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貳> 隋朝人口驟增的原因,可不是舉國扎堆生娃!

隋朝人口驟增的原因,可不是舉國扎堆生娃!

2024-10-08 18:06:03 作者: 九皋寒叟

  最後,咱們聊一聊楊堅在位時期的人口和經濟改革。

  隋朝初年,楊堅沿襲了北朝的舊制,搞了兩套地方管理組織。

  長安城和長安管轄的區域設置了保、閭、族三套班子,一把手分別是保長、閭正和族長,大致的編制是五家為一保,二十五家為一閭,一百家為一族。

  

  長安之外,設置了里、黨兩套班子,一把手分別是里正和黨長,大致的編制是二十五家為一里,一百家為一黨。

  從管轄範圍來看,閭正、里正很像現代城市裡的居委會大媽,或者村裡的生產大隊長,至於族長和黨長,很像現代城市裡的街道辦主任,或者村主任。楊堅說了,不管是保長,還是里長或族長,都是神聖的角色定位,都肩負著中央朝廷賦予的重任,不可以掉以輕心。

  比如,你們需要協助朝廷統計百姓的戶籍信息,包括戶主信息,家庭人口數量,成員的年齡,以及是不是缺胳膊少腿,是不是有神經病,所有的信息必須登記在冊。官府自然不會關心百姓的健康,他們就是想知道,你是否屬於納稅群體,是否能在戰爭時期上陣殺敵。

  再比如,張家的小兒子馬上就要成年,明年也得讓他納稅。還有,朝廷搞建築工程,每家每戶也得出勞動力,這些都由里正等人出面搞定。

  再比如,如果民間有什麼糾紛,比如張家兒子偷看李家閨女洗澡,王家小子偷了劉家一隻雞,由里長等人出面擺平,能不麻煩官老爺的,儘量別麻煩。

  在古代,戶籍是朝廷一等一的大事,朝廷的稅收,戰爭的兵源都得靠它去調度。因此,楊堅做了皇帝之後,最關心的就是全國的人口基數,這也是他不遺餘力地建設基層組織的根本原因。

  隋開皇元年(581),楊堅從北周朝廷接管了最新的戶籍帳冊,登記在冊的北周戶口大約有四百六十萬左右,人口數量約為兩千九百萬左右(其中北齊就貢獻了兩千萬人口)。楊堅表示,這並不是準確的數字,尤其是北周原有的戶籍,水分很大。

  比如,豪門貴族只有一個戶口,可他們的戶口下面卻掛著數十乃至上百個家庭,這些人都算豪門貴族的門客,不用向朝廷繳納稅賦。楊堅說了,貴族不納稅也就罷了,可是得釋放這一部分人口,以後要歸朝廷管轄。

  比如,普通的農業家庭中,成年男丁結婚之後,一般都沒有正式分家,親兄弟,堂兄弟都居住在同一個屋檐下。從社會倫理來看,大家確實很和睦,可是對朝廷來說,少了戶口,就意味著少了賦稅啊。

  隋開皇五年(585),隋文帝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大索貌閱」。所謂的「大索」,就是清點戶口,登記百姓的姓名、出生年月和基本情況。所謂的「貌閱」,就是將百姓與戶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對。說白了,就是如今的全國人口大普查。

  具體的搞法:由州、縣政府牽頭,里正、保長等基層領導拿著朝廷的戶籍檔案,一家家調研訪談,摸清楚家庭的人口數量、男女數量、年齡、身體狀況(殘疾狀況),沒記錄在冊的人口,官府需要重新錄入,已經死亡的人口,官府幫你移除戶籍信息。

  是不是擔心裡長、鄉正和有錢人家互相勾結,搞權錢交易?

  不用擔心,所有人都可以監督舉報。比如,張三家的人口全部統計在冊,朝廷要錢要人,他必須足額滿足。然而,隔壁的李四卻偷偷向里長、鄉正行賄,瞞報人口信息,妄圖逃稅漏稅。這個時候,張三完全可以向官府舉報,如果情況屬實,先流放里正再說。

  那掛靠戶口怎麼辦?三十家、五十家一戶是常有的事兒啊。

  楊堅表態了,凡是家中成年的兄弟,必須分居過日子,別湊在一個屋檐下,家裡不是還有一批堂兄弟、表兄弟嘛,全部轟出去,絕對不允許你們掛靠戶籍。

  僅此兩招,朝廷就增加了一百六十四萬人口,其中,成年男丁有四十四萬。

  除此之外,楊堅還採納了高熲(jiǒng)的建議,在全國實行「輸籍之法」。說得簡單點兒,就是由中央朝廷制定當年的戶籍標準,比如家裡幾口人,幾個男丁,擁有多少財產算是上等戶,全部量化處理。每年的正月初五,地方官員都會拿著朝廷的制表,挨家挨戶地去核對情況,確定當年需要徵收的稅賦。

