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社會生活
2024-10-08 17:43:01
作者: (美)菲利普·范·內斯·邁爾斯
193.教育
共和國時期沒有公立學校,教育是私人的事情。帝國的早期流行一種混合的體系,既有公立的學校,也有私立的。後來,教育則完全處於國家監管之下,教師的工資通常由地方政府支付,有時也由帝國的金庫出錢。
教師的職業在帝國後期極受尊崇。教師被免除了許多公共的負擔與義務,甚至被賦予傳令官和保民官一樣不可侵犯的權利。
比起希臘人,羅馬年輕人接受的教育更為實際一些。《十二銅表法》是要牢記的;特別注重修辭和演講,因為掌握公共演講的藝術是有政治雄心的羅馬公民一項不可或缺的技能。
請記住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征服希臘後,羅馬與希臘的關係更近了。羅馬年輕人學習希臘語,有時甚至忽略了自己的母語;我們聽見監察官加圖抱怨他那個年代的年輕人說母語前先學會了希臘語。名門出身的年輕人通常去希臘完成自己的學業,就像美國的畢業生經常去歐洲一樣。許多羅馬最有名的政治家,像西塞羅和愷撒,都深深受益於在希臘的學習。
194.婦女的社會地位
結婚之前,女人都是東方式的深居簡出。婚姻給了她們一定的自由。她們可以出席圓形競技場的比賽,去劇院看演出——這些都是婚前所不允許的。
羅馬早期,世風淳樸,妻子和母親在家庭中享有尊貴而穩定的地位,離婚十分鮮見;據說,到公元前231年之前,尚無先例。但是,到了後期,女子的地位開始下降,離婚變得普遍起來。丈夫有權因為微不足道的原因或沒有任何原因與妻子離婚。這種對家庭關係的枉顧絕對是羅馬墮落的原因之一。
195.公眾娛樂;劇院和競技
劇場的文娛演出、圓形競技場的賽事和露天競技場的格鬥是羅馬人的三種主要公共娛樂活動。總體而言,這些娛樂活動隨著自由的削弱而變得越來越多,各種娛樂場所的盛大節日慶典代替了共和國的政治集會。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帝國統治下的公眾娛樂是皇帝對公民交出公共事務參與權的補償;民眾也樂於接受這種交換。
悲劇在羅馬不受推崇;人們在競技場看了太多真實的悲劇,不喜歡舞台上演繹的悲傷故事了。劇院的娛樂形式一般是喜劇、鬧劇和啞劇。最後一種最受歡迎,因為劇場太大,不可能讓全部觀眾都聽見聲音,而且羅馬有那麼多民族,身勢語是唯一所有民族都懂的語言。幾乎從一開始,羅馬的戲劇就是粗野不道德的。它是摧毀羅馬原本淳樸道德風尚的主要媒介。比劇院更受歡迎、更重要的另一種娛樂便是競技場上的各式各樣的賽事,尤其是戰車比賽。
196.動物角斗
擁有恐怖的魅力、遠超其他公共娛樂形式的是動物角斗和圓形競技場上的角鬥士表演。
角斗的動物來自世界各地,以昂貴的費用運到羅馬和帝國的其他城市,有北歐荒野來的熊和狼,蘇格蘭來的兇猛的野狗;非洲來的獅子、鱷魚和獵豹;亞洲來的大象和老虎。這些動物互相以能想像的各種方式纏鬥,競技場上經常一片混亂。但是,即使這樣的可怕場面,最後也不能激起羅馬人的興趣了,觀眾需要一種新的娛樂方式。這就是角鬥士格鬥。
197.角鬥士的搏殺
角斗表演起源於伊特魯里亞,然後流傳至羅馬。早期的伊特魯里亞人在戰士的墓前屠殺俘虜,認為這樣的鮮血獻祭會讓死者的亡靈高興。後來,俘虜被允許互相搏殺,這樣比直接的冷血殺戮更人道一些。
羅馬第一次角斗表演發生在公元前264年兩個兒子給他們的父親舉辦的葬禮上。這次表演是在廣場上舉行的,因為當時還沒有用於角斗的露天競技場。從那以後,人們對這種娛樂活動的愛好與日俱增,帝國初期的時候則變成了一種迷戀。現在要滿足的不是死人的靈魂,而是活人的精神需求了。一開始,角鬥士是奴隸、俘虜或者判了死刑的囚犯;但到最後,騎士、元老甚至女人只要願意,都可以下場。在羅馬、卡普亞、拉韋納等地還有專門的訓練學校。自由民賣身給這些學校的所有者,各階層混不下去的人們以及花光了家產的貴族敗家子,都群起效仿。奴隸和罪犯被鼓勵精通這門技藝,因為如果他們數年後能在角斗場上活下來,就可以獲得自由。
