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世界通史(套裝共2冊)> 第七十五章 歐洲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擴張

第七十五章 歐洲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擴張

2024-10-08 17:54:54 作者: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第一節

  擴張運動的原因和階段

  890.歐洲擴張成為更大歐洲的重要意義

  談到16、17世紀歐洲殖民地和定居點的建立,我們可以將歐洲擴張成為大歐洲與古代的希臘擴張成為大希臘及羅馬擴張成為大羅馬相比較。我們接下來要說說歐洲諸國的這場外擴運動的後期的幾個階段。

  首先我們要知道正是因為這個擴張運動,才使得歐洲人民在思想、道德和政治上取得長足的發展。這個發展過程可以和古猶太人的宗教擴張運動相比較。新宗教的發展有著極其偉大的意義,因為新的信仰不是為了世界某一個角落,而是為了整個世界。同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工業革命在歐洲創造的新的、富有的、進步的文明是一個對世界歷史都有著重大意義的事件,因為這樣的文明不是只為某一個洲或某一個種族創立的,而是為了整個世界、為全人類創造的文明。

  接下來我們要看看這種新文化的承載者是如何將其帶到了或正在帶到世界各個角落同所有的民族進行交流,從而不僅為歐洲也為全世界開創了一個新的歷史紀元。

  891.早期殖民帝國的命運;對殖民地興趣的衰落與復興

  我們已經講述的歷史展示了歐洲各國在16和17世紀建立的殖民帝國的命運。輝煌的葡萄牙帝國很快成為荷蘭和英國的戰利品;法國將大量殖民領地割讓給了英國;而荷蘭的大量殖民地最終也落入到英國的手裡;在18世紀末,英國因為美國獨立戰爭而失去了其在北美洲的13個殖民地;而在19世紀初,西班牙也以同樣的方式失去了其在新大陸的所有附屬國。

  在遭受了這些令人沮喪的經歷之後,歐洲各國政府對到海外占領新的殖民地一時失去了興趣。政治家們開始信奉一個原則,就是殖民地「就像水果,一旦成熟,很快就會從樹上掉下來」。而英國首相迪斯雷利在談到英國的殖民地時曾經說:「這些可憐的殖民地就是我們脖子上的重擔。」

  但是在19世紀末,對殖民地和附屬國卻產生了興趣上的復甦,很多歐洲國家開始為了海外殖民地展開激烈爭奪。在19世紀最後15到20年裡,幾乎所有歐洲老牌殖民國家都盡其最大的努力去建造新的殖民帝國來取代舊的已經失去的殖民地,而其他之前沒有建立殖民統治的國家也開始同更早開展海外擴張的老牌殖民帝國進行激烈的競爭。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892.斯坦利的發現開闢了「黑色大陸」

  然而,到這個時候,幾乎所有歐洲以外適合歐洲人定居的地方都向他們的殖民事業關閉了,因為它們要麼已經被英國所占據,要麼那些曾經由歐洲移民建立的殖民地已轉化成了獨立的國家。

  然而,還有非洲。一個世紀以來,勇敢的探險家們一直努力去揭開這片神秘大陸的面紗。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傳教士探險家戴維·利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利文斯頓在1873年去世,他未竟的事業就落在了亨利·斯坦利(Henry M.Stanley)肩上。在利文斯頓去世後不久,斯坦利就開始了他對非洲的冒險探索(171)(1874—1877),並因此發現了剛果河的流向,也了解了其大片盆地的地質構造。在地理大發現的歷史上,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還沒有任何其他地理發現要比斯坦利的發現更為重要。斯坦利在自己的《穿越黑暗大陸》(Through the Dark Continent)一書中對自己的探索之旅進行了描述。這本書的出版標誌著非洲歷史的新紀元,它激勵了無數政治、商業和人道主義的探險活動,它們目的是為了開發非洲大陸的自然資源並將其向世界文明開放。

  893.瓜分非洲

  斯坦利的發現和剛果自由邦的建立(172)是歐洲列強搶奪非洲領土的預兆。英國、法國和德國是最強有力的競爭者,他們也因此得到了最大的份額。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裡,非洲大陸就成了歐洲的附庸。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還保持獨立的非洲國家只有阿比尼西亞(Abyssinia)和賴比瑞亞共和國(Negro republic of Liberia),而賴比瑞亞共和國政府掌控在美國自由民或他們後代的手中。