  這樣一來,基層領導和村裡的富戶合夥偷吃朝廷錢糧的難度會大大增加,再加上村裡的貧困戶從旁監督,基本上沒有灰色的操作空間。

  除了納稅,隋朝的農民,需要承擔租、調和力役三種義務。

  租:一對成年夫婦(算一戶),每年向國家交三石粟。

  調:就是經濟作物的加工品,比如每戶家庭向朝廷繳納四丈絹(絲織物),三兩棉,六丈布,三斤麻(草本植物的皮製物)。

  力役:成年男子每年要服役三十天(後來改成二十天)。

  和北周王朝相比,楊堅的徵稅標準並沒有降低多少,可是和地方豪強相比,尤其是在勞動力的奴役方面,減輕的不是一丁半點兒。還是那句話,老百姓都是樸實的,人活一世,誰不願意為自己操勞?既然朝廷出了好政策,他們也就不用在貴族的門下打工,因而投向了朝廷的懷抱。

  從政治利益來看,楊堅此舉確實打擊到了豪門貴族的生存空間,對隋朝中央集權的步伐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這一番組合拳下來,人口又增加不少。咱們可以具體算一算。

  隋開皇元年(581),全國有四百六十萬戶,兩千九百萬人。

  從隋開皇元年(581)到隋開皇九年(589),楊堅至少用了三種辦法:

  第一,利用分土地的惠農政策,將流失的人口重新歸屬到戶籍。

  第二,讓堂兄弟、表兄弟分家,將原有的家庭戶籍拆分。

  第三,將佃戶、部曲從豪門貴族分離出來,自成一戶。

  額外增加的人口大約是一百六十四萬,至於戶籍數量,無法準確估計。

  隋開皇九年(589),隋朝滅陳,又得了六十萬戶,二百四十萬人左右。這樣算下來,到隋開皇九年(589)左右,隋朝擁有六百五十萬戶,三千三百五十萬人。戶籍數量幾乎增加了一百三十萬,至於人口,幾乎穩定不變。滅陳之後,楊堅繼續逼迫地方豪強交出戶口,同時將零散的人口歸屬到戶籍。最重要的是,接下來的十年天下太平,老百姓埋頭種地,悶聲發大財,向著小康社會飛奔而去。

  隋開皇十八年(598),隋朝擁有八百七十萬戶,四千五百萬人。

  隋大業五年(609),隋朝擁有八百九十萬戶,四千七百萬人。

  隋煬帝登基之後,對勞動力的耗損極大,人口和戶數雖然在增長,可並不是太明顯,這還是比較符合歷史邏輯的。

  不得不說,大隋王朝確實很富有,富有到超出人們的想像,也超出了朝廷的現有倉儲能力。據史料記載,二十年時間裡,楊堅楊廣父子在長安和洛陽附近至少建了七個超級糧倉。

  黎陽倉:建於隋開皇三年(583)。

  廣通倉:建於隋開皇三年(583),大業初改名為永豐倉。

  河陽倉:建於隋開皇三年(583)。

  回洛倉:建於大業初年。

  含嘉倉:建於隋大業元年(605)。

  興洛倉:建於隋大業二年(606)。

  常平倉:建設時間不詳。

  這些國家糧庫的規模相當巨大,比如含嘉倉,面積達四十五萬平方米,有二百五十九個儲糧地窖,可以囤積上百萬石糧食。比如回洛倉,東西長一千米,南北寬三百五十五米,面積相當於五十個標準足球場。

  這些國家級糧倉基本分布在黃河沿岸,尤其靠近洛陽城。

  原因也很簡單:從洛陽到長安,道路非常崎嶇,如果要把糧食運到長安,路上耗損的人力和財力很大。不僅如此,朝廷如果要打仗,還得把糧食從長安再運出來,可如果將糧食存儲的洛陽和黃河沿岸,就可以就近調撥。

  恰好是這段時間,隋朝加強了對北方和南方的統治,包括隋煬帝遷都洛陽,也和帝國的糧倉戰略息息相關。客觀地說,隋朝的統治者還是頗有遠見的。

  隋文帝的改革就先寫到這裡,接下來重點介紹第一家族的精彩故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