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24-10-08 17:44:56 作者: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119.結論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是整個歐洲歷史的標誌性和約。它是兩個偉大時代的分界線,標誌著宗教改革時代的結束和政治革命時代的開始。從此之後,人們不再為了教義而戰,而是為憲法而戰。我們發現人們會對民主政府和政治權利問題比對宗教政府和宗教教條問題更加關注。我們不再看到一個國家或一個黨派因為宗教觀點的分歧而向另一個國家或黨派發起攻擊。(62)

  但是我們認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標誌著宗教改革時代的結束並不意味著人們開始接受宗教寬容思想。實際上,還沒有達到真正的宗教寬容,只不過是形式上的寬容而已。一個多世紀的衝突和財富的更迭使一個黨派今天是迫害者,明天就成為被迫害者,這迫使所有人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他們必須相互寬容,任何一方不要試圖用武力來消滅另一方。兩個多世紀的教訓使人們至少在部分程度上看清楚他們必須做的事情也就是他們應該做的,人們不僅要在外在行為上,更要在精神上保持寬容。

  接下來我們就要講述政治革命時代,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徵就是君權神授思想的發展以及政府專制主義和自由主義的鬥爭。

  (1) 文藝復興在科學領域的真正代表人物是尼古拉·哥白尼。當哥倫布和其他人都在探索地球上的未知海域和開拓新的文明世界時,哥白尼卻執著於探索宇宙並發現了宇宙的真正體系。哥白尼的理論體系在1507年已經完善並成熟,但由於擔心被攻擊為異端邪說,他在36年後(1543)才發表了闡述自己觀點的偉大著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哥白尼的理論對16世紀的思想界幾乎沒有任何影響。他的理論被認為違背了天主教和新教所奉行的《聖經》教義,因此在其出版後的100多年時間裡幾乎被完全否定。甚至在伽利略(1564—1642)發明瞭望遠鏡後,神學家們對哥白尼真理學說的傳播仍然予以阻撓,從而使得其理論直到18世紀才取得完全的勝利。參見懷特,《科學與神學的鬥爭》,第1卷,第3章。

  (2) 人們對發現磁針的特性應該給予怎樣的評價,一直存有爭議。指南針最初是由中國人在8世紀開始應用的。在13世紀中葉之前,關於歐洲航海者使用指南針,並沒有可靠的記載。很可能是十字軍在東征期間在東方掌握了指南針的相關知識。

  (3) 這種變化的結果之一就是將南美洲突出的部分(巴西)向東劃到分界線以東,從而使其成為葡萄牙而非西班牙的領地。

  (4) 教皇對異教徒土地的所有權的主張得到了《聖經》經文的支持:「你求我,我就將列國賜你為基業,將地極賜你為田產。」(《詩篇》,第2章,第8條)。西班牙和葡萄牙都認可教皇的主張,而天主教的君主們認為只要不與他們的利益相衝突,他們都認可。在路德反對天主教之後,新教國家的統治者們對此則根本不予理睬。

  (5) 雨果·格勞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荷蘭著名法學家,在《海上自由論》中反駁這一理論,並表示海洋應該屬於所有人,這一法理最後成為國際公法的一部分。

  (6) 很難確定東南亞島嶼的分界線應該如何劃分。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7) 海洋時代被認為包括兩個階段——大西洋時期和太平洋時期。而後者則剛剛開始。參見本書第二十四章「歐洲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擴張」。

  (8) 胡安·龐塞·德萊昂1512年開始他的探索之旅;瓦斯科·德·巴爾博亞1513年發現太平洋;埃爾南多·德·索托在尋找富足的印第安王國時於1541年發現了密西西比河;同一年,弗朗西斯科·德·奧雷亞納沿著安第斯山東坡到達納波河,順流而下來到亞馬遜,隨後漂流而下入海。