有時候,角鬥士會兩人對決,他們會用戰車、騎馬或徒步——以所有士兵在實戰中用到的方式。他們用長矛、劍、匕首或三叉戟等各種武器。有些帶著繩子或索套,在殺死敵人之前用來勒住他們。
通常,受傷角鬥士的命運掌握在觀眾的手裡。他可以伸出食指表示乞求憐憫,如果觀眾揮舞手帕或者大拇指朝上,則表示這個角鬥士可以活下去;不過,如果他們大拇指朝下,就是讓勝利者給失敗者致命一擊。有時候,人們會用燒紅的鐵去刺激那奄奄一息的人,讓他繼續起來戰鬥。死者被鐵鉤子拖出場外,就像對待動物的屍體一樣,然後用干沙掩埋血跡。
這些表演如此受歡迎,其風頭完全蓋過了競技場和劇院的演出。人們為了不同的目的而舉行這些娛樂活動。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統帥為了討好民眾而安排這種精彩表演;執政官在公共節日時也會舉行這些活動;大家族的首領舉辦這種活動則是為了「取得社會地位」;富有的公民把它當作時髦宴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們模仿大人的行為,也會玩類似的遊戲。
共和國後期,具有野心的領導人之間的競爭無疑會增加角鬥士表演的次數,因為這是取得民心的保證。當然,特大規模的表演只能由皇帝來舉行。提圖斯為了慶祝弗拉維圓形競技場的建成,舉行了100多天的表演,大多數是角鬥士的格鬥。圖拉真凱旋式上的表演時間更長,1萬多名角鬥士在競技場上搏殺,1萬多隻野獸被屠戮。(60)
198.奢靡
我們用奢靡一詞指代羅馬人奢侈放縱的生活。這個惡習在羅馬早期幾乎是見不到的。早期羅馬人有勤儉節約的習慣,像馬尼烏斯·庫里烏斯·登塔圖斯(第77條)一樣,他們滿足於貧困的生活,視富貴如浮雲。
然而,共和國後期,隨著對東方的征服以及共和國後期腐敗的行省制度的發展,羅馬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統治階級以不正當手段迅速積累了巨大的財富,羅馬進入了一個奢靡生活的時代,其奢侈程度在世界上其他的首都都是聞所未聞的。這種奢侈在共和國的最後一個世紀和帝國的第一個世紀裡達到頂峰。財富從未像這一時期的羅馬一樣被濫用。人們普遍暴飲暴食、沉迷賭桌。
199.國家分發糧食
國家分發糧食是羅馬生活的重要特點。這一有害的做法源於蓋約·格拉古(第88條)。帝國建立前夕,有30萬羅馬公民領受了這一國家福利。在安敦尼時代,這一群體繼續擴大。糧食的來源主要是非洲和其他產糧行省的進貢。到了3世紀,除了糧食,國家還分髮油、酒和豬肉。
這種國家賑濟是錯誤的,它的惡果不可低估。人們整日無所事事,衍生出許多其他的罪惡,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這種福利是導致羅馬社會道德敗壞的主要原因。
200.奴隸制
共和國後期和帝國早期,羅馬的奴隸數目都非常龐大,據估計和自由民的數量一樣多。有些大財主擁有的奴隸達到2萬之巨。富有的羅馬人極愛排場,這導致家庭內部服務部門繁複,奴僕眾多,每個奴隸負責不同的工作。一種稱為「鞋奴」,專門負責打理主人的拖鞋;還有「記名者」,其唯一的職責就是記住別人的名字,然後跟著主人出門時提醒主人。奴隸的價格從幾美元到1萬或2萬美元不等——當然,後者是很少見的。希臘奴隸最昂貴,因為他們有學識,可以做一些需要有一定才能的工作。擅長醫術或有其他專業技能的奴隸可以出租或放歸自由,只要他們把收入的一部分上交前主人即可。
就像當年希臘一樣,奴隸來自戰爭或綁架。亞洲或非洲的一些偏遠地區,幾乎被奴隸販子弄得人口荒蕪。無錢交稅的人被賣做奴隸,有時,窮人也會將自己賣掉。
瓦羅(Varro)曾把奴隸比作「會說話的農業生產工具」,監察官加圖也建議奴隸主把年老的奴隸賣掉,以節省供養他們的支出(第77條),共和國後期,人們對奴隸這一不幸階層的態度可見一斑。病入膏肓的奴隸被送到台伯河的一個小島上自生自滅。很多時候,奴隸都是戴著鐐銬勞作,睡在地下的監牢內,以防他們逃跑或反抗。殘酷的虐待帶來的是入骨的仇恨,就像一句有名的諺語所說:「有多少個奴隸,就有多少個敵人。」共和國時期的奴隸起義也證明了這一點。
