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18世紀的英國

2024-10-08 17:54:17 作者: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721.18世紀英國歷史的準則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希利(Seeley)教授說:「英國在新大陸和亞洲的擴張,就是對英國18世紀的歷史最好的總結。」這場擴張運動實際上就是16世紀開始的海上貿易的延續,通過為英國帶來先與西班牙、後與荷蘭的激烈競爭,進而決定了英國大部分時期的歷史發展方向。在17世紀結束前,英國實際上已經超越了另外兩個商業競爭對手。英國在18世紀最大最危險的敵人是法國。談及1688年到1815年這個時期的歷史時,希利教授說:「這個時期的歷史整個就是英國和法國的激烈競爭史,是兩個國家的第二次百年戰爭。」

  從英國的歷史角度來看,講述英國和法國之間在貿易和殖民世界的較量是本章的主要內容。然而,為了更加全面地勾勒出這個世紀的英國歷史,我們也會談及其他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事件,儘管這些事件和英國的擴張運動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

  722.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

  關於這場戰爭的起因和結果,我們在敘述路易十四時期的歷史時已經講過了(第659條)。我們這裡要回顧的是這個階段英國在領土擴張上的收穫,即舊大陸的直布羅陀海峽和米諾卡島,以及新大陸的新斯科舍連同紐芬蘭和哈德遜海灣。

  其中有著特別意義的是,英國和西班牙籤訂的條約讓英國從法國手裡為自己國家的商人拿到了名為「阿西恩托」(Assiento)的契約。根據這份契約,英國的臣民享有每年運送4800名奴隸到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專有權30年。奴隸貿易像過去的香料貿易一樣利潤豐厚,此時,英國像過去的西班牙和荷蘭一樣,成為歐洲貿易國家的主要競爭對象。

  因此,作為18世紀的第一場戰爭的結果,英國實際上控制了地中海,壟斷了在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奴隸貿易,並開始在新大陸攫取法國的領地,且獲得海上霸權。美國歷史學家馬漢(Mahan)說道:「在這場戰爭之前,英國是世界上的海上強國之一;而在戰爭之後,英國成為海上霸主,其他國家不能望其項背。」

  723.英格蘭議會和蘇格蘭議會的合併(1707)

  在安妮女王統治期間,英國國內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英格蘭議會和蘇格蘭議會的合併。(75) 當時,英格蘭只把蘇格蘭當作外國來看待,不僅英國殖民地將蘇格蘭商人排斥在外,就是在英格蘭國內市場,也同樣不讓蘇格蘭商人染指。蘇格蘭對英格蘭的敵意變得強烈,甚至威脅說要打破連接兩國之間的王朝紐帶。英格蘭政府也意識到了局面的危險,最終本著合理妥協的精神與蘇格蘭人談判。最終,雙方同意兩國的議會合併,建立完全的自由貿易關係,英格蘭的所有殖民地向蘇格蘭商人開放。在此基礎上,兩個王國合併成一個,那就是大不列顛王國(Great Britain,1707)。從這個時候起,兩個國家由坐落於威斯敏斯特的一個議會共同代表。

  724.君主政治影響力的喪失;首相和內閣

  漢諾瓦王朝(76)的第一個國王喬治一世(George I)對人民的語言和事務幾乎一無所知,因此,他被迫委託自己的大臣來管理政府。喬治二世(George II)亦是如此。喬治三世(George III)出生長在英格蘭,重新獲得了過去國王的一些影響力,但是他是能對政府決策擁有個人影響力的最後一位英國國王。

  國王失去的權力被轉移到了首席大臣的手裡,這個首席大臣普遍稱之為首相(Prime Minister),他的任職不是取決於君主的喜好,而是依靠議會下院的支持。這種權力轉移不是一下子完成的,但是到18世紀中期基本上已經全部完成了,當然,國王對這樣的事實並不總是完全認可。在今天的英國政府中,首相是實際上的、完全獲得認可的最高行政官。國王是名義上的君主,所有的實權都在首相手裡。

