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01

2024-10-08 17:55:01 作者: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1914—1918)

  第一節

  請記住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戰爭原因及引發它的系列事件

  918.戰爭的歷史地位

  1914年夏天——世界歷史上最令人難忘的日子之一——歐洲爆發了一場先是五大國捲入,最終幾乎整個文明世界都參加進來的戰爭。如果我們能夠在一開始注意到它與前文所提到的世界發展趨勢與世界運動的關係,將有助於我們認識這場大戰的重要意義以及它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

  這場大戰中的系列事件將會在適宜的背景下展現出來,而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只有被視為我們所稱「政治革命」的長篇大劇中的最後一幕,才能體現出來,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便是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

  眾所周知,資產階級革命的兩大根本原則是人民主權和民族自主原則。現在資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原則成為各國與德國及其盟國發生衝突的根本原則。這決定了這場世界性衝突的歷史基調。這場大戰就是民主與民族雙重運動的高潮。如果我們繼續仔細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就能很客觀地看到這場大戰的真實歷史地位了。

  919.君權神授的再興和民主運動

  在19世紀,人民主權的革命思想已經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區傳播開來,成為主流政治思想。不幸的是,中歐的兩個國家,普魯士和奧地利,頑固地拒絕大革命的自由主義原則,並披著憲法和議會的外衣繼續維持獨裁專制政府。其中作為主導性強國的普魯士需要我們在這裡重點講述。

  在前面的部分,我們看到了普魯士的霍亨索倫家族由首相俾斯麥通過其「鐵血政策」首先成為德意志的領導者,隨後又獲得皇帝的尊榮。我們也曾看到霍亨索倫家族的第三位皇帝、年輕的威廉二世開始自己的統治後不久,便粗率地解除了俾斯麥的職務,開始其個人的乾綱獨斷。威廉二世的下述言論表露了普魯士政府的本質及特點:「我是這裡的唯一主宰;逆我者亡!」(這是年輕的威廉「趕走他的領航員」俾斯麥時發出的豪言。)「霍亨索倫王室從上帝手裡接過王位,我們只對上帝負責。」(201)「主之靈眷顧我,因為我是德意志人的皇帝。我就是萬能上帝的工具、利劍和代理人。誰違背了我的意志,必將遭受痛苦和死亡。」(202)

  這也是君權神授的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和大革命前法國波旁王朝的真實寫照,他們的傲慢與暴虐刺激了英國和法國革命的爆發。(203) 這些言論代表的政府理想和思維方式都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層原因之一——因為文明無法存在於半獨裁和半民主之中——也使得美國總統威爾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第3年的時候宣布美國加入戰爭,從而從根本上定義了這是一場民主和獨裁之間的較量,也宣布了美國參加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世界民主創造和平環境」。(204)

  920.德國帝國主義思想和民族主義運動

  在一戰前的百年時間裡,不但是民主思想,而且民族主義思想也在世界範圍內大行其道。這段時期見證了很多大大小小民族國家的崛起和建立。但是從更廣義的角度來看,當世界正按照民族主義原則重建並向著真正民主的國際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國家聯邦時,德國在普魯士的影響和統治下,卻重走過時的帝國主義老路,並謀劃著名統治整個世界。威廉二世說:「我希望世界的領導權能夠交給我們,讓世界在未來成為一個像曾經的羅馬帝國那樣緊密團結、強大無比、絕對權威的帝國政府。

  這樣的世界帝國夢想不僅屬於霍亨索倫王室,它是德國所有有影響力政治派別的夢想,這些政治勢力中有軍國主義分子、容克貴族、教授、政論家和工業大亨,他們被統稱為「泛德意志主義鼓吹者」(Pan-Germans)。這一群體公開敦促德國通過故意挑起的歐洲的大戰而贏得統治地位。他們的具體目標是:法國作為一個大國應該被摧毀,大英帝國被肢解,德國則從臣服的國家那裡得到自己垂涎已久的地區和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軍事帝國主義和民族主義之間的終極較量的思想,並非一開始就被遠離戰場的國家所接受和認同。但是隨著戰爭的發展,戰爭的本質愈發清晰地被揭示出來。因此,當美國最終加入協約國(Allies)一方,威爾遜總統宣布美國的目的就是要「將全世界自由的人民從一個不負責任的軍事帝國主義政府的威脅和統治下解放出來,因為這個軍事帝國主義政府一直以來密謀控制整個世界,並不斷地推進他們的計劃,絲毫不顧及曾經的和約條款、長期建立的國際慣例和長期以來各國無比珍惜的國際行為和榮譽法則」(205)。