  非洲事務的掌控權從非洲土著居民或亞洲穆斯林入侵者的手中轉移到歐洲人手中,這毫無疑問是非洲大陸歷史上最重大的交易,而它也肯定會影響非洲未來的命運。

  在接下來的章節里,我們會簡要敘述一下歐洲主要國家在非洲擴張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也必定會談及各國在瓜分非洲中所起的作用和得到的回報。

  第二節

  英格蘭的擴張

  894.英國在美洲;加拿大自治領

  1776年美國13個殖民地從英國獨立出去似乎給英國在美洲建立一個偉大的殖民帝國的希望以致命打擊。但是北美洲的大半領土仍然掌握在英國人手裡。漸漸地,英屬北美殖民地作為歐洲定居者的定居地的吸引力逐漸為世界所知。大部分來自英倫三島的移民在數量上急劇增長,美國人口數量的增長是驚人的,從19世紀開始的大約25萬人增加到1914年的700萬人以上。自從加拿大轉到英國的統治下,其政治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在1841年給各省建立責任政府。(173) 將完全的自治政府賦予殖民地各省逐漸延伸開來,1867年,在加拿大自治領(the Dominion of Canada)的名義下,上下加拿大(Upper and Lower Canada)、新斯科舍(Nova Scotia)和新布倫瑞克(New Brunswick)統一成為一個聯邦國家。後來英屬哥倫比亞、愛德華王子島和其他省份都加入了聯邦,而紐芬蘭則一直拒絕加入聯邦。

  加拿大各省的政治聯合使得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工程項目之一的實現成為可能,這就是從蒙特婁(Montreal)到溫哥華(Vancouver)洲際鐵路的修建[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這條鐵路的修建鞏固了聯邦的聯合和自治領工業的發展,類似於美國修建的一條洲際鐵路。(174)

  在1914—1919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拿大自治領堅決忠於英國,派出超過40萬士兵與英國和英國其他海外自治領的士兵並肩作戰。

  由於其廣闊的地域——面積已經超過英倫三島35倍,無盡的礦藏,無與倫比的漁業,連綿不絕的森林、牧場和麥田,宜人的氣候,最重要的是其自由的政治制度,加拿大自治領似乎被看作是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未來最理想的家園之一。

  895.英國在澳大拉西亞(175);澳大利亞聯邦宣言(1901)

  大約在英國失去美洲的殖民地的時候,著名的航海家庫克船長(Captain Cook)到達紐西蘭和澳大利亞海岸進行探險(1769—1771)。對於之前到訪者對這些島嶼宣稱的擁有權,庫克船長不予理睬,為英國王室占據了這些島嶼。

  英國開始對這些島嶼想到的最好用途是使之成為罪犯的流放地。1788年,第一批罪犯被送到了澳大利亞的植物學灣(Botany Bay)。但是這裡大面積的農業財富——澳大利亞內陸是一片毫無希望的沙漠之地——這裡適合畜牧業,宜人的氣候很快吸引了大批英國移民前來。1851年,澳大利亞發現了豐富的金礦,再一次引發了世所罕見的移民浪潮。

  在19世紀末之前,5個繁榮的殖民地(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亞和西澳大利亞),包括附近的塔斯馬尼亞島(Island of Tasmania),總人口大約有400萬(到1914年,人口增加到大約500萬),沿著澳洲大陸肥沃的供水充足的邊緣發展起來,並建立了類似於英國的自由制度。

  這些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的主要的歷史事件就是成立了澳大利亞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1901),一個類似於美國的聯邦政府。(176)

  和加拿大一樣,澳大利亞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英國及其盟國的戰鬥犧牲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這個位於南太平洋上的新盎格魯-撒克遜聯邦未來的無限可能性——澳大利亞的面積比美國還小——激起了世界的無限想像。也許在歷史的將來這個新的英屬聯邦在太平洋的地位能夠媲美英國在大西洋的地位。(177)

  896.英國在亞洲

  我們已經講過英屬印度殖民帝國的建立(第726條)。19世紀初,英國穩步推進其附屬領地的邊界,到19世紀末通過其對超過3億亞洲人口(178)的直接統治或領主地位鞏固了英國的權力——這也是歷史上統一在一個王權之下最多的外國人口。

