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普時期
2024-10-08 17:40:50
作者: 西爾韋納斯·莫利
古帝國最後的陶器時期是特普時期,從年代上看屬於古帝國中期和偉大時期(公元633年—公元987年)。與扎克爾時期一樣,研究瑪雅陶器的專家們也將特普時期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子階段。
特普時期的早期在年代上屬於古帝國中期。特普時期的中期屬於古帝國偉大時期的前2/3,在這段時期,除了建築藝術,古瑪雅人在所有工藝和藝術方面都處於審美巔峰。特普時期的晚期屬於古帝國偉大時期的後1/3。特普時期佩滕陶器在佩滕以外的地區也有發現,例如尤卡坦北部的科巴、雅蘇那、烏斯馬爾、卡巴、拉布納、薩伊爾和馬尼都有這種陶器,而且北部半島其他地方的考古發掘幾乎肯定會擴大這一範圍,不過相對更早時期的佩滕陶器來說,特普時期佩滕陶器的分布和數量還是要少一些。
在特普時期,佩滕的城市和奇霍伊河上游地區有非常密切的接觸,那裡的人們發展出了一種非常特別的、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的彩繪陶器。
在古帝國中期和偉大時期,奇霍伊河上游地區受到了佩滕的強烈影響。這個地區海拔約900英尺,可以很容易地進入奇霍伊河、帕西翁河和烏蘇馬辛塔河,流域這裡的動植物種群和佩滕地區的差不多。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特普時期佩滕陶器反過來又受到來自奇霍伊河上游地區彩陶的影響。由於這些地區在文化和地理上如此接近,因此毫無疑問它們之間存在不斷的交流。帶有淺浮雕人像且雕刻精美的陶器,似乎是緊隨著佩滕地區和奇霍伊河上游地區都有的特普中期的精美彩繪花瓶後面出現的。
可以這樣設想,佩滕對奇霍伊河上游地區產生強烈文化影響的同時又帶去了精美的模塑陶器和小塑像,而反過來奇霍伊河上游地區也對佩滕和烏蘇馬辛塔河流域的大城市產生了文化影響,並帶去了精美的彩繪陶器,事實上這個設想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這種借鑑在很大程度上發生在族群內部,在古帝國中期和偉大時期,佩滕地區和奇霍伊河上游地區都是古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除了佩滕和尤卡坦半島北部低地,特普陶器的分布似乎沿著兩條主要的路線:(1)向東南進入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2)向南進入瓜地馬拉高地,在這個地區的上韋拉帕斯省的科班和查馬以及埃爾基切省的扎庫爾帕都發現了這種類型的陶器。但奇怪的是,在瓜地馬拉高地的卡米納爾胡尤沒有發現任何特普時期的陶器,貌似這座城市與北部低地城市之間的聯繫在特普時期以前就已經中斷,儘管它們在扎克爾時期保持著相當緊密的聯繫。
在特普時期的眾多陶器中,下面這幾種是最傑出的:帶有條紋、貼花、凹槽、打孔等裝飾的敞口光滑陶碗;有把手的寬頸紅色陶碗;邊緣內翻的三腳陶盤;帶底座的橙色雕刻花瓶;不光滑的小塑像,人物和動物塑像都有,還有做成哨子的塑像,其中一些塑像上面有彩繪裝飾。造型各異的彩陶令人眼花繚亂,上面的彩繪也非常豐富,有幾何圖案、從人類到昆蟲的各種生物形象、象形文字符號以及描繪古帝國晚期各種儀式和生活場景的圖畫。瑪雅人在古帝國偉大時期(公元731年—公元889年)這158年的時間裡製作了大量精美的彩陶,整個新大陸任何其他土著民族在這方面都無法與之媲美,而且瑪雅人自己後來再也沒有達到過這一無與倫比的審美巔峰。
特普陶器被描述為古帝國陶器時期的「邊緣內翻器皿階段」,這種邊緣處理方式在古帝國中期和偉大時期的陶器中十分普遍。
從扎克爾時期開始,光滑的單色陶器使用的回火材料與前瑪雅時期的光滑陶器相比出現了突變。火山灰突然取代了陶器碎片,除了一些年代最早的扎克爾陶器使用陶器碎片作為回火材料,實際上已經看不到陶器碎片作為回火材料的情況了。在整個扎克爾時期,火山灰一直是光滑的單色陶器使用的主要回火材料,不過有時候也會用方解石。
到了扎克爾時期之後的特普時期,方解石成為主要的回火材料。在這一時期,各種陶器與相應的燒制溫度之間出現了一種明確關聯的趨勢,某些陶器使用方解石作為回火材料,而另一些則使用火山灰。陶器製作真正地成了一門精細的藝術。
回火材料的變化引起了考古學家的興趣,因為這種現象揭示了不斷變化的陶器工藝,顯示出一個地區的制陶技術對另一個地區的影響,同時也說明了各地間的貿易關係。這種回火材料的變化可能有這幾個原因:(1)積極創新的陶工通過實踐找到了更優質的回火材料;(2)一個地區的陶工採用了另一個地區陶工的方法;(3)進口了其他地區的陶器。
在某些城市發現了同一時期、同一類型的陶器使用不同的回火材料這一情況,最合乎邏輯的解釋是它們出自不同的作者之手,有一些是本地製作的,而有些是進口的。但為了證明這一理論,首先需要對整個尤卡坦半島及周邊地區的陶器藝術具備廣泛而深入的了解,而我們對古代瑪雅陶器的了解只是入門階段。如果我們希望在這一領域達到深入研究的高水平階段,那就必須在瑪雅地區進行廣泛的考古發掘,而且還要在外圍文化中心進行廣泛的考古發掘,並對由此得來的陶器文物進行細緻的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