  羅伯特·沃波爾(Sir Robert Walpole)是第一位現代意義上的英國首相,在他任職期間,內閣最終具備了現在的形式。內閣實際上是由議會成員組成的委員會,內閣的誕生要取得議會下院的支持,首相作為內閣領袖,與內閣成員榮辱與共。當內閣不再取得議會下院多數席位的時候,內閣成員就要辭職,國王就要任命新的首相,但實際上是由下院占據多數席位的黨派任命,新首相再組建新的內閣。

  725.宗教復興;循道宗的崛起

  現在我們暫且把政治事件放一放,來關注一下這個時期的英國宗教生活。

  漢諾瓦王室統治初期,英格蘭的思想和道德生活還是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的樣子。整個國家仍然受反清教徒政權制度的影響,憎恨「聖者」的統治。整個教會上層普遍對信仰不忠;宗教成為玩笑和戲謔的談資。教會已死;上層傳教士都玩忽職守,布道冷漠,流於形式;而下層傳教士也是冷漠無情而又殘忍無比。酗酒成為整個教會的習氣。整個國家都陷入了對物質享受的追求,精神和理想上的事情無人關注。

  社會生活的這種狀況從來都會引起有識之士的強烈抗議,現在也是如此。大約在1730年,牛津的一群滿腔熱情的年輕人組成一個小團體,其中就有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和喬治·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這個團體的目的是在真正的宗教生活上相互幫助。因為其嚴格而循規蹈矩的生活方式,他們被嘲弄地取了一個外號:循道宗信徒(Methodists)。

  這場起於牛津的宗教運動是英國宗教復興的起點。約翰·衛斯理是組織者,懷特腓德是演說者,而查理·衛斯理是為運動鼓吹的詩人(77)。他們和援助者們露天集會,向那些忽視了宗教生活的人們布道。他們在田野里、街道邊、大樹下、礦井旁進行布道。他們狂熱的規勸和布道如同當初的十字軍布道者一樣效果驚人。

  起初,宗教復興運動的領導者們並沒有想過要建立一個不同於英國國教的教會,只是希望在英國國教中組建對宗教真誠熱情的教眾,就像今天教堂的基督教奮進協會(Christian Endeavor Societies)那樣。然而,他們的熱情和過度的舉止還是冒犯了那些冷漠無情的保守派,因此最終受到了排擠和迫害,不得已脫離國教成立自己的教會。

  宗教復興運動,像17世紀的清教主義運動一樣,給英格蘭的生活留下深刻印象。正是因為這場復興所產生的真正的宗教情感、社會淨化、道德真誠和人性進取,使得今天的英國與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統治時期的英國截然不同。

  726.七年戰爭(1756—1763)

  在18世紀中期,在美洲的法國和英國殖民者之間爆發了一場被稱為「法國印第安人戰爭」的大戰。這場戰爭和歐洲歷史上著名的「七年戰爭」混合在一起(第716條)。戰爭開始時,英國遭受到重大打擊。當老威廉·皮特[(Elder William Pitt),後來的查塔姆伯爵(Earl of Chatham),著名的「偉大的下院議員」(Great Commoner)]成為英國事務的首腦時,英國人的沮喪陷入了最低谷。皮特是英格蘭民族出現的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腓特烈大帝如此評價皮特:「英格蘭終於出現了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與法國的戰爭現在不僅在美洲和海上進行,英國還以新的活力在印度和歐洲與法國開展。就美洲而言,戰爭的轉折點是年輕的英國少將沃爾夫(Wolfe)率軍在魁北克高地(Heights of Quebec)大敗蒙卡爾姆(Montcalm)率領的法國軍隊(1759)。這場勝利讓英格蘭得到了魁北克,這是扭轉新大陸局面的關鍵。

  在印度,英國也在與法國和她當地盟友的戰鬥中獲得勝利。(78) 魁北克戰役爆發前兩年,在英國東印度公司任職的羅伯特·克萊武上校(Colonel Robert Clive)率領1100名英國士兵和2萬名土兵(79)在著名的普拉西戰役(the Battle of Plassey,1757)中一舉擊潰當地人的6萬步騎兵,從而在半島東北部地區奠定了英國龐大殖民帝國的基礎。

