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軍事裡的中國史> 古代盔甲為何多是黑色和紅色

古代盔甲為何多是黑色和紅色

2024-10-08 17:01:46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甲冑愛好者往往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日本保存下來的古代盔甲不是黑色就是紅色,而根據文獻,中國古代的盔甲也明顯都是紅色或黑色。玄犀甲和朱犀甲,就分別是黑色和紅色皮甲。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盔甲往往是紅色或黑色呢?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要先說一種看似與盔甲無關的東西——漆。本文所說的漆,不是現代所使用的各種油漆,而是過去被稱為土漆或者生漆的天然漆。這種天然漆是從一種被稱為漆樹的樹木上割取的。

  這種樹木分布很廣,在中國,除了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和新疆外,其餘省區均有栽培。另外,漆樹在朝鮮和日本等國也有分布。剛割取的漆液呈乳白色黏稠狀,在接觸空氣後,漆的顏色會因氧化而慢慢變深,最後成為栗殼色。因為生漆氧化後色澤比較深,往裡面加入別的顏料也不明顯,所以不少漆器不是黑色就是紅色。根據出土文物顯示,東方的傳統盔甲特別是皮甲,都是要上漆的。

  除了日本現存盔甲以外,在中國發現的相關實物或者雕塑也大多如此。比如剛出土的兵馬俑身上就帶有顏色,其盔甲也是以黑色居多。又如1979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數十領皮甲,其中包括楚甲和吳甲兩種類型的皮甲和防護戰馬的馬用皮甲。雖然只剩下了痕跡,但是根據皮甲上面的漆殼,仍然可以分辨出其表面所塗的漆大部分是黑漆。除了雕塑外,韓國發現的唐代盔甲甲片也是黑色的。

  古代盔甲成本很高,以至於早期只有車兵有全裝重甲(曾侯乙墓盔甲疑似給車兵或者高級軍官使用)。這其中,漆的使用就是導致盔甲成本高昂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漆樹來說,要生長七年之後才可以進行第一次割漆,而且漆樹每割十天就要歇十天。每次割漆的時候,不像人們想像中那樣,樹皮一割開就有漆液流出,而是要等十分鐘以上,漆才會從割破的樹皮中慢慢滲出來。漆液的流量非常少,以至於有「百里千刀一兩漆」的說法,就是說漆農們得走上一百里路,在漆樹上割一千刀(幾百棵)才能得到一兩漆。雖然此說法有些誇張,但是也生動地說明了生漆的產量之低和價值之珍貴。

  而且一棵漆樹割一年漆要緩兩年,不能一直割,否則會導致漆樹因樹皮割划過多死掉。即使是現在,一套大漆家具的價格也讓人驚掉下巴。

  那麼古人給甲上漆只是為了好看嗎?誠然,在戰場上,黑紅這兩種顏色給人一種肅殺的氣氛,上過大漆的盔甲外表美觀又有一種肅穆感,但是給甲上漆可不只是為了好看,而是有助於提高盔甲的防禦性能。

  大漆究竟有何獨到之處,竟然能提高盔甲的防護能力呢?這是因為,大漆漆液的主要成分是漆酚,其他還有樹膠質、氮、水分及微量的揮發酸等。漆酚的分子結構,使得漆酚具有芳香族和脂肪族的雙重特性,在漆酶的催化氧化作用下形成漆酚多聚體,再加上長側鏈的氧化聚合反應,而形成網狀立體結構。這種結構除了使漆膜光澤明亮、亮度典雅、附著力強以外,也使得大漆的漆膜具有優異的物理機械性能——堅硬。在現代鑑別大漆家具的時候,除了聞味,一般也會拿硬物劃一下。

  這樣厚厚的大漆塗在盔甲外面,就像貼了一層硬化膜一樣。所以,真實的皮甲可不是影視劇中那種軟皮子。其製作流程則為:先塑形,然後翻范,之後進行焙燒(60~70°C溫度加熱)、澆注,再對模具進行修整和配套。經過這一系列工序之後,再夾入皮料。然後進行高溫處理,把皮料壓製成甲片,最後打開模具,把甲片取出修整上漆。

  

  本來加熱壓制後的甲片已經很堅硬了,曾有人測試,用60磅長弓射擊一件只經過普通處理、沒有上漆的皮甲,結果在13米的距離上,沒能射穿皮甲。再刷上大漆之後,甲片硬度更強,這樣穿戴者才會有信心去面對戰場上的刀槍箭矢。

  (1) 此處的「病」指的是百姓又交馬又交錢的賦稅壓力,豪強對養馬草場的侵占;「藥」指的是允許豪強侵占草地,但是要求繳納租金,以及散養的馬就地轉賣。

  (2) 數據來源於劉思起《談我國古代的火攻》(《軍事歷史》1986年第一期)。


關閉