  總之,這場戰爭就是世界自由的民族為阻止復興的羅馬帝國——像拿破崙帝國成為世界民族國家的墳墓而進行的大戰。因此,在這裡,在這場戰爭與民族主義的關係中,揭示了世界大戰與政治革命的關係。

  921.「一戰」之前德國的一些思想和學說

  但是這場戰爭不僅是獨裁和民主、帝國主義和民族主義之間的衝突,它更是思想之間的衝突,是生活與歷史之間不可調和的哲學衝突。它已經威脅到人類在千百年進步的過程中形成的道德觀念。為此,我們需要對戰前德國的一些思想和學說加以分析。

  我們看到了啟蒙時期的哲學思想對法國大革命的開端和整個過程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第739條)。更具有決定意義、促成和賦予第一次世界大戰特性的,是戰前德國軍國主義者、政論家和德國思想界的領袖們反覆灌輸的某些半科學、半政治、半哲學的思想。其中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的優等民族、理應統治世界的思想便是其中之一。此時,這種德意志民族是上帝選擇的優等民族的思想已經在德國普通人中間廣泛傳播,但是真正具有現代思維的人絕不會認為這種天真的想法會在當今文明世界的冷靜和理性的思考中占據位置。然而,在1870—1871年普法戰爭之後的幾十年裡,這種思想確實在德國民眾的思想深處紮根。威廉二世曾經說過,「我們是上帝的選民」,「上帝創造了我們,就是認為我們可以給世界帶來文明」,「我們是世上的鹽」(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是世上的鹽」)。著名的哲學教授魯道夫·歐肯(Rudolf Euchen)也曾在耶拿說:「我們有權力說我們是人類的靈魂,破壞德意志的品質就是掠走了世界最深遠的意義。」德國著名的科學家路德維希·沃爾特曼(Ludwig Woltmann)也以相同的自信宣稱:「日耳曼人是人類的主宰……日耳曼民族就是來統治世界的。」

  這些言論影響甚大,因為它們無處不在。也可以說,這些言論思想形成了「一戰」爆發前二三十年德國思想領域的一個突出的特徵。

  德意志的種族和文明優於其他民族的思想使其成為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威脅,那些接受了這種思想的德國人認為將自己優越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是他們的神聖使命,必要時可以使用武力,這樣就可以使德國成為「未來世界文明的發源地」。

  在德國流行的另一個危險的學說認為,戰爭是人類歷史必要和神授的因素。軍國主義者弗里德里希·馮·伯恩哈德(Friedrich Von Bernhard)說:「戰爭,不僅是生命法則,而且還是人類文明的道德使命和不可缺少的因素。」毛奇元帥(Marshal von Moltke)說:「戰爭,是上帝創立的世界秩序的構成要素……沒有戰爭,世界將會停滯不前並迷失在物質主義里。」正是這樣的戰爭哲學,蒙蔽了德國人的雙眼並對侵略戰爭產生瘋狂和罪惡的心態,更為歐洲帶來了難以估量的災難和創傷。

  很多德國哲學家傳播的另一個罪惡的學說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的關係不是靠普通的道德統治去約束的。這意味著可以棄國際條約和國際法而不顧,隨意發動戰爭,而絲毫沒有憐憫同情之心。這樣的思想導致成軍國主義者將其付諸實踐,從而引發了歐洲的這場大戰;這種認為發動戰爭不用考慮法律、人性和良知的可怕的學說,誕生了德國的「恐怖」(Frightfulness)政策,這一政策激起了文明世界的大部分國家對德意志帝國的抵抗,並使得協約國發起的對抗德國的戰爭不僅是為民主和民族主義,同時也是為保護寶貴的道德文明遺產而進行的鬥爭。