  我們必須要講一下英國對印度的占領和她在19世紀捲入的幾場用於維護其在東南亞巨大貿易利益的幾場戰爭,以及這些戰爭對她外交政策的巨大影響。這些戰爭中最早的一場是1838—1842年阿富汗戰爭(Afghan War of 1838—1842),英國希望通過這場戰爭維護其將阿富汗作為印度殖民地與擴張的俄國之間緩衝區的政策。

  與此同時,英國也捲入了同中國的鴉片戰爭(179)(Opium War with China,1839—1842)。通過鴉片戰爭,英國從中國割得了香港,並將香港打造成大英帝國最重要的商業港口和軍事基地。

  鴉片戰爭剛剛結束,英國又捲入了同俄國的克里米亞戰爭。克里米亞戰爭的硝煙還沒散盡,英國就從為她在塞瓦斯托波爾進行激烈戰鬥的英國士兵提供安全保障的國家獲得了最令人震驚的情報——1857年,東印度公司的軍隊爆發了著名的「印度兵變」(180)(Sepoy Mutiny)。幸虧很多當地武裝堅定地效忠於英國,在他們的協助下,暴亂被迅速鎮壓下去。由於這次暴亂,英國議會通過一個法案,印度政府從東印度公司脫離出來,納入英國女王的統治之下。

  除了無盡的利益,毫無疑問,英國在印度的統治也遇到了很多的麻煩。然而我們現在研究的,尤其重要的,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事實之一就是,超過3億的亞洲人口完全處在一個歐洲國家的統治之下。

  897.英國在南非;布爾人(181)與英國人

  英國在瓜分非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英國人第一次出現在非洲大陸,無論是在埃及還是在開普敦(Cape),都是出自對其東印度公司和非洲路線的關切。後來出於為自己考慮,英國加入了歐洲列強對非洲領土的爭奪。

  荷蘭人比英國人更早一些來到了南非。他們在17世紀中期——荷蘭的強盛時期——就在開普敦開始了定居。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統治期間,英國將荷蘭殖民地納入了自己的保護範圍。在1814年拿破崙下台後,荷蘭將這裡的殖民地割讓給了英國。(182)

  荷蘭定居者拒絕向英國屈服。1836年,一大群深受其害的殖民者放棄自己的舊家園進入非洲荒漠尋找新的棲息之所。這次移民被稱為「大遷徙」(The Great Trek(183)),這些移民驅趕著牛群,駕著牛車,攜帶妻兒和他們的財產從開普敦向東北跋涉。在奧蘭治河流域(Orange River)的另一邊,一些移民放開他們對牛群的束縛,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園,奠定了奧蘭治自由邦(Orange Free State)的基礎。而更勇敢的遷徙者繼續向北穿過瓦爾河(Vaal River),建立了德蘭士瓦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Transvaal)。

  兩代人的時間裡,很多小的共和國在充滿敵意的非洲部落的包圍下的不斷地焦慮和戰鬥的折磨下紛紛建立起來。隨後出現了歷史轉折點。1885年,德蘭士瓦發現了豐富的金礦。世界各地的礦工和探險家立刻如潮水般湧入這裡。

  這些新來的人中說英語的人口占據了很大的比例。作為外來者——Uitlanders,他們被這麼叫——他們被排除在政府事務之外,儘管他們占到了這個小國人口的2/3,並且繳納了更多的稅負。他們要求獲得公民權。布爾人(Boers)在堅強的德蘭士瓦總統保羅·克魯格(Paul Krüger)的領導下拒絕向他們的要求讓步,並認為這樣做實際上就意味著交出共和國的獨立權而成為英國的附庸。

  雙方的爭議越來越激烈,很快,英國和德蘭士瓦之間就爆發了戰爭(1899)。奧蘭治自由邦派出僅有不多的軍隊加入了自己的姊妹國。(184) 戰爭持續了兩年,最後布爾人的軍隊繳械投降(1902)。作為戰爭的結果,兩個共和國都被大英帝國吞併,分別成為了德蘭士瓦殖民地和奧蘭治殖民地。

