德受傷的心靈,郭絢還特地舉辦了斬雞頭定盟約的儀式,說好一起滅了高士達,為竇建德報血海深仇。
完事之後,雙方合兵一處,向高雞泊逼近。郭絢渾然不知,他已經落入了竇建德設下的圈套。大軍走到半道的時候,竇建德的士兵拔出鋼刀,直接砍向了身旁的官軍,眨眼之間,郭絢的官軍便亂成一團,失去控制。
戰爭的勝負,有時候和人數多寡沒有太大關係,如果一方主帥被人控制,就算手下有百萬雄兵也是枉然。就拿此情此景來說,竇建德是干人的一方,郭絢是被乾的一方,攻防地位直接決定了二人的命運。
郭絢不想死在這兒,於是帶著數十名親信倉皇而逃,竇建德順勢繳獲了官軍的戰馬和輜重,隨後派人前去追擊,最終在平原縣(今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將郭絢擒殺,首級被當作大禮送往高雞泊。
人吶,如果想要成名,就必須鶴立雞群,想要鶴立雞群,就得在江湖上有一套廣為流傳的傳說故事。
當然,隋朝沒這些事兒。隋末的起義軍首領大多是草根出身,肚子裡沒那麼多花花腸子,和官府開戰,都在玩體力活兒,玩人海戰術,毫無技術含量。竇建德卻另闢蹊徑,設下如此精彩絕倫的計謀,成功誅殺朝廷大將,立馬就讓起義軍的戰術水平上升了一個檔次,這吹牛皮的資本就不一樣了。
人都是很現實的物種,不管有沒有資本,都喜歡往高處走。農民兄弟也有自己的擇業標準,就拿竇建德來說,能夠用計謀取勝,說明他是個有腦子的領袖,有腦子的人,基本上都會比別人走得更遠。
這不,仗剛剛打完,竇建德的威名就傳遍了各地,河北和山東等地的英雄好漢紛紛慕名前來投奔,著實讓竇建德火了一把。
有句話說得很好,人怕出名豬怕壯,牛怕鞭子狗怕棒。
你收穫了如此高的名望,就別怪競爭對手來弄你。
隋大業十二年(616)十二月,主持平叛的楊義臣滅掉張金稱,正打算回朝交差,聽說河北的竇建德正在雄起,因此調轉槍頭,打算滅了竇建德部。
竇建德很不開心,我剛剛體驗了一把眾星拱月的優越感,你就要來滅我,是不是太給面子了啊?抱怨歸抱怨,竇建德也知道,楊義臣的戰鬥值遠超隋朝戰將的平均水準,是個很難對付的角色,竇建德打心眼裡不想和他硬剛,因此找到了大哥高士達,想要商議出一個比較保守的防禦策略。
竇建德勸說道:「大哥啊,楊義臣驍勇善戰,匹夫無敵,如今剛滅了張金稱,咱恐怕干不過他啊,我的意思是暫避鋒芒,等他求戰不得,退又不甘的時候,咱們再出兵,到時候可以一戰定乾坤,怎麼樣?」
高士達有些尷尬,不知道如何回答。打郭絢之前,他就將高雞泊的統治權讓了出來。沒曾想竇建德是個厚道人,並沒有因為打了勝仗就取代他的位置。至於高士達先前的承諾,竇建德更沒有放在心上,只當是過耳清風罷了。
遺憾的是,竇建德的寬容大度反倒讓高士達有些不自在。
說白了,高士達還想繼續做大哥,又覺得自己沒資格做大哥。看看竇建德,樣樣都比他強,軍中的大小事務,竇建德自己就可以搞定,高士達幾乎形同虛設啊,還怎麼好意思繼續霸占大哥的位置?高士達唯一的資本恐怕就是隊伍是他拉起來的,頭上頂著創始人的身份,僅此而已。
高士達閒來無事就在想,如果我也打幾場漂亮的勝仗,給屬下多發點兒福利,是不是有翻身的可能啊?攻打郭絢的時候,高士達是整個故事的副編劇,主要演員,而且親手策劃了殺竇建德「老婆」的好戲。
在他看來,用腦子打仗也不過如此嘛。
一個沒腦子的人誤以為自己有腦子,這可是天大的悲劇。面對來勢洶洶的楊義臣,高士達發出了人生最後的悲鳴:讓我去。