  (9) 普利斯科特對墨西哥國家的描述,尤其是對其政治機構的描述,完全是誤人子弟。參見書末的參考文獻。

  (10) 據推測,美洲土著居民的文明之所以落後,一部分原因就是其有用家養動物的缺乏。參見費斯克,《美洲的發現》,第1卷,第27頁。新大陸動物群與舊大陸的相比,它們在馴化的物種方面極其匱乏。除美洲鴕、羊駝和火雞外,新大陸對動物的馴化就幾乎沒有什麼貢獻,而動物的馴化構成了現代工業基礎的很大的一部分。

  (11) 在掠奪了印第安人的金銀財富之後,西班牙人又通過奴役印第安人進一步積累自己的財富。這種在鞭子抽打下的奴役,其苦難程度甚至超過了埃及監工對奴隸的迫害。幾百年間,僅在墨西哥和秘魯的金礦和西印度群島的糖廠,就有幾百萬印第安人喪生。超過半數的秘魯人口被這裡的金礦吞噬了生命。一位作家說,「在50年的時間裡,西班牙人壓迫和奴役當地人民;強迫他們做勞工,而對此他們根本無法承受;西班牙人對當地土著居民大肆屠殺,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反抗。有統計說,在此期間有4000萬土著居民喪生:最保守的數字也達到了1000萬;恐怕前邊的數字更接近真實情況。可以肯定的是,西印度群島曾經擁有600萬人口,此時幾乎已經滅絕;而僅僅在海地,人口在15年裡就從100萬減少到6萬,而在50年後,這個數字又降低到了只有200人」(佩恩,《歐洲殖民地》,第89、90頁)。黑奴作為替代勞動力又被引進。這就是新大陸非洲奴隸貿易的開端。奴隸貿易的開始得到了素有「印第安人使徒」之稱的仁慈主教拉斯·卡薩斯(1474—1566)的批准。然而,卡薩斯在其去世前認識到了黑人奴隸和印第安奴隸制度的邪惡,並對自己當初的決定感到後悔。參見費斯克,《美洲的發現》,第2卷,第454—458頁。

  (12) 與路德同時代的神學家約翰·馮·帕爾茨(Johann von Paltz)對「贖罪券」給出了下述權威定義:「贖罪券是對懺悔者實際罪惡暫時懲罰的一種豁免,這些罪惡並沒有得到聖禮儀式的正式免除——教會的高級教士出於理性考慮並以理性方式對已經受到懲罰的罪惡的暫時豁免。」「暫時的」懲罰意味著教會讓被救贖者以苦行贖罪以及煉獄暫時性的懲罰,以區別於地獄的永久性懲罰。

  (13) 大赦指對懺悔者在得到豁免時,對其所有暫時性的懲罰予以全部的赦免。

  (14) 聖職者首年捐指教職人員將任職第一年的全部或部分收入交給教皇以確認自己的任職。這是羅馬教廷比較重要的收入來源。各國君主自然對這些收入心懷妒忌,因為大量的資金從國庫流入到了羅馬教廷。因此聖職者首年捐成為歐洲各國政府和羅馬教皇之間無休止的爭議和分歧。在英國,禁止向教皇繳納首年捐就成為英國政府同教皇分離所採取的早期手段之一(第62條)。

  (15) 路德當時並沒有打算讓教士放棄他們的獨身誓言。不過,路德的觀念逐漸發生了改變,他開始認為教士們的獨身主義違反了《聖經》的教義。1525年,思想更加成熟的路德同曾經的修女凱塞玲·波拉結婚。路德違背教士獨身誓言的做法受到了敵人猛烈地攻擊。

  (16) 當路德快要到達沃木斯的時候,有傳言說城內正密謀以叛國罪控告他。路德的朋友們聽到這樣的傳言後大驚失色,他們試圖說服路德不要冒險前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路德發表了自己著名的宣言:「縱使前路鬼魅當道,我仍會繼續前行。」

  (17) 在此之前已經有多人將《聖經》翻譯成德文,但是這些版本發行量十分有限。

  (18) 農民們的要求體現在了一份名為《十二條款》的文件之中。參見《翻譯與轉載》(賓夕法尼亞大學),第2卷,第6條。

  (19) 農民起義被鎮壓大約十年之後,宗教狂熱誕生了所謂的「新天國」或明斯特重洗派王國,是一種神權政體,首領是萊頓的約翰(1510?—1536)。這場運動出現了令人震驚的宗教狂熱。與農民起義一樣,它們帶來的結果只是讓真正的改革派丟臉。

