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時代 地中海的第一道光輝 馬拉松之戰:絕對劣勢也能翻盤
2024-10-08 17:01:59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爆發於公元前490年的希波戰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自邁錫尼時代的特洛伊戰爭之後,歐洲視角下東方和西方的第二次較量,也是亞洲文明與歐洲文明的第一次全面衝突。這次大規模戰爭最後以波斯的慘敗和希臘的勝利宣告結束。
在這場較量中,希臘多次以弱勝強擊敗波斯人,尤其是馬拉松戰役。一般的說法是,希臘在人數居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擺出戰陣,結果大勝缺乏近戰能力的波斯步兵和騎兵,還創下192比6400的誇張戰損比。
這樣的描述不免讓人覺得波斯士兵戰力疲軟,然而實際上,馬拉松之戰的勝利希臘獲得得並不輕鬆,而波斯作為一個一統西亞的強悍帝國更不孱弱。正因如此,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著作《歷史》中,才會真摯地讚美希臘的勝利者們,稱他們是「第一支看到波斯的服裝卻面無懼色,並且敢於向身著這種服裝的軍隊挑戰的希臘人」,而在此之前,希臘人「但凡聽說波斯人的名聲,都會膽戰心驚」。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我們能從希羅多德這種隱含激動情緒的讚美里,側面感受到波斯強大的軍事力量。既然如此,馬拉松之戰為什麼還會走向如此結局?這中間經歷了怎樣的曲折?
在希波戰爭爆發前,希臘和波斯就有過頻繁的接觸,甚至是軍事對抗,但是這種對抗規模較小,雙方對於彼此軍隊的戰術打法並沒有太具體的印象,這就導致在全面衝突爆發後,他們才在戰場上第一次校驗己方應對策略的合理性。於是,軍隊的指揮者在作戰時便不可避免地犯下了一些在今天看來極為可笑的錯誤。馬拉松之戰中的一些細節就表明,波斯人對希臘的認識實在不足。
01
公元前7世紀以來,希臘發達的貿易路線重新開啟,其在亞平寧半島、安納托利亞、愛琴海諸島的殖民地大規模增加,金屬武器的價格因此開始走低,逐漸平民化。有不斷發展的經濟做支撐,各城邦演化出了重步兵這一強力兵種。
不過,由於當時冶金技術的落後,輕薄且堅固的鎧甲並不存在,為了減少負重,希臘的重步兵所配備的護甲也只是分為胸甲、脛甲、頭盔三個部分。雖然敵人的弓箭不足以正面射穿這些甲冑,但士兵們身上大片的無護甲部分依舊脆弱,為了防備弓箭,他們還是需要手持盾牌。
波斯帝國軍隊的職業化程度比希臘諸國的更高,但這也意味著,其軍事裝備的成本需要帝國財政承擔。因此,即使是號稱「不死軍」的萬人兵團——王室禁衛軍,也只是一支以弓箭手為主的輕裝步兵部隊。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里那些頭戴面具、背插雙刀的古怪戰士,與歷史上的「不死軍」除了名字外,沒有一點相同之處。
波斯以十進位編制軍隊,一軍為1萬人,由10個千人營組成,再往下是百人連和十人隊。這1萬人中,只有每個十人隊的隊長可以手持2米左右的短槍和大盾,其餘士兵則完全依靠弓箭殺敵。而一塊出土的古波斯釉面磚雕上的內容顯示,這一時期,波斯士兵幾乎沒有穿戴盔甲的習慣,即使是那些負責保護身後弓箭手的十夫長也是如此。「不死軍」同樣不例外,只不過,為了彰顯尊貴的身份,這些戰士們會穿著長及腳踝的特製罩袍。
這樣的部隊裝配看起來不太合理,因為幾乎沒有近戰能力,但此前波斯皇帝大流士能夠依靠這支部隊平定叛亂,建立統一帝國,就說明其戰鬥力並不孱弱。
步兵之外,在戰場上一起出現的還有波斯騎兵。
和希臘不一樣,波斯帝國是一個擁有大量騎兵的國家,騎兵和步兵相互配合,共同作戰。這些波斯騎兵同樣依靠遠程武器發動攻擊,再加上其天然的速度優勢,波斯軍可以快速行進至敵軍的兩翼,並從側後方襲擾敵軍陣營中無盾牌防護的位置。受到這種攻擊,敵軍往往會陷入混亂,最後在三面夾擊中崩潰。
面對希臘軍,戰力強悍的波斯軍隊原本應該擁有很大的優勢,然而事實卻正相反:在馬拉松之戰中,波斯軍的優勢根本施展不開。
02
按希羅多德的說法,波斯海軍統帥大提士選擇在馬拉松登陸,是因為這裡是希臘沿海少有的適合騎兵作戰的平坦區域,但這顯然是一個由結果倒推原因而得出的錯誤結論。
《西洋世界軍事史》的作者富勒雖然認可希羅多德在歷史學上的貢獻,卻也曾尖銳地指出,這位史學前輩的某些敘述「在根本上缺乏任何明白的戰略觀念」。在富勒看來,大提士之所以要選擇從馬拉松灣登陸,是因為這裡距離希臘的雅典城邦足夠近,能夠對雅典產生威脅,繼而引誘雅典人出城迎戰。只要能將雅典人的主力調出城,城中已經倒向波斯的阿爾克邁翁家族就能尋找機會拿下城池。
有人可能會想,這樣的做法難道不是在反向迫使雅典人據城固守嗎?