  分析了「一戰」的歷史地位,指出了其深層原因和探究了德國軍國主義分子發動戰爭的非法、反人類的思想和學說之後,接下我們要談一談20世紀初標誌著歐洲滑向戰爭深淵的幾個歷史事件的進程。

  922.「中部歐洲」和柏林-巴格達鐵路

  我們已經講過泛德意志主義鼓吹者控制世界的夢想。為了實現這一夢想,早在1914年之前,泛德意志主義鼓吹者們已經確立了清晰而又富有遠見的計劃。這個計劃的主要構想是建立包括德國、奧匈帝國和巴爾幹地區——將歐洲分為兩部分,以土耳其帝國作為其亞洲的延伸,從北海一直到到波斯灣——的國家聯盟。

  這一驚人構想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建造一條從君士坦丁堡橫穿小亞細亞和美索不達米亞到巴格達並最終到達波斯灣的鐵路。20世紀初德國就獲得了建造這條鐵路的特許權,到1914年左右,這條鐵路已經接近完成。這條鐵路被稱作巴格達鐵路(Bagdad Railway)。巴格達鐵路與歐洲境內其他鐵路線的連接,使得巴格達與德國的柏林之間形成一條通常的鐵路線,這條鐵路線也因此而被叫作柏林-巴格達鐵路(Berlin-Bagdad Railway)。

  柏林-巴格達鐵路在亞洲所經過的位置應該給以關注,它與東西方之間古老的軍事和貿易路線幾乎重合。控制了這條路線就可以使德國控制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而控制這些地區,不僅威脅到英國在埃及和印度的權力,也損害了俄國在波斯和小亞細亞的利益。因此,德國的這個工程引起了國際關注,並被認為是引起世界大戰和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巴勒斯坦戰爭的重要原因。

  923.德國成為海上強國

  在19世紀結束前,德國已經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隨後,她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海上。德國皇帝宣布:「我們的未來在海上……波塞冬的三叉戟(trident)必須握在我們手中。」龐大的德國商船隊成立,獲利巨大的海外貿易發展起來。為了保護其貿易和進一步推行其世界政策,德國開始建立海軍。在20世紀初,德國的海軍力量發展到了僅次於英國的地步。這讓英國大吃一驚。英國的安全似乎受到威脅,因為她只有少量的陸軍,必須要掌控海洋來保證自己的安全。兩國建造戰艦的軍備競賽就這樣開始了。很顯然,這種軍備競賽對世界和平帶來了威脅,德國對英國提出的限制海軍裝備的所有提議都被堅決抵制。

  924.英國、法國和俄國之間的三國協約

  德國不斷增強海軍以及德國軍國主義者與統治階級的各種言論所暴露的控制世界的野心,加劇了英國的恐慌,並使英國完全拋棄了之前「光榮孤立」的不結盟政策,並和法國與俄國建立真正的防衛同盟。1904年,英國與法國和平解決了雙方長期以來的所有爭議並達成完全和解。

  3年後,英國又和俄國解決了雙方在波斯、中亞以及其他地區的利益衝突。英國放棄了對俄國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Bosphorus and Dardanelles)野心的抵抗。此時,德國在土耳其和巴格達野心勃勃且影響深遠的鐵路工程似乎更能威脅英國在埃及和印度的利益。於是英國先前的對俄國的遏制現在轉移到對德國向東擴張的計劃上來。

  英、法、俄三國對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促成了三國協約(Triple Entente)。(206)這些老對手之間結成協約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儘管這只是對抗德國威脅的防禦性舉措,但是德國看到了三個國家對她的不良企圖且謀劃對其實施合圍和打擊的明證。

  六個歐洲強國(207)現在劃分為兩個陣營,每個陣營都通過同盟或和解的方式聯合在一起,任何敵對陣營之間的兩個國家產生衝突都幾乎肯定能產生波及整個歐洲的戰爭。因此,1914年席捲整個歐洲的戰爭波及面如此之廣,破壞性如此巨大,就不足為奇了。

  925.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5)