  (20) 政府接收教會財產的做法叫作「世俗化」。

  (21) 阿爾伯特(1490—1568),霍亨索倫家族一個分支的首領。

  (22) 路德死後,德意志境內宗教改革運動的領導權落入了菲利普·梅蘭希頓的手中,他是路德曾經的朋友和同事。梅蘭希頓的做法與路德恰恰相反。他經常對路德的輕率和狂熱做法表示反對,並不斷通過在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相互妥協來推行自己的想法。

  (23) 在加爾文的影響下,日內瓦成為了一個神權政體的國家,它的宗教改革者成了新教教皇。這個小城邦的法規讓人想起了後期的清教徒大英國協。加爾文主義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它是對古希伯來人神權政治的一種復興。加爾文被稱作「《舊約》的先知」。他的作品《基督教原理》被看作是加爾文主義神學思想的完美展示。

  (24) 所有這些教派都是政治自由史中響噹噹的名字。加爾文主義對人民自由的積極影響毫無疑問要歸功於加爾文主義的民主憲法而不是其教義——儘管個人良知最終裁定的信條在削弱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力的同時也削弱了國王的神權。每個教堂都形成了各自的民主形式,而教會民主自然也就強化了政治民主。

  (25) 由於宗教改革運動得到了德意志民族的普遍擁護,而天主教則受到了拉丁民族的廣泛支持,因此有時候新教也被稱作德意志基督教,而天主教則被稱為拉丁基督教。

  (26) 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由於阿拉貢的斐迪南和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的聯姻而結合在一起;奧地利和勃艮第則由於奧地利的馬克斯米利安和最後一位勃艮第公爵勇敢者查理的女兒及繼承人瑪麗的聯姻而結合在一起;這兩個世系隨後又被斐迪南和伊莎貝拉的女兒喬安娜和馬克斯米利安與瑪麗的兒子腓力的聯姻而結合在一起。

  (27) 然而,這一法則並沒有得到各國官方的普遍認可,直到1668年英國、荷蘭和瑞典三國阻止路易十四成為低地國家的主人的同盟形成(在威廉·坦普爾爵士的仲裁下),才被正式接受。

  (28) 在與查理交戰前,弗朗索瓦想方設法去尋找一個盟友。英國的年輕國王亨利八世似乎成為最好的選擇。弗朗索瓦因此而邀請亨利到法國會晤,這場會晤被看作是對抗查理的結盟。兩國國王都帶著自己豪華的隨從隊伍在加來附近會晤(1520)。因為兩位國王的隨從都是盛裝出席,奢侈空前,所以這場會晤歷史上稱作「金縷地」。一位同時代作家說道:「很多會晤人員恨不能將自己的工場、森林和草地都背在背上。」但是會晤並沒有取得任何成果,反而是查理最終贏得了亨利的支持。

  (29)         戰爭表

  (30) 因教派創始人彼得·瓦勒度得名,瓦勒度一直活到了12世紀末。

  (31) 《奧格斯堡信綱》是路德追隨者的信條。《奧古斯堡宗教和約》沒有關於茨溫利派和加爾文派的相關條款。

  (32) 帝國自由城市並沒有獲得這項權力。城市內部各派別必須相互容忍。

  (33) 之前一年(1554),腓力獲得了那不勒斯的王位。因為當年他與英格蘭的瑪麗女王結婚,為了與瑪麗女王的頭銜對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皇冠被授予查理的弟弟斐迪南德大公。

  (34) 繼承父親的衣缽,腓力同法國交惡。腓力在兩場大戰役中擊敗了法國(1557年聖昆廷戰役和1557年格拉沃利訥戰役)。戰爭以簽署《卡托-康布雷西斯和約》(1559)而結束。腓力為紀念聖昆廷戰役而建立的紀念碑凸顯了他的性格。戰爭之前他曾發願,如果能夠獲勝,他會在聖勞倫斯河邊建造一座最為壯麗的修道院。腓力沒有食言,幾年之後,他在馬德里附近為著名的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一座宮殿、修道院及陵墓——奠基。這座建築以烤架為模型,原因就是聖勞倫斯曾在烤架上被燒死。它是西班牙的威斯敏斯特教堂,這裡擺放著自查理五世皇帝以後的大部分西班牙國君的骨灰。