  1763年,英法簽訂《巴黎和約》(Peace of Paris),七年戰爭宣告結束。法國將自己在加拿大和北美洲位於密西西比河東部除紐奧良和周邊地區外(這一區域連同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早已經割讓給西班牙)所有領地都割讓給英國,包括紐芬蘭附近的兩個小島,法國只保留在這裡曬魚的權力。法國在印度作為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也退出了競爭。(80) 英國的殖民地霸主和海上的霸主地位現在完全地確立起來。儘管後來遭受了沉重的損失,但英國還是將這種地位一直保持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727.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

  法國印第安人戰爭是美國獨立戰爭的序曲。法國的勢力在美洲被推翻,使得英國在美洲的殖民者不再像過去那樣依賴英國,因為新大陸唯一的危險對手已經被消滅。精明的政治家早已預言:當殖民者不再需要英國的幫助來對抗法國,一旦與母國聯繫的紐帶與他們的利益相衝突,他們便會斬斷這根紐帶。

  很快,殖民地與母國就發生了衝突。議會中的多數人認為殖民者應該承擔英國在保護殖民地上產生的開支,因此堅持要求對美洲殖民者徵稅。但是美國殖民者卻認為英國議會裡沒有自己的議員,拒絕納稅。英國政府不承認殖民者的說法,美洲的殖民者便拿起武器捍衛自己祖輩經過艱苦鬥爭從英國國王手裡獲得的權利和自由。

  法國政府趁機抓住美洲殖民者與母國發生戰爭的機會報丟失加拿大的仇,(81) 並向殖民者提供援助。西班牙和荷蘭也加入進來,對抗他們曾經的敵人——英國。

  戰爭隨著《巴黎和約》的簽署而結束(1783)。英國承認13個殖民地的獨立,大英帝國開始了在新大陸與自己殖民地的分離。同時,英國被迫重建或割讓原屬於法國和西班牙的島嶼和領地。從七年戰爭後誕生的強大帝國似乎遭到重創,難以恢復。

  但加拿大和印度仍然屬於英國,隨後,澳大利亞也歸英國所有。英格蘭仍然是海上霸主;她的貿易統治地位絲毫沒有動搖。身處1783年失去美洲殖民地的境地,沒有英國人可以預見到第二個強大的大英帝國能夠在第一個大英帝國統治的廢墟上再次崛起。

  728.愛爾蘭的立法獨立(1782)

  在美國獨立戰爭進行期間,愛爾蘭利用英國政府的頹勢要求獲得立法獨立。自從諾曼時期以來,愛爾蘭就擁有自己的議會,但是它的議會依賴於英格蘭國王並從屬於英格蘭議會。英格蘭議會根據自己的法律對愛爾蘭實施管轄權。對此,英裔愛爾蘭的愛國者做出頑強抵抗,並起草了《權力宣言》(Declaration of Rights),在宣言中,愛爾蘭人要求愛爾蘭的立法獨立。對愛爾蘭人反抗的擔心讓英格蘭答應了愛爾蘭愛國者的要求,並承認愛爾蘭議會的獨立。

  729.廢除奴隸貿易

  與衛斯理和懷特腓德領導的宗教復興運動密切相連的是某些博愛運動。這些博愛運動不僅在英國,而且在全人類的道德和社會生活史上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非洲奴隸貿易的廢除。

  我們已經注意到,在18世紀開始時,英國從西班牙手裡拿到向美洲殖民地輸送黑奴專有權的契約。對於這一極不公正的貿易,當時的人並沒有在道德上加以反對。但是宗教復興運動的影響之一,就是誕生了很多真正的博愛情感。這種情感在取締非人的奴隸貿易中得到充分表達。

  取締奴隸貿易運動的領導者是托馬斯·克拉克森(Thomas Clarkson,1760—1846)和威廉·威爾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對販賣奴隸者反人類暴行的揭露激起了民眾的憤慨,並促進了民族良知的甦醒。最終在1807年,經過20年的鬥爭,取消奴隸貿易的法律終於獲得通過。(82) 這標誌著英國議會史上最偉大的道義勝利,因為它激發了民族道德情感,而這種情感是推動議會兩院改革的主要力量。(83)