帝國時代,奴隸的境遇稍好一點——這要歸功於斯多葛學派和基督教。從帝國的第一個世紀開始,對奴隸的人道主義情感明顯上升。帝國不允許主人殺死奴隸或賣做角鬥士,甚至也不能虐待奴隸。基督教的牧師鼓勵釋放奴隸,宣稱這是主人的善行。
201.奴隸制向農奴制轉變
除了哲學和宗教,其他社會經濟因素也對奴隸境遇的改善起了作用,逐漸把殘酷的奴隸制度變成了更柔和一些的農奴制度。農奴制是整個中世紀社會生活的特徵。我們已經看到了帝國中期原本的自由民是如何被捆綁到土地上變成佃農的(第148條)。在這些農業自由民陷入半奴役狀態時,羅馬大地主的奴隸被給予了莊園的一小塊土地,以與那些半自由民相似的狀態耕種這片土地。很快,只要他們以農作物或勞動的方式交租,就能永遠保有這土地且傳給子孫。西部羅馬帝國解體時,這種變革進一步發展,隨著野蠻人的入侵加快了其步伐,到7或8世紀時差不多完成了。從前的奴隸現在成了農奴。他的命運或許依然悽慘,但已經有了不少的收穫。他不僅僅是別人的財產了——不能買也不能賣,他不必與家人分開,他可以有休息日,他可以積累一些財產,他獲得了一部分人權。
這場偉大的變革逐漸、靜悄悄地發生著,它比任何改變都能夠代表古代世界向中世紀的轉變,它宣告了西歐歷史上新的歷史時期的開始。
(1)執政官通常由奧古斯都提名,為了使他大量的朋友和親信會覺得有尊嚴,任期被大大縮短。後來,保民官的任期被縮短至2到3個月。
(2)帝國早期,元老院在奧古斯都憲法性的安排下,可以和皇帝分享政府權力,這一時期的政府被一些人稱作「兩頭政治」,指的是有兩個機構領導的政府。然而,事實上,元老院權威的多寡完全取決於占統治地位的皇帝的意願。有些皇帝,像奧古斯都,對這個機構很尊重,允許它在政府中具有真正的話語權;然而,其他人就拒絕接受元首和元老院共同統治的理論,實際上,他們踐行的是獨自統治。
(3)關於所有這些政府安排,格里尼奇教授評論如下:「作為共和國的恢復,這種解決方式受到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歡迎,但是,後來的作家,以同樣的理由,堅持合法君主制的開始。」(《羅馬公共生活》,1901年出版,第339頁。)
(4)從現在起,我們應該用這個榮譽姓氏來稱呼屋大維。
(5)對這些作家作品的簡要評論,參見第186、189條。
(6)數字一度達到32萬,但是,尤利烏斯·愷撒和奧古斯都兩人都將名單中不合適的申請者進行了清除。
(7)《安奇拉銘文》,第22、23章;威廉·費爾利博士編輯,《歐洲史原始資料的翻譯和重印》,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系出版。參見《選粹》,第78頁。
(8)這些數字包含著在羅馬史上或許最為重要的事件,也就是說,逐漸承認外國人享有城市的所有權利,直到文明世界的每一個自由人都成為羅馬公民。我們已經嘗試在文中對該趨勢進行追蹤,請翻閱第42、44、92、93、114、130和143條。
(9)蘇埃托尼烏斯,《提比略》,第32章。
(10)愛德華·邁爾稱提比略為「歷史上最悲慘的人物」。他被塔西佗誤導了。
(11)這是由奧古斯都創建的一支精銳部隊,本意是為皇帝提供貼身保護。它的編制為1萬人左右,且在城門邊沿城牆有永久的營地。很快,禁衛軍就成了帝國一股強大的力量,能夠左右皇帝的廢立。
(12)在卡利古拉被殺中,克勞狄烏斯被不可一世的禁衛軍推舉為皇帝。元老院對此無能為力,只能同意。
(13)塔西佗,《編年史》,第11章,第23頁。請把克勞狄烏斯這些充滿感情的句子和提圖斯·曼利烏斯的比較一下(第44條)。
(14)參見F. R.艾博特,《羅馬政治制度》(1901),第309頁。
(15)以前估計為8萬,現在看來是誇張了。
