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軍事裡世界史> 第二次英荷戰爭:海上利益爭奪戰

第二次英荷戰爭:海上利益爭奪戰

2024-10-08 17:03:51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民族英雄,而很多將領之所以成為民族英雄,就在於他們能在國家危難時刻維護國家利益。在千年的海上戰爭史中也有這麼一批人,例如中國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被鄭成功趕跑的荷蘭人中也有一位傳奇人物,他就是米歇爾·阿德里安松·德·魯伊特。2015年,荷蘭上映了一部反映德·魯伊特的傳記電影《海軍上將》,再現了這位名將最巔峰時刻——1667年6月突襲查塔姆錨地。

  01

  第二次英荷戰爭自1665年6月爆發以來,戰爭雙方各有勝負。在聖詹姆斯日之戰後,英、荷雖然沒有再進行過大規模的海戰,但戰爭也並未就此停息。

  在這期間,英國的一次軍事行動讓荷蘭人的怒火久久不能平息。1666年8月初,英國將領霍爾姆斯受命,率領一支小型分艦隊突襲荷蘭的弗利蘭島,出乎意料地在那裡發現了大量隱藏的荷蘭商船。英國艦隊在幾乎未遇任何抵抗的情況下,縱火焚燒了擠在一起的150多艘荷蘭商船,並在大肆劫掠了弗利蘭島後揚長而去。

  

  仿佛是風水輪流轉,在霍爾姆斯燒了荷蘭商船隊之後1個月,1666年9月10日,一場罕見的火災降臨到倫敦。大火連續燒了4天4夜,倫敦城有2/3被焚毀,經濟損失達800萬~1000萬鎊。這個經濟損失已經超過了兩次與荷蘭戰爭的費用,再加上持續2年之久的海戰已使國庫面臨虧空,英國就是再有錢也經不起這麼折騰。因此,自1667年1月開始,英國不斷與荷蘭方面取得聯繫,希望進行和平談判。不過荷蘭人可不認為這把火報了自己的一箭之仇,他們在等待機會,一個徹底擊敗英國人,讓他們乖乖同意自己條件的機會。

  當時荷蘭的海軍司令由德·魯伊特擔任,他已經通過間諜搜集到了一些泰晤士河的潮汐、水位、航線等情況,還有關於倫敦地區軍事和經濟的信息。不過,他做這些準備主要不是為了進攻這裡,而是在分析英國艦隊的動向。

  英國皇家海軍的主力艦艇都停泊在梅德韋河河口的查塔姆錨地,這裡還有造船廠,河道彎曲,淺灘密布,風向有明顯變化,屬於易守難攻的類型。英國人還在這裡設置了炮台和橫江大鐵鏈,所以沒有哪個海軍將領會想要攻擊這裡。

  海軍將領不想,並不等於其他人不想。時任荷蘭首相的約翰·德·維特就提出了突襲查塔姆錨地的計劃。這個計劃難度極大,幾乎所有海軍高級將領都表示反對,德·魯伊特也一樣。但是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德·魯伊特知道德·維特不是個會輕易改變自己想法的人,所以即便不同意,但是他還是提前做了準備,包括訓練艦隊的夜戰能力,也包括加強情報搜集工作。

  恰逢此時英國因為大火和瘟疫導致嚴重的經濟困難大大削減了軍費,大量軍艦不得不閒置在港內,因此德·維特決定執行首相的計劃。首相的計劃聽起來很容易,但是實施起來並不是那麼簡單,好在德·魯伊特有個幫手,那就是首相的弟弟科內利斯·德·維特,兩人進行了詳細研究。

  進攻查塔姆錨地的困難主要是一些情況難以熟知,例如沿途英國炮台與其他防禦措施的位置與配置,泰晤士河河口和梅德韋河沙洲淺灘的具體位置以及水深情況,還有潮汐規律等水文資料和風向、風力變化等氣象資料、錨泊在錨地的英國艦隊的備戰情況,等等。這裡面有一項出現問題,整個行動就會失敗。荷蘭海軍只有一個優勢,那就是無論如何英國人也不會料到他們會突襲查塔姆錨地,所以可能會防衛不到位,這是他們唯一的勝算。

  不過話說回來,打仗哪有不冒險的?軍人不能指望著舒舒服服地作戰。

  02

  英國人真的沒有一點防備嗎?那倒不是。英國雖然大量削減軍費,但是並沒有停止海軍運作,還留有相當一部分艦隊在海上巡航的。但現在的問題是,這部分艦隊應該布置在哪裡呢?