  戰爭結束幾年之後,英國政府明智地給予了這兩個殖民地自治政府的地位。(185)很快,這些自治政府和開普敦殖民地連同納塔爾(Natal)一起成立了「南非聯邦」(186)(Union of South Africa)。這樣就完成了同代最具統治力的人物之一,南非政治家、「帝國創立者」(Empire Builder)塞西爾·羅茲(Cecil Rhodes)的偉大構想。

  英國政府委託布爾人建立責任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贏得了他們對英帝國的忠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他們團結起來——儘管不是全票支持——支持英國,並以英帝國的名義征服了德屬西南非洲和德屬東非地區。

  英國在非洲最重要的事業之一就是修建了開普敦到開羅的鐵路。這條鐵路也成為羅茲聯邦計劃中比較受青睞的一個工程。羅茲的夢想已經大部分得到實現。這條鐵路完成後將會成為將黑色大陸向西方文明開放的重要通道。

  898.英國在埃及

  1876年,為了防止失去作為埃及債券持有人的埃及臣民,英國和法國聯合控制了埃及。(187) 6年後的1882年,埃及軍隊爆發反對赫迪夫(Khedive,埃及總督)的叛亂。法國拒絕和英國聯合鎮壓叛亂分子,於是英國單獨行動。結果埃及從英法的聯合統治變成了英國的單獨統治。(188)

  埃及從歐洲的統治中獲得的益處是最多的。當英國行使對埃及的統治權之前,埃及是土耳其蘇丹統治下最悲慘的土地之一。在英國的統治之後,埃及比法老統治在內的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繁榮。這種高度的繁榮之所以能夠實現,都是因為英國給了埃及兩樣最需要的東西——「公正和水源」。

  在埃及亞斯文(Aswan)的第一大瀑布建造橫貫尼羅河偉大的灌溉蓄水大壩是近代最偉大的工程之一。這項工程大大增加了埃及的糧食產量。

  第三節

  法國的擴張

  899.法國在非洲

  19世紀開始時,法國只占據曾經頗有前途的殖民帝國的一小片。最後當法國環顧四周尋找海外區域來彌補她在美洲和亞洲的損失時,北非海岸由於其地理方位、氣候和物產的接近,自然引起了法國的注意。這裡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在古代它是羅馬帝國統治下的糧食作物產量最豐富的產地之一。這裡的氣候非常適合拉丁殖民者。它在地理環境上,其實是歐洲的一部分,「真正的非洲始於撒哈拉沙漠(Sahara)」。

  法國在1830年開始征服阿爾及利亞(Algeria)。對阿爾及利亞的征服遭到了非洲當地部落的頑強抵抗,為此法國付出了極大的人力和物力的代價。1881年,以防止阿爾及利亞邊境受東方突尼西亞山區部落侵擾的名義,法國派兵進入突尼西亞(Tunis),使其稱為自己的保護領地。這一行動侵犯了義大利的利益,因為義大利早就將目光盯在了這片區域,並因為其地理位置和歷史的關係,義大利一直將它看作是自己的領地。(189)

  1911年,法國將摩洛哥(Morocco)變為自己的保護領地。德國因此挑起國際爭端,這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預演。在後邊的章節中,我們將對世界大戰的深層原因進行分析,並對各方的爭端進行詳細闡述。

  北非地區成為法國新殖民帝國最有發展潛力的部分。(190) 法國較樂觀的政治家希望在這裡為法國人民最終建立他們的新家園。無論如何,這些因7世紀阿拉伯的征服而從歐洲分割出來的非洲海岸地區,看似將再次永久地統一在歐洲大陸之下,並從此構成了歐洲世界版圖的一部分。

  除了北非地區,法國在塞內加爾(Senegal)也擁有大量的領地,並且宣布占有了塞內加爾和阿爾及利亞之間的所有撒哈拉地區。法國還在剛果自由邦北部占有了廣闊的領土,包括中部蘇丹(Sudan)部分,還有非洲大陸其他一些小片的區域。(191)大島馬達加斯加(Great Island of Madagascar)也成為了法國非洲帝國的一部分。

  900.法國在亞洲

  1862年,法國在印度支那(Indo-China)的柬埔寨河口附近建立了一個據點,穩步擴大其領土範圍,到19世紀末,她在這些地區的領地面積已經超過了法國本土的面積。法國在這個地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確保她和中國南部的貿易。