(16)19世紀大規模的考古,挖掘出了龐貝城的大部分,展現了這座古老城市的街道、房子、劇院、澡堂、商店、神殿及各種紀念碑——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幅1800年前羅馬帝國時代的畫卷。
(17)羅馬尼亞及鄰近地區說羅曼語的人大概有1000萬。看起來,中世紀有大量說拉丁語的移民從多瑙河南部來到這一地區。
(18)羅馬的阿拉伯佩特拉行省大概對應《舊約》中的以東和摩押,佩特拉(或稱塞拉,有岩石之意)是前者的一個據點和首都。它的遺址坐落在以東荒涼山區內一座巨大的天然圓形競技場內。這一地區的重要性主要源於它掌控著幾條重要的東西方商業要道。它是古希臘時代的重要城市,公元1、2世紀,在羅馬統治下繁榮發展。圍繞著這座城市的懸崖上有許多古羅馬商人和軍官的石窟墓(古希臘羅馬風格的)。
(19)關於城牆,最好的作品是由J. C.布魯斯撰寫的《羅馬城牆》(倫敦,1851),《羅馬城牆手冊》由同一個作者撰寫,是前者的縮減版。從泰恩河畔的紐卡斯爾和卡萊爾之間的霍特惠斯爾火車站,你便能輕易看到保存最好的一段城牆。旅行的學生不應該錯過這些羅馬占領英國時的紀念性建築。
(20)除了新建築,他還完成了由僭主庇西斯特拉圖始建的奧林匹亞宙斯神殿。
(21)《羅馬帝國的行省》(1887),第1卷,第384頁。
(22)當然,卡拉卡拉的法令只不過是確認了一個既成事實。可能的是,此時的帝國自由民已經享有羅馬公民權了。
(23)帕提亞人威脅帝國東部,法蘭克人跨過萊茵河入侵高盧,哥特人渡過多瑙河,不斷騷擾梅西亞、色雷斯和馬其頓,他們的艦隊從黑海襲擊小亞細亞沿岸,雅典、科林斯灣以及希臘的許多其他城市都被洗劫。
(24)正是這一時期,皇帝瓦萊里安(253—260)東征波斯,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埃德薩大敗,並淪為波斯國王沙普爾的階下囚。現在波斯的城市設拉子還有一塊紀念沙普爾勝利的石碑。
(25)在奧勒良統治時期,阿勒曼尼人進攻了義大利,威脅羅馬。趕走他們之後,皇帝為了保障首都的安全,新建了比以往都高的城牆(第22條)。這座城牆由普羅布斯最後完成,大概有12英里長。
(26)季諾碧亞作為俘虜被帶往羅馬。她被金鎖鏈鎖著參加奧勒良的凱旋式,之後,羅馬人給了她提布爾郊區的一座漂亮別墅,在那裡她在孩子們的陪伴下過完了多姿多彩的一生。
(27)參見第144條,第3個腳註。
(28)這數字不包括三十暴君,他們中的很多都死於暴力。
(29)他把行省的數量從57個提高到了96個。他的繼任者君士坦丁又增加到116個。行省又歸教區管轄,教區又歸帝國的四個轄區管轄,轄區可能是由君士坦丁創設。
(30)佃農(種地的人)本是自由民,他們耕種帝國的或大地主的土地,給付一定的租金或實物。到公元3世紀,他們中的許多人由於債務或者其他原因淪為半奴隸狀態,被拴在他們耕種的土地上。這種地位由於文中提及的原因成為合法的階級地位。這就是中世紀農奴制度的開端。(第201條)
(31)這種社會轉變在戴克里先之前就已經開始了。為了加強帝國對產業的控制,行業協會已經變成了職業世襲的制度。
(32)拉丁語 In hoc signo vince。
(33)新軍旗名為拉伯蘭旗「Labarum」(源自凱爾特語中的lavar,命令的意思),旗幟上寫著希臘字母XP,第一個字母是十字架的標誌,兩個字母組合在一起是基督,因為它是希臘文 XPIΣTOΣ(基督)的首字母。
(34)《劍橋中世紀史》,第1卷,第5頁。伽列里烏斯曾頒布過一個赦令,給予基督徒崇敬上帝的自由,但卻並沒有確認普遍的寬容原則。
(35)《地獄》,第19卷,第115至117節。
(36)阿里烏斯派以埃及亞歷山大市一位牧師阿里烏斯為首。亞他那修也是這座城市的副主教和後來的主教,是東正教和天主教三位一體觀的倡導者。
(37)我們應該記住,舊羅馬城在戴克里先時代已經不復從前的地位,米蘭是當時皇帝的駐地。但是,君士坦丁在東方建新都的做法,使得羅馬城在政治和社會生活方面被完全棄置了。