  (35) 在失去荷蘭之後,隨後又於1640年失去了葡萄牙。17世紀後半葉,西班牙捲入了同法國的一系列災難性的戰爭,其人口因此而急劇下降。在美洲的殖民地爆發起義後,西班牙又於19世紀初將佛羅里達割讓給了美國(1819),儘管西班牙還掌控著古巴和世界上其他一些零散的地區,但是此時的西班牙幾乎已經將昌盛時期的眾多富饒的殖民土地完全割讓。美國又於1898年給了西班牙的殖民最後一次重創。

  (36) 《人文學科研究》,第9卷,第64頁。

  (37) 都鐸王朝的君主有亨利七世(1485—1500)、亨利八世(1509—1547)、愛德華六世(1547—1553)、瑪麗(1553—1558)和伊莉莎白(1558—1603)。

  (38) 關於這場曠日持久爭端的系列事件,參見本人的《中世紀史》第十九章「民族國家的形成」之「托馬斯·貝克特的殉道」(第308條),「教皇英諾森三世與英格蘭約翰王」(第228條),和「教廷遷至阿維尼翁(1309—1376);德意志和英格蘭的反抗」(第233條)。

  (39) 1512年,亨利加入神聖同盟——一個反對法國國王,以教皇為領袖的聯盟——亨利在法國發動了自己的第一場戰役。亨利在橫穿英吉利海峽時,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考慮進攻英國以援助法國國王。蘇格蘭軍隊在切維厄特丘陵(Cheviot Hills)的弗洛登遭遇英國部隊,幾乎全軍覆沒(1513)。詹姆斯國王被殺,蘇格蘭的貴族精英幾乎在這場戰鬥中完全凋零。這是蘇格蘭民族歷史上所遭受的最沉重打擊。斯科特的長詩《馬米恩:弗洛登戰役的故事》,就是為紀念這場戰爭而作。

  (40) 鎮壓行動連同其他一些行徑激起了英國北部的反抗,這在歷史上被稱作「求恩巡禮事件」。這場運動遭到了無情的鎮壓。

  (41) 26位大修道院長和2名小修道院長遭到驅逐。

  (42) 托馬斯·克倫威爾安排了這場婚姻,因為亨利對此不滿,克倫威爾便失去了國王的寵信,很快,克倫威爾因受賄和其他瀆職罪被送上了斷頭台(1540)。國王的所為都是以法律的名義進行。國王從議會獲得了剝奪公權法案的通過。在克倫威爾之前,被起訴者有權為自己召開聽證會進行無罪辯護。但是,克倫威爾為了逢迎國王,倡導通過了議會可以不用聽證而進行宣判。克倫威爾因此而使自己成為了暴君統治的犧牲品,可謂作繭自縛。由於英國議會濫用職權,美國立憲者在列舉議會權力時特意加入了這樣的條款:「不得通過剝奪公權法案」。

  (43) 哥倫布航海的目的是找到通往中國的西方通道。他的活動最終導致美洲新大陸被發現,而美洲卻阻擋了這樣的通道。這個障礙或許可以在南部或北部,或在兩個方向一起被打通;因此探索西方通道就變成了尋求西南通道和西北通道。西南通道由麥哲倫在1520年發現。而西北通道在半個多世紀後才被英國人發現。——佩恩《英國海員航海記》,第83頁。

  (44) 在此之前多年,這種植物已經被引入西班牙和法國,但是似乎主要因其藥用價值被人重視。

  (45) 1601年,伊莉莎白將自己的寵臣埃塞克斯伯爵以叛國罪送上了斷頭台。

  (46)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埃德蒙·斯賓塞(1552?—1599),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值得注意的是,莎士比亞和培根都比伊莉莎白女王去世晚。