  有了這些豐富的非洲和亞洲土地,法國感覺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彌補了過去的損失,並夢想著實現其歐洲殖民強國的偉大事業。

  第四節

  德國的擴張

  901.德國移民輸給了德國

  在擴張運動中,沒有哪一個歐洲國家在跨洋移居的進程中比德國輸出更多的移民了,但是直到19世紀末德國才擁有了自己的海外領地。儘管在早期的擴張時期,德國輸出了一群又一群的移民,但是沒有真正的德國殖民地在歐洲之外建立起來。但是由於受到1870—1871年與法國戰爭的刺激和德意志帝國的鞏固,德國政治家開始夢想著將德國建成世界性強國。為了這個目的,有必要在德國移民生活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而不是為其他國家的發展和繁榮做貢獻,要讓德國人保持德國國籍並在海外構建德國國家的一部分。

  902.德國在非洲和亞洲

  於是,當19世紀最後25年裡歐洲列強開始爭奪非洲的土地時,德國懷著極大的熱情加入了進來,並獲得了非常可觀的戰利品。1884年,德國宣布非洲大陸西南海岸奧蘭治河北岸部分屬於溫帶的大塊地區成為她的保護領地。(192) 這個殖民地被稱作德屬西南非洲(German Southwest Africa)。與此同時,德國在非洲西海岸靠近赤道區域建立了兩個更小的保護領地。在非洲大陸的東海岸她也占有了大片區域,該區域面積幾乎是德國本土的兩倍,包括著名的湖區的一部分領土,這片區域已經完全成了歐洲列強的定居點。這裡被稱作德屬東部非洲(German East Africa)。

  1897年,借保護德國傳教士為名,德國占領了中國的膠州港(Port of Kiau-chau)並迫使中國政府實際上將其割讓給德國。這裡在政治和商業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德國政府希望將膠州地區變成真正的德國定居點和德國在遠東地區對外展示權力和影響力的輸出點。(193)

  這就是德國一戰開始前在殖民世界的地位。而一戰對德國殖民欲望和擴張野心的影響將在後邊的章節中進行介紹。

  第五節

  俄國的擴張

  903.俄國在亞洲的擴張

  俄國擁有眾多的內陸湖泊、內海和大河,但是她缺少海岸線。俄國努力向各個方向挺進到海岸線的過程是其大部分歷史的關鍵。這也給了俄國擴張以與眾不同的特點——俄國的擴張是陸地的擴張,而不是像其他所有歐洲國家那樣是海上擴張。

  除了在19世紀奪得芬蘭和部分普魯士屬波蘭外,俄國在歐洲並沒有獲得多少實際的領土收益,儘管俄國為此付出了三次大戰的代價,並且將土耳其帝國瓦解——因為她橫亘於俄國和俄國的奮鬥目標君士坦丁堡中間。但在此期間,俄國在亞洲的領土卻急劇擴張,到19世紀中葉,俄國已經占領了高加索地區(Caucasus Region)的大部分,並對波斯和土耳其的亞洲領土虎視眈眈。在19世紀後半葉,俄國穩步將自己的邊境線向中亞地區推進。她征服或馴服了中亞的突厥穆斯林部落,將自己的邊界繼續向南推進,一直到達阿富汗。在亞洲中心地帶,俄國在高聳的素有「世界屋脊」(Roof of the World)之稱的帕米爾高原(Table-lands of the Pamirs)地區建立了前哨基地。在遠東地區,俄國從中國獲得了太平洋上最重要的亞洲海港之一的旅順港的租借權,並占領了中國的東北地區。

  到20世紀初,俄國不僅在擴張運動中征服了了中亞的遊牧或半遊牧部落,而且還占有了亞洲大陸的三個半文明或落後的國家——土耳其、波斯和中國——的大片領土,並有進一步深入的勢頭。

  904.西伯利亞大鐵路

  俄羅斯在19世紀最引人注目的事業,就是在她的亞洲帝國修建了著名的西伯利亞大鐵路(Trans-Siberian Railway),從而將彼得格勒(Petrograd)和太平洋上的海港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和旅順港(1905年後被日本占領)連接起來。這條鐵路的修建使俄國人可以進入南西伯利亞的大片肥沃土地,在歐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重創俄國之前迅速將其變成文明世界的一部分,因為過去或許是「文明乘著戰車而來」,而此時的文明則乘著火車到來了。