還真不是。
此時的雅典沒有像希波戰爭結束後那樣,在周邊建立起比雷埃夫斯港和與其連通的甬道,因此一旦遭遇圍困,城中的人很容易被一網打盡。尤其是在波斯大軍壓境的情況下,正面迎擊才是最有利於他們的。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在戰略上,大提士的計劃成功了:波斯軍在馬拉松的登陸確實讓雅典人產生了恐慌,他們派出軍隊趕往馬拉松灣。但從戰術層面考慮,大提士的計劃卻是將波斯軍隊置於險境。
前文提到,波斯軍隊裡的主力兵種並非重步兵,而是弓箭手和輕騎兵。想要讓這樣一支軍隊發揮最佳作戰效能,需要平坦的地形、開闊的視野。馬拉松灣並不能滿足這些條件,它根本不是波斯人的理想戰場。
以波斯軍的角度來看,對戰雙方擺開後的陣形如同兩條長蛇,軍陣的左側緊挨著泥濘的小沼池地區,而右側則被卡拉德拉河所阻擋,即便在實際戰鬥中希臘軍隊不可能故意貼近小沼池或卡拉德拉河南岸行進,兩軍之間的機動空間也已經極為狹窄。另外,這個戰場的地形還相當複雜,除了中間有少量平坦的地區,四周全都起伏不定,波斯騎兵在這樣的環境裡行進,希臘步兵的身影甚至會時隱時現。這樣一來,騎兵的作用已經被抵消掉大半。
除了地形限制,還有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波斯軍隊的騎兵數量處於嚴重不足的狀態。
在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期,迎戰希臘大軍的波斯軍隊中騎兵會占據相當大的比例,但在馬拉松戰役爆發時,參戰的波斯騎兵數量很少。雖然各種文獻資料對馬拉松戰役里波斯軍隊的兵力構成莫衷一是,但大體估算一下,波斯軍隊應在2.6萬人左右,這還未計算被波斯陸軍統帥阿爾塔費尼斯帶去攻打埃雷特里亞城的另一路兵力,而這裡邊只有1000人是騎兵。
波斯人絕不是不重視騎兵,只不過當時他們只能依靠海船運輸軍隊,騎兵的數量自然就受到了限制。畢竟,一匹馬的運輸成本要遠遠大於一名戰士。
03
當然了,在波斯人看來,即使缺少騎兵,他們也足以碾壓希臘。希臘人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因為希臘軍隊的人數還不及波斯的一半。
得知波斯大軍壓境的時候,希臘一方可用的只有1萬雅典人和1000普拉提亞人。由於兵力上的劣勢,希臘軍最初的策略比較保守,主要寄希望於10天後斯巴達援軍的到來——此時正值斯巴達人的重要節日卡尼亞節,按照傳統,他們要在節日期間祭祀太陽神,所以僅允諾滿月升起後出兵。
就這樣,希臘軍在等待中和波斯軍對峙了整整8天。
轉機出現在第九天。埃雷特里亞城因內奸而陷落的消息傳來,雅典人意識到雅典城也隨時有可能被內奸占領。在雅典統帥米太亞德等人的慷慨陳詞下,他們臨時決定不再等待援軍,直接向波斯軍隊發起衝擊。馬拉松戰役就在這種充滿機緣巧合的情況下爆發了。
不知是不是為了防止被繞後包圍,雅典人將部隊的陣形擺得和波斯軍隊一樣寬,不過由於兵力嚴重不足,中間部分的縱列縮水為4列,而兩旁則以8人縱深應敵。對此希羅多德在《希波戰爭史》中記載道:「他們(雅典人)戰線的長度和波斯一樣長,但是中軍部分隊列比較稀疏,這裡是全軍最薄弱的部分,而兩翼隊列密集,實力雄厚。」