  英國人通過密布歐陸的間諜網得知荷蘭正在籌劃軍事行動,但是並不知道荷蘭人要在哪裡採取行動。他們將艦隊布置在了他們認為荷蘭人會發起進攻的地方,唯獨沒考慮查塔姆錨地,畢竟一開始,選這裡進攻的計劃在荷蘭海軍高層都沒幾個人同意。

  1667年5月17日,荷蘭艦隊啟航,6月4日集結完畢並完成編隊,共計戰艦62艘,小型淺水船隻15艘,縱火船12艘。(1)

  海上航行期間,荷蘭人把編隊分成3個分艦隊:第一分艦隊由德·魯伊特上將親自指揮,科內利斯·德·維特也在艦上;第二艦隊由阿爾特·揚斯·范內斯中將指揮;第三艦隊由威廉·約瑟夫·范根特中將指揮。

  有趣的是,除了幾名艦隊司令和高級將領之外,其他人都不知道這次出擊要幹什麼,直到6月7日,荷蘭艦隊已經在頭一天抵達泰晤士河河口附近,科內利斯·德·維特才正式代表政府下達命令,整個艦隊大為驚駭。有人提出異議,還有人公開表達自己的恐懼,可德·魯伊特回復只有一句話:「命令就是命令。」科內利斯·德·維特回到住艙後在日記中寫道,他不確定艦隊到底會不會服從命令,然而第二天他發現,艦隊上下都在做準備,很多指揮官還針對不少細節問題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在6月6日荷蘭艦隊接近泰晤士河河口的時候,英國方面就已經發出了預警,包括查塔姆錨地的英軍在內都知道荷蘭艦隊來了。但是,英國人的第一反應是荷蘭人要進攻倫敦城,而英國高層則認為,為了鼓舞士氣,荷蘭人最多會對一些中等大小和暴露的目標發動象徵性的攻擊,比如哈里奇,所以在荷蘭人出現的5天時間裡,英軍僅在這些地區加強了防禦,在倫敦和查塔姆錨地竟然毫無作為。不,也不能說一點沒有,在約克公爵的嚴令下,海軍調動了3艘護衛艦、3艘火攻船和30艘舢板炮艇,可這些防衛力量實際上還是近似於無。

  即使荷軍已經開始攻擊了,威廉·考文垂爵士還在宣稱,荷蘭不太可能在倫敦附近登陸。這種盲目自信讓後來的軍隊調動十分不暢。另外,由於幾個月甚至幾年沒有拿到工資,大多數英國海軍士兵都不太願意冒著生命危險抗擊荷蘭人。

  6月7日,德·魯伊特親率艦隊開始攻擊希爾內斯炮台。該設施名為炮台,實際為一個大型堡壘,扼守著梅德韋河河口。按理講,這樣重要的防禦工事,荷蘭軍並不容易攻取,但是英國守軍抵抗一陣後就主動逃跑了。6月10日,荷蘭登陸部隊占領了這個堡壘。

  最初,荷蘭軍方要求登陸部隊不得劫掠,目的是和霍爾姆斯此前的行徑做對比,但是這項命令最終沒有被執行,士兵們還是大肆劫掠了一番,德·魯伊特因此解除了登陸部隊指揮官揚·范·布拉克爾的職務。

  堡壘被占領後,威廉·約瑟夫·范根特中將指揮的荷蘭艦隊向上游進行了偵察,科尼利厄斯·德·維特跟隨。荷蘭軍發現英國人已經自沉了7艘船以阻止通航,不過這個阻塞線並不嚴密,仍有一個開口可供使用。擴大開口之後,荷蘭艦隊趁漲潮通過這道封鎖線。

  英軍又在吉林厄姆布置了一條14.5噸的橫江鐵索,鐵索前還有3艘軍艦,用以阻攔可能入侵之敵。12日荷蘭軍航行到這裡,守衛的「團結號」被俘,「馬蒂亞斯號」和「查理五世號」則被荷蘭的火攻船炸毀。隨後,荷蘭軍毀掉鐵索繼續前進。

  沒有鐵索攔截,13日荷蘭艦隊便進入了查塔姆錨地。查塔姆船塢內有很多閒置軍艦,在荷蘭艦隊的攻勢下,「忠誠的倫敦號」「皇家詹姆斯號」和「皇家橡樹號」都被摧毀,英國皇家海軍的旗艦「皇家查理號」被俘。英國海軍高層認為,為了防止軍艦被俘只有毀掉它們,因此英軍又自己毀掉了16艘戰艦。

  6月14日,進攻計劃的制訂者之一科尼利厄斯·德·維特決定撤退,荷蘭艦隊帶著被俘的「皇家查理號」趁漲潮駛出梅德韋河,進入大海。

  荷蘭海軍還嘗試攻擊其他城市,但是未能得手。不過不管怎麼說,這一仗之後,英國皇家海軍的戰鬥力遭到更嚴重的削弱。而比物質損失更大的,是皇家海軍的氣勢。士兵們十分低落,軍心渙散,實際上已無戰爭意願。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國王查理二世不得不接受荷蘭的全部要求,簽訂了《布雷達和約》,第二次英荷戰爭以英國失敗而告終。

  (1) 英文資料中大多都是這個數字,中文資料中則多稱是24艘戰列艦、20艘小型船隻和15艘縱火船,筆者採用英文資料數據。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