  (47) 查理的迫害從1521年持續到1555年。這些年間被殺死的人數一直被誇大;荷蘭著名法學家格勞秀斯(卒於1645)認為這個數字高達10萬。而布洛克則認為實際數字並不到1000人。參見布洛克的《荷蘭人民史》,第2卷,第317頁。

  (48) 他還有一個頭銜——拿騷伯爵。拿騷是德意志的一個小邦國,現在(20世紀初)屬於普魯士。奧蘭治是阿維尼翁附近羅納河河畔的一個很小的公國,它在1530年歸拿騷家族所有。

  (49) 很多天主教徒起初同情新教徒並與他們一起行動,因為他們認為腓力的行為直接違反了尼德蘭行省和城市的特許權和優先權。但是埃格蒙特和霍恩無罪而被處死,他們死得很冤。

  (50) 參見莫特利的《荷蘭共和國的崛起》中哈勒姆(Haarlem)的圍困和劫掠,以及萊頓(Leyden)圍困的解除。

  (51) 這裡採用「公開刺殺」的說法目的是為了表明腓力手段上的改變。他一直試圖通過暗殺來除掉奧蘭治親王。此時他非法化的法令使得蓄意的刺殺行動公然地成為公共的或政府的事務。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應該了解16世紀的刺殺活動並不像今天認為的那樣非正義。在義大利的一些小城邦,刺殺已經成為一種不涉及良知的普遍手段,即使在北方很多統治者也時常會採取這種手段。

  (52) 需要指出的是,過去曾認為這份宣言對英國1689年的《權利法案》和1776年美國的《獨立宣言》都有影響,但是並沒有證據表明荷蘭的《獨立宣言》在這兩份重大的文件中存在影響。

  (53) 在這一停戰期間(1609—1621),荷蘭共和國內部由於宗教和政治黨派的鬥爭充滿了分歧。這個時期荷蘭最著名的政治家是巴內費爾特的約翰(John of Barneveld,1549?—1619)。參見莫特利為他寫的傳。

  (54) 16世紀瓦盧瓦王朝統治者包括路易十二(1498—1515)、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亨利二世(1547—1559)、弗朗索瓦二世(1559—1560)、查理九世(1560—1574)及亨利三世(1574—1589)。亨利三世的繼任者亨利四世是波旁王朝的首位國王。

  (55) 《聖傑梅因協議》,1570年簽訂。

  (56) 在反對哈布斯堡家族的計劃中,亨利構思了一個非常宏偉的方案,這在蘇利公爵的《回憶錄》中有所體現,那就是將歐洲所有的基督教國家聯合起來組成一個龐大的邦聯或聯邦,並通過設立一個國際和平法庭來消除戰爭。這一方案被稱作「偉大計劃」。

  (57) 這場戰爭的重要事件包括蒂利在盧特(Lutter)擊敗丹麥國王(1626)和華倫斯坦包圍斯特拉松德(1628)。

  (58) 皇帝斐迪南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首領。

  (59) 為了使談判更加順利,委員們被分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在奧斯納布呂克(Osnabrück)開會,另一部分在明斯特(Münster)開會,都是威斯特伐利亞的城市。和平協議條款經過4年的協商才達成一致。

  (60) 巴拉丁領地(Palatinate)的歷史闡述了和平協議的這一條款;在長達60年的時間裡,這裡的人們被統治者四次逼迫改變自己的宗教信仰。但是這屬於例外情況。

  (61) 在戰爭結束之前,雙方陣營的支持者人數超過了士兵的人數。在行軍途中,軍隊召集了那些在羅馬帝國橫行的哥特人和汪達爾人的遊牧部落。戰爭過後,這些被解散的士兵成了盜賊和土匪,成千上萬的人被處決。德意志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後的一個世紀裡,仍不斷受到這些匪幫的侵擾。

  (62) 英國的清教徒革命(Puritan Revolution)可能看起來像一場宗教戰爭,但是我們需要了解它主要是一場政治較量,一場反對英國國內政治獨裁的鬥爭。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