去就去吧,按照教科書上的打法,你是不是要安排接應的部隊啊?然而,高士達卻十分自信,他讓竇建德坐在家裡等著,最好不要邁出高雞泊的大門。意思很明顯,你別給我搗亂,功勞得算在大哥的頭上。
史料記載,高士達出門的時候如同打了雞血,雄赳赳氣昂昂,大步向前邁。楊義臣看到這個陣勢,絲毫不敢輕敵,交鋒之後,順勢賣了幾個破綻,讓高士達取得了幾場小勝。出師大捷。
這讓高士達有點飄。打仗也不過如此嘛,老哥我並不是打不贏仗,而是不想打而已。此時,如果竇建德坐在他的面前,高士達可能會溫一壺濁酒,與之共論天下英雄。既然竇建德不在,高士達只好在軍中大擺宴席,自嘆天下無敵。
自古以來,戰爭還沒結束,主帥就在軍中舉辦「趴體」的,一般都沒有好下場。
高士達在軍營狂歡的消息傳回高雞泊,竇建德幾乎都快嚇尿了。就在當天晚上,竇建德留下絕大部分兵馬留守高雞泊,自己則帶著數百名親信埋伏在險要之地,防備楊義臣的進攻。五天之後,高士達被殺於正面戰場,楊義臣率領大軍進取高雞泊,竇建德抵擋不住,一路逃奔到饒陽(今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見城池守備空虛,趁機占為己有,並發榜安撫士民,重新招募了三千多名將士。
不得不說,竇建德雖然老實本分,可並不愚蠢。
他已經預感到高士達會出事,因此在部署高雞泊防禦的時候,故意將主力部隊留在大本營,自己帶著數百名兄弟躲了起來。這樣一來,高士達被滅,高雞泊便群龍無首,楊義臣自然不會帶著上萬名正規軍去追擊一個落魄的二把手。想想看,如果竇建德帶著高雞泊的主力部隊逃走,楊義臣還會放過他嗎?
歷史證明,竇建德的選擇是正確的。楊義臣是大隋的平叛主帥,要滅的敵人太多,還要收編張金稱的部下,竇建德的死活,實在無法引起他的注意。
楊義臣離開之後,竇建德偷偷返回平原縣,為舊主子高士達舉辦了隆重的葬禮,還下令將所有的將士都好生安葬。
隋末的農民起義,其實就是各階層的精英自主創業。不管是農民兄弟,還是草莽英雄,都有自己的從業標準,誰家的老闆給力,能讓公司做得長久,誰家的福利誘人,讓你衣食無憂就會優先考慮誰,都是很現實的事兒。
竇建德用腦子打了勝仗,說明能力沒問題。
竇建德平日裡視金錢如糞土,說明公司的福利有保障。
竇建德對舊主忠誠,對手下仁義,說明人品沒問題。尤其是為高士達下葬的一幕,堪稱舊社會的暖男,引得無數豪傑為他折腰。只要在河北境內,不管是白道還是黑道,提起竇建德的大名,無人不敬仰。
當時,起義軍對官府有天生的敵對情緒,如果抓住了隋朝官員,二話不說直接砍頭。可竇建德不一樣,他喜歡以禮相待。比如落難之時霸占饒陽縣城,聽說縣令宋正本是個人才,竇建德主動拋出橄欖枝,將他引為心腹之人。有了這樣的口碑,竇建德所到之處,各類人物望風歸降。
不到一個月時間,竇建德的麾下就聚集了十餘萬人。
客觀地說,這些年來,竇建德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覬覦老大的位置,不斂聚財富,唯一的收穫就是名聲和人緣。有趣的是,就是靠著他的好人緣,竇建德一夜之間發家致富,成為人人敬仰的黑社會老大。最令人興奮的是,全國暴亂,起義軍領袖不是稱帝就是稱王,頭頂帝王光環已經成為起義軍圈子的標準配置,竇建德自然也不能落後於潮流。
隋大業十三年(617)正月,竇建德在河間和樂亭的交界處設立祭壇,搞了個隆重的加封典禮,竇建德自稱長樂王,設置朝廷官署,加封官員,算是正式豎起了旗幟。
那麼問題就來了,河間郡城(今河北省滄州市獻縣)不是竇建德的嗎?樂亭縣城不是竇建德的嗎?怎麼非得在交界處搞稱王典禮,太丟面兒了!