  隨著三國協約的形成,「衰敗」之國摩洛哥(Morocco),像波斯和土耳其一樣,似乎已經成為更有活力和進取心的鄰國貿易滲透和政治操控的目標,並成為嚴重國際爭端的的議題。這裡利益衝突的雙方主要是德國和英法。法國已決意占有摩洛哥來完成她的非洲帝國大業。1904年,英國和法國達成相互諒解之時,摩洛哥就是被解決的問題之一。法國獲得了在摩洛哥的自由統治權,而作為回報,法國承認了英國在埃及的自由統治權。

  第二年,德國皇帝乘坐「霍亨索倫號」(Hohenzollern)遊艇駛抵摩洛哥的丹吉爾港(Tangier)並在這裡向德國商人發表了演說,當然,德皇此意是為了想讓其他國家傾聽一下德國的立場和主張。德皇的目的就是要告訴英國和法國,所有關於世界上剩餘的獨立國家問題的解決方案和大會都應該徵求德國的意見。這只不過是之前宣言的確認,世界上任何重大事件沒有德國和德皇的同意都不能解決。

  法國——儘管感覺德國的干預毫無道理——但是由於不能確定是否會得到英國的武力支持,也知道另一個盟國俄國因為在與日本戰爭中的失利可能根本無力支援法國,於是對德國做出了屈辱的讓步,(208) 同意召開國際大會(209)來裁定整個事件。會議的結果對法國還算有利。各國代表認可了法國在摩洛哥的特殊和最高利益,並同意法國在摩洛哥維護其統治秩序。

  摩洛哥事件具有里程碑意義,是一戰爆發之前10年的突出事件之一。德國干預摩洛哥事件所產生的危機最終可以說是安全度過,但是這種行為所引起的嚴重後果不容忽視。英國、法國和俄國之間的諒解得到了強化。這種諒解現在看起來像真正的同盟關係了。另一方面,德國的威望遭到了嚴重打擊,這導致了德國對站在法國一方英國的仇恨更加強烈。

  926.巴爾幹問題的幾個要素

  現在,我們把注意力轉向了歐洲東南部,這裡是引起世界大戰導火索的產生地。20世紀初,這裡的局勢似乎陷入了混亂,各國政府和各個種族的動機、利益和訴求都交織在一起,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牢記下邊幾個主要事實,那麼所有的問題就比較清楚了:

  首先,這裡的局勢涉及幾個巴爾幹國家和土耳其的關係。毗鄰這些小國的土耳其行省包括200多萬基督教希臘人、保加利亞人以及渴望從奧斯曼帝國統治中解放出來並與自己已經獲得解放的同胞統一起來的塞爾維亞人。

  其次,這裡的局勢涉及幾個大國的關係。俄國控制從黑海到愛琴海的水路通道的野心仍然十分活躍,而且比之前更加急迫,因為俄國被日本戰敗後已經失去了其在太平洋不凍港的控制權。英國已經不再對俄國進行掣肘,但是德國現在熱衷於將這些水上交通要道拖出俄國的掌控之外,因為俄國人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掌控權將會威脅到德國在小亞細亞的利益並妨礙德國修建柏林-巴格達鐵路的工程。

  再有就是,塞爾維亞的斯拉夫種族意欲把所有塞爾維亞族的人民統一成為一個在亞得里亞海和愛琴海都帶有出海口的大塞爾維亞(Greater Serbia)的野心,這對奧匈帝國領土的完整是一個威脅,因為奧匈帝國與之相鄰的省份中很大一部分人在血統、語言和感情上都屬於塞爾維亞,這將不可避免地吸引他們去組建一個更大更繁榮的塞爾維亞。總之,塞爾維亞對奧地利在巴爾幹地區的威脅,非常類似於19世紀撒丁王國對奧地利統治下的義大利北部的威脅。正如當初撒丁王國將原奧地利臣民中的義大利人吸引到自己身邊,現在的塞爾維亞人也要將奧匈帝國的所有塞爾維亞人吸引到自己周圍。這樣,一個更大塞爾維亞國家的理想可能會讓奧匈帝國解體。此外,一個強大的塞爾維亞的建立意味著奧地利垂涎已久的愛琴海通道將被徹底封死。