  第六節

  美國的擴張

  905.作為大歐洲擴張運動一部分的美國的發展

  似乎美國的發展不應該出現在本章中,但是美國的擴張確實是大歐洲擴張的一部分,就像英國在加拿大、澳大拉西亞(Australasia)或南非的擴張一樣。自從美國與英國的政治聯繫全部切斷之後,美國的發展的環境已經完全的與英國沒有多少關係了。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南非的發展實際上也是歐洲移民次級或獨立中心的擴張運動。

  為了使我們對歐洲擴張的研究更加完整,我們有必要對美國在過去一個世紀的擴張加以敘述。

  906.美國的領土兼併和人口增長對確保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在「大歐洲」主導地位的影響

  通過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擴張,美國的國土面積增長到了建國時的7倍。(194) 這些領土的擴張主要是以犧牲拉丁民族——西班牙為代價。這些擴張並沒有導致歐洲各民族實際領地的增加,但卻有助於主要來自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美利堅合眾國在這個新形成的歐洲世界裡影響力的上升。

  比領土擴張意義更大的是在過去一個世紀美國在人口、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驚人的增長速度。在19世紀初的時候,美國的白人人口只有400多萬;到1910年,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8100萬了。這是世界上所見過的人力和智力增長最迅速的例子。比實際增長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發展潛力。其實際擴張潛力的無限空間,讓人們幾乎無法完全預計在未來的幾個世紀裡美國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在新大陸上,英語民族的驚人發展除了將大不列顛擴張成更大的大英帝國外,還將「歐洲擴張」運動表達的含義給人以深刻印象和具有重要性。

  第七節

  東亞對歐洲侵略和擴張的抵制

  907.中國會被瓜分嗎?

  在19世紀末,歐洲的擴張運動已經給遠東地區的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危機。它威脅到了世界最大人種之一黃種人或蒙古種人(Yellow or Mongolian race)的獨立,黃種人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3。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中國會被瓜分嗎?遠東地區的蒙古種人的命運會被歐洲列強決定和掌控嗎?日本人給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908.日本的覺醒

  直到19世紀中葉,日本還是一個隱遁國家。她排斥外國,拒絕與西方列強建立外交關係。但是1854年美國海軍准將佩里(Commodore Perry)讓日本政府做出了讓步,讓日本向西方世界開放,就這樣,日本很快覺醒,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

  在外交政策改變後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日本就取得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政治、物質和思想的全面發展。日本將自己古老的君權神授封建政府改變成為以西方政治體制為模板的君主立憲制度。她幾乎全盤接受西方國家的物質文明並積極吸收西方的科學技術。但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日本所做的並不是歐洲化,是新日本是對舊日本的進化。直到今天,日本人在最深處的生活方式、最深處的本能和思維方式上仍然是一個東方民族。

  909.1894年中日戰爭

  1894年中日之間發生戰爭。這是一場大衛和巨人歌利亞式(David and Goliath)的戰爭。行動遲緩的中國在面對瘦小的對手時,完全陷入無助的境地。日本軍隊大舉進逼北京,中國政府被迫向日本求和。中國承認了朝鮮的獨立,並將台灣和滿洲最南端(Manchuria,即遼東半島)包括旅順割讓給日本。但是就在這個節點上,俄國在法國和德國的支持下悍然干涉雙方的談判。歐洲列強迫使日本接受以戰爭賠款來替代遼東的領土割讓,但允許日本割占台灣。

  910.中國瀕臨被瓜分;義和團運動(1900)

  中日戰爭徹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在這之前,世界都已知道這個事實,但是從來沒有像中日戰爭這樣完全展示出來——這樣造成了中國的瀕臨被列強瓜分的命運。瓜分中國的惡行立即被列強付諸行動。德國、俄國、英國和法國都想從中國的割讓領土或租借港口。歐美媒體也開始公開討論對中國的瓜分並推測如何分贓。

  突然,整個西方世界被傳來的情報震驚了——歐洲列強在北京的使館都遭到了由中國政府軍隊配合的義和團(Boxers)的包圍。很快又得到報告說,北京城內的歐洲人都遭到了義和團的屠殺。