這事兒,還真是不得已而為之。
竇建德雖然擁有十萬之眾,可農民兄弟的戰鬥力實在是令人擔憂,以至於竇建德縱橫河北好幾個月,竟然連一座城池也打不下來。想想看,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只能在荒郊野外舉行,也真算得上是一種諷刺啊。
如果是在和平年代,竇建德南面而王,坐地稱孤,官府第二天就會派人來弄死他。可當時的大隋王朝已經病入膏肓,以至於竇建德稱王之後六個月,朝廷才派遣右翊衛將軍薛世雄前去征討。
薛世雄是大隋王朝的名人,當年千里奔襲,滅伊吾國,築伊吾新城,幫助朝廷打通西域的通道,就這一件事就可以讓他吹噓一輩子。這一次拜訪竇建德,薛世雄帶了三萬多人,全都是武器精良的正規軍,實力絕對不容小覷。
當時,薛世雄把大軍帶到河間城南邊的七里井,準備安營紮寨,穩紮穩打。
誰曾想,竇建德安排了一幫屬下前去挑釁,交鋒之後又「臨陣逃跑」,逼迫薛世雄產生了一種錯覺:竇建德懼怕薛世雄的神威,提前撤退,以示尊敬。
果不其然,薛世雄中招了,他安營紮寨之後,並沒有在周邊布防。
一天深夜,竇建德率領一千精兵對薛世雄本部發起了衝鋒。
竇建德原本只想騷擾一下官軍,可戰鬥過程中,敵軍大營被濃烈的霧氣籠罩,官軍將士摸不清敵人數量,也看不到同袍戰友,因此嚇得四散逃跑,互相踐踏,當場就死了一萬多人,薛世雄只好率領數百名親信連夜逃走。這是竇建德稱王以來的第一場大捷,以至於讓將士們興奮地嗷嗷亂叫。
竇建德趁熱打鐵,將槍口對準了做了六個月鄰居的河間郡丞王琮。悲劇的是,竇建德一連打了好幾個月,河間縣城都是穩如泰山。
歷史很有趣,竇建德為什麼要和王琮和平共處六個月呢?
史書沒有明說,據猜測,這可能和竇建德的性格有關。竇建德是農民出身,雖然有些小聰明,也有些個人魅力,可畢竟缺乏大局觀。別的不說,竇建德和高士達在隋大業七年(611)就造反了,可後來在高雞泊竟然待了六年之久,這期間除了等待朝廷來干他們,幾乎是一事無成。
說得好聽點,這是戰略性低調,猥瑣發育混經濟。說得不好聽,竇建德和王薄一樣,以自保求生為目的,沒有推翻大隋暴政的理想,至於攻打城池,收編官員,似乎是摟草打兔子的概念。竇建德能活到最後,不是靠頂尖的謀略,而是時勢造人啊。
河間縣城之下,竇建德坐擁十萬雄兵,卻和地方官府和平相處,以至於讓河間郡丞王琮竟然對他心生了仰慕之心。
武德元年(618)四月,隋煬帝被殺身亡,消息傳遍了全國。
王琮舉辦了一次新聞發布會,率領河間官員向百姓宣告皇帝駕崩的噩耗。就在此時,發布會現場出現了非常有趣的一幕:竇建德派了一位高規格使者前來,對隋煬帝的去世表示了沉重的哀悼。
農民起義領袖居然為皇帝哀悼?