  巴爾幹問題除了涉及俄國、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利益糾葛外,另一個歐洲大國義大利也深受其影響。義大利渴望占有「義大利未收復地區」(Unredeemed Italy),它包括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邊境地區和以義大利人為主的亞得里亞海沿岸突出部分,這裡像過去的倫巴第和威尼西亞一樣都由奧地利統治。此外,當土耳其人被驅逐出歐洲時,義大利一直對奧地利保持著警惕:奧地利不應將阿爾巴尼亞(Albania)視為戰利品的一部分,進而占領亞得里亞海東岸,並使這片海域成為奧地利湖。

  這些交織在一起的、列強之間的相互嫉妒、野心和利益衝突,使得巴爾幹問題成為了一個影響整個歐洲的國際問題。

  927.青年土耳其黨;土耳其革命(1908)

  巴爾幹地區的形勢岌岌可危,土耳其帝國發生的一場引人注目的運動成為了世界大戰的序曲。1908年,一群自稱為「青年土耳其黨」(Young Turks)的黨派在土耳其發動革命。在控制了巴爾幹的軍隊之後,他們要求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Abdul Hamid)通過憲法,建立議會,並給予所有的蘇丹臣民以平等的權利和完全的宗教自由。剛開始時,蘇丹的臣民對通過憲法的消息抱持完全懷疑的態度,隨後當消息得到確認,人們才展示出前所未有的興奮。全世界都帶著驚訝和同情的心態看著事態的發展。

  在然而不幸的是,改革派缺乏真正有能力的領導人。所有人權利平等的承諾並沒有被遵守。青年土耳其黨人不願意放棄土耳其人作為帝國支配者和特權者的地位,他們對所有非土耳其人發動強力的「土耳其化」運動——將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希臘人、亞美尼亞人(Armenians)、阿爾巴尼亞人、保加利亞人(Bulgarians)和阿拉伯人都土耳其化。同時,背信棄義的阿卜杜勒·哈米德背叛了革命黨人,悄悄地廢除了憲法並恢復其獨裁權力。(210)

  928.波士尼亞危機(1908)

  但是比內部虛弱和分歧更能阻礙革命成功的障礙是幾個歐洲大國的卑鄙無恥和貪婪,他們看到復興的土耳其將破壞他們繼承「病入膏肓的」土耳其遺產的希望。土耳其的復興是歐洲列強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奧地利擔心如果青年土耳其黨人成功地建立一個革新的和強大的政府,她將失去對波士尼亞(Bosnia)和黑塞哥維那(Herzegovina)的控制。按照之前簽訂的《柏林條約》,奧匈帝國一直是這兩個土耳其省的管理者,但她將這兩個地區併入了自己的領土(1908)。這嚴重違反了《柏林條約》的條款,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導火索。

  塞爾維亞一直盼望這些省份在土耳其倒下後會成為她的領土,因為這裡的人口在種族和語言上都屬於塞爾維亞人,因此她認為奧地利的舉動讓其深受傷害,並提出了嚴正抗議,但卻無濟於事;因為當俄國和英國也發出抗議時,德皇威廉二世用「閃亮的盔甲」表明其立場,站在了奧地利一方支持奧地利的錯誤行動。俄國和其他歐洲列強都沒有做好好武力干預事態發展並加速歐洲戰爭爆發的準備,因此,這兩個地區最後仍然保留在奧地利手中。

  另一場巨大的危機就這樣結束了,但是卻讓歐洲距離戰爭的旋渦越來越近了。通過亮「鐵甲拳」(Mailed Fist)的舉動,威廉二世皇帝暫時讓自己和盟友在歐洲事務中占據上風,但是這種解決事態的方式卻隱藏著巨大的戰爭危險。

  929.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911)

  我們已經看到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中法國獲得列強委任的維持摩洛哥國家秩序的權力。不幸的是,摩洛哥政府腐敗無能,因此,不可避免的事最終還是發生了。摩洛哥陷入了混亂。法國軍隊很快到達摩洛哥首都菲斯(Fez),摩洛哥王位的競爭者之一投身於法國的保護之下。這意味著摩洛哥作為獨立國家的歷史宣告結束。(211)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