  730.工業革命

  我們現在將目光從政治、宗教和道德領域轉向工業領域。英國人的生活在18世紀後半葉經歷了一場偉大的革命。英國在商業上的統治地位為工業革命鋪平了道路。人口和商品的外流為英國的產品創造了世界市場,而英國也成為了「世界工廠」。自然而然,生產製造得到鼓勵,創造發明受到極大刺激來改進工業技術的發展,結果就出現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工業革命。

  為了獲得正確的觀點以及能夠更好地理解工業革命的重要意義,我們有必要首先注意一下這樣一個重大的事實:在信史時代,人類的文明在很多行業和諸多領域都取得了重大的進步,但是自文明發端誕生以來,工業領域的發展幾乎處於一種靜止的狀態。在18世紀中期,所有工業技術幾乎還和六七千年前的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時代相差無幾。

  所有這一切突然被幾項發明所改變。1767年,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發明了多軸紡紗機,也叫珍妮紡紗機。從人類歷史開始甚至是從史前很長一段時期里,在紡織過程中,所有的紡線都是一次只能紡一根。而完善後的多軸紡紗機只需要一名工人就可以同時紡織幾百根線。(84) 自多軸紡紗機發明後的20年的時間裡,在英國就有400到500萬紡錘被使用。

  這時,生產無限數量的紡線變成一種可能。接下來,還需要能夠把這些紡線織成布的機器。很快,卡特賴特(Cartwright)的動力織布機(power loom)就讓這一切成為可能(1785)。下邊就需要能夠讓織布機運轉的動力了。就在這時,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推出了他發明的或者說是改進了的蒸汽機(1785)。未改良的蒸汽機最初被應用在採礦業,現在它被引入到工廠里。

  工業革命的原動力——多軸紡紗機、動力織布機和蒸汽機——開始投入使用。19世紀上半葉,蒸汽機應用到交通運輸領域後,給世界帶來了蒸汽鐵路和蒸汽輪船。

  這些工業發明和發現標誌著人類文明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我們必須回到史前時代,去尋找像它們一樣在這一領域對人類進步產生如此重大意義的發明創造。從埃及的美尼斯(Menes)到英國的喬治三世這段時期里,沒有任何發明創造能和工業革命時期相提並論。火的發現、金屬工具的發明和動植物的馴化,這些史前人類的發明和成就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每一項都值得稱道,而工業革命中的發明對人類的影響,與前面幾項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731.工業革命對英國的重要意義

  我們能夠注意到工業革命在歷史進程中是極為重要的一段。它對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進程和結局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它為英國提供了精良的武器裝備,並讓英國在這個巨大的戰爭時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傑夫雷勳爵(Lord Jeffrey)在為瓦特寫的悼詞(寫於1819年)中說道:「是我們的改良蒸汽機,在歐洲的戰爭中衝鋒陷陣,保持並提升了英國在政治領域裡的實力和競爭力。」蒸汽機為英國創造的財富讓英國足以一再地發動對拿破崙的戰爭,並且無與倫比地決定了拿破崙掌權期間事情發展的方向。(85)

  732.結論

  隨著法國革命的爆發,我們必須從法國的視角來看待英國的這段歷史。確實,在拿破崙執掌法國政權之後的半代人的時間裡,所有歐洲歷史都圍繞著拿破崙的獨特性格為中心展開。因此,現在我們要將英國歷史同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聯繫在一起。

  我們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拿破崙戰爭在英法戰爭的階段實際上是雙方第二次百年戰爭的繼續和終結。已經攫取了法國最高統治權的拿破崙竭力去打破英國在商貿方面的至高地位並為法國重新奪回其在殖民世界被英國取代的地位。但是這場龐大的戰爭就像英國參與的所有其他戰爭一樣(除了唯一的讓她失去美洲殖民地的那一次),面對老對手法國,英國最終將更多的殖民領地占為己有,並讓其海上霸權和貿易地位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