當時,所有人的下巴都快掉在了地上。
有趣的是,王琮很開心,這幾個月來,雙方是敵對的立場,王琮有心投降,卻礙於面子和名聲,不敢投降。這下好了,隋煬帝被殺,王琮算是為大隋王朝站完了最後一班崗,接下來也該為自己的前途考慮了。
發布會完事之後,王琮私下會見了使者,表達了投降竇建德的意圖。隨後,竇建德命大軍後退三十里,提前置辦好豐盛的酒席,等著王琮的到來。
史料記載,王琮身穿白色喪服,雙手反綁在背後,帶著河間郡大小官吏來到了竇建德的軍營門前。竇建德親自為王琮鬆綁,隨後將他們攬入上席,一邊用餐,一邊討論著大隋王朝的興衰得失,氣氛極其和睦。
當然,王琮和竇建德都是明白人,兩人皆大歡喜是好事,可不能讓外人覺得死了皇帝,你們作為臣子反倒很開心啊。於是乎,王琮在適當的時機掩面哭泣,強烈自責,竇建德也熱烈配合,二人最後盡興而歸。
王琮離開之後,竇建德的手下提出了強烈的質疑:王琮長時間抵抗,以至於自家兄弟死傷不少,如今瀕臨絕境才出城投降,不能就這樣放過他。
然而,竇建德態度很堅定:王琮是一位很有節操的人,我正想提拔重用,以此來勉勵那些忠君愛國之人。先前咱們在高雞泊當土匪,自然可以隨意殺人,可如今要平定天下,怎麼能隨意殘害忠良呢?
平定天下?部下露出了質疑的眼神。
這種鄙視的小眼神讓竇建德很不是滋味兒,他想了想,這幫人估計還會找王琮的晦氣,於是下了一道嚴令:有敢拿王琮一事煽動軍心者,罪滅三族。就在當天,竇建德傳下王令:任命王琮為河間刺史,改河間縣城為金城宮。
此時,隋煬帝已經駕崩,長安的隋恭帝楊侑將帝位禪讓給李淵,洛陽的皇泰主楊侗形同虛設,王世充等人執掌大權,大隋王朝宣告滅亡。
舊的權力體系崩塌,必然會讓政治資源重新洗牌,原本忠於隋煬帝的官員,也開始尋找新的靠山,提前為自己的仕途占個好坑。至少在河北境內,竇建德這塊金字招牌還是很管用的。
武德元年(618)冬至,竇建德和文武大臣正在朝中議事,突然有宮人來報,說有五隻大鳥落在了金城宮的頂上。君臣出去一看,嘿,還真是的,不多時,又有數萬隻小鳥跟了過來,在金城宮上面盤旋了一天,這才歡樂地離去……
數萬隻小鳥一起在金城宮遨遊飛翔,景象肯定很壯觀,想必是古代的空氣品質優,這才能吸引鳥兒前來,抑或是竇建德的神威讓鳥兒集體圍觀?那竇建德被殺之前,是不是應該有數萬隻小鳥一起死在他的面前,才顯得有始有終?
總之,竇建德的地盤出現了祥瑞,君臣必須得有動作,否則必遭天譴啊。很快,有人就給竇建德進獻了一塊黑色的美玉。
黑玉有什麼典故嗎,總得有人給他解釋一下啊!
各位看官請放心,自古以來,統治者身邊就不缺能說會道的文化人,這類人的特長就是挖掘典故,穿鑿附會,給統治者的大業錦上添花。
景城縣丞孔德紹清了清嗓子,徐徐地說道:「大王,相傳大禹在做天下共主之前,就曾得到了一塊黑色美玉,如今老天爺降下這樣好的祥瑞,臣懇請大王改國號為大夏,順天應人!」
原饒陽縣令宋正本:「臣附議!」
諸臣附議。
事情就這樣給定下了。
竇建德深感欣慰,他從未想過,身為農民的他會有做皇帝的一天。看著宋正本和孔德紹二人為自己搖旗吶喊,竇建德越發滿意,當即任命宋正本為中書省納言,孔德紹為內史侍郎,輔佐他建立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