之後希羅多德又寫道:「雅典人是跑步前進,一直跑了8斯泰底亞(約1500米)。」但對這個說法是否正確存在不同看法,因為《圖解世界戰爭戰法》中記錄的現代實驗表明,「一支身披鎧甲、緊密編隊的步兵部隊不可能在地中海火辣辣的烈日下,以最快速度奔跑那麼遠的距離,同時還保持隊形不散。如果他們在最後200到300米還遭到了弓箭射擊,那就更不可能做到了。」
波斯軍隊投射的弓箭殺傷距離在200碼(約183米)左右。為了破解波斯軍弓箭手的遠攻優勢,希臘人先是緩步推進,直至進入弓箭的殺傷範圍才開始加速衝擊,縮短兩軍間的距離。重步兵和輕裝部隊的差距自此展現出來,依靠身上的鎧甲和握持的大盾,希臘士兵們在衝鋒過程中沒有受太多的傷。
戰鬥進入短兵相接的階段。
憑藉近戰經驗和裝備,希臘軍陣兩翼的步兵迅速擊敗了對手,但人數的劣勢還是使中央方陣的希臘步兵們頻頻受挫。波斯軍隊的指揮官都在中間,為了保護指揮官,他們中間的人數本就多於兩翼。依靠人數的優勢和久經戰陣的悍勇,波斯軍陣中間部分的精銳不僅沒有後退,反而一步步向前推進。
希臘軍沒有坐以待斃,兩翼獲勝後,士兵們沒有選擇追擊敗退的波斯人,而是組成一軍,回過頭從後方進攻波斯軍中路。前面正在被波斯人追擊的希臘軍趁機回頭繼續作戰,波斯的中路部隊頓時陷入被前後夾擊的困境,形成一個難以施展戰鬥力的「圓陣」。
把此時波斯人的隊形稱為「圓陣」只是一句玩笑,因為在冷兵器戰爭史上,並不存在所謂的「圓陣」。圓形陣形里的士兵無法規則排列,而且一旦受迫,陣形很容易向內收縮,士兵們擠在一處,難以進行調度,也無法戰鬥,最後只會很快敗下陣。
波斯人開始向船的方向撤退,他們逃到船邊,在這裡留守的波斯軍隊和敗逃下來的波斯軍隊一起組成一道戰線。戰鬥進入最激烈的時刻,雅典多位將領死於此處,但最後,背海一戰的波斯人還是被推進了海里,他們敗退了,希臘人獲得了勝利。
04
馬拉松戰役的最終,希臘戰死192人,波斯戰死6400人。
造成這個結果,從希臘一方分析,是因為他們的重步兵有鎧甲防護,得當的戰術運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而在波斯一方,則是因為他們對希臘重步兵的作戰方式十分陌生,同時,對戰場選擇的不當又讓他們的弓箭手和騎兵缺乏相互配合的條件。可以這樣說:大提士所率領的不是一支完整的波斯軍隊。
另外要強調的一點是,192隻是希臘的死亡人數,不包括那些受傷的人。按照美國歷史學家西奧多·道奇根據後世戰役做出的統計,有時候古希臘的陣亡率與傷亡率相差會很大。
部分古典時代會戰傷亡記錄(1)
會戰年代參戰人數國家陣亡數陣亡比 (約數)傷亡數傷亡比 (約數)
馬拉松之戰公元前 490年11000人希臘192人1.75%2100人19.09%
普拉提亞會戰公元前 479年110000人希臘1360人1.25%15000人13.63%
喀羅尼亞會戰公元前 338年50000人希臘2000人4%18000人36%
以馬拉松之戰為例,希臘人的陣亡率約1.75%,傷亡率卻高達19.09%,也就是2100多人。近1/5的參戰士兵或死或傷,可見希臘人贏得並不輕鬆,要是算上傷亡數,馬拉松戰役的勝利也就沒那麼傳奇了。
(1) 引自西奧多·道奇的統計。其中受傷者數字大多以古典時代慣用的10倍於陣亡者的比例估算而來,但實際上這一比例相對較低,12倍於陣亡者似乎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