(38)瓦倫斯(364—378)是東部皇帝。西部皇帝瓦倫提尼斯(364—375)已死,由格拉提安(375—383)繼任。
(39)關於「東部帝國」這一說法,參見第257條,第1個腳註。
(40)公元403年的哥特入侵之後不久,部落首領拉達蓋蘇斯率領的另一夥日耳曼人又來進攻義大利。他們在佛羅倫斯為斯提里科的羅馬軍隊包圍,被迫投降。
(41)我們選擇這些日期,是因為它們正好在兩個重要事件之間——洗劫羅馬和沙隆之戰(第171條)。
(42)埃提烏斯被稱為「最後的羅馬人」。此前20年,他都是帝國高盧地區的得力守護者。
(43)異教神殿被關閉後,許多或至少有一些聖物,比如戰利品,依然完好地放在原來的地方沒有動。
(44)金燭台被運往非洲,100年後重現於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因為迷信的原因又把它放回了耶路撒冷。從此,歷史上再沒有關於它的記載——梅里維爾。
(45)還有一位此前被流放的西部皇帝尤利烏斯·尼波斯住在薩羅納,然而,奧多亞塞卻對他視而不見。
(46)迪爾,《羅馬社會:從尼祿到馬可·奧勒留》(1904),第213頁。
(47)佩勒姆,《羅馬史綱》(1895),第572頁。
(48)參見第134條。
(49)除了連接羅馬、坎帕尼亞地區和義大利東南部的阿庇烏大道(第45條),還有其他重要道路承擔著首都和義大利北部的交通。這就是一直通到亞得里亞海沿岸阿米尼的弗拉米尼亞大道,還有通到比薩的奧萊莉亞大道,以及穿過中部地區的卡西亞大道。波河平原上道路密布,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埃米利亞大道,它把弗拉米尼亞大道延伸到了波河平原上的皮亞琴察。
(50)很多今天仍在使用。
(51)羅馬建造巨大的磚石拱門來穿越窪地和山谷,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水往低處流,而是他們無法造出足夠大、又足夠堅固的管子來承受壓力。
(52)蘭恰尼把這些帝國溫泉叫「巨大的俱樂部,在這裡驕奢而優雅的年輕人成群結隊地來放鬆享受」。
(53)比如羅馬的凱旋柱和拱門。
(54)這裡應該提一提古代的圖書與圖書出版者。羅馬有幾個出版機構在那時享有盛名,業務廣泛。「確實,古代的圖書貿易,」古爾說,「其規模堪比現代。出版在我們文學作品中的位置,那時都被奴隸所占據。」在實踐中,他們積累了大量抄寫經驗,出書量也大幅增長。至於書本身,我們要知道,古代的書只是一冊手稿,其內容相當於現代的一卷。所以,愷撒的《高盧戰記》在我們看來就是不薄不厚的一卷,但卻是足足8本羅馬古書。許多富有的羅馬人家裡都有圖書館。戈爾迪安的老師薩莫尼庫斯·塞倫努斯家中藏書達6.2萬冊。
(55)參見《東方民族與希臘》(第2次修訂版),第310頁,腳註2。
(56)馬修奧也是這一時期的諷刺詩人(約生於公元4年),但他僅僅指責了社會的一些次要惡習。他的許多著作以今天的道德標準來看,本身是極不道德的。
(57)若列得更全一點,羅馬歷史學家名單還應該包括:費邊·皮克托,他是拉丁民族的第一位歷史學家;監察官加圖,他的著作《羅馬古代史》如今只剩了些片紙殘章;康涅利烏斯·尼波斯,生活在公元前1世紀。
(58)後來又有一部名為《新律》的法令,包括查士丁尼於《法典》完成之後頒布的法律。
(59)儘管羅馬人有豐富的政治經驗,也有十分複雜的不成文憲法,但是,除了市政管理體系,他們對政府管理藝術和憲法並無永久性的貢獻。是英國人,在沒有羅馬先例的情況下,制定出了現代國家憲法。羅馬人的集會對立法沒有起到指導作用。後世政治家也並不贊同共和國的二人執政官制度。羅馬共和國元老制中唯一一個值得讚揚的特點,即在元老院中為前執政官留席位,也沒有為現代憲法制定者所採納,儘管詹姆斯·布萊斯在評價美國聯邦體制時說,他們本來是打算這樣做的,以促進立法體系中上議院的建立。
(60)關於角鬥士表演被廢除,參見第16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