  西方國家立即召集軍隊,加上日本的軍隊,新組成的多國聯軍前往北京營救被困的使館人員、傳教士和僑民。自從十字軍東征以來,還從來沒有這麼多的歐洲國家加入一場如此大規模的入侵行動。多國聯軍中除了一支強大的日本分遣隊外,還有俄國、法國、英國、美國和德國部隊。多國聯軍一路殺到北京,攻下城門。但是城內並沒有報導中的歐洲人被屠殺的行為,持續了6個星期的緊張情緒終於平息,所有被困的歐洲人都被解救出來。

  現在我們關注的是這一變故在中國歷史上究竟占據了什麼樣的地位。經過我們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這場變亂從根本上反映了中國人民決心抵抗外來侵略,排除一切外來勢力,阻止祖國被瓜分的命運,保衛中華民族。所有對這場起義原因的分析都應該包含在這樣的闡述之中。

  911.俄日戰爭(1904—1905)

  1904年初,日俄之間開始了一場戰爭。關於戰爭的起因我們在此稍加提及:俄國迫使日本放棄了旅順港,日本在1894年從中日戰爭中從中國獲得的滿洲的土地也被俄國占有,俄國進而獲得了最有戰略地位的旅順港的租借權並立即抓緊時間將旅順港改造成巨大的海軍和陸軍基地,使其成為東方的直布羅陀。另外,俄國還占領了滿洲全境的廣闊領土。儘管俄國曾經莊重承諾只是臨時占據,不過很快就違背了自己的諾言並暴露了自己的真實意圖,那就是不僅要讓滿洲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還要藉機攻占朝鮮。但是俄國控制這條漫長的海岸線和掌握著東部海域就意味著日本要面臨永久的封鎖並且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地位也受到了威脅。這將使日本的命運完全掌控在俄國手中。日本不可能接受這樣的命運,於是雙方開戰。

  血腥的俄日戰爭(Russo-Japanese War)以日本海陸兩軍的節節勝利而震驚世界。日本實際掌控了朝鮮,在陸軍元帥大山岩(Field Marshal Oyama)的率領下擊敗庫羅帕特金(Kuropatkin)率領的俄國部隊,並從他的手裡奪得滿洲的南部。旅順港在遭受了最為漫長和令人難忘的包圍後,被迫向日軍投降。(195)

  強大的俄國艦隊在戰爭一開始就幾乎在東部海域全軍覆沒。第二支俄國艦隊從波羅的海出發,在朝鮮海峽遭遇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率領的日本艦隊(Admiral Togo),俄軍大部分戰艦被擊沉或被俘獲。(196)

  通過美國總統羅斯福(President Roosevelt)的斡旋,俄日和平特使在美國的樸茨茅斯談判,並簽署了著名的《樸茨茅斯和約》(the Peace of Portsmouth),俄日戰爭宣告結束。

  912.戰爭的影響;中華民國的建立

  俄日戰爭帶來了重大影響。它使日本崛起為世界強國,限制了歐洲列強對東亞的入侵,建立了「亞洲人的亞洲」的信條。它確保了黃色人種不會像棕色人種和黑色人種那樣被歐美白色人種所奴役,而是在未來歷史中主宰自己的命運,扮演獨立自主的角色。

  戰爭對中國產生了更為重要的影響。日本戰勝俄國的事實令中國震驚。中國的民族意識被喚醒,重大的教育、思想和政府改革開始。舊的教育制度被拋棄,西方科學取代了陳腐的傳統思想。成千上萬的中國青年前往日本、美國和歐洲學習新知識。1912年,腐敗無能、被義和團問題弄得名譽掃地的清政府被推翻,古老的君主專制制度被廢除,以美國為模板的共和制國家宣告成立。(197)

  戰爭影響更大的是歐洲。它給俄國的自由主義運動注入了新的動力。「總之,俄國戰敗增強了德國的民族自信,激勵其統治者相信他們要對付的敵人在未來爭奪歐洲主導權的較量中可以被輕鬆擊敗。接下來的10年裡德國的傲慢自大也是受俄國戰敗的影響,並最終導致了德國率先發動了世界大戰。」(19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